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湖河流皆東流入海。登巍峨東嶽泰山放眼南望,如玉帶蜿蜒之奇觀就是由東而西倒向流淌的大汶河。
大汶河流過泰安境內,翻滾著穿過著名的「明石橋」。
明石橋坐落在泰安大汶口鎮南門外,至寧陽縣茶棚村止。兩岸相隔300餘步,石橋66墩65孔,由大型條石排列而成,用數百個鐵鋦固定。
石橋整體建在大塊巖石之上,基礎堅固,日久巋然;上遊是一片開闊平緩的沙灘可以緩衝水流;下遊是一片一片隆起的巖石,可以起到衝刷河道的作用。
走近明石橋,知當年修橋工匠選址頗顯智慧,橋建於此突出了明石橋的空間地位,成為東嶽泰山與大汶河縱橫風水體系的唯一支點。
明石橋北靠泰山,為五嶽之長。從雄峙天外的泰山縱目遠眺,大汶河藏風聚氣、曲水有情,保天下一方國泰民安,得風調雨順之萬千氣象。
紫氣東來,汶水西流,舉目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一片安居樂業富裕祥和。
南望曲阜孔子故裡,出聖人的地方。相傳「三皇五帝」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唯至聖先師創造了燦爛的儒家文化。
得聖人傳承講究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和法治,憑生出貴胄氣派。
西去可到八百裡水泊梁山。那是公明哥哥帶了一幫兄弟聚義一方,殺惡霸、均貧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爽快人生的所在。
借了梁山的豪氣,自然行仗義事,廣交天下,才得聚八方商賈廣納財富的先機,橋北岸的山西會館就是當年南來北往的生意人聚會的場所。
明朝隆慶年間明石橋建成,結束了往來舟楫穿行河上的歷史。逝者如斯,五百年轉瞬遠去,轔轔的車馬走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歇。
如今橋面的條石已經被歲月打磨得光潤如鏡。明石橋如滄桑老者,一直守望著兩岸的人們,看盡秋月春風。
明石橋在我貫耳已久,只是無緣得見真容,今日山東大部地區大到暴雨,作為泰安境內最大的河流水系,汶河水漲如何,明石橋怎樣?今日趁興駕車前往。
小河流水大河滿。各地雨水進入汶河支流匯於大汶河滾滾西去,於明石橋段已成洪水滔天,淹沒古石橋、浪打河兩岸,只留石橋文物標誌碑獨立水流中。據當地人講,此種情況,多年未遇。雖未得石橋真容,待水落橋出,明石橋肯定又是一番新貌。
所幸橋頭有或老者、或壯年,乘興撒網捕魚,不論收穫,只為興趣,倒也成了替代明石橋的一道風景,是可遇不可求的。
明石橋北岸的門樓,是周邊最高的建築,看形制應該是在原來門閘的基礎上蓋的矮牆。
橋南岸是寧陽縣茶棚村。據說當年橋頭為了給歇腳的人們供應茶水吃食而自發形成的自然村落。
攝影:亓玉春
【版權聲明】
所有攝影作品及原創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本公眾號所有原創作品版權歸本公眾號所有,歡迎讀者分享或轉發到朋友圈,任何公眾號、自媒體未經授權允許,不得私自轉載或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