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裡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眾多哮喘、溼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為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溼濁犯體,秋季溼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溼、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為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著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眾。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裡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眾多哮喘、溼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為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溼濁犯體,秋季溼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溼、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為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著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眾。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相關焦點

  • 清熱解毒良藥——金銀花(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原標題:清熱解毒良藥——金銀花(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天地氤氳夏日長,金銀二寶結鴛鴦。山盟不以風霜改,處處同心歲歲香。」這首唯美的民間情歌裡說的金銀二寶就是金銀花。「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五月開花,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傳說宋元之際有一個老頭叫「張果」,常年給村子裡一家地主打長工。有一天,張果牽著毛驢進山打柴回來得很晚,餓得飢腸轆轆,一進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廚房的門。在如豆的燈光下,他看到蒸籠裡有幾根長「紅薯」,他抓住就吃。院子裡的毛驢也餓得直叫喚,張果把蒸鍋裡的水打出來讓毛驢喝了。想不到他們在廚房的動靜驚動了管家,管家到廚房一看,蒸籠裡空空如也,一時大驚失色。
  • 「杏林」何以成為中醫代名詞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 杏林尋寶第12年,今年8位「奇人」來秀中醫「絕活」
    2020年11月12日,「杏林尋寶——第十二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開鑼。每年的杏林尋寶的「英雄帖」都會引來各路高手展示拿手絕活,今年也有8種中醫特色絕技登臺亮相。 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介紹說,今年是杏林尋寶活動的第12年。
  • 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杏林指什麼?
    杏林作為醫界的別稱由來已久,但是為什麼單單杏林作為醫學界別稱,今天用一則故事來詮釋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杏林指什麼。杏林"這一稱頌醫界的代名詞,雖然早巳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然而對於它的來源卻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 「杏林尋寶」9年累計挖掘中國民間中醫藥特色技術283項
    21日,「杏林尋寶——第九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在羊城上演,「喋巴療法」等10種中醫特色「絕技」登臺亮相。  自2009年廣東省中醫院開啟第一屆「杏林尋寶」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專家踴躍獻寶,9年來,演示會共展示了88個中醫特色技術,累計梳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283項,實地走訪185項,根據尋寶開展的各類在研課題82項,「杏林尋寶」已經成為全國挖掘中醫藥特色療法的品牌。
  • 省中醫院「杏林尋寶」12年,今年8種中醫絕技羊城亮相
    2009年,廣東省中醫院啟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廣邀有一技之長、掌握特色療法的名家能人到現場展示交流。此後,省中醫院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開始了大江南北中醫特色療法的尋寶曆程,並專門成立傳統療法中心,承接尋回來的寶。杏林尋寶活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民間獻寶人前來,成為醫院挖掘中醫特色療法的重要渠道,以及搶救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中醫絕活的有效途徑。
  • 為什麼中醫界被稱為「杏林」
    據晉代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有位名醫叫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少年學醫,信奉道教,曾任侯官縣小吏,晚年到廬山下隱居,《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
  •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董奉,字君異,號拔墘[qián],生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福建候官縣董墘村(今屬福建福州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人。 和當時的名醫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 「杏林」典故出自於寶雞市扶風杏林
    本網訊  近日,電視劇《女醫明妃傳》正在熱播中,該劇以歷史上明朝著名女醫譚允賢為創作原型,藝術化演繹了一代女醫的人生故事。劇中多次出現了一塊牌匾——功著杏林,用來表達醫生醫術精湛的意思。劇中「杏林」一詞的典故,來自於寶雞市扶風縣杏林鎮杏林村。
  • 天然抗生素——馬齒莧(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相傳在上古時代,天上有10個太陽,大地烤裂,草木皆枯,河水乾涸,人無法生存。一個叫后羿的勇士,擅長射箭,為了人類能夠生存,他先後射落9個太陽,尚存一個,藏在一株厚葉小草下,后羿沒有找到。後來,為了報答這株小草的救命之恩,太陽網開一面,在盛夏不曬死它。
  • 中醫的杏林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楊必安千百年來,廬山不僅以秀麗的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和美麗傳說也讓人為之嚮往。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便出自於此,其「開山鼻祖」是大名鼎鼎的董奉。大難不死的士燮十分感激董奉,在庭院中為他建了一座樓,提供一日三餐以作酬謝。然而,董奉謝絕了士燮的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些脯棗、飲少許酒。一年後,董奉準備辭行,士燮萬分不舍,涕泣如雨,但見董奉去意已決,便不再挽留。後來,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選擇隱居廬山。隱居的董奉不種田,他給人看病但不收錢,只有一個奇怪的要求:重病患者痊癒後要在山坡上種五棵杏樹,輕病患者只須栽一棵。
  • 董氏杏林憑虎守,蘇家橘井有龍蟠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9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虎守杏林春日暖,龍蟠橘井泉水香」,我們時常可以在一些傳統藥鋪門扉看到這句話,有時還能看到具有中醫象徵的「懸壺」,即藥葫蘆。千百年來,「橘井流芳」、「杏林春暖」和「懸壺濟世」典故和傳說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相映成趣、熠熠生輝,成為我國傳統醫藥史上讚頌高超藝術、高尚醫德的常用語,亦是醫師仁愛精神的象徵。上一期分享了「杏林春暖」的故事,接下來為您分享「橘井流芳」的典故!場景描述:蘇仙公,漢代裝束,騎在仙鶴背上,手持橘葉,旁邊有水井、橘樹。
  • 名不虛傳:昆明石林杏林大觀園—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
    歷經多年招商引資打造而建成的杏林大觀園,秉承「以展示、普及中醫藥文化為導向,以休閒旅遊為載體,以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為內涵」,三者相融互促,這是與時俱進的特色大手筆和發掘中國傳統醫藥價值與旅遊、養生的果敢嘗試。在國家和省、市、縣領導的關注、支持下,投資方和建設集團成功踐行了毛主席關於「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發掘,加以提高」的指示是可貴可贊的。
  • 服務百姓為杏林增輝——記蓬溪縣名老中醫李武忠(圖)
    幼承家學潛心岐黃  李武忠,出生於杏林世家,其祖父李遵科,行醫鄉村,名噪四方。其父李培基,字文壽,是蓬溪縣一代名醫,可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父親與李孔定、李壽康當時被人尊稱杏林「三李」。  李武忠自幼受其祖父、父親的薰陶,他初中畢業後,為箕裘弗替,克承衣缽,響應繼承名老中醫醫學遺產號召,隨父到當時綿陽專區第二人民醫院,除受其父啟蒙和教導,還師從當時川中名醫毛太和、徐麟書、李孔定等。受前人嘉言懿行鼓舞,在諸位老師的悉心傳授下,他勤學精研,潛心研讀《內經》、《金匱》、《中醫方劑學》等中醫藥學說。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王不留行」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奇特,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味中藥的名字。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乾燥成熟種子,善通利血脈,行而不住;上能通乳,下能通經,以善於行血而知名,有「通乳聖藥」之稱。王不留行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解釋為「行不俟駕。速甚郵傳。」第一句出自《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 中華杏林繼絕工程在集典美術館隆重開機
    6月10日上午10時許,位於豐臺區小屯路的集典美術館高朋滿座,少長鹹集,中華杏林繼絕工程啟動儀式暨《杏林繼絕》電影系列短片開機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近期發布的《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經過長期深入調研,策劃組織了「中華杏林繼絕工程」項目:旨在遵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發掘、保護和傳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文化。
  • 清涼解暑「酸梅湯」(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酸梅湯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飲料之一。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為飲料。我們喝的酸梅湯配方源於清宮御茶坊。清朝時,酸梅湯風行於宮闈,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而酸梅湯如此風靡清宮也是有原因的,興起於白山黑水間的滿民族,好漁獵,喜吃肉食,進而發明了酸湯子這種滿族食品。酸湯子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吃完了高熱油膩的肉類,再喝點酸湯子,有助於消化吸收。
  • 神奇的仙鶴草(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仙鶴草是一味常用止血良藥,雖然人們將它劃歸為止血藥物,但其功用遠不僅限於止血,還兼有強心、補虛強壯的作用,可治療勞力過度所導致的脫力勞傷,所以它有一個別稱叫脫力草。國醫大師幹祖望貢獻畢生最有心得的經驗方三仙湯,其中三味主藥是藥用仙茅、仙靈脾、仙鶴草,用來治療原因不明的疲勞症候群。名中醫謝海洲說:「在南方春耕時,用仙鶴草餵養水牛,能使水牛體強力壯。」
  • 文史知識:「杏林」與「杏壇」的區別
    有人好奇,「杏林」與「杏壇」是不是一回事,本人通過查詢資料說一點自己的見解,權當探討。首先,這個「杏林」是用於醫學界的。中醫學源遠流長,其中「杏林」一詞在民間有著崇高的美譽度,稱頌醫家高尚的醫德醫風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形容,將技藝精湛的國醫大夫譽為「杏林大師」,那麼這個「杏林」佳話出自何處呢? 它最早來源於東晉著名的道士、煉丹家和醫藥家葛洪所寫的《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