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書簡」探索先秦思想史上儒墨關係新理路

2020-1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在先秦時期,儒學與墨學同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兩個學術流派,這兩家的關係並非相處融洽,而是勢如冰炭,相互對立,成為先秦思想史、學術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那麼,同為「顯學」的儒墨兩家之間的異同到底體現在哪裡?在哪些細節問題上存在著相互牴牾的現象?雖然歷來不乏有人對此問題有所關注和探討,但始終沒有做出清晰的回答,給人一種霧裡看花而不見事實的感覺。孔德立新著《先秦儒墨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學習出版社,2019年,以下簡稱《研究》)則為我們揭開這些歷史上的層層面紗,使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歷史真相,同時也顯示出作者在此方面的獨到之功。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該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色。

圖為孔德立所著《先秦儒墨關係研究》書影

一、自覺而又明確的問題意識

研究者能不能準確地意識到學術問題的存在,能否自覺地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這是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本書作者明確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儒墨同為『顯學』,為何一浮一沉?為何孔子到孟子之間儒家討論的主流話語發生了重大轉變?先秦儒墨關係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思想史上的秘密?」(《研究》第1頁)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敏銳而艱深的,特別是對孔孟之間儒學主流話語問題的提出,它不僅是儒學內部的問題,而且也關涉到儒學與墨學之間關係如何展開和演變。前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從儒學自身內部來思考,缺乏對先秦思想史背景的觀照,特別是缺乏與墨學之間的深入對比,因而,許多討論結果並不能清楚地看出先秦儒墨兩家關係的動態演變,無法真正搞清楚先秦思想發展的最重要的面向。本書作者正是通過對儒墨關係問題的深入思考,敏銳地意識到其間所存在的問題和癥結所在,並針對這一問題和癥結而進行深入剖析,可以說,這正是解開先秦思想史不為人知一面的關鍵所在。  

 二、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

有了自覺的問題意識,也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及其根源所在,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找到恰當而有效的方法,就如同治病一樣,必須要對症下藥,才能夠徹底治療疾病。本書作者提出了一種「預設話題」(《研究》第2頁)的解決方案。以「預設」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通常是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圍繞這一「預設」,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尋找證據來證明這種「預設」的正確性,這是科學創新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本書作者大膽引入了這種方法,以「預設話題」的方式來嘗試解決所發現的問題,這種方法在人文學科,尤其是在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中極其罕見,因為這種話題預設並不能隨便預設,而是必須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認真解讀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才能提出重要話題,而且,這種「預設」必須對問題有準確的判斷及其對可能的結果有清晰的預測,否則將會導致整個研究的失敗。作者使用這種方法是人文學科研究的一種新創見,突破了傳統的思想分析的方法,無疑對我們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創新具有啟發意義。  

三、詳細梳理學術觀點和歷史文獻

對先秦儒墨關係的研究,前輩學者已經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果要在這一個看似司空見慣的問題上有所突破,就必須熟知前人的研究狀況,以及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和其存在的不足。本書作者對國內外學者就此問題研究的成果作了梳理,並對其中一些重要的學術爭論作了詳細的歸納,對其中重要的觀點作了高度精準的概括,如對在此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主要學者,國內孫詒讓、王桐齡和國外的史華慈、吉永慎二郎等都有細緻討論。此外,對相關儒墨之辨的文獻梳理也是保證這一問題深入研究的前提,作者仔細爬疏大量的傳世文獻和最新出土的簡帛文獻等一切可能有關的材料,並從中揀擇出與本課題關係密切的資料進行研讀、推敲,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闡述,保證了本書資料的準確性和結論的可信性。

四、縱橫結合的敘述方式

怎樣才能將如此寬泛、散漫的儒墨關係梳理和表述清楚?就需要有一種有效的書寫方式來將其呈現出來。本書作者採取了綜合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歷史梳理與問題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儘可能從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面將這一問題清晰地表述出來。從動態角度來說,儒墨關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複雜過程,真正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從儒墨的歷史發展視角進行梳理,尋繹出其同異之處。作者從源頭上探討儒墨的起源,從以後的流變探尋兩家的分途和差異,從而保證了在歷史過程中發掘儒墨之間的關係變化。從靜態角度來說,在每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和特定的觀念上,儒墨之間會總會有一些相互聯繫和異同變化。如孟子與墨家的特定關係、荀子與墨家的特定關係等反映了儒墨兩家的關係演進;而儒墨兩家在一些重要觀念上存在的異同,如「和同」、「神道設教」和倫理觀念等幾個重要的方面,對這些觀念進行了對比,分析其內涵和外延的同異變化,凸顯出儒墨之間在思想上的內在聯繫。

總之,儒墨關係是先秦思想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不易理清的問題,其重要性不僅關係到儒墨兩家自身的思想發展,也關係到先秦思想乃至以後中國思想的總體格局及其演變。歷來的研究成果對這一問題雖有所推動,但是仍然存在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書作者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探討了儒墨關係,並且得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結論,無論是其問題意識、解決方法還是所得出的結論都對我們研究這一課題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這的確「對於儒墨關係的研究翔實而深入,多發前人所未發,是近年思想史研究的一部佳作」。(《研究》,晁福林「序」)

(作者系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淼

精彩推薦:

拉美左翼對新自由主義開展新批判

脫歐語境下的當代英國小說

盧卡奇與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探索先秦思想史上儒墨關係新理路
    「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在先秦時期,儒學與墨學同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兩個學術流派,這兩家的關係並非相處融洽,而是勢如冰炭,相互對立,成為先秦思想史、學術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那麼,同為「顯學」的儒墨兩家之間的異同到底體現在哪裡?在哪些細節問題上存在著相互牴牾的現象?雖然歷來不乏有人對此問題有所關注和探討,但始終沒有做出清晰的回答,給人一種霧裡看花而不見事實的感覺。
  • 滕城墨學大會:儒墨若在歷史上互補,中國或早已開創科學精神
    香港墨教協會主席黃蕉風從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視域出發,提出建構「大乘墨學」新理路。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博士Annick Gijsbers評議了近代墨學發展史上政治家、宗教徒和馬克思主義者對墨子「明鬼」思想的觀點。從孫中山、胡適、侯外廬等的書信、講演、文章和交遊入手,探索其墨學詮釋背後的「隱藏敘事」,解讀了各方人士在墨家鬼神觀問題的分歧背後的立場預設和底層結構,拓展墨學研究的新領域。
  • 墨子與孔子——康有為學術視角下的儒、墨關係
    這場兩千多年前的文化盛會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為隨後整個華夏文化奠定了基礎,其後幾乎所有思想源流都可以在&34;時期找到源頭。回顧整個&34;,大眾印象中大概是儒、道兩家最為顯赫了。而事實上,在整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儒、墨兩家,即韓非子所言:&34;。
  • 儒墨對立?儒墨同源?——儒墨思想的異同
    從戰國時期開始,儒、墨兩家思想開始激烈交鋒,一度並駕齊驅;但到了西漢時期,兩派思想卻有了截然不同的遭遇,一方面,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主流思想,並在隨後兩千餘年的時間裡,一直牢牢佔據中國思想界的頭把交椅;另一方面,墨家學說就像幽靈一般,在社會上流層面,似乎突然隱身不見了。
  • 儒墨對立?儒墨同源?——儒墨思想的異同
    從戰國時期開始,儒、墨兩家思想開始激烈交鋒,一度並駕齊驅;但到了西漢時期,兩派思想卻有了截然不同的遭遇,一方面,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主流思想,並在隨後兩千餘年的時間裡,一直牢牢佔據中國思想界的頭把交椅;另一方面,墨家學說就像幽靈一般,在社會上流層面,似乎突然隱身不見了。
  • 古代四藝為何偏偏是「琴棋書畫」?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中曾考證「藝」的由來——最早「藝」是孔子所提倡的「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是周朝時提倡貴族學習掌握的基本技藝。「儒」就是熟練掌握這「六藝」的「藝士」,也叫「術士」。
  • 先秦思想家楊朱,果真自私的「一毛不拔」嗎?
    如果提到先秦時期的思想家楊朱學派,知道的人應該就會想起孟子的一句話:「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然而,這句話真的能代表楊朱的思想嗎?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呢?這種思想真的能成為威脅儒家,一時號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的顯學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很難理解。在楊朱的思想中,的確主張過「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但是,這只是楊朱講的上半句,下半句是「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 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
    一說起國學,大多數國人都會想到儒學,實際上,還有一種學說和儒學一樣偉大,那就是墨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墨學和它的主人墨子。 韓非子為此特著《顯學》篇,認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 儒學精神的「一以貫之」
    儒學精神由先秦過到宋明,發展到近代的新儒家,出現的哲學家人數眾多,但我們卻能透過「基源」的把握,「一以貫之」。儒學精神的一貫性要說傳統儒家的精神的文章何其繁多,或許在許多論說之中,學者吳汝鈞教授統整性的說明,給了我們一條「一以貫之」的線索。
  • 2020廣東肇慶教師招聘考試:教育中儒墨思想對比
    其中儒墨被稱之顯學。在教招考試中,儒墨兩家的代表人物、人物的地位以及核心思想歷來是單選和多選題的高頻考點。接下來,將對兩者觀點進行詳細解讀及對比分析。一、儒家學派代表人:1.孔子①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其中「習」泛指後天的環境,而非學習。
  • 以「合」思辨,先秦名家惠施的宇宙萬物觀
    一、前言先秦儒家的孔子、荀子皆主正名,法家重刑名尚實,名家尤以名實辯之,各家命題論點各有同異,就算同列為名家的惠施與公孫龍,二人思想之辯仍有異。人及萬物皆由宇宙所孕育,人生哲學是研究人與宇宙萬物間各種關係,當被張儀驅逐已為布衣身分的惠施對任事物看法,或許因此已經產生了相對性變化。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惠施以善辯、善譬於世,善譬是以其所知譬其所不知,不限於治世觀點反駁對方,晚期更主要用來論證自己的學術領域。
  • 「李保佳講論語60」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李保佳講論語60」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翻譯: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個小人式的儒者。論語從來都是言簡意賅,微言大義。這句話非常短,搞得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什麼是小人儒?什麼是君子儒?宋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註解說: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君子儒是為自己做學問,小人儒是為別人做學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 「三晉名人」先秦思想的總結者荀子
    趙國郇邑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三晉學脈的開創者之一,先秦學術思想的總結者。荀子雖然身為儒者,卻對先秦諸子的各種思想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而歷史上有人評價荀子,說他是以儒為本,雜以墨法。在荀子的思想中,幾乎能夠窺到整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概況和線索,可以說,荀子是中國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
  • 柳宗元思想研究-- 柳宗元的世界觀和與儒釋之關係
    侯外廬在其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中,列專章論「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和戰鬥性格」,認為柳宗元、劉禹錫「在中國唯物主義史上的貢獻和地位,不僅超過荀子,而且也超過王充和範縝」,「開啟了宋代王安石以及明王艮、方以智以唯物主義而直接參與大規模的政治鬥爭的先河。」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總之,儒、墨、道、法家流派在學術態度上都具有獨斷性,排斥其他思想,對於異己思想採取打壓的態勢,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絕對正確的,在面對質疑時,都呈現出非理性的批判,都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傾向。
  • 儒與墨:一個常新的話題
    一    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的春秋戰國,儒墨同顯,一致百慮,對立互補,相反相成。墨子先學儒,後覺察儒學缺點,自創墨學,非儒反儒,補充改造儒學,提出兼愛等人文學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學有「當而不可易」(正確而不能改變)的真理成分。
  • 中外儒墨學者山東論道 會通思想獻策治國理政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1月21日電 (趙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100餘位專家學者21日齊聚山東濟南,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會通儒墨兩大學派治國理政思想,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獻策。
  • 《國學溯源》:探尋和挖掘先秦思想文化資源
    墨子要《非儒》,道家要絕仁棄義,孟子要「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然而,先秦諸子的思想文化淵源卻是同一的。他們都仰慕同樣的先聖,這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孔子讚譽唐堯不吝溢美之詞,代表了先秦社會的共識,「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 墨子是先秦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學家|墨學的研究概況
    墨家在漢代以前是顯學,當時人們都將儒墨並稱。《韓非子 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呂氏春秋》中也記載,儒家與墨家「從屬彌豐,充滿天下」。又說 :「孔墨布衣之士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與之爭士也。」
  • 古代儒、道、墨、法的核心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爭議最大,但功不可沒。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由孔子創立。主要思想是提倡仁政,中庸思想,影響最久遠的我以為應該是他所提倡的重視個人素質的修養。到了戰國,先後出了兩位儒家大亨,孟子跟荀子。孟子主張仁,其中心意思就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