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華裔建築設計師
貝聿銘
(BeiYuMing)
100歲生日!
你可能沒見過貝聿銘的照片,但你應該都見過他設計的作品.........
至少是照片!
法國羅浮宮前的金字塔
美國國家藝術中心(東樓)
(北京中銀大廈中庭)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貝聿銘在建築界,
不著述,只「實幹」!
他參與設計、改造的著名建築有100多處,
獲得作為一個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普利茲克獎,
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
……
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以中國為根,在世界開枝散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這句話出自貝老之口,而他自己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重建羅浮宮
貝聿銘最著名的建築設計之一便是羅浮宮前的金字塔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貝聿銘以一介華人身份,將一座晶瑩剔透的金字塔,搬進了法國人的聖地羅浮宮。
這次,貝老讓自己稱霸世界建築界,也讓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得以連任。
不競標就上崗
1981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翻修和改建羅浮宮。
(羅浮宮內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中13位館長都共同推薦了一個人——貝聿銘。
密特朗派團隊接觸貝聿銘,62歲的貝聿銘的回應頗顯「霸氣」:
「我年紀大了不想去搞競爭,
要麼就直接讓我做,
要麼就讓別人去競爭。」
於是,貝聿銘重修羅浮宮,成為法國當時唯一一項不通過競爭,直接授予建築師的大工程。
罵聲中改造羅浮宮
法國這麼多藝術家,沒有一個人能承擔起這項工程麼?為什麼要找一個外國人?
法國人無法接受,代表著法國昔日榮耀、法蘭西民族自豪的羅浮宮,要被外國人貝聿銘來改造。
貝聿銘打出歷史牌:
我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定會尊重法國的歷史傳統。
當貝聿銘拿出設計方案:要在拿破崙廳新建金字塔形入口。
反對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當時調查顯示,90%法國人反對這一方案。法國文化部長更是公開批評,羅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鑽石」。
對此,貝聿銘展示出了自己的東方特色:
最重要的是歷史評價,這個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證明。
既要錢,也攆人
開放羅浮宮,就代表開放法國。
在開工前,貝聿銘在現在金字塔的位置放置了設計模型,6萬多巴黎民眾親自來現場,通過選舉最終確定了這一方案。
而這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當時法國財政部位於羅浮宮側翼,重兵把守。貝聿銘希望他們能搬出世界上最豪華的辦公室,而所有的費用又由財政部來承擔。
面對這個看上去「無解」的問題,貝聿銘再次開始遊說:
一個博物館將就一個行走的人,你不能割掉他的胳膊,又讓他走得穩健。
法國媒體的輿論壓力之下,財政部另謀他處辦公,方案得以實現。
貝聿銘在歷史與現代、藝術與政治找尋平衡點,是其落實設計的保障之一。
經過4年施工,1988年3月,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在金字塔內,授予貝聿銘最高榮譽勳章。而羅浮宮改造成功,也幫助密特朗贏得了民選,獲得連任。
羅浮宮前的金字塔與凱旋門、協和廣場的方尖碑連成一體,為巴黎的中軸線錦上添花。
在現代做建築應該現代主義嘛,不要往後走,要往前走,這個是唯一的辦法。」
貝聿銘其人
貝聿銘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大師的?
待小僑與您一一說來。
出身望族
貝聿銘,生於廣州,祖籍蘇州。
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央銀行總裁,香港中國銀行的創建者,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被譽為「匯兌奇才」;母親則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
13歲母親去世後,貝聿銘常回老宅蘇州「獅子林」。
【對!就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那個獅子林!】
在上海讀書時,貝聿銘有空就去看興建中的國際飯店。
漸漸對建築產生了興趣,17歲時,貝聿銘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學。
這些童年的印記並沒有隨著遠航的海輪退出貝聿銘的人生舞臺。
相反,就像宿命一樣,他們在若干年後,再次與貝聿銘發生了聯繫。
學建築:賓大+麻省+哈佛
貝聿銘到了賓大所在的費城後才知道,當時賓大在「常青藤」中的地位最低。年輕氣盛的貝聿銘憑著自己的勇氣,找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僅兩個星期後,他就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
現在的MIT建築學院
貝聿銘得到建築學院院長的欣賞,成為其最心愛的學生之一。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
他的畢業設計,是為戰時中國建一批簡易書報販售亭,紙上寫著兩個震撼人心的大字「國魂
畢業後,他本已準備回國,但日軍攻勢越來越猛,父親寫信勸他等情況好轉再回來,他只好將回國計劃暫時擱淺。
那時正逢二戰,他想為全人類和平盡力,加入美國空軍,服役三年。
棄哈佛教職,投身房地產
1944年,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被聘請為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但數年後,貝聿銘做出了一個讓院長失望、所有人不理解的決定——
辭去教職,做房地產!
貝聿銘加盟房地產開發商威廉柴根道夫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擔任建築研究部主任。
在美國立山頭
為重新樹立業界形象,43歲的貝聿銘帶著手下75人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第一個項目,便在美國立下了自己的「山頭」!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隨後的甘迺迪圖書館,更是讓美國民眾眼前一亮!
(甘迺迪圖書館)
他所設計的甘迺迪圖書館,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美國建築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回歸
(北京香山飯店)
中美關係緩和後,貝聿銘啟程回到故鄉。
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來中國,希望他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諮詢,借大興土木邁入現代化。
他建議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以保護紫禁城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上的開闊遠景。這也助推了北京二環內樓層限高的政策出臺,保留了老北京的格局。
香港中銀大廈
當年,父親貝祖貽一手開辦了香港中國銀行,而現在由貝聿銘負責設計重建。他要賦予香港中銀大廈以「中國人的雄心」,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
當時香港僅給出了1億8千萬美元的建造資金,貝聿銘只有不斷磨合設計。
(採取這種設計節省了鋼材)
1990年,中銀大廈就正式落成,躋身當時香港第一高樓,使用面積是一旁香港滙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封山之作:蘇州博物館
當在國外被問及是哪裡人時,貝聿銘總是這樣回答:
我來自中國蘇州。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裡——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實景
這座坐落於貝聿銘故鄉的建築,集貝氏現代主義幾何美學與蘇州古典園林神韻與一身,與貝聿銘兒時經常玩耍的私家園林獅子林,僅一牆之隔。
貝聿銘既贏得了出世的成就,又收穫了入世的繁華。
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在四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上,給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而且,在建築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特色,讓東方元素在世界各地展現獨特的魅力,更激勵了無數華人,讓華人在世界上多了一份信心和底氣!
貝聿銘和妻子總共育有三子一女,
3個兒子分別名為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寓意就是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希望每一位華人都能傳播「華人之光」,
閃耀中華民族的光彩!
讓更多的朋友知道!
編輯:孫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