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典同行,密斯「巴塞隆納德國館」的歷屆裝置設計

2020-12-16 藝術與設計雜誌

建於1929年的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作為密斯·凡德羅的知名代表作之一,以新材料組合形成自由流動的空間。展現『少即是多』概念的同時開創了流動空間的理念。90年間,巴塞隆納德國館不斷邀請建築師與藝術家前來,與這個現代主義經典巨作碰撞出新火花。以下是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在巴塞隆納館與一些藝術家的跨界合作,你最喜歡哪一個?

2020 年

無懼玻璃』裝置 / Sabine Marcelis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聯合藝術家Sabine Marcelis,在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中展出了由彩色藝術裝置「無懼玻璃」。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在1929年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設計中,密斯被要求不要使用太多的玻璃材料。然而這次的創新方案則嘗試儘可能的利用玻璃作為主要元素,將材料運用到極限。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兩把大躺椅從石灰石地板伸出,固定在由獨特弧形玻璃板切割而成的小底座上。兩種材料結合在一起,成為具有雕塑性和功能性的家具。同時,展館的八根柱子外圍也增添了一層玻璃。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José Hevia

在室外水鏡中,一個玻璃製成的彎曲的新噴泉將水面創造出扭曲的效果,突出了天然材料在人工材料中的重要性。

José Hevia

2019 年

『光之幾何』裝置 / Luftwerk + Iker Gil

2019年,藝術家 Luftwerk + Iker Gil以他們擅長的紅色雷射,為巴塞隆納館賦予了一層新的表皮,重新強調了展館的建築元素,平面,立面及材料。投影在強調網格化設計的同時,模糊了材料與物理空間的邊界。與Oriol Tarragó特別編寫的音樂一起,打造了全新的紅色光影展館。

Kate Joyce

Kate Joyce

Kate Joyce

Kate Joyce

2018 年

『去材料』裝置 / Anna & Eugeni Bach

去材料裝置將密斯·凡德羅著名的展館的材料性進行單獨地剝離與呈現。建築師通過這樣一種簡單的行為方式,意在呈現密斯項目的複雜性,包括其原本的價值、作為現代性標誌存在的白色表面、以及材料在空間呈現中的重要地位。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考慮到密斯最初設計的復刻難度,建築師將這個裝置視做是一次重建。畢竟密斯原本的經典設計已通過文字的方式永生了,那建築師本次的重建就是一次個人的解讀與詮釋。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建築師嚴格按照記錄的文字挑選了重建的材料,在保證文化及民族象徵的同時,呈現材料本身的獨特魅力。裝置最終呈現的比例和密斯的經典項目是完全相同的。這也使得該裝置成為了保留時間最長的一件復刻品。建築師通過對20世紀建築史學史的研究,對部分材料進行了移除,以表達個體對密斯作品和特定時代的解讀。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考慮到巴塞隆納館在現代主義建築歷史中的標杆性地位,建築師在本次的裝置呈現中還融合了其他知名建築師的項目,包括密斯·凡德羅、柯布西耶、諾伊特拉、賴特、烏德、格羅皮烏斯、以及菲利普·詹森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的攝影作品和批判文章。其中,白色表面作為新建築典型象徵的存在是該項目的核心之一。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在建築師看來,白色表面在作為重要符號象徵的同時,其實對巴塞隆納館本身所呈現的豐富材料性有所壓制。因此,該裝置就對這一矛盾關係進行了具象呈現。建築師希望藉此去引導參觀者對密斯作品中所用材料的關注和解讀。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例如,對密斯作品中不完美性的解讀,就是潛在的一個話題。雖然白色表面可以在開館的第一天保證潔淨和毫無瑕疵,但在幾天之後,白色表面就會留下參訪者的痕跡。此外,儘管展亭的外立面呈現的是八根立柱,但其依舊可以使人聯想到承載德國靈魂的神殿。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表皮裝置還試圖強調木板材料的重要性,通過特定的角度呈現,使得其可以被來訪者直觀地看到,以感受密斯在設計中所藏匿的小心思。總的來說,建築師試圖通過該材料裝置的搭建,給來訪者呈現一個不同的巴塞隆納館,來引發人們的反思。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Adrià Goula

2016 年

『恐懼之柱』裝置 / Luis Martínez Santa-María

2016年,西班牙建築師Luis Martínez Santa-María從26位建築師中脫穎而出,將存儲廢化學品的回收鋼桶高高堆砌,在巴塞隆納館門口打造了十根「鐵柱」。這些色彩繽紛的建築物在高度上相稱,並且在整個場地上均勻分布,它們像圖騰柱一樣聳立在建築物上方,擋住了從廣場看向展館的視線。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這些圖騰柱象徵著建築師「我不想改變世界,我只想表達世界」的想法。這些工業遺留物以諷刺的方式表達了來自工業景觀的威脅與美的對立。隨著時間流逝而剝落的鐵桶表皮塑造了另一種頹廢的美感。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2014 年

拆除大門的二次加工 / Jordi Bernadó

在密斯的概念中,巴塞隆納館展示的是一個想法,是他當時的理想,而不是一個實體的物件。同理,展館傳承的也並非物理空間,而是一種思想。因此,在密斯給巴塞隆納館拍照時,他下令拆除了所有的門。因為在他的理想狀態中,巴塞隆納館並沒有門。2014年,Jordi Bernadó將巴塞隆納館的所有玻璃門拆除,企圖讓建築恢復到建築拍照時的模樣,讓訪客可以透過時間,回到當時攝影師捕捉的照片那個瞬間。

密斯·凡德羅基金

密斯·凡德羅基金

2013 年

幽靈』裝置 / Andrés Jaque

2013年,Andrés Jaque將展館地下室的物件搬上地面,散落展出在巴塞隆納館的各個位置。這些一直藏於地下室的保護物品幾乎從未被訪客看見過。既是每天都有人往來參觀,卻鮮少有人知道巴塞隆納館還有一個地下室。這些物件就像展館的『幽靈』。

Miguel de Guzman

Miguel de Guzman

Miguel de Guzman

Miguel de Guzman

建築師以這種方式回應了密斯·凡德羅「建築的可見的部分將不可見部分隱藏起來」的兩面性概念。巴塞隆納館的兩層樓就像對抗的「可見」與「不可見」,反映了1929年建造當時兩種對抗的政治意識形態。諷刺的是,「可見」的一層由透明度極高的「不可見」材料製成,而「不可見」的地下室卻充斥著實心牆與各種大型物件。

Miguel de Guzman

Miguel de Guzman

Miguel de Guzman

2011 年

透明窗簾裝置 / SANAA

2011年,以輕盈材質聞名的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來到巴塞隆納館,利用用丙烯酸在展館內部塑造了層層疊疊透明的窗簾。他們希望巴塞隆納館的現有空間可以不受打擾。亞克力窗簾自由柔軟地站立在地板上,形成平靜的螺旋形。透過丙烯酸樹脂的視線會與原始視線有所不同,柔和的反射會使涼亭稍微變形。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2009 年

牛奶與咖啡水池 / 艾未未

巴塞隆納館作為一個建築,無疑是具有紀念性的。高度拋光的昂貴材料賦予了它神性,更別提它在建築學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有些人卻認為密斯在設計時遺漏了現代人的平等生活以及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談到設計時,密斯經常拋出「總體解決方案」與「通用語言」等詞彙。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2009年,艾未未來到巴塞隆納館,企圖讓這個「神性」的展館染上點「人味兒」。他將牛奶與咖啡粉分別倒入巴塞隆納館的兩個水池中。抽水機將大型室外遊泳池中的水再循環,而較小的遊泳池則每兩周排乾一次,建築就像一個有機生命體,在艾未未的幹預下開始了新陳代謝。

相關焦點

  • 巴塞隆納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
    建築簡介1928年,當密斯還在對吐根哈特住宅的設計進行研究時,他被委任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設計並建造次年將在巴塞隆納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密斯沒有採用西班牙官方的指定用地,而是選擇了一塊位於世博園區南北輔軸南端的用地。園區的一條小徑需要穿越建築,而這剛好契合了密斯對開敞自由平面的追求。德國館於1929年2-5月僅3個月的時間內被建造完成。由於是臨時性建築,它於世博會結束後的1930年即被拆除(建成僅有6個月)。1981年,巴塞隆納市議會決定對其進行重建。1986年6月2日,重建後的德國館落成開幕。
  • ArchTravel | 巴塞隆納德國館
    朝聖之地——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德國館。從本科時期開始就已經默背了無數遍的建築平面和設計特徵,終於就這樣來到了她的面前。1929年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一般簡稱巴塞隆納德國館、德國館(加泰隆尼亞語:Pavelló alemany;西班牙語:Pabellón alemán),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是密斯·凡德羅設計的1929
  • 巴塞隆納德國館,至今無人能及!!!
    項目信息項目名稱: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建築師:密斯凡德羅項目地點:巴塞隆納建成時間:1929年、1983年密斯凡德羅,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對噠,就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大師菲利普·詹森的導師,果然,名師出高徒!
  • 現代建築原形 巴塞隆納館
    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因為最經典的作品就像沒有設計過一樣,無處不在的道法也不是初入行的菜鳥能體會到的。 臨時小建築,反而達到了純粹的最高境界。小中見大的手法讓小建築顯得非常高貴。流線的設計伴著場景,步移景換:首先上一個平臺,使建築又一個低調的儀式感,仿佛隔離了塵世的喧囂。大理石臺基上的水池、玻璃、石材牆面和不鏽鋼柱子,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靜。
  • 「Less is more」——密斯設計的座右銘
    建築落成的次年,慷慨的裡爾夫婦出資送這位年輕的建築師穿越德國到義大利旅行,使得密斯可以利用6周的時間去研究沿途的地標,而這些都是他在亞琛時做夢也想不到的經歷。根據密斯的繼任者,他的外孫德克·羅翰(Dirk Lohan)的說法:密斯歷來對哲學及德國哲學家非常感興趣。
  • 這場紅色雷射燈光秀,讓巴塞隆納的經典建築有了新模樣
    美國的燈光裝置工作室 Luftwerk 和建築師 Iker Gil 在巴塞隆納 2 月的燈光節 LIum Bcn 設計了燈光裝置 「燈光幾何(Geometry of Light)」,用雷射構造線條,讓 1929 年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的重建館以新的方式呈現它的特點。
  • 致敬密斯:這座「不存在」的建築改變了建築史
    巴塞隆納一直在做的事是向世界展示他的名片,世博會就是一個最好的契機,就在此時巴塞隆納德國館憑空降落,與周圍所有的藝術標準都無關,就以自己獨有的風格,靜靜地站立在那。1928年10月或11月,德國政府專員施尼茨勒委託密斯設計一個展館,但由於資金不足以及1929年初的政府換屆的問題,巴塞隆納館最終在1929年3月才開始建造,這意味著在5月27日世博會開幕之前,只有兩個月時間來完成這座跨時代的建築。
  • 建築人物——密斯
    1886年3月27日生於德國亞琛。1919年開始在柏林從事建築設計。1930~1932年任德國公立包浩斯學校校長。其貢獻在於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築中應用的探索,提出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理論,倡導簡潔精確的建築處理手法。   生平:  現代建築大師。  1886年3月27日出生於德國亞琛(Aachen)。
  • 那些影視作品裡的經典椅子你所知道的有幾個?
    那些經久不衰的設計至今也是頂尖時尚界的寵兒,如果你足夠的細心去發現,它們仍大搖大擺的出現在各大重要場合。例如我今天想介紹的——007座下的 巴塞隆納椅在1929年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中有一把不同凡響的椅子。
  • 【漲姿勢】說到德國設計,不要再只知道包浩斯了!
    本文由 Designup第三市集(ID:D3SIGNUP)授權發布三分鐘科普時間到啦搬著小板凳快來聽故事
  • 建築設計-大師作品分析-吐根哈特別墅
    吐根哈特別墅(Tugendhat) 建築師背景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建築師,(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並稱四大現代建築大師
  • 不看高迪和德國館,去巴塞隆納看什麼?
    巴塞隆納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但是它的歷史比馬德裡更古老,是西班牙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現在是西班牙的工業首都。巴塞隆納的建築風格多樣,不僅僅只有高迪建築。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大師湧向巴塞隆納參觀超現代主義建築。雖然高迪建築對現代建築風格的影響已不那麼明顯,但現代建築的色彩搭配和想像力依然傳承了高迪的風格。
  • 巴塞隆納世博會博物館_2020年巴塞隆納世博會博物館資料下載_築龍...
    世博會上的幾個結構經典 查看詳情
  • 密斯錯失哈佛,格羅皮烏斯撿漏
    三位候選人:奧德(Jacobus Johannes Pieter Oud, 1890-1963),密斯,以及格羅皮烏斯。哈德納特想要的不只是一個掛名領袖,而是一個真正能夠和他一起推動現代建築和現代城市設計新方向的合作者。他相信歐洲的建築大師可以帶領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走向現代設計之路。這時,正在秘密尋找歐洲現代建築師的哈德納特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位館長巴爾同時在做的事不謀而合,巴爾希望尋找一位歐洲現代建築師與博物館的甲方兼建築師菲利普·顧文合作設計一座新的博物館。
  • 格調|這十把設計史上的經典椅子你家有幾把?
    今天月球設計院想和你分享設計師上十把非常經典的椅子,當中大部分你可能見過也用過,但不一定知道背後的設計故事。巴塞隆納椅是密斯·凡德羅和莉莉·賴希原本為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巴塞隆納德國館入口設計的椅子,最先被使用在同為密斯·凡德羅設計的位於布爾諾的世界遺產,圖根哈特別墅裡。設計師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生於德國亞琛。
  • 與高迪同行 百度共享WiFi翻譯機帶你深度探索巴塞隆納
    隨著10月23日百度共享WiFi翻譯機「與大師同行」項目的首站「與高迪同行」活動的全面開啟,如今,在巴塞隆納的街頭,閃耀的不止是高迪的驚世之作,還有百度共享WiFi翻譯機的身影,它與這座藝術之城彼此相融,用AI科技為遊客帶來一場充滿「科技範」和「文藝範」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