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狀元真跡現世,讓人自愧不如

2020-08-26 裘孔

作為21世紀的現代人,我們對於古代的科舉考試是那麼的熟悉,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考試,是比較公平的考試。科舉考試不亞於現在的高考、考研這樣的國家級考試。



科舉考試在我國已經有了千百年的歷史了,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的影響地位。清朝狀元試卷真跡現世,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我國最後一位狀元名叫劉春霖,於1872年出生在一個世代為農的家庭,由於家境貧寒,父母無力照顧年幼的劉春霖,因此劉春霖6歲時被送回了老家,託付給哥嫂,後來劉春霖進私塾讀書,表現十分突出。


父親不願兒子被埋沒,劉春霖因此到了保定蓮池書院讀書,劉春霖對學習從不鬆懈,學習的非常快,也很受院長賞識,1904年,清末已是內憂外患,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壽又正臨近,於是清朝廷照例舉辦了殿試,慈禧太后想從科舉中得到一些吉兆。

主考大臣不敢馬虎,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慈禧太后保持自己的體面,慢悠悠的翻開了被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慈禧太后見奪魁的舉子的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心情大好。

可當慈禧太后看到考生的名字叫「朱汝珍」時,透過「珍」字,她想到了珍妃,心情由喜轉怒,而且朱汝珍又是廣東人,慈禧太后又想起了太平天國洪秀全等人皆來自廣東,所以朱汝珍最終被淘汰了。

第二份試卷就是劉春霖的,「春霖」兩字讓慈禧太后覺得有吉兆之意,所以劉春霖就成為了狀元,不過此時清朝已是風雨中飄零的浮木,後沒到十年就滅亡了。


不過袁世凱想要「登基為帝」,因此拉攏清朝遺老壯大聲勢,1914年,袁世凱委任劉春霖為總統內史,但袁世凱沒有成功復闢帝制,後來劉春霖辭去了公職賦閒在家。

抗日時期,日本人也想要拉攏劉春霖,但被劉春霖嚴詞拒絕了,結果日偽竟將劉春霖歷年收藏的各類書籍1萬餘冊等都搬空了,晚年時期,劉春霖為了生活,於是以寫字賣文籌資。
劉春霖的書法影響頗廣,並且他有狀元科名,也不愁沒人找他寫字,1944年,72歲的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了。



其實古人在寫字十分注重字的整齊美觀,因此有了方塊字,但要寫好一個字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後來為了解決普遍的「文盲」情況,進行了文字改革,近代書法家其實跟以前的書法家還是有些不同的。

你對字是否要寫的好看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清朝狀元試卷真跡現世,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清朝狀元試卷真跡現世,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成型於唐朝,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千百年的科舉從歷史上落幕了,我國最後一位狀元考卷真跡曝光後,他的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 清朝狀元紙卷真跡:慈禧看後愛不釋手,工整大氣就像印刷出來的
    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有700多名狀元名列史冊。僅清朝就曾舉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第一位狀元是傅以漸,最後一位狀元是劉春霖。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試卷真跡,藏於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6號樓,目前已被聚協昌博物館當做鎮館之寶。
  • 清朝狀元試卷真跡:工整大氣就像印刷出來的,實力遠勝當代書法家
    可見單是中舉就已經讓古代學子高興瘋了,要是高中狀元豈不是要昏死過去。 在長達1200多年的科舉取士中,曾湧現出過幾百位狀元,這些狀元的前途可謂一片光明。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年間的孫伏伽,而最後一位狀元則是清朝時期的劉春霖。
  •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字跡像列印出來一般,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對我們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大家提到科舉就覺得迂腐死板,但是曾經的科舉考試確實為我們國家選拔出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只是到了清朝以後八股文才逐漸盛行,科舉考試也墨守成規,束縛了無數人才。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他的筆跡猶如印刷,書法大家自愧不如
    雖然從科舉制度創立開始就誕生過許多的狀元,但是這種制度畢竟只是適合封建社會,在經過1300多年的改革之後,科舉制度最終還是被廢除。1904年的時候也誕生出我們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劉春霖。自從他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名狀元之後,他便在清朝當中擔任起了一名官員,但是最後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劉春霖實在無法忍受清朝政府的不作為
  • 清末最後的狀元考卷真跡,這字跡書法家也自嘆不如,讓現代人汗顏
    中國人經常說「字如其人」雖然不能絕對性的概括,但是能夠有寫得一手的好字確實容易讓人賞心悅目而生出好感,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寫出好字的書法家不計其數,比如說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人,而今天說的晚清最後一位狀元的書法真跡卻能夠讓許多書法家都自嘆不如。
  • 清朝狀元真跡,堪比「印刷體」!醜書大師:毫無藝術美
    但是今天給大家介紹我國古代狀元的書法怎麼樣?當我們聽到狀元兩個字時那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文化水平非常的高,一般有文化的人當然書法也寫得非常的好。 這位狀元叫劉春霖,是清朝的一位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狀元,所以他的書法也是非常值得欣賞的,今天為大家收集了他考試時所寫的試卷
  • 古代狀元答卷在山東現世,或成中國唯一,字跡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按照唐朝來算的話,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次進士考試為止,科舉考試便在中國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當然,世界上的最後一屆是1919年越南阮朝舉行的,一般來說科舉考試都是定期的。臺灣的臺北故宮倒是有幾份清朝狀元的答卷,但明朝的狀元真跡,整個中國也只有一份。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而狀元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而歷史上能榮獲狀元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在我國的科舉史上,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截止,一共是1283年,總共產生狀元592位。
  • 唯一保存至今的狀元答卷,字跡比印刷體還好看,書法家也自愧不如
    而只有通過了殿試,並且在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才能被稱為狀元。要知道,院試三年兩次,鄉試三年一次,會試在鄉試過了一年以後進行一次,而殿試由皇帝親自選拔,可見,在古代要想成為狀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國還保存著唯一一份明朝狀元的答卷,上面的字跡讓如今的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科舉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大師:無藝術美
    今天小七再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家的書法,那就是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的書法。當我們看到小七介紹的是一位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的書法我想很多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吧,這位狀元叫劉春霖,雖然劉春霖出身於一個農民的家庭,但是劉春霖從小就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愛讀書,經過自己多年的刻苦學習,在光緒三十年的考試中也中了狀元,而狀元在我國的古代可以說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了,那麼這些狀元的書法寫得如何呢?
  • 清朝歷史故事一:關於清朝狀元的那些事
    在清朝歷史上,一共出現了114名狀元。
  • 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現世皆是摹本,其真跡去了哪裡?
    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現世皆是摹本,其真跡去了哪裡?而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現世皆是摹本,其真跡去了哪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對書法界來說,這部作品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東晉之後的大部分書法家都會去研究王羲之的書法,從而在他書法基礎上進行創新和開拓,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
  • 十八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
    原標題:十八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   原標題:十八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   原標題:十八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   13、劉福姚   廣西桂林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五年(1889)任內閣中書,十八年(1892)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廣西最後一名狀元。
  • 估價五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現世,專家:五塊錢都不值!
    後來他派人用計將把《蘭亭集序》騙了出來。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集序》之後就下令讓書法最好的人來臨摹,其中公認的最好的神龍版就是在此期間有馮承素創作。將《蘭亭集序》的真跡放入墓中。而是等到百年之後,放到了自己的墓中。無論這兩個版本哪一個是真的。《蘭亭集序》真跡都已從世界消失。別說是這麼偉大的一幅書畫作品,人人都想得到。我們都知道,絹壽八百紙壽千年,而東晉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1700年的歷史。
  • 清代第一狀元石蘊玉,行書真跡《顛倒蘭亭》欣賞,筆法可比王羲之
    當代書法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書法被書協某些人帶偏了,現在媒體宣傳的文字經常使用的某些字體實在欣賞不來,比如「武漢加油」那種宣傳字體,起筆輕,行筆線條逐漸變粗,轉折和撇捺使勁地頓,收筆帶出一大撮毛,像掃把一樣,太隨意了。那麼書法到底是學什麼呢?學習書法的精髓我個人的淺見是眼界,這個東西很重要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它不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練習、琢磨獲得的。
  • 國寶來了,詩仙李白真跡現世
    國寶來了,詩仙李白真跡現世!陳佩秋先生經過研究認為「此帖筆法,明顯流露出唐初歐、褚及隋唐寫經的用筆取勢,此帖符合盛唐時代筆性特徵,為唐人墨跡是無疑的, 細觀此帖,有文人用筆不拘小節,天馬行空的感覺,筆意中隱隱有劍氣酒氣的流淌,與史書記載的李白為大唐劍仙、酒仙十分相符,當是李白真跡亦未不可。
  • 26位清朝狀元的書法,大開眼界
    26位清朝狀元的書法,大開眼界!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王傑八歲喪父,家境貧寒。自幼聰明好學,以會考第一(解元)會試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進呈乾隆皇帝殿試。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 ...木刻……幽居韓城古城的這處博物館,是清朝第一位陝西籍狀元府邸!
    10月中下旬 地點:韓城板橋鎮香山村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在韓城古城金城大街,有一處清淨雅致的府邸,這處府邸的主人曾是韓城籍狀元王傑王傑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位陝西籍狀元,在乾隆五十二年入閣為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嘉慶五年繼和珅後為內閣首輔,兩朝為官四十餘年。他生性剛直,清正廉明,一身正氣,王傑辭京還鄉之日,嘉慶皇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鳩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器重。詩中寫道:「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盛讚王傑的生平和為人。
  • 清朝唯一旗人狀元,全家分三輪以身殉節
    以身殉節是封建社會中文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光榮的死法。一人捨生取義足以讓全天下人側目,如果全家老小都這樣,那可如何說?清朝最特殊的狀元阿魯特崇綺,一家就是這樣。1934年《庚子辛亥忠烈像讚》崇綺像阿魯特崇綺(公元1829年-1900年)是蒙古正藍旗出身,滿清唯一旗人狀元。此前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有科舉前三甲不取旗人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