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董兆瑞) 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了北京市2018年全年空氣品質狀況。據介紹,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再創新低,連續兩年濃度達到個位數,為6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去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7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均較明顯,較2017年下降幅度分別為25.0%、8.7%、7.1%。其中,PM2.5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汙染物。
2018年北京市優良天數227天,佔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重汙染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北京「藍天」含金量進一步提高,空氣品質呈現「優增劣減」特徵,一級天同比增加6天,重汙染日同比減少9天。近六年來重汙染日持續減少,2018年全年首次無持續3天及以上的重汙染過程。
2013-2018年PM2.5空氣品質級別日曆圖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年來,北京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顯著增加, 2018年達標天數為227天,佔比62.2%,較2013年增加了51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72天,較2013年增加了31天。2013-2018年,北京市空氣重汙染天數逐年減少,從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18年的15天,六年間減少43天;2018年連續195天沒有發生PM2.5重汙染,遠超2013年的87天。重汙染發生率明顯降低。
2018年,北京市加強科學治汙,提升監管能力,完成了新一輪PM2.5來源解析。同時在持續發揮全市PM2.5高密度網絡監控作用的基礎上,建成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並向社會公布全市粗顆粒物濃度排名前十和後十的鄉鎮街道,實現精細管理。目前,已經建成覆蓋全市325個街道鄉鎮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共有1000多個監測站點。
此外,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李翔介紹,去年北京市人工檢查重型柴油車216.8萬輛次,處罰32.5萬輛次,是2017年全年處罰量的5.6倍,增加近5倍;全年查處違法行為4929起,處罰金額近2.3億元、同比增加22.5%;有序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656家,動態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521家,進一步擴大結構性減排成效;全市共完成450個平原村煤改清潔能源,並同步做好電力、燃氣、優質煤供應保障;全市集中供熱清潔化比例99%以上,全市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