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裡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眾多哮喘、溼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為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溼濁犯體,秋季溼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溼、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為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著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眾。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裡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眾多哮喘、溼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為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溼濁犯體,秋季溼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溼、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為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著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眾。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