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為什麼橋面要設計成「彎」的?
文/旅者心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這次心心要說的是我國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眾所周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是港珠澳大橋的橋面卻設計成彎曲的形狀,這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和難度,這樣設計是有什麼道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千米,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一座大橋。大橋主要建造在位於廣東省的伶仃洋水域,在建造大橋的時候,耗費了將近1300億元。由於港珠澳大橋的前身是伶仃洋大橋,但是伶仃洋大橋的項目由於種種原因被擱置了,而港珠澳大橋項目的正式啟動是在2009年,經過了將近10年的建設,一座國際化的大橋被人們所熟知。
在觀看港珠澳大橋俯視圖景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港珠澳大橋是彎曲向前的,就像一條彎曲的長龍一樣,平鋪在海面之上。在小學的數學課本中就有這樣的知識: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而港珠澳大橋是呈「Y」字形,珠海和澳門是「Y」上邊的兩端,香港是「Y」下邊的一端,三者交匯的交點到三個端點的路線都是彎曲的,根據所學的知識,難道不應該設計成直線嗎?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還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句話確實沒錯,但是我們學習到了知識,更要學會學以致用。在建造珠港澳大橋的時候,由於是建造在海面之上的,自然要考慮到海風海嘯颱風等自然因素,橋墩無時無刻都會受到海水的衝刷。如果設計成直線,橋墩的阻力會很大,而設計成彎曲的橋面,這樣橋墩就不會在同一條直線上,在海水的衝刷下,橋墩可以分散衝擊力,減輕對大橋的破壞。
同時,珠港澳大橋是建在海面上的跨海大橋,但是海水在不同區域的流向也是不同的,把橋面設計成彎曲的,橋墩自然也是,在不同的航海區域會有船隻經過,船隻行駛的方向受到水流方向的影響,這樣設計可以讓船隻順著或者逆著水流方向,就可以避免因為操作失誤撞到橋墩上。
另一個原因就是,海底其實和地面一樣,也是高低不平的,海底的土質鬆散也是不一樣的,橋面設計成彎曲的,橋墩的位置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性,在眾多的選擇當中再選取出最優位置。比如在海底的高地建橋墩,可以縮短橋墩的高度,這樣不僅不會增加成本,還可以減少建設過程中那些不必要的麻煩。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司機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是長途駕駛,通常會比較疲勞,尤其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如果在直線上行駛,司機可能會放鬆警惕,甚至高速行駛。但是如果設計成彎曲的橋面,司機在開車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提高注意力,畢竟總是要注意拐彎的地方,所以這樣設計還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
其實,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是經過科學家團隊多方面考量的,橋面設計成彎曲的自然有它的道理。聽心心講了這些,相信你對大橋的設計就有所了解了吧,有一點要提醒大家,我們學習的知識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基礎,我們要做到學以致,要把知識轉化為為我們所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