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之後,伶仃洋上再起超級工程

2020-12-11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浩瀚的伶仃洋上,距港珠澳大橋正北38公裡,正開啟一個新徵程——又一世界級超大「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全長24公裡,設計八車道、時速100公裡的深圳至中山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已顯雛形,其中特長海底沉管隧道和一座飄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開創世界先例。

領銜設計完成港珠澳大橋的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規院),也是深中通道設計的「主力軍」。受航運和空運等條件限制,深中通道設計採用了「東隧西橋」的設計方案,核心工程包括兩座人工島、一座沉管隧道和伶仃洋航道大橋。海底沉管隧道6.8公裡,其中沉管隧道由32個管節加一個最終接頭「搭積木」連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我國首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橋系三跨全漂浮體系懸索橋,主跨跨徑為1666米,主塔高270米,橋面高達90米,為世界最高跨海懸索橋。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後,我國在超大型『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建設領域的一個新高度,是在該領域引領世界技術發展的又一力作。」公規院深中通道勘察設計總負責人徐國平說。

首節鋼殼沉管6月底浮運安裝

4月27日,深中通道核心裝備,一艘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正式開赴牛頭島沉管預製智慧工廠深塢區。

這是世界首個集沉管隧道浮運安裝於一體的專用船舶,進塢後將連接首節沉管E1開展二次舾裝,以確保沉管安裝毫米級的精度,這也標誌著項目首節沉管與島上現澆隧道對接前的施工準備工作進入關鍵時期。

「今年是深中通道『橋、島、隧、海底互通』全面建設的關鍵之年,確保首節沉管6月底順利浮運沉放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銅說。

在海洋中間建設長距離隧道,沉管技術幾乎是目前最安全可行的手段。這一技術是巧妙運用水的浮力、壓力、重量等作用而設計的施工工法。

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體量巨大,單孔跨度18—24米、寬46—55.46米,平均每節排水量約8萬噸,相當於一個中型航母,用鋼量約1萬噸,有2500多個獨立倉格。

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採砂坑區域地層穩定性差,是深中海底隧道五大技術難點,工程規模和技術難度前所未有。「由於沉管安裝是一個連續、不間斷的施工過程,包括舾裝、整平、出塢、浮運、沉放、對接、回填,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幾乎是不可逆的作業過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兼總工宋神友說,沉管的浮運安裝是隧道施工最關鍵的一道工序,也是技術「最神秘」和風險最高的工序。

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智」潛海底

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是如何建造的?浮運安裝,這一「最神秘」的技術和風險最高的工序有何秘籍?

「與常規明挖隧道現場澆注施工不同,沉管隧道是先在岸上預製若干管節,並在海中預先挖好基槽,然後將預製管節陸續浮運至海中隧道基槽上方,一個接一個高精度定位沉放於水底基槽內,利用水壓實現管節相互水密連接,其後再輔以其他相關工程施工,使這些管節組合貫通為隧道,成為連接水體兩端的陸上交通。」公規院深中通道設計服務現場負責人黃清飛說。

「關於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國內缺乏相應設計標準、建設技術及經驗,尤其是管節鋼殼高精度製造、鋼殼多次轉場的結構質量控制、管節混凝土近零缺陷免振搗澆築、管節長距離浮運安裝的風險管控等,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徐國平說。

這座世界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正「智」潛海底。「智能建造成為深中通道在跨海工程實踐中最突出的創新亮點,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和國內首創。」曾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的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樂說,項目研發了國內首條鋼殼沉管智能製造生產線,首次實現了塊體智能焊接和智能塗裝;同時,在國際上首次研發了鋼殼混凝土智能澆注系統;研發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運安一體船,降低了長距離浮運風險;並且打造了國內一流的智慧梁廠。

據悉,用於浮運安裝沉管隧道的最大秘籍是「一航津安1」,這艘由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研發的專用船舶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功能於一體,具有動力定位系統(DP)動力定位和循跡功能,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並申報了國際專利。

「我們組織設計、施工、科研、裝備四位一體產學研結合的攻關模式,歷經3年研發,基本上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的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宋神友表示。

特大懸索橋漸從海中「浮」出

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的又一奇蹟,這是一座完全漂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這座大橋正從海中漸漸「浮」出。

5月1日,伶仃洋大橋3600噸米的「第一塔吊」順利完成檢測,這是建設過程中的最大噸位塔吊,最大幅度起重量可達80噸。「目前,伶仃洋大橋已完成部分工程的建設,待橋墩建設完成後,這臺塔吊還將用於片梁架設。」公規院深中通道橋梁設計負責人吳明遠說。

為滿足通航需求,伶仃洋大橋設計採用了世界最大跨徑離岸海中懸索橋技術,橋面達到三十層樓高。

伶仃洋大橋地處珠江口開闊水域,是頻繁發生強颱風的區域。「大橋設計為超大跨徑三跨吊全飄浮體系懸索橋,橋梁結構柔、阻尼比小,同時橋面超高,主梁的顫振檢驗風速高達83.7米/秒,橋梁的抗風問題突出。」公規院深中通道橋梁設計負責人徐軍介紹。

橋輕且高,這座完全漂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如何從海中浮出?「為攻克這一難關,伶仃洋大橋項目從結構理論、設計方法、技術標準、材料、施工工藝、智能製造、裝備、檢測方法等各方面組織開展了20餘項專題研究工作,形成了項目專用的技術標準體系。」吳明遠透露,項目組織了國內具有大型風洞實驗室的4個大學進行平行研究,研發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攻克了超大跨徑整體鋼箱懸索橋在強颱風區域的災變控制難題;採用築島加地連牆集成創新技術,攻克了海域超大錨碇的建設難題。

深中通道還有多項創新:首次採用十二錘聯動的振沉方式,完善了由我國首創的「鋼圓筒圍堰快速成島」技術;首次大規模在水工建設中採用深層混凝土攪拌(DCM)樁、高壓旋噴樁施工工藝;首次建設世界最大海中錨錠,錨碇基礎採用8字形地連牆基礎,最大深度65米,錨碇混凝土總方量為372513.8立方米……這些「中國技術」正一步步引領世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新高度。

深中通道為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工程,也是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項目於2016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計劃2024年全線通車,屆時珠江兩岸將實現半小時通達。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朱永靈:伶仃洋上「作畫」 大海深處「穿針」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朱永靈——  伶仃洋上「作畫」 大海深處「穿針」(愛國情 奮鬥者)  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朱永靈(見圖。丘文惠攝)看來,港珠澳大橋是有溫度、有生命的,他的使命就是和大橋共同成長。
  • 廣東省: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珠三角西岸轉型升級「天塹變通途」         在建「世界第一橋」——用鋼量相當於11個鳥巢    近日記者實地採訪獲知,作為整體大橋的「起步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進展過半」。
  • 港珠澳大橋鋼筋_2020年港珠澳大橋鋼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這麼長的橋,全程採用隔減震措施,在國內外都是沒有的。」   「這麼長的橋,全程採用隔減震措施,在國內外都是沒有的。」採用了減隔震措施後,大 查看詳情 港珠澳大橋之後,臺灣海峽大橋何日上馬?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伶仃洋上的最美地標——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長達6.7公裡的海底隧道,是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 景致記錄:伶仃洋裡,看天涯遊子的拍照打卡聖地——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與澳門,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媒體稱作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遊覽港珠澳大橋,有兩種方式:其一:可以坐港珠澳穿梭巴士。在穿梭巴士上,往車窗外瞧去,看見那些車尾掛著三個或者兩個車牌號的,就明白這規定了。如果不去香港或者澳門,只想到港珠澳大橋上轉轉,那也得先辦理好港澳通行證。有了港澳通行證,又有兩地的車牌號,經過港珠澳大橋,從珠海開車到香港,只需不到一個小時。其次,乘船遊覽港珠澳大橋。
  •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鬥者——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群像
    「工程師就是為工程而生,就是為解決困難而來。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項目對於奮鬥者是充滿『誘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工程,百姓需要這樣的工程,我們必須頂上去。」張勁文說。  凝心聚力,成就偉業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設計使用壽命120年的港珠澳大橋用鋼量達到42萬噸。
  • 【為誰辛苦為誰忙】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建設超級工程 打造中國名片
    【為誰辛苦為誰忙】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建設超級工程 打造中國名片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為了建造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有超過100家建設單位、5萬多位建設者,已經忙碌了2000多個日日夜夜。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大橋是澳門發展的「新引擎」 大灣區...
    中國網12月18日訊(記者鄭婷雲)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項跨境及本地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完工並投入使用,為澳門內引外聯架設了更加牢固可靠的軟硬體平臺,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港珠澳大橋。近日,中國網記者專訪了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他講述了這一「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及其在推動澳門和大灣區發展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 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港珠澳大橋
    1.港珠澳大橋簡介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 【川網會客廳】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跨海大橋上有眾多家鄉元素
    因港珠澳大橋的設計難度、環保要求,以及建設標準都是全球建築史上最高的,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也是多項光環加持,承擔著設計全球超級工程的重大使命。  10月26日,孟凡超回到闊別數年的家鄉遂寧,參加高中老同學的聚會,並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他說,看到家鄉經歷改革開放40年,發生的翻天巨變十分感慨和欣慰。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新華社發  建成通車後珠海香港兩地通行時間將從陸路約三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縮減到30分鐘車程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昨日正式貫通。據了解,大橋主體橋梁長22.9公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橋面上的「中國結」、「海豚」、「風帆」 三個巨型景觀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標誌性景觀。
  • 港珠澳大橋配套電源工程介紹 可實現多迴路供電
    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臨近,大橋各個配套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著。28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工程的施工現場獲悉,在9月28日實現10千伏開關站投產後,擁有兩路110千伏電源的口岸人工島輸變電站將於11月底竣工投產。
  • 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 「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正逐漸形成
    2009年3月1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階段勘察設計合同籤約儀式暨勘察設計工作啟動儀式在珠海舉行,禮炮齊鳴。籤約結束後,鑽探船就將開始鑽探,籌劃多年的港珠澳大橋終於正式進入工程外業勘探階段。
  • 港珠澳大橋詳細資料(開通時間+有何意義+科技含量)
    於是,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  4、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含量有多高?  「超級工程」背後有「超級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難度極大,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難、最長、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 [分享]港珠澳大橋非通航段資料下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實踐與體會》的報告。 專專家報告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部副總經理、總設計師劉曉東在2018第七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上作了題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實踐與體會》的報告。 港珠澳大橋大事記錄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首座涉及「一國兩制」三地的世界級跨海大橋,協調難度前所未有,大橋著陸點、橋型線位、口岸模式、融資安排等成為三方博弈的四大焦點。國務院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意味著爭論了26載的大橋話題劃上句號。
  • 「湖南製造」撐起「鋼筋鐵骨」 看港珠澳大橋的湖南力量
    14年後,港珠澳大橋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也是朱永靈所堅守的大橋人精神。「我們不追求為個人留下什麼,只追求為國家、為民族、為這個時代留下彰顯自豪的載體。凝聚著全體建設者智慧和心血的港珠澳大橋,將屹立於伶仃洋上,見證粵港澳三地的融合與發展,見證祖國的強盛。」朱永靈不僅說出了自己這14年來堅持的意義,更道出了無數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心聲。
  • 港珠澳大橋斥巨資建造,能回本嗎?粵港澳大灣區跨海大橋有幾座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歷時7年終於正式竣工,總投資額高達1269億元,堪稱奇蹟之橋,它橫跨了伶仃洋,將香港、廣東和澳門,這三個對我國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省份,串聯了起來,港珠澳大橋全場55公裡,與其說它是一座大橋,不如說它是以橋梁架構起來的島嶼。直到今天,這座大橋也仍然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 港珠澳大橋今正式開通 超級工程國企力量(附參建單位名單)
    原標:港珠澳大橋今正式開通 盤點超級工程中的國企力量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為啥港珠澳大橋是彎的?直線不是更省錢嗎,真佩服中國工程師智慧
    自超級工程三峽大壩建成後,我國在工程建設領域逐漸獲得了「基建狂魔」的美譽,除了運營著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總裡程,世界上最長的橋梁我國就獨佔6座,我們並不是痴迷於大搞基建,而是因為我國疆域十分遼闊,為了老百姓出行便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便誕生了大量的基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