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2020-12-11 中國政府網

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珠三角西岸轉型升級「天塹變通途」
     

    在建「世界第一橋」——用鋼量相當於11個鳥巢

    近日記者實地採訪獲知,作為整體大橋的「起步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進展過半」。目前島嶼輪廓已現,密密麻麻的四腳空心方塊整齊地擺放在護岸邊上,而在島嶼的中間區域,工程機械、運輸車輛、起重設備等則忙成一片。島的北部海域,一艘巨大的制沙船源源不斷地通過管道向島上提供沙石材料。

    22.84公裡為海上架橋

    據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賀捷介紹,要在海上建造一個人工島,原理就好比製造一隻杯子,只有先造好杯子的「壁邊」,裡邊才能裝東西,建造島嶼也是一樣。賀捷說,別小看這些密密麻麻的四腳空心方塊,每一塊就重達3噸,它們的空心設計是用來「消浪」的,整個島嶼單四腳空心方塊消耗量就達上萬個。

    在大橋的工程建設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是最為核心的關鍵工程。近50公裡的橋身,其中有22.84公裡為海上架橋,但在靠近香港側有6.76公裡的工程則需要「鑽入」海底隧道,再從海底隧道「鑽出」海面進入陸地聯接香港國際機場,而「鑽入、鑽出」部分則需要通過東、西兩座長為625米的人工島進行橋隧銜接。廣東海事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這樣的設計兼顧了船舶通航與香港機場飛行高度的多重要求。」

    從珠澳口岸人工島駕船朝東而行,約20公裡後,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西隧道人工島的建造「結構圖」活脫脫地呈現在記者眼前。只見一排排直徑達幾十米的鋼圓筒,圍護結構呈現為反「6」字形,像一隻巨大的「鎖」擺放在伶仃洋上。

    據中交有限公司聯合體一位不願具名負責人介紹,單個圓筒直徑都在20米以上,高40餘米,重達400噸至500噸,「相當於一幢15層樓高的小房子」,單是建造西人工島需要61個這樣「巨無霸式」的鋼圓筒,而東人工島也有差不多的規模。

    用鋼量破了「世界紀錄」

    據了解,這座迄今在建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在用鋼量方面也破了「世界紀錄」:有關報告估算用鋼量達123.35萬噸,比杭州灣大橋多了一半,相當於再造11個鳥巢國家體育館。

    在距離島隧工程南部15公裡左右的牛頭島上,承建方中交四航局開始著手預製沉管的乾塢建設。在牛頭島北部區域的一座小山,幾乎被開挖出一半,一個長寬均達300米左右、深達幾十米的大坑「初現雛形」,數米的隔牆之外則是碧藍的大海,未來將隔牆挖斷即可將沉管運至島隧工程處。

    中交四航局一位在牛頭島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且不說長達6公裡長的沉管如何實現「無縫對接」,單是建造這180米長的沉管就大有學問。建設方先要在固定臺座上澆築出22.5米長的小節段,經過20餘小時的養護後向前頂推,空出臺座繼續澆築等長的小節段,直至第8個節段整體完成,這樣8個節段連接形成180米長的「巨型沉管」。

    國內著名橋梁設計專家,港珠澳大橋設計總負責人孟凡超用形象的比喻解釋道:「每一節180米長的沉管排水量約為8萬噸,沉放時就相當於把30多個沒有動力的航空母艦拖運到指定位置,而且位置的距離誤差控制在釐米級,難度可想而知。」

    縱深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使港澳之間出現了「第一條陸路快速通道」

    港珠澳三地融入「半小時經濟圈」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澳門與廣東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珠三角東岸地區的陸路通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繫卻一直相對滯後。

    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水路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且運行時間較長。由於珠江西岸與香港及東岸地區的交通聯繫不便,「導致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滯後於東岸」。

    如今,隨著珠海、江門等地的「發力」,珠江西岸開始走出一條迅速崛起的道路。數年前,珠海在出臺「關於促進航空產業發展的意見」後,中航通飛、美國西銳公司FBO基地、亞飛太平洋公司、希科公司等紛紛落戶珠海航空園。除了航空產業,珠海還在先進位造業、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中謀求新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江門也以LED、新能源、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成為廣東轉型升級突起的「異軍」。預計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後,產值將超過3000億元,成為江門的先導和支柱產業。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上述負責人表示,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金融、商業、貿易和航運中心,對周邊地區發揮重要的輻射和聚集作用,澳門以旅遊和金融保險為支柱產業,而珠三角西岸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迅速崛起。因此,「儘快構建港珠澳交通大通道,充分挖掘珠江西岸發展潛力,便捷港澳及珠江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繫,已成為三地共同的願望」。

    據了解,首次醞釀興建港珠澳大橋的構想可以追溯到28年前。1983年,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首次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澳門、珠海的「伶仃洋大橋」構想,儘管名字後來歷經伶仃洋大橋——粵港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的變遷,但2009年12月,大橋第一塊基石的「落定」還是讓往來粵港澳之間的客商心裡有了期待。

    大橋建成後,珠海至香港的車程將由目前的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港澳車程將由目前的3小時縮短至20分鐘。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表示,對於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使港澳之間出現了「第一條陸路快速通道」,這比以往的兩地陸路交通減少2/3的交通成本,意味著澳門進入整個港珠澳的「半小時經濟圈」。

    而對於珠江兩岸來說,港珠澳大橋將架起珠江兩岸的溝通「紐帶」,東岸與西岸間的產業互動將更加頻繁,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產業要素將依託「天塹變通途」的改觀在三地間更加密集地流動,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也將因伶仃洋上「世界第一橋」而加速。

    項目檔案

    港珠澳大橋,這個橫跨粵港澳三地、落成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長達49.968公裡,總投資達426億元,比目前世界最長紀錄保持者——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還長近14公裡。

    大橋東岸的登陸點位於香港大嶼山機場西南的石散石灣,西岸珠海登陸點位於拱北,澳門登陸點為明珠,最後形成「Y」字形的橋梁骨架連接三地。大橋計劃2016年底同步建成通車。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之後,伶仃洋上再起超級工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浩瀚的伶仃洋上,距港珠澳大橋正北38公裡,正開啟一個新徵程——又一世界級超大「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全長24公裡,設計八車道、時速100公裡的深圳至中山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已顯雛形,其中特長海底沉管隧道和一座飄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開創世界先例。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朱永靈:伶仃洋上「作畫」 大海深處「穿針」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朱永靈——  伶仃洋上「作畫」 大海深處「穿針」(愛國情 奮鬥者)  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當時還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的朱永靈激動萬分。10餘年,他與這座橋朝夕相伴,為之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2004年3月,剛剛40歲出頭的朱永靈被粵港澳三方聘為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前期辦」人員十分精幹,組織架構也十分簡單,僅設「工程技術組」「綜合事務組」,朱永靈就帶著這兩個組投入到這項「世紀工程」中。
  • 景致記錄:伶仃洋裡,看天涯遊子的拍照打卡聖地——港珠澳大橋
    有網友說,到港珠澳大橋旅遊了一趟,看到這橋很壯觀,就想對這座橋,了解得更多。今天,景致記錄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與澳門,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媒體稱作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遊覽港珠澳大橋,有兩種方式:其一:可以坐港珠澳穿梭巴士。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港珠澳大橋鋼筋_2020年港珠澳大橋鋼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 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被稱為"世界奇蹟"的 港珠澳大橋究竟多壯觀? 真容終於全面亮相了!  ▼   ▲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
  • 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港珠澳大橋
    1.港珠澳大橋簡介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 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 「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正逐漸形成
    2009年12月11日,廣東珠海,一名工人從拱北情侶路旁出現的慶賀港珠澳大橋隆重奠基標語前經過。2009年12月15日, 珠海,彩色煙霧升起,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2010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揭牌儀式在珠海九洲港大廈舉行。2011年3月18日,珠海,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護岸基本形成,輪廓已浮出水面。
  • 橋梁界的珠峰,橋上的人間煙火,你需要了解的港珠澳大橋的前世今生!
    剛剛,伶仃洋上,三城之間的人工島上。   在全世界的關注下「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正式舉行!   飛機上的港珠澳大橋,攝影師@500px遊車河   港珠澳大橋   這10件事你要知道   籌備6年,建設9年,港珠澳大橋歷時足足15年。   它的建成與通車,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往來更加方便了。
  •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鬥者——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群像
    新華社廣州10月26日電 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鬥者——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群像  新華社記者周強  歷經6年前期設計、9年建設,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於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於10月23日宣布正式開通。
  • 港珠澳大橋竟有這麼多「世界第一」!揭秘背後的中國創新
    據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
  • 港珠澳大橋詳細資料(開通時間+有何意義+科技含量)
    >  通車時間:2018年10月24日  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  港珠澳大橋10問  1、為什麼要建港珠澳大橋?  特別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三地成功創立的完整的大橋工程決策體系,對未來大灣區整體基礎設施建設是極為寶貴的財富。  2、港珠澳大橋有何特別之處?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大橋是澳門發展的「新引擎」 大灣區...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突破重重困難的「世界之最」作為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面臨眾多世界級難題總的來說,伶仃洋珠江口複雜的自然條件給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此外,港珠澳大橋連通的是「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三地,香港、澳門和內地在建設領域的技術法規以及管理要求上都存在著不同,三地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各有各的訴求。」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建設團隊經過研究,確定了全新的「四化」建設理念,即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
  •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鬥了35年
    據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港珠澳大橋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島隧主體工程,香港連接線及香港口岸,珠海、澳門連接線和珠海澳門口岸,總長約55公裡,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裡,概算投資480.68億元,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建設和運營管理。
  • 伶仃洋上的最美地標——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長達6.7公裡的海底隧道,是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 「湖南製造」撐起「鋼筋鐵骨」 看港珠澳大橋的湖南力量
    23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激動不已。這位湖南硬漢,為這座橋,付出了14年的年華與心血。畢業於同濟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的朱永靈,曾在長沙市交通局工作3年,後又回同濟大學攻讀道路專業碩士。畢業後南下廣東,先後任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總工辦副主任;廣東省公路管理局局長助理、副局長;廣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黨委書記。
  • [分享]港珠澳大橋非通航段資料下載
    至此,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非通航孔橋箱梁吊裝任務全部完成。  港珠澳大橋非通航孔橋最後一節鋼箱梁吊裝 鋼箱梁吊裝現場這也是港珠澳大橋CB04標自今年3月23日開展「百日會戰」取得的第一項成果。據了解,港珠澳大橋鋼箱梁吊裝施工為大型水上吊裝作業,具有吊裝重量大、吊裝風險高等特點。本次吊裝的非通航孔橋邊跨大節段鋼箱梁位於94號墩與95號墩之間,梁長86.4米,寬33.1米,梁重1950噸。
  • 中國中鐵參與設計建造的港珠澳大橋獲國際橋協「傑出結構獎」
    港珠澳大橋——又一享譽全球的中國傑作港珠澳大橋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它是世界建築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全長55公裡• 世界最長跨海鋼橋: 50萬平方米鋼橋面,用鋼量接近60座艾菲爾鐵塔中國中鐵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發揮了國家橋梁建設主力軍的作用。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新華社發  建成通車後珠海香港兩地通行時間將從陸路約三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縮減到30分鐘車程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昨日正式貫通。據了解,大橋主體橋梁長22.9公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橋面上的「中國結」、「海豚」、「風帆」 三個巨型景觀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標誌性景觀。
  • 中國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為什麼橋面要設計成「彎」的?
    中國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為什麼橋面要設計成「彎」的?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這次心心要說的是我國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眾所周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是港珠澳大橋的橋面卻設計成彎曲的形狀,這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和難度,這樣設計是有什麼道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港珠澳大橋是我國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千米,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一座大橋。
  • 關於港珠澳大橋,這10件事你必須知道!
    這10件事你要知道籌備6年,建設9年,港珠澳大橋歷時足足15年。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於是,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東人工島(圖/港珠澳大橋管理局)4、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含量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