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文:枯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一代梟雄曹操以文韜武略識人善用迅速脫穎而出,再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之先機,從而成為最大的霸主。建安十八年(213年)被漢獻帝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又進爵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名義上還是漢臣,事實上已經是無冕之皇帝。
隨著曹操的地位顯赫,權勢威隆,立儲奪嫡這個歷史怪圈自然上演。曹操妻妾成群,子女極多。原配丁夫人無子,養子曹昂為長子,也是嫡子,本來無可非議,可是曹昂在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戰中戰死,丁夫人傷心過度,哭泣無節制,因而被曹操休歸。繼室卞夫人雖然出身倡家(歌舞藝伎之家),卻被曹操寵愛,於是被扶為正室。卞夫人生子依次為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早逝),因而傳統上奪嫡只能在曹丕、曹植和曹彰之間展開。
曹彰年齡雖下,卻「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徵伐,志意慷慨。」從小隨曹操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曹操暱稱「黃須兒」,深得寵愛。然而曹操曾經問其志向,回答「好為將」,可是曹操選擇世子是為了將來全盤治理國家著想,重在文治,而不是武功。因而一個目標只是將領的兒子,被曹操認為是「匹夫之勇」,因而對其志向只是「大笑」,在曹操心目中已經不是世子的選項,自然不能和兩個哥哥相提並論。
再看曹丕和曹植,同母所生,都有乃父之風,並且皆是文採飛揚,天下聞名。曹丕在曹昂去世後,為嫡長子,文武雙全,博聞強識,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書》等;曹植也是嫡子,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詩詞歌賦造詣極高,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以及集大成者,被南朝文學家謝靈運稱譽「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並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因而是對嫡長子曹丕極有威脅的競爭者。
曹丕和曹植雖分伯仲,相差五歲,然而才華相近,聲譽皆隆,本都是傳位佳選,可誰為世子,在曹操心目中,左右搖擺,一直不能選定(一家能夠得此二子,夫復何憾?!)。這就是在長子曹昂建安二年(197年)戰死,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十年都沒有確立世子的原因所在。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具有很強競爭力的非嫡子曹衝,曹衝年齡比曹丕和曹植都小,為小妾環夫人所生,按照封建宗法立嫡不立庶,本來曹衝是無法和嫡子們競爭的。可是曹衝非常聰明,有神童之譽,「心地仁愛,識見通達」,流傳下來的故事有「曹衝稱象」、「刀穿單衣智救庫吏」等故事,據《三國志·魏書二十·鄧哀王傳》記載,曹操「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可惜曹衝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年僅十三歲就病亡,早早退出奪嫡之爭,然而曹丕和曹植的爭嫡之戰才剛剛開始。
當時不但曹丕和曹植相互爭寵,暗中較勁,就連圍繞在身邊的文人名士也紛紛站隊,出謀劃策,各自形成一股勢力團體,為奪嫡不遺餘力。從雙方陣營來看,曹植身邊主要是以名士楊修為智囊,曹丕則以草根文士吳質為首。楊修為太尉楊彪之子,名家公子,才重當時,素為曹操器重,並自嘆不如。曹植數次投書結交,楊修也被曹植的才氣所打動,於是一心擁戴曹植,想方設法以贏得曹操認可。
吳質出身寒門(單家),不為當地鄉紳認可,然而吳質頗有文採,尤具謀略,熱衷於結交上層權貴仕宦,尤其是與曹丕曹植兄弟都很交好,然而在奪嫡立儲上,吳質卻異常冷靜,完全投向嫡長子曹丕,並且在奪嫡一事上,劍走偏鋒,屢出奇招,以短制長,以退為進,從而幫助曹丕獲得太子立下汗馬功勞。
第一招:以孝立名,以短制長
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文採斐然;曹彰膂力過人,手能博虎,能徵善戰,志意慷慨;而曹丕雖然為嫡長子,雖然文武雙全,卻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因而處於尷尬地步。不過吳質卻讓曹丕劍走偏鋒,以短制長。
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引用《魏晉世語》記載,說曹操曾經出徵,眾子和大臣送行,曹植髮揮特長,「稱述功德,發言有章」,這讓左右大臣為之側目,曹操也是讚揚有加,頓時讓比較遲鈍的曹丕悵然若失,無以應對。這時吳質悄悄對曹丕耳語道:「王當行,流涕可也」,於是最後當長子發言的時候,曹丕只是跪拜不起,流涕哭泣,流露出依依不捨眷戀之心,這讓曹操和眾大臣也唏噓不已。於是眾論曹植過於浮躁,沒有曹丕真誠,這讓曹丕在曹操的心目中加分不少。
第二招:以仁立德,寬厚居上
我國古人歷來講究仁孝文化,不管是天子眾臣,還是諸侯庶民,包括名士大家,英雄偉人,甚至是奸雄匪盜,在其內心深處都非常重視仁孝品德,敬佩講究仁義道德之人。作為卓有建樹的曹操,在選拔世子上面,更加重視個人品德和胸懷。
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所著《典略》記載,曹操曾經為了考核曹丕和曹植,讓二子各出鄴城一門,然後又密令守門吏不得開門,以觀察他們的行為。楊修提前告知曹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曹植按照楊修的吩咐,便斬吏而出。而曹丕到了關門被阻,只好原路返回(這裡沒有記載有無吳質指點)。
楊修認為,這是曹操考核二人機智果斷的表現,因而給出的建議是軍令如山,令行禁止,因而採取先發制人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然而不知道曹操考核的是品德,曹丕受阻而返,並沒有苛責下人,表現出宅心仁厚的善良品質;而曹植因為聽信師傅所言,視人命於不顧,反而表現的比較殘忍,因而曹植失分不少。
第三招:以守為攻,剷除羽翼
曹植自身藝術天賦極高,並且身份特殊,因而身邊聚集很多才華橫溢的名士大臣,諸如楊修、丁儀、丁廙、賈逵、王凌等人,使得曹植如虎添翼,在早期就獲得曹操認可,幾乎差一點立曹植為太子,如《三國志》記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如何分化和貶低曹植身邊具有影響的人物,甚至採取計謀剷除其羽翼,吳質和曹丕多出奇招。
諸如同為魚豢編撰的《魏略》記載,丁儀父親丁衝和曹操交好,曹操聽說丁儀為名士,便想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他,詢問曹丕,曹丕說丁儀眼睛是斜眼,恐怕公主不高興,還不如嫁給名將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曹操從其言。後來曹操也很後悔:「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這讓丁儀兄弟非常痛恨曹丕,成了曹植的死黨,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曹丕使得丁儀兄弟沒有攀上高枝,從而打擊異己,也算一功。當然曹丕繼位後,把丁儀兄弟全家抄斬這是後話。
再一個是針對楊修,作為曹植的主心骨和主要軍師,如果把楊修掀翻,曹植自然難以展翅。《魏略》記載,吳質為朝歌令的時候,曹丕身邊無人出謀劃策,而諸大臣多建議曹操立曹植為世子,於是曹丕便讓人用車載著廢舊的竹筐,把吳質藏在裡面進府商討計策。結果被楊修告發,尚沒有推驗的時候,曹丕知道非常驚慌,要知道當時大臣沒有命令進京是死罪,並且內外接交,一旦被發現,曹丕就此作廢。
吳質聽曹丕說後,建議不要著急,第二天繼續用竹筐載著絲絹進入府內,這時楊修會繼續告知曹操,於是曹操派人前來檢驗,結果沒有人,這樣楊修成了誣告,引起曹操的懷疑,認為是誣陷曹丕,因而不信任楊修。而當時楊修、賈逵、王凌同為主簿,每當有事估計曹操會考核曹植的時候,便預先猜測曹操意思,提前作答教給曹植。結果曹操剛讓人詢問事情,曹植立刻回復,這讓曹操感到過於快捷,於是進行推問,才知道是合夥作弊,結果自然是曹植越來越不受寵愛。
除了以上幾招計策,曹丕自身也有很多為人稱道的優點,諸如為人寬厚,折節下士,廣交文人,從而得到很多人的擁戴。還有一個,那就是做主要決定的魏太祖曹操,並非鼠目寸光,偏聽偏信;而是高瞻遠矚,宏圖遠略。要知道,曹操雖然被人稱為梟雄,並且一直以負面形象出現在諸多文學作品上;可是曹操雄才偉略,志在千裡,內心一直渴望著統一全國,從而施展治國之才。
因而選擇接班人,繼位者需要具有文韜武略、知識儲備面面俱到的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統籌能力、能穩定局勢的英才,甚至是需要有改朝換代、建國立業魄力過人的雄才。因而,在其子當中,曹植文採突出,獨步天下,獨佔鰲頭;可是卻因為年幼,基本上沒有參與徵伐,再加上性格張揚,恃才傲物,因而缺乏指揮若定的氣魄和平定天下的武略,在當時局面並未全面穩定的局勢下,讓曹植當太子,很可能得不償失。
而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熊,可是也文名當世,名重一時,並且從十歲起隨曹操南徵北戰,視野開闊,格局廣大,再加上寬厚仁孝,頗有主見,具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和潛力。最主要的是,在中國歷史上,立嫡以長是宗法制度裡面最首要的選擇,當時不但皇家天子的繼位需要慎重考量,而且影響到諸侯大臣的封建繼承制度,因而從大多數門閥士族的立場來說,都是支持立嫡立長的傳統,因而曹丕能夠在和曹植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結合其它因素被立為太子,這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事實證明,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是非常正確和睿智的,曹丕接班後,雖然也有「煮豆燃豆箕」的故事,不過畢竟沒有骨肉相殘,還善待諸弟,相比其他朝代要強很多。再一個就是接過曹操遺志,勵精圖治,穩定局勢,自立為帝,改革官制,發展文化,統一北方,大破蜀漢,三徵東吳,為後代統治打下了堅實基礎,因而曹操的選擇還是相當明智。
2020/12/17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
《三國志·魏書五·后妃傳》
《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思蕭懷王傳》
《三國志·魏書二十·鄧哀王傳》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
《魏略》(裴松之引)
《典略》(裴松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