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0日,由光明日報、山東大學和中國墨子學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墨子文化節在山東滕州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及港臺地區、韓國、日本、比利時的120多位墨子魯班研究專家匯聚班墨故裡,共參墨學。本次研討會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墨子的經濟思想與魯班的工匠精神,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著力建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學復興墨家不應缺席研討會首個流程為大會主旨發言,五位分別代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比利時、韓國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上臺發表演講。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中原認為,墨學研究者的職責使命、指導原則、宗旨目標、必然趨勢和恰當歸宿,就是古為今用,中西融合。從廣大人民群眾迫切的現實需要出發,用現代科學方法,創造性發揮墨學精華,用讀者喜聞樂見,易於理解的現代語言表達,把墨家用古漢語表達的古舊墨學,「創轉創發」,質變轉型,改造為今人易懂能用的新墨學。新墨學是現代新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因素,是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銳利思想武器和強大精神動力。
香港墨教協會主席黃蕉風從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視域出發,提出建構「大乘墨學」新理路。他認為墨學的「大乘化」或曰「大乘墨學」,從學術方法論和學術範式上考量,可目為一種類似「比較神學」(comparative theology)而非止於「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思想實驗」,例如以墨學義理來介入宗教對話——即墨學的「大乘化」;在回應社會熱點和當下議題上,大乘墨學則有自信進入全球倫理等公共場域,建構一套脫離儒家言說傳統的墨家敘事方法——即墨學的「現代化」。「大乘墨學」應該在不斷地與諸學派思想的辯難中建立自身,這是當代新墨家突破「未濟」走向「既濟」的必由之路——套用丹麥神學家克爾凱郭爾的說法,有賴於當代新墨家「信心的一躍」。其題中之義,就是提出墨學中具備何種資源能夠回應普世文化的宏大命題,並給出回應方案和解決策略,論證其可能性、可行性及限度,以彰顯獨屬當代新墨家的「墨家身位」和「墨家立場」。傳統文化如果要復興,墨學絕對不應缺席。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賢中做題為《以古鑑今論墨學的現代轉化》的演講,闡述了墨學現代性轉化的方法論維度。他提出,墨家思想在先秦時期批判性地繼承了儒家思想,並有自家獨到的見解;之後又影響了法家思想,其間受到孟、荀、莊的批判;後期墨家也與辯者、名家有許多辯難。墨學要實現現代轉化,需將墨學置於先秦時代的處境,審視其應變而變的精義為何,並考察墨學被批判的缺失為何,藉由墨學精義的轉化,發揚墨學的精神。他指出墨學的思想性格為倫理的、理性的與實用的。墨學現代轉化有三:其一,「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全球的視野解決區域性的問題;其二,從「兼相愛、交相利」,推廣世界和平思想及全球環保意識;其三,從「尚同」及「墨學思維方法」推廣科際整合,使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思想兼容並蓄,建立全球教育體系。
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博士Annick Gijsbers評議了近代墨學發展史上政治家、宗教徒和馬克思主義者對墨子「明鬼」思想的觀點。從孫中山、胡適、侯外廬等的書信、講演、文章和交遊入手,探索其墨學詮釋背後的「隱藏敘事」,解讀了各方人士在墨家鬼神觀問題的分歧背後的立場預設和底層結構,拓展墨學研究的新領域。
韓國墨子學會顧問奇世春做題為《墨家的經濟思想和資本主義》的演講,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解析墨子十大主張中的「節用論」。他認為人類歷史上雖然主張節約的政治家很多,但通過財貨的消費樣式來把握社會和文化的關鍵節點,墨子是當之無愧的始祖。墨子所處的時代,生產以農業為主,雖有工業手的生產樣式,但與近代資本制的生產樣式完全不同。手工業的生產樣式不與資本和勞動分離,生產關係也不是人類與人類對立的歷史關係,而是人類對自然的關係。但墨子不是農民出身,而是公民出身,因此他對自己的勞動被自己的主人即貴族階級榨取有親身體驗。
儒墨對談可充實國學內涵與體系當代中國思想界首次「儒墨對談」,在大會第二個議程展開。
「儒墨高端對話」高端論壇由山東大學、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墨子學會聯合主辦。對話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墨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教授主持,來自儒學研究和墨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儒墨異同」、「仁愛與兼愛的異同」等話題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藩籬的對話。
王學典教授首先拋出對談議題——儒家在歷史上被認為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墨家則被當作是為底層階級代言,這樣的說法是否由來有據。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作為儒學方面的代表發言。他指出,儒墨二家的思想不限於為上層階級或者下層階級服務,乃是為了普世所有人。墨家脫胎於儒家,是因為看到了儒家層層推恩的不足,所以提出「兼愛」的主張。儒墨二家若在國史上能夠互補,那麼現在中國可能早已開創了科學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孫中原教授作為墨學方面的代表發言。他認為,墨子之道是役夫之道,也就是勞動人民的道。而儒家儒學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確實存有非人民性的一面。「儒墨互補」是司馬遷、班固、《呂氏春秋》、《淮南子》、韓愈的共通觀點。中國文藝復興的未來,不僅是「儒墨互補」,還應是「諸子百家互補」、「諸子百家與馬克思主義互補」。
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楊明說,儒墨共創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在當下我們則須對中國傳統文化做融匯貫通的工作,促進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儒家自身的身份等級制對中國現代化進程造成一定障礙,墨家反對儒家的身份等級制,足以予人啟示。這亦是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關注墨家、肯定墨家的關鍵所在。
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李賢中教授指出儒墨之間三點不同。第一,問題意識不同。孔子關注的是個人修身,墨子則更關注民生問題;第二,對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墨子倡兼相愛交相利;第三,儒墨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態度不同。儒家是等差之愛,墨家是平等之愛。
煙臺大學副校長江林昌教授談到,儒墨二家俱為維護先秦時代「血緣管理」社會結構的思想流派。其不同之處在於所居處的社會階級,儒家代表的是貴族精英階層,墨家代表的是手工業者、小生產者等下層階級。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秦彥士教授說,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這三組關係上,儒墨側重點各異,取捨不同。儒家注重的人際關係,對自然界關注不多,故發展出生活哲學。墨家所關注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問題,所以發展出實踐哲學。
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進路最終是「儒墨互補」而不是「儒道互補」,那麼可能今天中華民族的整個面貌都會大不一樣。
「隱身」於中國文藝復興進程的墨學該登場了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從官方到民間都興起了一股國學熱潮。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如何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一直是中國思想理論界的熱點問題。儒家儒學作為國學主流,其相關的研究在議題深度、廣度以及應用性上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取得許多突破性成果。相較而言,在先秦時代曾經和儒家並稱「世之顯學」的墨家墨學,因其特殊的歷史條件限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中國文藝復興的整體進程中,似有「隱身」的傾向。
為期兩天的大會,有近百名來自國內外的墨學研究者圍繞墨家政治哲學、墨子魯班的工匠精神、墨學的現代性闡釋、墨學原典義理考證等議題,從不同視線、不同角度對墨子文化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研討,對博大精神的墨家思想進行了梳理和闡釋。諸墨論道,猶如華山論劍,唇槍舌劍,惺惺相惜。海內外墨研學者在墨學研究道路上上下求索,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大會還隆重舉行了中國墨子學會第二屆評選表彰頒獎,授予譚家鍵等學者為突出貢獻獎;授予姜寶昌《墨經訓釋》等部著作、李承律等《上博楚簡<鬼神之明>鬼神論與墨家世界觀研究》等論文為優秀成果獎;授予童恆萍等學者為中國墨子學會學術新人獎;授予《<墨子>倫理思想研究》等博士論文為中國墨子學會研究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本次研討會首現諸多來自中外各國、兩岸四地「80後」「90後」新生代墨學研究學人的身影,為已有20年歷史的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自創辦以來前所未有的盛況。這些青年學者的論文題材和所關注的學術熱點,亦突破了傳統舊墨學「注訓校勘」、新注新譯、十論義理詮釋的範疇,延伸至全球倫理宗教對話、墨家元素文化產品等全新領域,標誌著墨學研究傳承有人、相繼不絕。本次研討會後,還舉辦了「墨學研究青年聯合會」暨「青年墨學論壇」籌備會,期待進一步完善墨學青年人才梯隊建設,整合南北墨學力量,把墨學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帶入民間社區進行深耕細作,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前輩墨研學人高度評價本次大會湧現的新生代墨研學人的學術成果,並寄語「墨學復興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