支教故事:書信承載著山裡孩子們的美好願景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是華中師範大學與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片區縣。樂利衝村地處山區,屬於貧困村,是牟定縣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自2020年10月起,華中師範大學研支團雲南分隊啟動「愛在華師·繪夢滇西」樂利衝援學扶貧項目,隊員們定期前往樂利衝小學進行體操、繪畫、國學、心理健康輔導等課程教學,此外,還開展了安全飲水等多項主題活動。未來,他們將在樂利衝繼續踐行華師精神,推進十四五規劃在牟定順利開展,讓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做出實效。——題記

  樂利衝,在距駐地20公裡外的江坡鎮。

漫山的桉樹

  在去樂利衝的路上,除了九九八十一彎能把人顛吐的崎嶇山路,還有成片成片的桉樹林。桉林長得很茂盛,滿山都鬱鬱蔥蔥的。

  樂利衝小學挺立在高山上。車子開到校門口,車腦袋剛好擠在崖邊,從車裡往前看,空蕩蕩一片,怪嚇人。小學只有二十二個孩子。這些孩子們小小年紀就住校讀書了。他們每周被爺爺奶奶送來,周末再被爺爺奶奶接回家。

樂利衝小學

  我們走入樂利衝小學是秋日的一個下午。秋日的陽光從宿舍裡泛出灰黑顏色的小被子上漫過。初次見面,課堂上的孩子們雖有些拘謹和緊張,卻朝氣蓬勃,純真而鮮活。

  那一刻,我們知道,要成為融入這裡的一滴水,而非浮在灰塵上的一點油。

  上了幾節課,我們決定教孩子們寫信。

  華中師大研支團成員指導孩子們寫信

  這裡的孩子們,懵懵懂懂,很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交流過,更不知道該和他們表達些什麼。我們於是決定用寫信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只有在寫的過程中,才能一遍遍搜刮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真正想說、想聊、想問的東西以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鼓勵孩子們通過傾訴自己,來打破親人間「至親至疏」的局面。

  在講清楚書信的書寫格式和要求後,大多學生很快就動筆寫信了,只有幾個還遲遲下不了筆。

  寫得最快的是個叫李林的男生。他的爸爸媽媽在合肥打工,一年裡只有過年時,他才有機會見到他們,平時只能通過電話簡單聊上幾句。從他寫字的速度來看,我們感覺他似乎有好多好多話想要表達。

華中師大研支團成員指導孩子們寫信

  學生們對手上這方小小的信紙珍而重之。有幾個學生不會寫「望」字,舉手問老師,在老師仔細回答後才認真地繼續完成信的內容。他們有的寫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有的寫給爺爺奶奶。有個女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她在信中鼓勵自己不要懦弱,要堅強一點。

  寫信的間隙,我們望著教室外面,依舊是雲南碧藍的天空,明媚的陽光,但與縣城不同的是,這裡多了一重又一重的山。對於孩子們來說,山的那邊就是爸爸媽媽打工的地方,是將來自己學習工作的地方,那裡儲藏著孩子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景。正是帶著這份願景,我們才從中國各地匯集到武漢,從武漢來到牟定,又從牟定縣城來到這個小小的村落,希望用一些書、一些課、一些物資和愛的陪伴,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景。

華中師大研支團雲南分團成員

  畢竟,每封信的開頭,孩子們都鄭重寫下:「親愛的……」(華中師範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雲南分隊)

相關焦點

  • 「親愛的...」一封信背後的華師支教故事
    自2020年10月起,我校研究生支教團雲南分隊啟動「愛在華師·繪夢滇西」樂利衝援學扶貧項目,隊員們定期前往樂利衝小學進行體操、繪畫、國學、心理健康輔導等課程教學,從最開始相見時的躲避,到現在與支教老師打成一片,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裡的孩子們學會了給爸爸媽媽寫信......
  • 感受孩子們虎年裡的十大「美好願景」
    在我們即將告別牛年,迎接虎年的辭舊迎新之際,祖國的希望——孩子們,心中會有怎樣的「美好願景呢?讓我們結合當前社會的諸多現實問題,圍繞孩子純真而天真的心情,一起來看看新的一年裡,孩子們會在心中播下怎樣的「美好願景」。  「美好願景」之一:期盼能夠得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大玩具。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難以抹殺的「玩具夢」。就算已經擁有再多的玩具,都無法滿足自己。
  • 雲支教義工幫推 ▏▏守望者鄉村冬令營支教志願者招募!
    用感恩洗禮美好生活 | 守望者鄉村冬令營支教志願者招募!你是否時常感到迷茫不知走向何處?你是否時常想要做些什麼卻又無從下手?你是否也想成為最好的自己?它秉承「網際網路+公益」的創新創業理念,以發展鄉村,報國為民為己任,開展專業性的鄉村夏令營(短期支教)、鄉村引鳳工程(長期支教)、鄉村創客計劃等公益活動為主,助力於鄉村教育和青年成長。我們的願景:讓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實現人生價值!
  • 陸倩芳——一時成為支教人,一世都是支教魂
    本網12月10日訊 支教路上,艱辛和挑戰共存;支教路上,愛心和責任同行;支教路上,希望和夢想相伴。陸倩芳這一路走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堅持收穫了掌聲和鮮花。陸倩芳,一位擁有著三十年教齡的支教教師,從二十歲到五十歲,把自己所有的美好時光都奉獻給了雲貴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奉獻給了那裡每一個求知好學的孩子們身上。三十年來,陸倩芳是老師更是班主任。
  • 書信是如何承載 "經年累月"情感的
    張天怡(17歲)書信,是一種古老且美好的交流方式。我們可以一筆一筆用心寫下心中所想,然後在漫長的等待中回味,我們知道遠方的人一定會去默默地傾聽那些文字——書信的動人之處在於,我們將注入全部的身心與感情去寫每一封信,或從回信人的字跡中靜靜傾聽他的心聲。我曾聽姥姥講起她與姥爺書信往來的故事。當時二人考上了不同的大學,分隔兩地。
  • 一封來自大涼山支教老師的「求助信」:你願意給孩子們一個夢想的...
    黃雯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在大涼山支教的經歷,也說出了一個「新年願望」:想給孩子們一個夢想的籃球場。「12月,山裡已經很冷了,雪下了好幾場,剛在教室給孩子們生完炭火,寫下這封信……」這是一封電子信件,信裡還附有十多張大山深處的照片。
  • 90後美女學霸放棄保研、留學,山裡支教4年,一首詩看哭無數網友……
    一天,山裡的校長對康瑜說:「你知道這個小鎮最後的主人是誰嗎?就是這些考不出去、留在山裡的孩子。他們現在怎麼樣,未來的小鎮就是怎麼樣的。」一番話,字字敲在康瑜心上。從那天起,她就在想:我可以做些什麼,讓這些孩子更好一點?讓小鎮的未來更好一點?
  • 支教感悟:支教是滿懷泥土的坦誠與淳樸
    十年築夢,築志願者的支教夢,圓大山裡孩子的讀書夢,一場沒有終點的愛心接力,他們仍在堅守愛與責任。正在貴州支教的武漢理工大學第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將陸續推出系列支教故事、感悟等文章,表奉獻之志,向十周年致敬。  「一年行,一生情」,驀然回首,半年支教路匆匆而過。
  • 中南大學「山那邊」的八年文藝支教
    一個關於「選拔」的故事作為2019年「山那邊」文藝支教團團長,今年暑假,大三學生王天昊帶著36名團員前往江華瑤族自治縣支教。出發前,他講述了一個關於「選拔」的故事。「我們今年支教的小學約有300名學生,計劃招募36名團員。」從2018級新生入校後,王天昊和其他幾名老團員便開始琢磨招募事宜。
  • 【圖片故事】格桑花支教團
    【圖片故事】格桑花支教團 圖片中國 中國網圖片庫 聯合出品    「這次我們與以前支教不同,時間有限,教課的內容不僅要教文化課,更重要的是以『精神幫扶』為主。」支教團隊長和風帆說,「我們自費給孩子們買了筆、橡皮等學習用品,為了他們的快樂,我們來到這裡。
  • 天津兒藝推出音樂兒童劇《奔跑吧少年》講述扶貧支教感人故事
    該劇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支教老師們與山區孩子們從陌生排斥到相知相惜的感人故事。圖為大型音樂兒童劇《奔跑吧少年》海報。天津兒藝供圖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決勝階段。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原創大型音樂兒童劇——《奔跑吧少年》圍繞這一主題以支教為切入點,重點突出「扶志、扶智」的方針、深入開掘「體育強國」的內涵,展現了中國當代大學生以新時代的思想,帶領當地青少年開展「越野跑」特色教學,讓苗寨山區的孩子們在奮力奔跑中體會到敞開心靈、敢想敢夢、堅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劇中主人公之一張博——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
  • 揚大陽光協會:從「雲端」到「心裡」的 別樣支教打開方式
    朱昌進是揚州大學農學院陽光協會的一位支教成員,今年是他負責大別山支教的第2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他們原本奔赴現場的支教計劃。為響應2020年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活動,助力精準脫貧、聚力鄉村振興,陽光協會的支教成員們通過線上「雲支教」的方式,讓堅守了十五年的教育與陪伴「不斷線」,他們堅守「雲端」教學第一線,為大別山的孩子們送去了暖心的「陽光在線」。
  • ——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定西支教記
    :兩個女生負重步行兩個小時去換煤氣罐的狼狽;用拼插積木的思路自己安爐子、裝煙囪的智慧;初次架火有如故意縱火般濃煙滾滾引來鄰居關注的尷尬;整個冬天無數次自己劈材、砸煤塊,斧子失控時十指連心的疼痛;主食、副食天天都是洋芋的食譜……種種困難,支教團成員都一一克服,再難再累,只要看到班裡孩子們露出收穫知識的喜悅笑容,心頭便雲開霧散。
  • 有意義的夏令營那麼多,卻沒有比晨報支教夏令營更令...
    這裡有滿滿的美好記錄》7月25日,都市晨報首季支教夏令營快樂出發活動報名踴躍因為這是完全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團隊旅行帶著對山區原生態苗寨的嚮往帶著對貧困留守兒童的關愛不僅有風情迥異的苗家民俗還有夏令營行程中計劃的一大堆趣味活動01走進山區小學隊員們和山區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
  • 在支教中轉變 淮南師範學院大學生援疆支教故事獲點讚
    在支教中轉變 淮南師範學院大學生援疆支教故事獲點讚 2019-12-17 10:59:07   來源:安青網
  • 兩位支教女教師,兩年支教生涯:寒門難出高考「貴子」,難在哪?
    兩年前,兩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因緣巧合踏上支教之路。兩年的支教生涯,收穫了孩子們的祝福和笑聲,也把沉甸甸的感情壓抑進心裡。一、淚水這是一所位於瀾滄江畔海拔有兩千多米的小學。初來乍到,感覺重重綿延的群山和山裡一草一木,都有別樣的景致,但隨之而來的支教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一種考驗。
  • 支教隨筆:孩子們的笑容就是西部最美的風景
    金秋八月,作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長,我來到了陝西漢中洋縣龍亭鎮龍亭初中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擔任七年級二班的班主任,帶兩個班的英文課。王嘉星 供圖  對我來說,支教不是一時興起的參與,它是一種堅持與感動。從我毅然決然選擇支教的那一刻起,就決定要將這一年青春時光奉獻給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我明白自己的力量帶來的改變也許微不足道,但我願意盡最大努力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 最美支教女孩:22歲女研究生支教途中車禍,曾規劃64歲終老捐器官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李莎在廣西桂林支教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父親回憶,他從小就激勵女兒,農民的孩子一定要拼搏,女兒也相信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後,回報家鄉。她參加支教,以愛心澆灌孩子們成長,她在支教孩子們中笑得格外美麗。
  • 青春,獻給大山裡的孩子——記支教志願者袁輝
    新華社武漢5月23日電 題:青春,獻給大山裡的孩子——記支教志願者袁輝  新華社記者 譚元斌  「在山村支教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骨子裡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是我最大的收穫。」畢業前,他了解到湖北巴東縣「拐杖教師」譚定才的感人事跡,決定到距離家鄉1000多公裡的鄂西大山深處,做一名支教志願者。  2012年9月的一天,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拐杖教師」譚定才正在講課,一名年輕人推開了教室大門。只見他肩上背著一個大登山包,手裡也提著一個大登山包,說自己叫袁輝,希望在這裡做支教志願者。  一個名牌大學生來山裡教書?譚定才將信將疑。
  • [廣東] 深圳募師支教」:深圳的愛心名片
    「我要到大山裡傳承薪火,為山區孩子描繪美好的未來!」日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四學生、「90後」女孩唐彬鑫報名參加第十五批深圳「募師支教」行動。這名年輕的大學生表示,要用「山區支教」這一特殊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大學畢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