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是寶寶添加輔食時,必備的主食。
不僅容易消化、好吸收,還能搭配各種蔬菜和肉,滿足寶寶各種營養需求。
而且寶寶嘰溜嘰溜的吃著麵條,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好玩兒。
所以,很多寶媽都愛在家裡備一些麵條,寶寶餓的時候煮一點,既方便,還能鍛鍊娃的咀嚼力。
但是,你給娃吃的麵條,都買對了嗎?
1
這類麵條不要選!
◆ 鈉含量太高的麵條
比如,這款細掛麵,每100g 含900mg鈉。
寶寶吃一碗這個面(按照吃掉30g左右來計算),基本會攝入270mg 左右的鈉,差不多是2 歲孩子每天鈉適宜攝入量的一半了!
而且,這只是按照寶寶一餐只吃一碗麵的攝入量算的,寶寶一天還要吃其他的食物,這樣一算,攝入的鈉,很容易就超標了。
長期鈉攝入過高的危害,菌菌之前就跟大家提到過,不僅會使寶寶缺鈣,還使寶寶易患呼吸系統疾病,嚴重的還會損害腎臟。
◆ 不能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營養成分的麵條
上圖是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7-12月齡嬰兒微量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而超市所售的成人麵條營養成分單一,沒有其他營養元素,不適合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期的寶寶食用。
2
寶寶麵條該如何挑選?
◆ 不同年齡段寶寶,適合的麵條不一樣
◆ 適合寶寶的麵條如何挑選
認準國家標準GB10769
GB10769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穀類輔助產品》,在食品安全還有營養素的添加上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寶媽面對五花八門的麵條看蒙圈了也不要緊,只要認準包裝上的GB10769就可!
無鹽無糖無添加是首選,關注配料表中是否有寶寶過敏的產品。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1歲以內不添加任何調味品,所以如果兒童麵條配料表中有糖和鹽的話,寶媽就可以把這款麵條pass掉了。
另外,寶寶麵條口味多樣,配料表中除了必備的營養元素以外,還會添加各種原料如:菠菜、海鮮、南瓜等。
所以,寶媽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有沒有寶寶的致敏物質。
看營養成分表,是否添加多種營養素。
據GB10769要求,嬰兒麵條必須包含10項基本的營養成分指標,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鈣、鐵、鋅、鈉。
寶媽儘量選擇含有多種營養素的麵條,更有利於寶寶營養均衡。
3
這種做法不推薦
麵條煮的太爛
有的寶媽為了寶寶更好消化,特意將麵條煮的很爛。
但麵條不是煮得越爛越好,吃麵可以鍛鍊孩子的咀嚼和吞咽能力。
如果麵條煮的太爛,不僅不利於寶寶吞咽、咀嚼功能的發育,還可能因為口腔肌肉功能得不到鍛鍊,影響面部、口腔肌肉的發育,阻礙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2歲以後,寶寶逐漸可嘗試大人的餐食。
但菌菌建議能自己做麵條更好,外面買的也可以少量吃,儘量選擇手工、安全衛生的渠道來選擇購買。
4
主食不一定是麵條
多樣化飲食很關鍵!
為了保證營養均衡和飲食多樣化,除了麵條,寶寶的主食還要有米飯、粥、饅頭、玉米、紅薯,土豆等。
但寶寶消化能力還不足,主食應該以細糧為主。
寶寶輔食添加原則是: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食物的性狀可以根據月齡逐漸變化:泥糊狀、顆粒狀、丁狀、條狀、塊狀。
菌菌貼士:
不同食材性狀舉例
總的來說,給寶寶添加輔食大有學問,不僅僅是讓寶寶吃飽,更重要的是要吃好。
所以,菌菌推薦寶媽們關注掃碼添加我們的家庭醫生。
不僅有專業醫生提供的育兒知識,還可以幫助寶媽制定符合寶寶生長需求的健康食譜。
責編:韓慧鈺
醫學審核:李佳穎
圖片/視頻來源:網絡/寶寶呵護漫畫組,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