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楞扎那將非遺藝術與流行歌、搖滾樂相結合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他希望有更多觀眾欣賞呼麥

呼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音一響,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的草原。昨天(12月10日),「2020非音未來年度音樂盛典」上演,作為十強選手的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吟唱一曲《蒙古遊牧》,把一度失傳的呼麥藝術帶上舞臺。把呼麥與民謠、搖滾等風格結合,都楞扎那希望更多人能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

班上堅持學呼麥的「差生」

「你可以叫我大象,我的名字在蒙語裡是大象的意思。」這位1989年出生的蒙古族漢子直爽而純樸。都楞扎那的父母都是牧民,父親是「烏蘭牧騎」的文藝工作者,他自己也從小愛唱歌,但第一次聽到呼麥,已是他上高中的時候。

「呼麥在我小時候是沒有的,在內蒙古已經失傳,後來無意間在電視上聽到。」當時的他也不知道這是蒙古族的傳統技藝,只是特別喜歡這種聲音,「很磁性,很男人,而且能同時發出多個聲部的音,很神奇。」

2008年前後,都楞扎那開始跟老師學呼麥。他的老師們剛剛從國外的呼麥大師那裡把它傳播回內蒙古,都楞扎那也是草原上第二批學習呼麥的人。「一開始很難,呼麥的發聲方法和唱歌是相反的,唱歌要放鬆,而呼麥要讓喉結這部分緊張起來。」都楞扎那學過美聲,很難找到呼麥的發音方法。他開玩笑說,在藝校學呼麥的班上一共有12個學生,一開始他是最差的一個。

經過一番辛苦的練習,都楞扎那找到了竅門。等三年學習時光過去,班上堅持唱呼麥的學生,只剩他一人了。「那時候學呼麥的專業人士少,很難分辨出來誰唱得好、誰唱得壞,學這個也賺不到錢。」都楞扎那卻沒想過這些,「我是個比較執著的人,可能當時我也說不上學得特別好,但我覺得還是要堅持。」

不畏質疑用呼麥唱流行歌

機會留給了能堅持的人,2013年,都楞扎那被特招為內蒙古軍區文工團的演員,他開始有了更多機會登臺並與其他音樂人交流。2016年,他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張藝謀導演的舞臺作品《對話·寓言2047》中,他還擔任《長調 呼麥·雲紗》的音樂作品改編。

從他進入文工團開始,都楞扎那對呼麥的感覺就有了變化,「我想我要好好把它做起來。」他心裡有一個目標:「不只讓蒙古族喜歡呼麥,我希望全國觀眾都能欣賞這個音樂。」傳統的呼麥十分原生態,基本是唱兩個音,旋律上也沒有太大的波動。都楞扎那覺得呼麥那麼好聽,也可以表達感情。於是,他開始嘗試用呼麥的方法唱歌。

《拉薩酒吧》是都楞扎那最早改編的一批歌曲之一,這是一首藏族風味的歌曲。「這個歌的旋律感特別好,本身有民族風格,我把呼麥融入進去,歌詞又是普通話,很容易被接受。」都楞扎那還在央視的節目中改編過很多經典歌曲,他用呼麥方式演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廣為傳播。

他的嘗試曾被人質疑,質疑多來自於內蒙古地區唱呼麥的人。「當時他們接受不了,覺得我把呼麥和流行音樂結合,破壞了傳統的、原始的呼麥文化。」都楞扎那說,他一直沒想把關注點放在內蒙古,而是希望全國觀眾都能來關注,「現在四五年過去了,他們中也有人開始走我的路線了。」

呼麥絕不只是蒙古人能唱

「不去破壞呼麥,而是在風格上改編,讓更多的人接受,這個東西才能傳承下去。」都楞扎那的想法很簡單,包括這次參加「非音未來」的活動,他也是希望告訴年輕人,呼麥不是那麼「土」,「想學,你也可以。」他不喜歡別人把呼麥說得特別「玄」。「總有人說,唱呼麥嗓子會出血,會把嗓子唱廢了,或者說這個聲音只有蒙古族能發出來。」都楞扎那覺得這都很誤導人,也影響這項非遺藝術的傳承。

他希望全國觀眾都能從他的歌聲中了解呼麥,了解內蒙古。這次他演唱的《遊牧》,唱的就是老家的遊牧生活。「那是我小時候的經歷,夏天早上四點多,就跟著母親起床趕牛。母親會擠牛奶,五點多拿著兩個桶回來熬奶茶。」都楞扎那把這些生活中的美好寫到歌裡,開口一唱,就仿佛回到了草原。

作為年輕人,都楞扎那也愛聽流行歌,他喜歡民謠,就把呼麥和安靜的民謠結合,未來打算創作更多用普通話演唱的呼麥歌曲。他所在的大象樂隊,則偏重創作金屬搖滾風格的歌曲,「呼麥很有磁性,加上搖滾就更有力量。」在他看來,這樣的音樂充滿力量,一直在往前走。

(責編:王蕭蕭、王麗瑋)

相關焦點

  • 了解鼎龍灣李義記扎獅頭,感知粵西非遺文化魅力
    古老的粵西文化在這裡孕育、生根、繁榮、升華;吳川的匠人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下,也仍然默默堅守並傳承著粵西非遺文化。走進吳川市鼎龍灣·德薩斯牛仔小鎮,進入一家名叫《演武堂》非遺店鋪,你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專心致志地扎獅頭。他就是義叔,一位土生土長的吳川人,也是傳統非遺文化扎獅頭手藝人。
  • 非遺故事:紙紮――生命的守望
    生命盡頭的守望在啞柏《三多堂》紙紮店籤贈非遺口述史《關中老作坊》中寫了一個百年紙紮手藝 進紙紮店調研,而且是多次,要克服許多心理屏障。 這些年調研老手藝老作坊,少不了衣食住行生產生活,婚喪嫁娶,尤感中國人喪俗講究的隆重與傳承的玩強,紙紮藝人陳補福及二曲禮儀傳承人劉知民給我講了一個倒頭的講究就講了六個小時還未講完,近日,看到澳門非遺名錄中似乎還有殯禮巡遊。在劉德林老師主持的《陝西工藝美術史》裡還特意加上了紙紮章節。
  • Coldplay 新專輯,是流行歌與小眾流派的結合
    這張專輯分為「Sunrise」和「Sunset」 兩部分,不論在風格、表達、旋律和配器上都具備巨大的張力,《衛報》對它的評價是:Coldplay 的新專輯將旋律密不透風的體育場流行歌和他們最不喜歡涉獵的流派混在了一起。
  • Ke$ha《Warrior》:做搖滾樂鬥爭的霓虹勇士
    她將這樣一個陳舊的故事寫進歌裡,剝除掉所有花哨的裝飾,簡簡單單的慢板情歌裡不僅表露了她年少無暇的愛,也表達了那個熱血年紀裡,她對搖滾樂不遮不掩的熱忱。其後,這張專輯的參與人員也一步步曝光,遺憾的是,這一製作陣容與《Animal》並無太大區別,僅有The Flaming Lips能夠與搖滾樂沾上邊,但Kesha與他們的合作似乎也僅僅止於2012年春天The Flaming Lips自己的錄音室專輯《The Flaming Lips and Heady Fwends》而已,對,就是那張歷史上第一張充滿流動液體的黑膠唱片,而這些混合血液,則包含了Kesha
  • 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涓匯成流」,中外學者共話非遺守護
    展覽以「涓匯成流」為主題,吸引了22個國家的藝術家、非遺傳承人作品參展。當天下午,第八屆國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滬召開。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隨著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全市各區、各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與社會組織也將拉開多場線上、線下活動。
  • 傳統與現代結合 紙紮工藝有望列入石獅市級非遺
    傳統與現代結合 紙紮工藝有望列入石獅市級非遺 qz.fjsen.com 2012-07-07 10:57  楊德華 李榮鑫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7月7日訊(記者 楊德華 李榮鑫)在永寧鎮一座石頭房的「創作空間」裡,蘇清錫老人用薄如蟬翼的彩紙,配上粗細一致的細竹子,做著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紙紮藝術品
  • 書法藝術不是「搖滾樂」
    書法,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族藝術形式。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綻開的文明之花。它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哲學之思、智慧之境。更充盈著中國人特別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雖然屬於「古典」的範疇,但它的審美觀與人生是順向的、積極的、崇高的。我的作品展,都是以《致敬經典》為主旋律的,期望帶給觀眾一種舒緩文質的感受,而不是像搖滾樂般的躁動,散場後渾然不知看到了什麼。
  • 流行歌除了愛情,歌詞還能唱點什麼?
    流行歌最離不開的一樣主題,那就是愛情,各位可以仔細的想一想,你所聽過的流行歌有多少首,唱的是愛情?小編有的時候就在想,流行歌裡面除了愛情,還有什麼主題是可以唱的呢?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關於流行歌的歌詞主題,都有哪些東西是可以用來寫的?
  • 電音蹦迪屬於搖滾樂?搖滾是一種境界,而不是一種俗氣
    結果以後就扎進了卡口帶的海洋,各種西方搖滾輪著聽。搖滾真的是去敢於面對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己,敢於面對剖析真實的自己的包括自己的醜陋和世界的醜陋。 藝術作品有高下之分,而藝術種類沒有,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給人共鳴。比如MJ是流行樂之王,也不是隨便哪個搖滾樂隊可以比擬的。
  • 嘎瑪曲扎:翰墨飄香沁滿園
    「尼字體」家族書法傳承人多吉群培(第五代)(右)校對嘎瑪曲扎(第六代)(左)雕刻的字體。嘎瑪曲扎雕刻的各種非遺文創產品。嘎瑪曲扎在書寫「尼字體」。嘎瑪曲扎和他的合作社榮獲的各種獎狀和證書。合作社成員將已刻好的雕版首印後為校對做準備。嘎瑪曲扎用於雕刻的各種工具。尼木普松雕刻傳承人之一—嘎瑪曲扎。嘎瑪曲扎的非遺文創產品深受歡迎。
  • 邵陽縣舉行非遺文化藝術展演
    -07-20 11:01:11    華夏經緯網
  • 香港「非遺」的傳承與活化 以當代藝術重現傳統工藝魅力
    實質存在的,如歷史建築可透過修復、翻新等方法加以保育,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等「無形」的東西,又可怎樣承傳,甚至融合現代知識,成為當代藝術?近日,香港就有一個關於非遺的作品展,有趣的是展覽分別坐落於銅鑼灣三個不同的地方,並以三個主題同時舉行,展出六大非遺作品,分別為長衫製作、剪紙、麵塑公仔、吹糖作品、木家具製作及扎作。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獅頭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
  • 《中華好民歌》李光羲唱周華健流行歌催淚
    《中華好民歌》李光羲唱周華健流行歌催淚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5年03月20日11:31 86歲的「國寶唱將」李光羲、「陝北民歌王」王向榮和著名歌唱家魏金棟以及他們的新生代歌手「同桌」阿寶、志玲和谷微將登臺接受考驗。面對高難度挑戰,選手們突破自我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86歲高齡的李光羲將多年來的歌劇演唱經驗用在了高難度的流行歌上;唱了一輩子「信天遊」的「民歌王」王向榮則第一次打扮新潮地「吼」起了搖滾。
  • 《Memory5D+》全景式演繹非遺藝術
    (原標題:《Memory5D+》全景式演繹非遺藝術) 北京商報訊(
  • 鳳崗兩人入選市級非遺傳承人,竹塘麒麟舞、客家臘腸製作後繼有人!
    竹塘麒麟舞集舞蹈、音樂、打擊樂及紙紮工藝、繪畫工藝、刺繡工藝等表演藝術、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在傳承人張家發的帶領下,竹塘麒麟舞在組織、練習、表演過程中體現出一種集體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加強了人與人、村與村的社會交流,加強溝通,增進感情,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 石家莊市這個非遺展覽令人驚豔
    「各類非遺展品魅力十足,展覽設計也很棒,必將是石家莊又一個網紅打卡地。」9月9日,「流淌在生活」廊坊非遺美學展在位於石家莊市虹光街的河北省非遺中心揭幕,業內外人士一致為該展覽點讚。本次展覽遴選廊坊市35個特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500多件精品力作,展示了河北非遺藝術的蓬勃生命力。
  • 「媽媽的針線活」——涼山非遺藝術扶貧模式新探索
    中國平安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舊衣回收、非遺設計、手工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讓貧困婦女通過靈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並向外推廣涼山非遺文化與手工藝品。該模式將中國基層家庭婦女創收,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環境保護、婦女就業、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等諸多焦點內容關聯。
  • 音樂分類知多少——搖滾樂
    早期搖滾樂很多都是黑人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因而節奏布魯斯是其主要根基。搖滾樂分支眾多,形態複雜。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