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2020-12-19 榆木齋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文:枯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一代梟雄曹操以文韜武略識人善用迅速脫穎而出,再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之先機,從而成為最大的霸主。建安十八年(213年)被漢獻帝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又進爵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名義上還是漢臣,事實上已經是無冕之皇帝。

隨著曹操的地位顯赫,權勢威隆,立儲奪嫡這個歷史怪圈自然上演。曹操妻妾成群,子女極多。原配丁夫人無子,養子曹昂為長子,也是嫡子,本來無可非議,可是曹昂在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戰中戰死,丁夫人傷心過度,哭泣無節制,因而被曹操休歸。繼室卞夫人雖然出身倡家(歌舞藝伎之家),卻被曹操寵愛,於是被扶為正室。卞夫人生子依次為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早逝),因而傳統上奪嫡只能在曹丕、曹植和曹彰之間展開。

曹彰年齡雖下,卻「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徵伐,志意慷慨。」從小隨曹操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曹操暱稱「黃須兒」,深得寵愛。然而曹操曾經問其志向,回答「好為將」,可是曹操選擇世子是為了將來全盤治理國家著想,重在文治,而不是武功。因而一個目標只是將領的兒子,被曹操認為是「匹夫之勇」,因而對其志向只是「大笑」,在曹操心目中已經不是世子的選項,自然不能和兩個哥哥相提並論。

再看曹丕和曹植,同母所生,都有乃父之風,並且皆是文採飛揚,天下聞名。曹丕在曹昂去世後,為嫡長子,文武雙全,博聞強識,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書》等;曹植也是嫡子,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詩詞歌賦造詣極高,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以及集大成者,被南朝文學家謝靈運稱譽「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並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因而是對嫡長子曹丕極有威脅的競爭者。

曹丕和曹植雖分伯仲,相差五歲,然而才華相近,聲譽皆隆,本都是傳位佳選,可誰為世子,在曹操心目中,左右搖擺,一直不能選定(一家能夠得此二子,夫復何憾?!)。這就是在長子曹昂建安二年(197年)戰死,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十年都沒有確立世子的原因所在。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具有很強競爭力的非嫡子曹衝,曹衝年齡比曹丕和曹植都小,為小妾環夫人所生,按照封建宗法立嫡不立庶,本來曹衝是無法和嫡子們競爭的。可是曹衝非常聰明,有神童之譽,「心地仁愛,識見通達」,流傳下來的故事有「曹衝稱象」、「刀穿單衣智救庫吏」等故事,據《三國志·魏書二十·鄧哀王傳》記載,曹操「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可惜曹衝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年僅十三歲就病亡,早早退出奪嫡之爭,然而曹丕和曹植的爭嫡之戰才剛剛開始。

當時不但曹丕和曹植相互爭寵,暗中較勁,就連圍繞在身邊的文人名士也紛紛站隊,出謀劃策,各自形成一股勢力團體,為奪嫡不遺餘力。從雙方陣營來看,曹植身邊主要是以名士楊修為智囊,曹丕則以草根文士吳質為首。楊修為太尉楊彪之子,名家公子,才重當時,素為曹操器重,並自嘆不如。曹植數次投書結交,楊修也被曹植的才氣所打動,於是一心擁戴曹植,想方設法以贏得曹操認可。

吳質出身寒門(單家),不為當地鄉紳認可,然而吳質頗有文採,尤具謀略,熱衷於結交上層權貴仕宦,尤其是與曹丕曹植兄弟都很交好,然而在奪嫡立儲上,吳質卻異常冷靜,完全投向嫡長子曹丕,並且在奪嫡一事上,劍走偏鋒,屢出奇招,以短制長,以退為進,從而幫助曹丕獲得太子立下汗馬功勞。

第一招:以孝立名,以短制長

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文採斐然;曹彰膂力過人,手能博虎,能徵善戰,志意慷慨;而曹丕雖然為嫡長子,雖然文武雙全,卻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因而處於尷尬地步。不過吳質卻讓曹丕劍走偏鋒,以短制長。

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引用《魏晉世語》記載,說曹操曾經出徵,眾子和大臣送行,曹植髮揮特長,「稱述功德,發言有章」,這讓左右大臣為之側目,曹操也是讚揚有加,頓時讓比較遲鈍的曹丕悵然若失,無以應對。這時吳質悄悄對曹丕耳語道:「王當行,流涕可也」,於是最後當長子發言的時候,曹丕只是跪拜不起,流涕哭泣,流露出依依不捨眷戀之心,這讓曹操和眾大臣也唏噓不已。於是眾論曹植過於浮躁,沒有曹丕真誠,這讓曹丕在曹操的心目中加分不少。

第二招:以仁立德,寬厚居上

我國古人歷來講究仁孝文化,不管是天子眾臣,還是諸侯庶民,包括名士大家,英雄偉人,甚至是奸雄匪盜,在其內心深處都非常重視仁孝品德,敬佩講究仁義道德之人。作為卓有建樹的曹操,在選拔世子上面,更加重視個人品德和胸懷。

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所著《典略》記載,曹操曾經為了考核曹丕和曹植,讓二子各出鄴城一門,然後又密令守門吏不得開門,以觀察他們的行為。楊修提前告知曹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曹植按照楊修的吩咐,便斬吏而出。而曹丕到了關門被阻,只好原路返回(這裡沒有記載有無吳質指點)。

楊修認為,這是曹操考核二人機智果斷的表現,因而給出的建議是軍令如山,令行禁止,因而採取先發制人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然而不知道曹操考核的是品德,曹丕受阻而返,並沒有苛責下人,表現出宅心仁厚的善良品質;而曹植因為聽信師傅所言,視人命於不顧,反而表現的比較殘忍,因而曹植失分不少。

第三招:以守為攻,剷除羽翼

曹植自身藝術天賦極高,並且身份特殊,因而身邊聚集很多才華橫溢的名士大臣,諸如楊修、丁儀、丁廙、賈逵、王凌等人,使得曹植如虎添翼,在早期就獲得曹操認可,幾乎差一點立曹植為太子,如《三國志》記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如何分化和貶低曹植身邊具有影響的人物,甚至採取計謀剷除其羽翼,吳質和曹丕多出奇招。

諸如同為魚豢編撰的《魏略》記載,丁儀父親丁衝和曹操交好,曹操聽說丁儀為名士,便想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他,詢問曹丕,曹丕說丁儀眼睛是斜眼,恐怕公主不高興,還不如嫁給名將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曹操從其言。後來曹操也很後悔:「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這讓丁儀兄弟非常痛恨曹丕,成了曹植的死黨,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曹丕使得丁儀兄弟沒有攀上高枝,從而打擊異己,也算一功。當然曹丕繼位後,把丁儀兄弟全家抄斬這是後話。

再一個是針對楊修,作為曹植的主心骨和主要軍師,如果把楊修掀翻,曹植自然難以展翅。《魏略》記載,吳質為朝歌令的時候,曹丕身邊無人出謀劃策,而諸大臣多建議曹操立曹植為世子,於是曹丕便讓人用車載著廢舊的竹筐,把吳質藏在裡面進府商討計策。結果被楊修告發,尚沒有推驗的時候,曹丕知道非常驚慌,要知道當時大臣沒有命令進京是死罪,並且內外接交,一旦被發現,曹丕就此作廢。

吳質聽曹丕說後,建議不要著急,第二天繼續用竹筐載著絲絹進入府內,這時楊修會繼續告知曹操,於是曹操派人前來檢驗,結果沒有人,這樣楊修成了誣告,引起曹操的懷疑,認為是誣陷曹丕,因而不信任楊修。而當時楊修、賈逵、王凌同為主簿,每當有事估計曹操會考核曹植的時候,便預先猜測曹操意思,提前作答教給曹植。結果曹操剛讓人詢問事情,曹植立刻回復,這讓曹操感到過於快捷,於是進行推問,才知道是合夥作弊,結果自然是曹植越來越不受寵愛。

除了以上幾招計策,曹丕自身也有很多為人稱道的優點,諸如為人寬厚,折節下士,廣交文人,從而得到很多人的擁戴。還有一個,那就是做主要決定的魏太祖曹操,並非鼠目寸光,偏聽偏信;而是高瞻遠矚,宏圖遠略。要知道,曹操雖然被人稱為梟雄,並且一直以負面形象出現在諸多文學作品上;可是曹操雄才偉略,志在千裡,內心一直渴望著統一全國,從而施展治國之才。

因而選擇接班人,繼位者需要具有文韜武略、知識儲備面面俱到的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統籌能力、能穩定局勢的英才,甚至是需要有改朝換代、建國立業魄力過人的雄才。因而,在其子當中,曹植文採突出,獨步天下,獨佔鰲頭;可是卻因為年幼,基本上沒有參與徵伐,再加上性格張揚,恃才傲物,因而缺乏指揮若定的氣魄和平定天下的武略,在當時局面並未全面穩定的局勢下,讓曹植當太子,很可能得不償失。

而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熊,可是也文名當世,名重一時,並且從十歲起隨曹操南徵北戰,視野開闊,格局廣大,再加上寬厚仁孝,頗有主見,具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和潛力。最主要的是,在中國歷史上,立嫡以長是宗法制度裡面最首要的選擇,當時不但皇家天子的繼位需要慎重考量,而且影響到諸侯大臣的封建繼承制度,因而從大多數門閥士族的立場來說,都是支持立嫡立長的傳統,因而曹丕能夠在和曹植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結合其它因素被立為太子,這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事實證明,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是非常正確和睿智的,曹丕接班後,雖然也有「煮豆燃豆箕」的故事,不過畢竟沒有骨肉相殘,還善待諸弟,相比其他朝代要強很多。再一個就是接過曹操遺志,勵精圖治,穩定局勢,自立為帝,改革官制,發展文化,統一北方,大破蜀漢,三徵東吳,為後代統治打下了堅實基礎,因而曹操的選擇還是相當明智。

2020/12/17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

《三國志·魏書五·后妃傳》

《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思蕭懷王傳》

《三國志·魏書二十·鄧哀王傳》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

《魏略》(裴松之引)

《典略》(裴松之引)

相關焦點

  • 曹丕文採不如曹植武功不如曹彰,智謀不如曹衝,作為儲君優點在哪
    作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在世時,曹丕沒有獨自領導過一場戰爭,相反他的親弟弟曹彰還親自領導過一場平定代北烏桓的叛亂,曹彰大獲全勝,俘虜了數千人馬,還迫使鮮卑人臣,論武功,曹彰是曹操所有兒子中最強的,曹丕的武功當然比不上曹彰的武功,這是曹丕的武。
  •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文:枯木曹魏時期,曹丕在曹操眾子奪嫡立儲之爭中,雖然為嫡長子(曹昂很早就戰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寵愛不如曹衝,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為世子,處於非常尷尬地步。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 曹操兩子奪嫡,曹丕有太子四友,曹植的支持者有哪些人?
    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因為無子女所以把妾室劉夫人所生的曹操長子曹昂養在膝下視如己出,197年宛城之戰曹操為他的風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於亂軍之中,丁夫人個性很強為此與曹操決裂甚至不惜和曹操離異,因此曹操把卞夫人扶立為正妻,卞夫人生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曹熊早年去世,曹彰喜好武事不愛讀書,所以奪嫡之爭將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之間進行
  • 魏太子之爭:曹丕和曹植聯合演繹的奪嫡大戲,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卞氏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熊早夭,曹彰愛好武事,以衛霍為榜樣,無意儲位。而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曹操有些猶豫。建安十六年,曹操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而以曹植為平原侯,同時對曹植異常寵愛。於是,在大漢帝國的最後歲月裡,曹丕和曹植圍繞魏王太子的爭奪,無疑是那些年最靚麗的風景線之一。
  • 武不如曹操,文不如曹植,勇不如曹彰的曹丕,卻是個守成之君
    說到魏文帝曹丕,他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前有魏武帝曹操的文韜武略,後有曹植的非凡文採和曹彰的勇力無雙,可以說曹丕與他們相比,總是有些自愧不如,那麼曹丕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有這種觀點的人,犯了一個常人都會犯的錯誤,就是用一個人的短處去和其他人的長處相比,這樣一來,這個人就一無是處了。
  • 曹植為何沒有被曹丕處死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裡面都記載了一件大事:曹丕曹植爭奪太子(世子?)之位。以致後來有了《七步詩》的說法。劉克莊:「曹植以蓋世之才,他人猶愛之,況於父呼。使其少加智巧,奪嫡猶反手爾。兄不見察,而不敢廢恭順之義,卒以此自全,可謂仁且智矣。」這裡面有個說法,曹植想要奪嫡,簡單的跟翻手掌似的。本來就沒有奪嫡的想法,奈何大臣推動,但自己知道不是那塊料,所以收斂。後來大臣丁儀牽連其中,即使死了丁儀也沒有把曹植拖進去。
  • 曹操死後留下的歷史疑案,招見兒子曹彰到底想交待什麼
    公元220年,曹操在收到了孫權送來的關羽的首級以後,不久便舊病(頭風)復發,派人叫曹彰趕快來洛陽。曹彰很快來到洛陽,但曹操已死。替曹操辦喪事的,是賈逵。曹彰問賈逵:「先王(曹操)的璽與綬,在什麼地方?」賈逵回答:「先王已經有了太子(曹丕)。
  • 曹丕曹植「太子之爭」,最驚心動魄的幾個瞬間
    曹植負氣道:「崔叔叔誓死捍衛子桓,又是子桓的師傅,你叫子桓去救他好了」崔氏委屈,沒有好臉色給他。為避免吵架,曹植經常不著家,而是巡察之餘,和侍衛喝酒。崔氏則開始跟曹家較勁,曹操提倡節儉,崔氏卻反其道而行之,整天衣著錦繡到處招搖。
  • 曹操偏愛曹植,為何將大位傳給曹丕?曹植才華蓋世卻貪杯誤事
    曹丕和曹操的關係,還真的比不上曹植和曹操的關係。為什麼?因為曹植有才,有才到什麼程度呢?東漢末年寫詩歌都是照著曹植的版本來寫的。也就是說曹植寫個模板出來,其他文人照著填詞就行了。就連曹操都感嘆,自己怎麼生了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兒子。
  • 曹操兒子中,曹植其實是文武雙全,而諸子武力最高的者,當之無愧
    另外,還有養子曹真,以及因為母親被曹操收為夫人,也成了曹操養子的秦宜祿之子秦朗、何進的孫子何宴。曹操的25個親生兒子之中,包括稱象的曹衝在內的9個兒子早薨。剩下的16個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長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以及曹植。
  • 曹植為何鬥不過曹丕,曹操說了8個字道出玄機,現在職場上常說!
    曹操身為一代的經典,他對他自己的兒子有一個潛規則,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在二十歲之前是不是從來不封光的,因此對於那些王儲之爭,幾乎她對自己的兒子都是公平的,。其實從古代到現在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曹植明明是最受寵愛的那一個,卻一直都鬥不過曹丕呢?。
  • 曹彰是不是被曹丕害死的?曹植的一首詩《贈白馬王彪》露出了端倪
    曹操的兒子雖多,真正有實力問鼎世子之位的,也不過是較為年長的幾個。長子曹昂在宛城之戰中不幸遇害,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不僅年齡較大,而且文才武略各有擅長,都堪稱青年才俊,一時間讓曹操犯了選擇困難症,左右思量難以為決定。曹彰、曹丕、曹植兄弟三人,彼此之間也心照不宣,明爭暗鬥。
  • 「七步成詩」的曹植為何沒有鬥過曹丕成為世子?
    曹操的兒子中,有名的就那麼幾個,其中包括:曹昂、曹彰、曹丕、曹植、曹衝,其餘的除非刻意的去看史書,不然真的沒什麼印象。而在繼承曹操大業的問題上,為何最終勝出的是曹丕呢?而又為什麼不是曹操最喜愛的曹植呢?
  • 曹操的兒子曹植沒寫《七步詩》,《七步詩》作者是劉義慶
    筆者在上一篇《後主春秋》系列貼文裡講了曹彰和曹丕的內訌,今天接著講曹植在曹丕繼位後的處境。曹彰在領兵進入洛陽的時候,他一度想扶持曹植為魏王。曹植知道爭不過曹丕,就勸曹彰別鬧了。曹彰得不到曹植的支持,又見徐晃和張遼的兵馬在向洛陽靠攏,只得聽了曹植的勸告,放棄兵權去封地就國。曹丕在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兵變之後,終於登上了魏王的寶座。
  • 奸雄曹操為何還被稱為「教育家」?不然曹植兄弟的成就從何而來?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曹操歷來頗多爭議,但不管人們如何評價他,歷史上如何定論他,他的歷史功績不容抹殺,是他結束了中國北方長期的戰亂,讓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不再經受離亂之苦。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諡號武皇帝。
  • 為何沒人跟劉禪奪嫡?
    而就本文趣歷史小編所要說的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都發生過奪嫡之爭。就曹魏來說,曹丕和曹植圍繞著魏國太子的寶座,曾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最終,曹丕戰勝了曹植,成為魏國君主的繼承人。而就東吳來說,也有二宮之爭。按照介紹,二宮之爭,是三國時期東吳太子孫和(孫權第三子)與魯王孫霸(孫權第四子)之間爭奪儲君之位而引發的爭鬥。
  • 煮豆燃豆萁——曹丕、曹植的皇權之爭?
    「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曹植的一生可以分為前後的兩個時期,我們剛才說到曹植在他父親在世的時候,作為曹操的兒子,他的生活是非常的優越的,他自己也非常的有才華。一度,曹操想要選擇曹植做太子,因為曹操非常的喜歡文學的才華,而曹植是在他的兒子裡邊最富有文學才華的,所以曹操就非常的欣賞曹植。曹操一開始看到曹植所寫的詩賦以後,就有一點懷疑,說這真的是你寫的,是不是請人代筆啊。
  • 曹植七步成詩的真相是什麼,曹丕是否真動了殺機
    然後曹丕在召集諸侯王來覲見的時候,手握兵權的曹彰離奇暴斃,世說新語裡說是曹丕毒死了曹彰。這裡就可以看出,曹植的所作所為讓曹丕很生氣,加上之前倆人競爭繼承人,曹植這樣玩火讓曹丕起殺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曹操遷都鄴城之後在鄴城建起了銅雀臺,銅雀臺完工後曹操邀請了很多問人登臺「做賦」,曹植一部《登臺賦》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此後,曹操更加看重曹植,一直把曹植當做接班人來培養。後來,曹操率軍東徵,令曹植駐守鄴城,因曹植天性好縱酒歌舞,因酒誤事多次,曹操開始對其心生不滿。
  • 曹衝活了13歲,曹彰活了39歲,為何66歲的曹操子孫命不長
    可是曹操的壽命這麼長,但是他有一些子孫的壽命卻不長,比如曹操最聰明的兒子曹衝,一生只活了13歲就去世了,還有曹操的四個嫡子壽命不算長,嫡長子曹丕一生活了40歲,嫡次子曹彰一生活了39歲,嫡三子曹植一生活了41歲,嫡四子曹熊活了多少年史書沒有記載,但是記載了兩個字:早薨。
  • 曹丕文不如曹植?真是一個大誤會!
    曹丕,大家都認識,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國時期魏王朝的創建者。百度百科上說他文武雙全,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這只是相對而言,得看和誰比。稍微了解點歷史典故的人都知道他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兒。因為這個黑料,曹丕被很多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