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從文化的視角看大河向東流。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大河向東流的歷史。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從三皇五帝開始,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朝統一以後,中華文明逐漸從黃河中上遊擴展到中下遊,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中華文明的自西向東發展方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中國也是兩河文明。不同於西方,中國的兩條河不是並列呈現的,而是黃河流域對長江流域的徵服,最終融合為同一文化。
從中華文明的走向來看,隨著統一的進程不斷加快,民族逐漸走向融合,大河向東流,也向南流,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動,文明逐漸向東、向南擴展,到了唐朝安史之亂後,南方逐漸超過北方,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大河向東流的態勢越來越猛,大有下遊洪流,上遊斷流的趨勢。東西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的態勢得不到根本扭轉,其本質原因在於傳統文化被擯棄,受西方文化弊端影響,社會發展急功近利,被資本強姦,缺乏人文關懷,社會難以協調發展。
大河向東流,也應該向西流,應該是雙向對流。
中西方哲學對於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西方是兩個極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把社會割裂來看。為了發展經濟,不息一切代價,其發展軌跡就是生生死死,開始——發展——衰落——死亡。
而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和諧發展,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就是陽,陽就是陰,最忌諱的就是樂極生悲,大起大落。所以中華文明發展了五千年,歷經滄桑,但是始終沒有滅亡,就在於中華文明這種特性,能夠在興衰和大起大落間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定力,總能夠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審時度勢,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屹立不倒。每個王朝都能從前朝坍塌的記憶中吸取教訓,並轉化成自己的治國良策,這是中華民族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現在對於中華文明來講,既要向東流,也要向西流,既要向南流,也要向北流,也就是說,文化需要回流和對流,中華文明才能實現健康和諧發展,中華民族才能走向復興。
中華民族需要大灣區,更需要留住命脈,把根留住,很難想像沒有青藏高原,沒有黃土高原,中華文明能成為怎樣的現代文明?
待續,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