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2020-11-29 木子弓長的驢遊記

「鄒魯」一詞在中國一直被視為文教興盛之地之意,「海濱鄒魯」、「江南鄒魯」、「海外鄒魯」,「鄒魯之士」,凡是和鄒魯沾邊的,都是有文化的意思,這個「魯」大家好理解,孔子是魯國人,魯國故地在山東曲阜,這個「鄒」呢,其實就在「魯」的隔壁,孟子是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城,和曲阜一樣,同樣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孔子的名氣大,年代也比孟子早,為何不叫「魯鄒」呢?其實這還得從更早期的邾婁文化說起,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戰國時改為鄒,魯為東遷新國,而「魯為婁轉」,也就是說「鄒」的歷史實際上是更早過「魯」的,也就是說在今天鄒城這方土地上產生的文化和歷史,比今天曲阜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和歷史還要深厚,鄒魯文化的發源地在山東鄒城。

但在曲阜的至聖孔子的萬丈光芒之下,鄒城的亞聖孟子的光輝有些黯淡,其實孟子的思想不僅是孔子的繼往,更是儒家思想的開來;在曲阜「三孔」的熱度之下,鄒城「三孟」有些冷清,其實孟府、孟廟和孟林的保存完好程度,更勝世界文化遺產「三孔」。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鄒城市的孟廟、孟府和孟林景點,名氣不小,景區文化深厚,放在其他地方,就是一個城市的招牌,但無奈鄒城的隔壁就是曲阜,20多公裡之外就是孔府、孔廟和孔林,孟子故裡的招牌在孔子故裡面前,很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概。

關於孟子,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其實那是孟母的故事,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成就了一代亞聖。我一直納悶孟子的父親去哪裡了,兩千多年前人的壽命短,而男人從古至今都沒有女人活得久,所以孟子的父親早在他幼年時就去世了,孟子的出生時孔子已經死了大約一百年左右,孟子師承孔子的孫子子思,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沒落的貴族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和周遊列國。

孟子的思想不僅是孔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儒家的大力發展,特別是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還提倡「仁政」,「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讓人民擁有自己的「恆產」,也就是保護私有財產,人民就會安居樂業,不去觸犯刑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恆產,還要有道德,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美滿,天下太平。可以說孟子關於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先秦思想的精華所在,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國管用,放在外國同樣管用。

孟子的故鄉在山東省鄒城市,曲阜市與鄒城市南北相鄰,都是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也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所以濟寧被稱作「孔孟之鄉」。

孟廟是一處長方形的五進院落古建築群,現存建築多為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後重建,亞聖廟石坊後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聖」,右名「開來學」,「繼往開來」是後人對孟子的評價。

孟廟的古樹是一大看點,孟廟中共有各種樹木共430餘株,樹齡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歲遠遠大於孟廟內現存的建築物,這裡古樹蒼鬱,蔥籠茂密,更有許多生物奇觀和傳奇故事。

這個樹瘤被稱作靈龜,這隻靈龜在孟廟這個充滿靈氣的地方爬了數百年,依然沒有爬上樹,真正的龜速。

而這個樹枝被稱為靈蛇,估計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靈蛇依然沒能出洞,還在樹幹上盤旋。

康熙御碑亭內放置清康熙《御製孟子廟碑》一塊,託碑神獸贔屓的鼻子被遊客摸到溜光,因為遊客通過木門,只能勉強摸到神獸的鼻子。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小時候不認真學習,孟母一氣之下把織好的布割斷,告誡孟子不可半途而廢,這就是「孟母斷機」的故事,可憐天下父母心,孟母千年來都是中國母親的典範。

除了古樹,孟廟最多的就是石碑,各個朝代的都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餘塊,不少是珍品和絕品。

這是在歷史上曇花一現的八思巴文,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伴隨著短命的元朝而存在,明朝推翻元朝後,八思巴字被廢棄,大概也就是在1270年代到1360年代90年間使用。

這塊元至順二年(公元1334年)九月的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活脫脫的文字研究教科書,這類碑刻在全國寥若晨星,是研究蒙、漢、藏各族文化交融歷史的難得藝術瑰寶,亦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

孟母殿是供奉孟子母親的殿堂,「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千年。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安頓兒子。」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說:「此處也不適合安頓我的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孟子以祭祀儀式及進退朝堂的規矩作為自己的遊戲。此時,孟母說:「這正是適合安頓我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孟子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但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孤兒寡母織布為生,典型的弱勢群體,但孟母最終還能「三遷」並住上書院旁邊的「學位房」,可見那時房價是不高的。而孟子一個窮二代,居然還能師從孔子的孫子,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孔汲,所以說孟子也是十分幸運的。

孟母三遷固然難得,但更難得的還是孟子通過不懈地努力,終成一代聖人。

亞聖殿是孟廟主體建築。殿高17米,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簷歇山式宮殿型建築。大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現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所重建,大殿四周,列有擎簷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託,據考證,石刻覆蓮是宋代建造此殿時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則為明代維修此殿時所制。

亞聖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孟子師承孔門,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躍升,終於孔子合成「孔孟」。

亞聖殿內供奉孟子像,「守先待後」也就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意思,可惜孟子像也在文革期間被毀掉了,今天這尊看起來有些怪怪的孟子像是1986年重塑的。

焚帛池是個獨立小院,有一小門與亞聖殿相通,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後,即在此處焚燒祭文。

焚帛池旁有孟廟「古樹四奇」中的「洞槐望月」,唐代的古槐斜倚,原樹幹直徑在6米以上,現樹幹枯朽,在古槐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幹,高大茂盛,中空的樹幹形成直徑約1米的圓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另外三奇分別是:「古柏抱槐」、「藤系銀杏」和「檜寓枸杞」 。

亞聖殿前有天震古井一口,據井旁碑刻記載:「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有意思的是,井前古樹上有樹瘤如耳,人稱「側耳聽泉」。

不得不稱讚孟廟的古樹,多為古老的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點綴其間,這些樹木冬夏長青,形狀特殊別致,如虯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

孟廟出來一街之隔就是孟府,亞聖牌坊立在廟與府之間。

孟府,也稱「亞聖府」,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 。

孟府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整體布局大方氣派,典雅中透著幾分威嚴。

孟子後裔不如孔子後裔,孔子後裔世襲的衍聖公是一品官職,而孟子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不僅是個虛職,也只有八品,到了民國,改稱「奉祀官」,還是虛職,沒有實際權力,主要職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不過雖然爵位並不高,但世代相襲,世代顯赫,也是少見的貴族世家。

1949年孟子第74代孫孟繁驥,和孔子後代一樣去了臺灣,從此孟子後裔住在孟府的歷史劃上了句號。「七篇貽矩」是清雍正皇帝欽賜孟子第65代孫孟衍泰的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貽矩」指贈給孟家的規矩意思。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誡孟家後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為孟家後代言行的準則和行動的規矩。

賜書樓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孟府是個書香之地。

世恩堂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1948年前為孟子嫡裔第74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夫婦居住處。

孟子後裔曾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稱「三遷書院」,後逐漸荒廢,清末民初,又開辦「孟氏子弟學校」,1948年停辦,據說現在又重開了,每周都有講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百家爭鳴,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提出的不同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那時候各國君王的素質雖參差不齊,但基本都不禁言,「子產不毀鄉校」也是發生在那個時候的故事。

到了秦始皇帝以武力統一中國後焚書坑儒,再到強勢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在今後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產生過多少有影響力的思想理論。中國的文明史很長,但產出思想的文明史並不長,秦以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統一和禁錮思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時間少之又少,好在我們還有孔子、孟子等古代偉大思想家,讓中國在思想大國的位置上至少還有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其實這還得從更早期的邾婁文化說起,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戰國時改為鄒,魯為東遷新國,而「魯為婁轉」,也就是說「鄒」的歷史實際上是更早過「魯」的,也就是說在今天鄒城這方土地上產生的文化和歷史,比今天曲阜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和歷史還要深厚,鄒魯文化的發源地在山東鄒城。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發生在現在的哪裡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孟母為了孟子能學好,於是搬了三個地方。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明白了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那麼,問題來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山東省,也就是古時候的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鄒縣城西廟戶營以及學宮旁。
  • 中國這座小城,居然改變了世界歷史,其中故事,足夠拍成大片
    現在世界上有197個國家,有36個地區,這在古代可不是這個樣子的。現在的世界版圖,絕大多數都是由於戰爭改變歷史,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改變世界歷史的中國小城,沒有它的存在,許多現在的國家都不復存在,甚至歐洲和非洲也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神不神奇?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小城市裡
    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小時候在《三字經》,孟子小時候沒有努力學習,憤怒地割斷編織的布,並警告孟子不要半途而廢,這是「孟母斷機」,可憐天下父母心,和孟母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母親的模型的故事。除了古樹,最常見的孟廟是石碑,歷代都有,寺內碑刻350餘處,其中不少為珍稀。
  • 孟母三遷的故事,特別值得年輕父母學習
    孟母三遷的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編撰的《烈女.卷一.母儀》一書,「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母三遷的故事據記載,孟子在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最開始的時候,孟子與母親就住在墓地不遠的地方,孟子就與周邊鄰居小朋友玩樂
  • 兒童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粵語音頻從前有個小朋友,去到嗰度模仿學壞都會被媽媽帶走,甚至連續搬家三次。呢個故事就係著名嘅《孟母三遷》啦!
  • 在廣東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有座清靜的小城,已有600年歷史
    覓幽域對於古城和古鎮的嚮往,源於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自小以來,就對古城或是古鎮無比的鐘愛,因為在這些小城或者是小鎮,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是傳承著千百年來古人的智慧。對古老小鎮或老舊物件的熱情,對覓幽域而言,並不是一種迷茫的尋找,而是一種精確的緬懷與親切,一種尋覓故土的方式。
  • 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故事裡有文化,文化裡有故事,讓我們一起聽故事、學文化。 寶貝們, 準備好,故事開始嘍~
  • 義大利西西里島這座山谷小城,被譽為歐洲巴洛克藝術最後的高潮
    在這個地中海的寶島上,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故事等著我們去慢慢品味。在西西里島的東南部,有一個如詩如畫的絕美小城,名為拉古薩(Ragusa),雖鮮為人知,但並不代表這裡平淡無奇。相反,只要你親自到訪一次,定會被這裡的一切深深吸引,不可自拔地愛上這座小城。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孟母三遷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孟母三遷 2020-07-28 1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城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小城的故事。故事裡的小城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孩子。那個像陽光般燦爛的孩子小城今年七歲了,板寸頭大腦門,圓圓的臉上一對大眼睛忽閃忽閃,一笑就露出兩顆小兔子似的門牙。小身板兒挺結實,跑跳玩耍滿身活力。可是,不經意間手腕上露出一道六七公分的刀疤,皮肉糾結,看得人心驚。「去年夏天媽媽割的,筋割斷了好幾根呢。」小城告訴檢察官厲天琪。
  • 小城有座捧檄橋
    安徽小城廬江有條河,位於城東。河不寬,水流平緩。這河有些年頭了,據說和小城的歷史差不多久遠。縣誌上說,廬江城建於西漢。  河上有座石拱橋,我上班來回都從上面走。很長時間都不曉得這座橋叫什麼名字,因為大家都習慣稱它為東門大橋。  直到有一天,縣裡負責文史工作的幹部召集一批文人在橋上指指點點,我碰上了,才曉得這座橋原來是有名字的,叫捧檄橋。而且,還有故事。  不過,最先也不叫捧檄橋,而是叫臨仙橋。至於臨仙橋名字是怎麼來的,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後人只是從書本上曉得的。臨仙橋不出名情有可原,時間太久,也沒留下什麼史話。
  • 小城的故事,小城的事!
       小城沒有故事,小城沒有事,小城只是一個小城,安靜地坐落於世界的一個角落裡,不被許多人知曉,也不被許多人惦記,但也會被一些人記得,被一些人放在心上。 也許是我薄弱,也許是我緣淺,小城陪我經歷過一切,我卻只能依靠一些凌亂的記憶片段去回憶它的美好、它的安靜。 沒有山清水秀,沒有鳥語花香,更沒有人來人往。生我養我的小城,除了有著屬於它的那份樸素與安靜,還有的就是它的寬容與深情。
  • 《隱秘的角落》帶火的這座小城,到底有多美?
    你也許猜到了,就是下面這一部,《隱秘的角落》這部改編自紫金陳小說《壞小孩》的懸疑劇,由秦昊、王景春等主演,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他們的冒險也由此展開。雖說整部劇走的是懸疑路線,但導演卻沒有使用太多陰暗的色調,反而以明亮的色彩、乾淨的畫面,把整個故事發生的這座小城刻畫得生氣盎然、煙火氣十足。鏡頭下,那些潮溼、炎熱、不太發達的小街小巷,引起滿滿的懷舊情感。甚至有南方網友大呼:這簡直就是童年裡家鄉城市的模樣。
  • 古有「孟母三遷」育人,今有榆林三遷避災,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孟母三遷》中有:第一遷移: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第二遷移: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 愛這座小城,從清晨路過小溪邊開始
    愛這座小城,從清晨路過小溪邊開始。我是一個純粹的北方人,來自偏乾旱的內陸地區。度過了剛開始幾年的不適應,我漸漸愛上了江南的小城生活。愛這座小城,從清晨路過溪邊洗衣服的女人們開始。
  • 瘋狂猜成語之孟母三遷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孟母三遷的成語故事 2013-08-22 15:4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小城故事:新北瑞芳 宜蘭礁溪
    小城故事九:瑞芳水金九 礦山秘境瑞芳區是新北市下的一個轄區
  •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哪位母親的故事讓你最感動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三個故事的母親都非常令我感動和喜歡,但是我最感動的還是《孟母三遷》,她跟現在社會的父母還是比較相像的,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寧願兩遷三地。也表示一個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那麼最讓你感動的又是哪個故事呢?
  • 讀文言文孟母三遷感言
    自古成大器者,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最典型的故事,便是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原文:「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之,』乃去,舍市旁。」孟母說,這可不是我帶孩子住的地方,乃去,指搬走,舍市旁,把家搬到了個集市旁。這是孟母第1次搬家,為了孟子的成長,換了個新的環境,所以說環境造就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著啥人學啥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這話一點也不錯。萬世師表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