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全省「八大經濟區」建設需要,黑龍江省積極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立體化大交通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公路建設方面,自2008年6月黑龍江省發布《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實施綱要》至今,黑龍江省公路重點項目土石方累計完成2.2億立方米,佔總量的76%;橋涵混凝土累計完成400萬立方米,佔總量的71.4%;路面鋪設累計完成2368萬平方米,佔總量的31%,預計到今年底將累計完成37%。
鐵路建設方面,目前,哈(爾濱)齊(齊哈爾)客運專線等10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哈(爾濱)佳(木斯)客運專線等10個項目已展開前期準備工作。屆時,黑龍江省將初步形成哈爾濱與北京間4小時之內、省內主要城市與省會間3小時之內、省內主要城市間5小時之內的鐵路經濟圈。
民航建設方面,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累計投資12億元,新建了漠河、伊春、大慶、雞西4個機場,使省內機場總數達到9個,機場數量居東北地區首位。據介紹,黑龍江省還將計劃投資10億元,新建撫遠、加格達奇和五大連池機場,使全省民用機場達到12個,進入全國前列。
水運建設方面,黑龍江省規劃在松花江上建設澇洲、大頂子山、洪太、通河、依蘭、民主、康家圍子、悅來等8座航電樞紐。這些航電樞紐全部建成後,可使松花江幹流全部達到三級航道標準,4×1000噸級船舶可滿載航行,生產效率可提高50%。同時,黑龍江啟動大件裝備江海聯運,並加大了主要港口和區域性重點港口建設,相繼實施了同江、黑河、撫遠、富錦等港口改擴建工程。
黑龍江大交通建設還對促進社會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據介紹,2009年,黑龍江省公路建設總投資338.7億元,這些投資為社會提供了約6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拉動相關行業的產出累計達到1274.9億元,間接提供就業崗位70餘萬個。
黑龍江省大交通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全省「八大經濟區」建設,也為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進而融入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大循環,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地處祖國北部邊陲的黑龍江美麗、富饒,這裡有大平原、大農場、大森林,也有大工業、大基地、大礦藏。而記者採訪看到,這裡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立體化、現代化的「大交通」建設,更將把黑土地上的顆顆明珠串聯起來,形成了風生水起的大發展新格局。
大發展呼喚大交通
「交通建設是關乎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優化黑龍江發展條件的保障性工程。」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說,加快交通建設是黑龍江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老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出了約佔全國五分之二的原油、三分之一的木材、七分之一的商品糧、十分之一的煤炭。
獨特的產業結構和發展現狀,決定了黑龍江需要較強的運輸能力。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黑龍江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截至2007年末,全省13個地市中仍有7個不通高速公路;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僅佔公路總裡程的7.1%;國省幹線公路路面鋪裝率為71.7%,這些指標在全國省區市中排位靠後。
交通基礎設施短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逐漸顯現:糧、木、煤、油等產品運往南方消費地的運輸滿足率低,而需要的物資和原料也常常運不進來;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的產業聚集和規模效應受到限制;大量的旅遊景點難以連成黃金旅遊線。
不補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塊「短板」,又好又快發展就無從談起,較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從談起。
2008年5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決策:舉全省之力,苦戰三年,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水運四位一體的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徹底改變黑龍江交通落後的狀況。
這是一張令人嚮往的藍圖:
到2011年底,黑龍江高速公路總裡程將達到4000公裡,形成以哈爾濱為中心,橫貫東西、縱穿南北、覆蓋全省、連接周邊的等級公路網絡,覆蓋全省95%以上人口,連接所有市地、縣、鄉鎮和行政村;
到2011年底,籌建中的撫遠、加格達奇、五大連池3個支線機場全部通航後,黑龍江將擁有12個機場,全省所有的地級市都可以在1個半小時公路交通範圍內坐上飛機。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前景:
「到2007年,黑龍江省高速公路總裡程為1044公裡,而3年時間內,我們就將建設3000多公裡高速公路!」參與主持制定《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實施綱要》的黑龍江省交通廳副廳長高學文,一名已經在交通系統工作了30年的建設、管理專家,提起3年決戰,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作為一名公路人,我們一輩子都在期待這樣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
融入國際國內大循環
站在綏芬河火車站的鐵路橋上俯瞰,拉運木材的火車長龍正一列列地進站,場面非常壯觀。作為我國通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國際口岸城市,綏芬河已經成為我國北方陸路最大的進口木材集散地、國際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以商貿、旅遊、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佔綏芬河GDP的90%。
綏芬河市副市長吳慶蘭說,綏芬河能夠打好「口岸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甚至取決於交通的發展。眼下正在進行的牡綏電氣化鐵路擴能改造工程、G10國道牡丹江至綏芬河高速公路的建設、支線飛機場的建設等一系列大項目的完成,將使地處邊陲的綏芬河形成立體網絡,進一步放大其通道效應和口岸效應,對以綏芬河為中心的沿邊開放先導區建設起到巨大作用。
「過去從虎林到建三江得跑一天,建虎高速公路建成後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在建三江農墾分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隋鳳富說,被稱作「墾區一號工程」的建虎高速公路穿越三江平原腹地,跨越佳木斯、雙鴨山、雞西三市,沿線經過3個重要產糧大縣和6個大型現代化農場,對建設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將發揮重要作用。
去年7月,黑龍江境內首條城際間高速鐵路哈爾濱至齊齊哈爾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開工,這條連接起黑龍江最大的兩個城市的現代化鐵路運輸通道,將在根本上緩解哈大齊工業走廊的運輸緊張局面,進一步提高區域內城市間的經濟聯動性。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為統籌發展區域經濟,2008年,黑龍江進行了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區、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北國風光特色旅遊開發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高新科技產業集中開發區等「八大經濟區」的戰略部署。這八大經濟區,共同形成一個「分工合理、優勢發揮、東西呼應、南北互補、內外相聯、全面躍升」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從一開始,黑龍江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決策,始終圍繞進一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圍繞黑龍江建設「八大經濟區」的總體布局,體現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公路建設方面,在東部,高速公路網絡覆蓋了三江平原糧食主產區、煤炭能源型城市以及國家級旅遊景區;在西部,正在建設的齊泰高速公路等7個項目將打通南下的陸路通道,實現省際幹線高速的全面對接,促進沿線產業帶和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為中心的經濟輻射圈的形成;在中部,前鋒農場至嫩江公路在幾個中心城市間建立快捷、暢通的交通通道,並與鶴大、綏滿兩條國家高速公路共同組成連接所有地級市的環狀高速公路。
鐵路建設方面,開工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糧運專線和開發性專線,改造和建設一批鐵路運輸樞紐,推進省部共建的鐵路項目建設;強化路網銜接,提高網絡通達深度,強化與周邊省份的交通聯繫。
民航方面,新建一批對改善邊遠地區交通條件,促進旅遊開發和口岸經濟發展、資源開發以及應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線機場,重點向林區、墾區、重要旅遊景區、口岸和資源富集地區傾斜。
大慶、綏化到哈爾濱的1小時經濟圈,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雞西、雙鴨山、伊春、七臺河、鶴崗到哈爾濱的3小時經濟圈,黑河、大興安嶺到哈爾濱的5小時經濟圈……這些逐步變成現實的構想,讓人相信:一個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立體化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
提速地方經濟發展
橫跨松花江的富綏大橋一開工就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建設工地圍欄外,每天都有很多老鄉駐足觀望,看著這座橋一天天「長大」。「富綏大橋是一座把綏濱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橋。」綏濱縣委書記楊賀新介紹,綏濱縣和富錦縣是隔江相望的姐妹縣。但走陸路,兩地之間往來要繞行400多公裡的路程。富綏大橋高速公路和大橋建成後,不僅把綏濱和富錦連接在一起,綏濱到哈爾濱也只用6個小時。
過去,從漠河到北京,需要坐兩天兩夜的火車;漠河機場通航後,則只需要3個多小時的空中航程。據介紹,截至今年3月末,漠河共接待遊客4.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59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0%以上。正在建設中的從漠河機場通往北極村景區的主要通道,是大興安嶺地區第一條高等級公路,更將拉動區域內旅遊業的發展。
路通百業興。一條條路、一座座橋、一個個機場、一個個站口,正在「一寸寸」地改變著黑龍江3800萬人民群眾的生活,為黑龍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交通建設是長遠發展的需要、改變面貌的需要、改善民生的需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成推動黑龍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路、帶動黑龍江人民走進全面小康社會的致富路、四方客人來黑龍江旅遊觀光的風景路、北國大地美好自然環境的環保路。
交通建設不僅改善了黑龍江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直接和間接效益,「公路通,百業興」,「要想富,先修路」的觀念深入人心,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各地廣泛贊同、普遍支持,各項工程進展順利。
驅車沿301國道從哈爾濱到牡丹江,就像穿行在大自然的畫廊裡:藍天白雲下,山柔美水清澈樹茂密,沿途景色美不勝收。在交通地圖上,牡丹江市是201國道從牡丹江北貫穿到黑龍江最南端、301國道從最東端貫穿到最西端所形成的「X」形主骨架的交會點;在經濟版圖上,牡丹江也處於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東部煤電化產業基地、北國風光特色旅遊開發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等經濟功能區的交匯點。
「一方面,牡丹江內部各個經濟區塊需要更緊密的聯結,另一方面,牡丹江需要強化與周邊的路網聯繫。通暢的交通,是牡丹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牡丹江市副市長梁橋介紹,牡丹江把加快交通發展作為突破口,為構建沿邊開放先導區、發展旅遊經濟打好基礎。比如牡丹江將建設的牡丹江—海林—寧安城際公路投入使用後,無論是產自寧安的農副產品進入牡丹江市城區,還是市民從牡丹江啟程到海林遊玩,都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通行時間;又如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以形成新的黃金旅遊線路。梁橋說,隨著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帶來的通行條件改善,減少了空車配貨,牡丹江當地的物流公司從20多家增加到90多家。
大建設支撐大增長
「交通建設是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黑龍江必須抓好的重頭戲。實現保增長的目標,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將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黑龍江省省長慄戰書說。
三年決戰正式拉開序幕的2008年5月,正是國際金融危機山雨欲來的時候。交通建設作為「十大工程建設」中的重頭戲,配合「八大經濟區建設」,成為黑龍江省當下確保增長、調整結構、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
「高速公路建設的機遇,對我們來說猶如雪中送炭。」建龍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才說,2008年以來,受到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公司一度經營困難。隨著黑龍江省啟動公路建設3年決戰,公司拿到了其中10多萬噸建築鋼材的訂單,在國內行業中率先實現盈利。
「完成三年決戰項目,僅公路交通一塊,就至少需要6.3億立方米土石方總量,如果砌成1米見方的牆,能繞地球16圈;橋梁累計全長約230公裡,相當於哈爾濱到長春的裡程。」黑龍江交通廳負責人介紹,通過三年決戰,公路交通部門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1000億元。根據估算,這將直接拉動全省GDP增長1145億元,直接貢獻率為3.07%,直接拉動全省GDP增長0.34個百分點;拉動相關行業的產出累計將達到3764億元,對全省GDP的完全貢獻率為10.07%,拉動全省GDP1.12個百分點,並將為社會提供約18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21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
而抓住市場建築材料價格處於相對低位的時機,抓緊採購、抓緊備料,一方面保證了質量,另一方面大大節約了成本。省交通運輸廳組建了由紀檢監察、工程建設等部門人員組成的物料採購領導小組,採取統一集中招標採購,在優質優價的前提下,籤訂長期供應意向或合同,為公路重點工程儲備了今年所需的瀝青、鋼材、高標號水泥等主要材料。黑龍江省高速公路建設局局長助理楊旭東介紹,僅2009年,黑龍江公路建設採購瀝青節約資金1.94億元;採購鋼材節約資金7200萬元;採購高標號水泥節約資金3290萬元。
2009年是黑龍江歷史上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公路交工裡程最多的一年,實際交工15項1791公裡。黑龍江交通規劃圖上面,代表規劃中線路的虛線,經建設者的汗水澆灌,正一分分地連接成粗壯的紅色實線。縱橫交錯的紅線,就像一條條跑道,將託舉起黑土地上的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