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城墨學大會:儒墨若在歷史上互補,中國或早已開創科學精神

2020-11-23 澎湃新聞
第十一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現場。

7月9日、10日,由光明日報、山東大學和中國墨子學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墨子文化節在山東滕州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及港臺地區、韓國、日本、比利時的120多位墨子魯班研究專家匯聚班墨故裡,共參墨學。本次研討會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墨子的經濟思想與魯班的工匠精神,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著力建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學復興墨家不應缺席

研討會首個流程為大會主旨發言,五位分別代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比利時、韓國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上臺發表演講。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中原認為,墨學研究者的職責使命、指導原則、宗旨目標、必然趨勢和恰當歸宿,就是古為今用,中西融合。從廣大人民群眾迫切的現實需要出發,用現代科學方法,創造性發揮墨學精華,用讀者喜聞樂見,易於理解的現代語言表達,把墨家用古漢語表達的古舊墨學,「創轉創發」,質變轉型,改造為今人易懂能用的新墨學。新墨學是現代新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因素,是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銳利思想武器和強大精神動力。

香港墨教協會主席黃蕉風從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視域出發,提出建構「大乘墨學」新理路。他認為墨學的「大乘化」或曰「大乘墨學」,從學術方法論和學術範式上考量,可目為一種類似「比較神學」(comparative theology)而非止於「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思想實驗」,例如以墨學義理來介入宗教對話——即墨學的「大乘化」;在回應社會熱點和當下議題上,大乘墨學則有自信進入全球倫理等公共場域,建構一套脫離儒家言說傳統的墨家敘事方法——即墨學的「現代化」。「大乘墨學」應該在不斷地與諸學派思想的辯難中建立自身,這是當代新墨家突破「未濟」走向「既濟」的必由之路——套用丹麥神學家克爾凱郭爾的說法,有賴於當代新墨家「信心的一躍」。其題中之義,就是提出墨學中具備何種資源能夠回應普世文化的宏大命題,並給出回應方案和解決策略,論證其可能性、可行性及限度,以彰顯獨屬當代新墨家的「墨家身位」和「墨家立場」。傳統文化如果要復興,墨學絕對不應缺席。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賢中做題為《以古鑑今論墨學的現代轉化》的演講,闡述了墨學現代性轉化的方法論維度。他提出,墨家思想在先秦時期批判性地繼承了儒家思想,並有自家獨到的見解;之後又影響了法家思想,其間受到孟、荀、莊的批判;後期墨家也與辯者、名家有許多辯難。墨學要實現現代轉化,需將墨學置於先秦時代的處境,審視其應變而變的精義為何,並考察墨學被批判的缺失為何,藉由墨學精義的轉化,發揚墨學的精神。他指出墨學的思想性格為倫理的、理性的與實用的。墨學現代轉化有三:其一,「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全球的視野解決區域性的問題;其二,從「兼相愛、交相利」,推廣世界和平思想及全球環保意識;其三,從「尚同」及「墨學思維方法」推廣科際整合,使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思想兼容並蓄,建立全球教育體系。

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博士Annick Gijsbers評議了近代墨學發展史上政治家、宗教徒和馬克思主義者對墨子「明鬼」思想的觀點。從孫中山、胡適、侯外廬等的書信、講演、文章和交遊入手,探索其墨學詮釋背後的「隱藏敘事」,解讀了各方人士在墨家鬼神觀問題的分歧背後的立場預設和底層結構,拓展墨學研究的新領域。

韓國墨子學會顧問奇世春做題為《墨家的經濟思想和資本主義》的演講,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解析墨子十大主張中的「節用論」。他認為人類歷史上雖然主張節約的政治家很多,但通過財貨的消費樣式來把握社會和文化的關鍵節點,墨子是當之無愧的始祖。墨子所處的時代,生產以農業為主,雖有工業手的生產樣式,但與近代資本制的生產樣式完全不同。手工業的生產樣式不與資本和勞動分離,生產關係也不是人類與人類對立的歷史關係,而是人類對自然的關係。但墨子不是農民出身,而是公民出身,因此他對自己的勞動被自己的主人即貴族階級榨取有親身體驗。

儒墨對談可充實國學內涵與體系

中國思想界首次「儒墨對談」。

當代中國思想界首次「儒墨對談」,在大會第二個議程展開。

「儒墨高端對話」高端論壇由山東大學、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墨子學會聯合主辦。對話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墨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教授主持,來自儒學研究和墨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儒墨異同」、「仁愛與兼愛的異同」等話題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藩籬的對話。

王學典教授首先拋出對談議題——儒家在歷史上被認為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墨家則被當作是為底層階級代言,這樣的說法是否由來有據。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作為儒學方面的代表發言。他指出,儒墨二家的思想不限於為上層階級或者下層階級服務,乃是為了普世所有人。墨家脫胎於儒家,是因為看到了儒家層層推恩的不足,所以提出「兼愛」的主張。儒墨二家若在國史上能夠互補,那麼現在中國可能早已開創了科學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孫中原教授作為墨學方面的代表發言。他認為,墨子之道是役夫之道,也就是勞動人民的道。而儒家儒學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確實存有非人民性的一面。「儒墨互補」是司馬遷、班固、《呂氏春秋》、《淮南子》、韓愈的共通觀點。中國文藝復興的未來,不僅是「儒墨互補」,還應是「諸子百家互補」、「諸子百家與馬克思主義互補」。

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楊明說,儒墨共創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在當下我們則須對中國傳統文化做融匯貫通的工作,促進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儒家自身的身份等級制對中國現代化進程造成一定障礙,墨家反對儒家的身份等級制,足以予人啟示。這亦是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關注墨家、肯定墨家的關鍵所在。

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李賢中教授指出儒墨之間三點不同。第一,問題意識不同。孔子關注的是個人修身,墨子則更關注民生問題;第二,對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墨子倡兼相愛交相利;第三,儒墨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態度不同。儒家是等差之愛,墨家是平等之愛。

煙臺大學副校長江林昌教授談到,儒墨二家俱為維護先秦時代「血緣管理」社會結構的思想流派。其不同之處在於所居處的社會階級,儒家代表的是貴族精英階層,墨家代表的是手工業者、小生產者等下層階級。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秦彥士教授說,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這三組關係上,儒墨側重點各異,取捨不同。儒家注重的人際關係,對自然界關注不多,故發展出生活哲學。墨家所關注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問題,所以發展出實踐哲學。

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進路最終是「儒墨互補」而不是「儒道互補」,那麼可能今天中華民族的整個面貌都會大不一樣。

「隱身」於中國文藝復興進程的墨學該登場了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從官方到民間都興起了一股國學熱潮。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如何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一直是中國思想理論界的熱點問題。儒家儒學作為國學主流,其相關的研究在議題深度、廣度以及應用性上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取得許多突破性成果。相較而言,在先秦時代曾經和儒家並稱「世之顯學」的墨家墨學,因其特殊的歷史條件限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中國文藝復興的整體進程中,似有「隱身」的傾向。

為期兩天的大會,有近百名來自國內外的墨學研究者圍繞墨家政治哲學、墨子魯班的工匠精神、墨學的現代性闡釋、墨學原典義理考證等議題,從不同視線、不同角度對墨子文化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研討,對博大精神的墨家思想進行了梳理和闡釋。諸墨論道,猶如華山論劍,唇槍舌劍,惺惺相惜。海內外墨研學者在墨學研究道路上上下求索,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大會還隆重舉行了中國墨子學會第二屆評選表彰頒獎,授予譚家鍵等學者為突出貢獻獎;授予姜寶昌《墨經訓釋》等部著作、李承律等《上博楚簡<鬼神之明>鬼神論與墨家世界觀研究》等論文為優秀成果獎;授予童恆萍等學者為中國墨子學會學術新人獎;授予《<墨子>倫理思想研究》等博士論文為中國墨子學會研究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本次研討會首現諸多來自中外各國、兩岸四地「80後」「90後」新生代墨學研究學人的身影,為已有20年歷史的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自創辦以來前所未有的盛況。這些青年學者的論文題材和所關注的學術熱點,亦突破了傳統舊墨學「注訓校勘」、新注新譯、十論義理詮釋的範疇,延伸至全球倫理宗教對話、墨家元素文化產品等全新領域,標誌著墨學研究傳承有人、相繼不絕。本次研討會後,還舉辦了「墨學研究青年聯合會」暨「青年墨學論壇」籌備會,期待進一步完善墨學青年人才梯隊建設,整合南北墨學力量,把墨學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帶入民間社區進行深耕細作,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前輩墨研學人高度評價本次大會湧現的新生代墨研學人的學術成果,並寄語「墨學復興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儒與墨:一個常新的話題
    一    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的春秋戰國,儒墨同顯,一致百慮,對立互補,相反相成。墨子先學儒,後覺察儒學缺點,自創墨學,非儒反儒,補充改造儒學,提出兼愛等人文學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學有「當而不可易」(正確而不能改變)的真理成分。
  • 跨越儒墨兩家藩籬,專家學者齊聚泉城暢談「儒墨會通與國家治理」
    來自海內外的100餘位專家學者與相關人士,齊聚泉城,追思先賢,就儒墨兩家的治國理政思想展開學術交流。本次學術交流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大會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主持。
  • 儒墨對立?儒墨同源?——儒墨思想的異同
    從戰國時期開始,儒、墨兩家思想開始激烈交鋒,一度並駕齊驅;但到了西漢時期,兩派思想卻有了截然不同的遭遇,一方面,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主流思想,並在隨後兩千餘年的時間裡,一直牢牢佔據中國思想界的頭把交椅;另一方面,墨家學說就像幽靈一般,在社會上流層面,似乎突然隱身不見了。
  • 儒墨對立?儒墨同源?——儒墨思想的異同
    從戰國時期開始,儒、墨兩家思想開始激烈交鋒,一度並駕齊驅;但到了西漢時期,兩派思想卻有了截然不同的遭遇,一方面,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主流思想,並在隨後兩千餘年的時間裡,一直牢牢佔據中國思想界的頭把交椅;另一方面,墨家學說就像幽靈一般,在社會上流層面,似乎突然隱身不見了。
  • 儒墨對話高端論壇,聽儒學和墨學專家這麼說
    ,中國孟子研究院與中國墨子學會聯合舉辦了「儒墨對話高端論壇」。2019年7月18日,滕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墨子研究學會,中國孟子研究學會,在滕州濱江大酒店舉辦了「儒墨對話高端論壇」盛大研討會,參加此次大會的專家學者都是全國在儒學文化領域和墨學文化領域的頂尖專家,有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北京大學著名哲學教授王中江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墨學研究權威孫中原教授、山東原政協副主席王志民教授、
  • 儒與道的異同及互補
    在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的理解中,儒家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中積累下來的主幹思想系統,實際上就是中國人一種生活狀態。如果從大的框架來講,「四書」裡的《大學》講「修齊治平」、「三綱領」、「八條目」,大概就是從總體上給儒家定的範圍,也就是從正心、誠意開始,到格物、致知,然後修身、齊家,一直到治國、平天下,這些內容都屬於儒家的應有之義。
  • 探索先秦思想史上儒墨關係新理路
    孔德立新著《先秦儒墨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學習出版社,2019年,以下簡稱《研究》)則為我們揭開這些歷史上的層層面紗,使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歷史真相,同時也顯示出作者在此方面的獨到之功。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該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色。
  • 儒墨道復古之爭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皆認為自己的學說才是濟世的靈藥良方,他們激烈交鋒、各不相讓。而事實上,這三家的學說皆是「復古」之說,只不過他們的「古」代,卻並非同一個時代。儒墨道源頭均不同如果有人問孔子,你的偶像是誰?孔子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周公。周公其人,在夏商二朝的禮制基礎上「制禮作樂」,形成了在孔子看來堪稱完美的「周禮」。
  • 「俠」: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共同體,談談武俠精神的內在特質
    俠是一種思想理念、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精神追求,這與我國傳承千年的儒、墨、道家精神是息息相關的。而由於儒、墨、道三家所追求的精神狀態不同,它們所闡釋的俠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質。一、儒、墨、道三家武俠精神的特點談「俠」必談「義」,而行俠未必動武,只有道義是俠者行動的行為動機。而俠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正所謂「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
  • 盧祥之:中國儒醫的文化精神
    中國儒醫的文化精神作者:盧祥之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 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
    墨兩家,這一爭就是200多年,甚至延續到了漢朝,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徹底被歷史雪藏,人們很少知道墨家, 一直到清朝末年,史學家們拂去厚厚的覆蓋在墨學身上的歷史塵埃,墨家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黃鐘大呂一旦敲響,立即舉世震驚,及至「五四運動」,墨家緩緩的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全國首次儒墨對話高端論壇舉行
    7月18日,全國「儒學」與「墨學」研究的首次高端對話在「墨子故裡」滕州、鄒城兩地同步舉行。這是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次重要文化研討和交流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戰國時代「儒墨」兩大顯學的關係、「儒墨紛爭與百家爭鳴」、弘揚「儒墨」文化助推「中國夢」和「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直言,「通過這次論壇大家得到一個共識,對於這個儒墨的統一和差異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 秦暉: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秦暉 知名學者 原標題: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典籍與行為中的文化史悖論及中國現代化之路 緒論:「儒」與「吏」 但是歷史進程中真正關鍵性的還是「社會思想」而不是「典籍思想」。並且這裡所謂的社會思想不僅是有別於精英的「民間思想」,也包括精英們通過「行為」而不是通過言論著述表達的、往往對社會實際影響更大的那些思想。這主要是指落實在制度設計與政策思維層面上的思想。心性義理之學只有落實到這一層面,才有可能對社會發生實際影響。因此思想史研究在關注典籍和形而上層面的同時,有必要從「制度化的思想」的角度考慮問題。
  • 白奚:孔老異路與儒道互補(上)
    儒道互補使中國的文化結構趨於自我完善, 也使得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趨於完整和藝術化, 在心態上和行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離開了悟道互補, 就無從把握和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特質。[2]因此可以說,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倫理學家, 老子則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西方哲學巨匠黑格爾以形而上哲學的眼光觀之, 對孔、老思想的這一區別看得很清楚。他指出「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 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他還說「 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 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際活動的基礎。
  • 「學理書簡」探索先秦思想史上儒墨關係新理路
    「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在先秦時期,儒學與墨學同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兩個學術流派,這兩家的關係並非相處融洽,而是勢如冰炭,相互對立,成為先秦思想史、學術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那麼,同為「顯學」的儒墨兩家之間的異同到底體現在哪裡?在哪些細節問題上存在著相互牴牾的現象?
  • 中外儒墨學者山東論道 會通思想獻策治國理政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1月21日電 (趙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100餘位專家學者21日齊聚山東濟南,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會通儒墨兩大學派治國理政思想,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獻策。
  • 當代中國需要墨教復興嗎?等等,墨教是什麼?
    儒家自此確實成為了中國文化「大傳統」的精神底色,其他諸子學派大部分匯入了中國文化的「小傳統」當中,作為文化潛流,影響至今。如今人們對儒學成為「王官學」之後的中國歷史都比較熟悉,卻對「一教獨尊」之後諸子百家的發展狀況不甚了解。尤於在先秦與儒家並稱顯學、後「中絕千年」的墨家而言,更顯面目模糊。
  • 墨子與孔子——康有為學術視角下的儒、墨關係
    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依然有學者參與儒、墨論爭,而康有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康有為作為儒家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自然站在儒家立場上對墨家思想加以評估。戊戌政變前,康有為將學術重心放在考辨中國本土文化的&34;上。他通過對中國本土文化源流的考辨,他認為先秦&34;,這一點上有符合史實的一面。僅就康有為研究墨家而言,康有為的墨家思想研究重心在於研究墨子的學術身份和墨家的傳承譜繫上。
  • 學界熱議習近平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賀信
    編者按:8月23日,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這是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的召開致信祝賀。習主席指出,「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
  • 儒墨之爭 給儒學帶來了什麼
    墨子「非儒」與孟子「闢墨」是儒、墨兩家爭鳴的重頭戲,對儒、墨學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凸顯出早期儒學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  儒家以修身為前提,以禮儀訓練與文化教養為己任。但在戰國時期,世襲宗法貴族的統治地位已被軍功新貴族取代。新的統治者忙於富國強兵事務,對儒家倡導的禮文化毫無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