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黑龍江轄地級市,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南起北緯45°56』至48°28』,西起東經129°29』至135°5』,隔烏蘇里江、黑龍江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比羅比詹相望;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市轄5縣(市)、4區,幅員面積2.64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37.47萬(2016年末)
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 漢晉時代,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均臣服中原王朝。1945年,成立合江省政府,省會設在佳木斯。1954年,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83年,改由省直轄。
佳木斯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擁有5個國家一類口岸,是中國東極,是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商貿和交通的中心,是黑龍江省通往俄羅斯、連接東北亞的橋頭堡。
2018年5月18日,佳木斯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任命:吳海峰、朱逸廷為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早在6000年前,佳木斯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歷史文獻記載,在公元前20世紀夏商之際,肅慎人即在此地繁衍生息,並向中原王朝連年朝貢,接受管轄與封賞。
漢晉時代,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均臣服中原王朝。
唐朝曾設立黑水都督府,管轄今佳木斯一帶。
遼時靺鞨改稱女真,遼王朝在依蘭以下沿松花江、黑龍江兩岸建立五國部,管轄這一地區。
元初歸開元路,後屬水達達路。明代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設立奴兒幹都司,統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直至庫頁島廣大地區。
清代初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吉林、黑龍江地區,北至外興安嶺,東至濱海及庫頁島。清雍正十年(1732年)增設三姓副都統。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依蘭旗署設東興鎮(後改為佳木斯鎮)。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置依蘭府,歸依蘭府管轄。
1909年改屬樺川縣。
1910年3月1日(清宣統二年正月二十日)正式設置樺川縣,改隸樺川縣管轄。樺川縣署駐東興鎮。
1912年11月遷往悅來鎮。
1925年1月,樺川縣公署在佳木斯設「佳木斯行署」,縣知事在佳、悅兩地輪流辦公。
1929年5月5日改為「樺川縣駐佳木斯辦事處」。
1930年佳木斯屯與東興鎮合併,定名為「佳木斯鎮」,隸屬樺川縣管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屬偽滿洲國三江省。
1934年12月1日,偽滿洲國實行新省制,將東北地區分割為14個省。其三江省省公署設在佳木斯。轄1市(佳木斯市)、14縣,其中乙種縣1個,即依蘭縣;丙種縣8個,即樺川、富錦、方正、撫遠、寶清、通河、蘿北、湯原;丁種縣5個,即同江、勃利、饒河、鳳山、綏濱。1937年設市,為省會。
1937年6月27日,偽滿決定,調整行政區劃,設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10月下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45年11月17日,成立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李範五任書記。
1945年11月21日,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撤銷;成立合江省政府,省會設在佳木斯。
1946年將市郊純農村部分村屯劃歸樺川縣管轄。
1948年7月9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牡丹江省,該省所轄東安地區的6縣劃歸合江省管轄。此時,合江省共轄21市、縣。9月27日,湯原、鶴立兩縣合併為湯原縣。
1949年5月,合江省共轄佳木斯、興山、東安3市,富錦、依蘭、虎林、綏濱、湯原、樺南、寶清、撫遠、蘿北、樺川、勃利、密山、同江、佛山、集賢、饒河、雞寧、永安、依東、雙河、刁翎、林口等22縣。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域,撤銷合江省建制,併入松江省。5月11日,合江省政府停至辦公。
1952年1月,將樺川縣的耿家、模範、雙合、四豐、中興5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全市分設4個區。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4年10月1日,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中共合江地委、合江專員公署,機關設在佳木斯市。
1956年,將與市郊周圍毗連的樺川縣太平山、三家子、新華、靠山、蒙古力、新民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3月,樺川縣人民委員會由佳木斯移駐湖南營鎮。
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大來崗、裕太、興華6個鄉和四合山鄉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2004年,經省政府同意,佳木斯市對市轄區行政區域進行部分調整:將郊區的松江鄉整建制劃歸東風區管轄;將東風區佳南辦事處的紅霞、三江、宏達、雙合四個社區劃歸前進區管轄;將郊區四豐鄉的南崗村整建制劃歸前進區管轄;將永紅區的建設街道、長安街道、友誼街道的西站、北鐵西、南鐵西三個社區和郊區長青街道的江南社區、萬發社區、長青鄉的長青村,四豐街道的和平社區、四豐鄉的新豐村劃歸向陽區管轄。同年,將郊區的建國鄉整建制劃歸東風區管轄。
2006年7月27日,撤銷佳木斯市永紅區,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佳木斯市郊區管轄。調整後,佳木斯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2011年,經省委、省政府批准,撫遠歸省直接管理。
2016年,民政部(民函[2016]14號)批覆同意撤銷撫遠縣,設立縣級撫遠市。
截至2016年,佳木斯市行政區域劃分為4個區:前進區、向陽區、東風區、郊區,3個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3個縣級市:同江市、富錦市、撫遠市。其中,撫遠市由黑龍江省直轄。
佳木斯位於中國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南起北緯45°56』至48°28』,西起東經129°29』至135°5』。幅員面積3.27萬平方公裡。是黑龍江省東部區域中心城市。佳木斯隔烏蘇里江、黑龍江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中國稱伯力)、比羅比詹相望,是中國最早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被譽為「華夏東極」。所轄撫遠市被稱為「東方第一縣」,佳木斯市為「東方第一城」。是黑龍江省東部區域中心城市。
佳木斯市東鄰雙鴨山市,西依哈爾濱市、伊春市,南接七臺河市,北鄰鶴崗市。擁有5處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隔江相望。佳木斯的最東端,是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撫遠三角洲,俗稱「黑瞎子島」,也是中國的最東方。堅持以路為綱,帶動城市擴張,是佳木斯近幾年矢志不渝堅持的方向。按照沿江發展、兩岸繁榮的原則,通過規劃路網拉開城市骨架,使原來不足40平方公裡的市區一下擴展到192平方公裡的建城區,形成東起建國鄉、西延敖其鎮、南拓四豐山、北展蓮江口,由城市外環路合圍的「大佳木斯」框架,沿江自東向西發展成高新區、商業金融區、行政文化區、生態旅遊區的多中心「串珠式」帶狀城市結構。
佳木斯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3℃。冬長夏短,無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日照時數2525小時,有效積溫2590℃。冬長夏短,無霜期130天左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佳木斯位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的地帶。西部為小興安的青山南部為張廣才嶺,南部和東南部為那丹哈達嶺和完達山。完達山以北是三江衝積平原,張廣才嶺的東北部有倭肯河山間河谷平原。全市地貌自西南向東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的過渡形式。地勢總的趨勢是西南高、東北低。
佳木斯資源富集、土地廣袤,是世界上大塊黑土平原之一,包含世界上三大黑土溼地2145萬畝。佳木斯區域內江河縱橫,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境內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充足的水資源為發展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佳木斯還是中國風能資源的富集區,風力發電潛力大。佳木斯市礦產儲備以黃金、煤炭、石油、天然氣、飾面石材、礦泉水為主。已發現礦產資源43種。佳木斯具備油氣生成的地質條件,現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近百億立方米,全市黃金已累計探明儲量38745.4公斤(金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