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花燈展臺吸引著來往遊客、客商,現場體驗針刺無骨花燈的文化魅力。
12月4日-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舉行。台州以「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台州」「追著陽光去台州」主題館形式亮相,配合「新天仙配尋愛之旅」等八條特色主題旅遊路線,向海峽兩岸同胞推介山海台州。
本屆博覽會,台州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組織我市10家文旅企業參加,藉助展會平臺,集中展示我市文旅產業發展新氣象。
近年來,我市文旅企業在各大展會頻繁亮相。僅今年,已經參加2020海絲之路(中國·寧波)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等活動。
文旅企業參加各種各樣的展會,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通過展會又收穫了什麼?在廈門文博會現場,記者採訪了多位企業負責人。
稻草畫
「吸睛」渠道
在廈門文博會的台州館內,台州刺繡、黃巖翻簧竹雕、稻草畫、布貼畫、藍印花布等多個台州非遺項目亮相,各具特色的台州文旅產品,成為展現城市魅力的動人角色。
古色古香的小推車懸掛著仙居花燈,燈下身著漢服的女子示範針刺技藝表演,吸引著來往遊客、客商,現場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的魅力。
仙居縣今唐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朱福偉介紹,他們結合史料,將古時藝人在街頭兜售花燈的場景還原出來,並搬到展會上。
另一邊,展臺上整齊羅列著一系列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主題的文創產品,讓台州城市精神文化內涵通過文創產品展現,引起廣泛關注。
浙江巨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理徐蔚介紹,近年來,該公司還與台州市博物館合作,推出吉祥物「臺博君」和「盤盤」,以及「臺博君」系列文創產品。「我們常年與企業、政府部門對接提供文創產品定製服務。隨著成功案例不斷積累,我們想要走出台州,希望藉助展會平臺,對接到更多市場渠道」。
記者了解到,仙居縣今唐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浙江巨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都是今年首次嘗試走展會推廣路線。除了廈門博覽會,他們還分別參加了9月在寧波舉行的2020海絲之路(中國·寧波)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11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以及11月在義烏舉行的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等。
「我們比較傾向參加一些大型展會。」徐蔚說,「藉助專業平臺的影響力,除了有助於展示我們的文創產品,也能幫我們對接到精準的客戶群體。」如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由中共中央臺辦、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自2008年創辦至今,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和投資交易的重要平臺,也是全國最具品牌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化展會之一。
「很多老字號、老手藝不被人知曉,宣傳不夠是主要原因。」朱福偉說,希望藉助各類文旅博覽會,實現品牌推廣和銷售渠道的擴大,「幾場展會跑下來,我們每次都得到多家企業的諮詢」。
「溫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飾品
交流取經
廈門文博會開幕首日,趁著休息間隙,仙居非遺稻草畫代表性傳承人陳軍敏去了周邊場館參觀,看到感興趣的文旅產品,還拿出手機拍攝。
陳軍敏回憶首次參展經歷。2014年,在蘇州舉行的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上,他製作的《盛世春暉》等三件作品分別獲得全國精品獎、優秀獎和銅獎。
陳軍敏的稻草畫受到評委和蘇州市民的充分肯定。其中一幅獲獎作品《喜上梅梢》,售價2800元,當即被一名收藏愛好者付款拍走。這讓陳軍敏大為振奮。同時,他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也感到震撼。
之後,這位身殘志堅的80後技藝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精進技藝,並通過不斷參展展示創作,為普及稻草畫非遺項目盡一份力量。
陳軍敏通過展會獲得了銷售渠道,同時也看到了稻草畫的發展難題。曾有一位買家訂了數十幅作品,但前提是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稻草畫做工精細,製作一幅作品需要20天。」近幾年,陳軍敏意識到,稻草畫要走市場化發展道路,必須突破這一難題。
「參加展會還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有很多創作技藝和方法可以借鑑。」陳軍敏說,「目前面向市場推產品,我會開始縮減作品規格,從大型掛件轉向中小擺件。」
仙居漢青染坊布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斌斌告訴記者,她從2017年開始正式專注展會市場,每年參展有七八場。除了參加大型展會,她還會出席業內的染纈交流展會「取真經」,「只有走出去,才能學到東西。」徐斌斌在展會現場,總要去其他展區走一走,深入了解、嘗試建立合作關係,或收集行業信息、尋找差距與自身的改進方向。
徐斌斌創業已有10年,致力於傳承發揚當地藍印花布技藝。隨著參展經驗的積累,她的產品設計思路也在調整中,「最初我們帶著原布參加一些小型藝術展推銷產品,後來我們著手開發藍印花布文創衍生品,並在業內積累了一定知名度。」徐斌斌說。
藍印花布
跨界合作
記者在廈門文博會看到,一位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女士來到台州館,信步觀賞展品,隨後在布貼畫展臺前停下。展臺上陳列的,是路橋布貼畫傳承人張秀潔製作的布貼畫以及新開發的布藝文創產品。
這位參展商是來自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宋水仙,也是非遺項目水族馬尾繡的國家級傳承人,近年成立了水仙馬尾繡有限公司,謀求非遺創新發展。
在現場,宋水仙與張秀潔愉快地交流了傳承和創業經歷。張秀潔告訴記者,宋水仙對其布藝文創產品很感興趣,「我的布藝產品如果可以結合馬尾繡的技藝,以跨界合作形式,將更有市場競爭力。」
事實上,張秀潔已經藉助展會接到跨界合作的商單。去年,她參加深圳文博會,嘉興的一家文創公司就拋來了尋求合作的橄欖枝。「這家公司希望試水中小學研學市場,推廣當地的非遺項目『秀洲農民畫』。」而張秀潔一直專供研學業務,包括提供布貼畫材料包定製服務。最終,雙方達成600多套農民畫材料包的定製合作。
在另一側,溫嶺市金夕歌文化創意工作室展臺上的手工飾品,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年輕消費者逗留、試戴。時尚的設計款式、精美的圖案再加上親民的價格,不少人現場直接下單購買。負責人蔡金軒表示:「開幕首日上午,零售額3000多元。」
一位來自寧波慈谿越窯青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注意到其中的瓷片飾品,並與蔡金軒達成合作意向,「我們推廣的陶瓷產品都以生活用品為主,沒想到陶瓷還能做成時尚單品,是一個蠻新穎的想法」。
蔡金軒介紹,陶瓷系列飾品採用國內傳統的雙面絞胎陶瓷烤瓷技藝,是該工作室與天津一家瓷器工作室合作推出的。雙方分工合作,蔡金軒團隊負責款式設計,天津的團隊負責瓷片加工生產。
蔡金軒非常重視展會帶來的潛在機遇,「我們每年參加各類展會,既為了學習提升,更為了尋找供應商、達成合作意向」。
「知識付費的時代,也為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創意產品提供可能性。」近兩年,蔡金軒團隊正視「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市場契機,並在該領域有了成功的探索案例。
去年,該工作室開發的「溫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飾品,創新將純手工樹脂滴膠技藝與溫嶺當地非遺傳統項目結合,先後亮相第二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並獲得2020中國旅遊商品大賽銀獎。
蔡金軒希望將非遺以日常、普眾的方式,面向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進行推廣。「我們打算參加更多的文化類展會,尋求與更多非遺傳統文化項目合作的機會。」
創意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