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魯迅,「打工皇帝」胡適,兩者的財富觀差別有多大?

2021-01-12 騰訊網

人生中,我們日夜奔波操勞,為的是那點錢嗎?不妨說是為了生存和更高層次的價值。更好的生存是錢直接決定的,人生價值在某方面也算是間接決定。

如何在那點數字貨幣、現實生活和精神狀態三者間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並不斷延伸是我們苦心積慮的。

之所以每日困頓在其中,是因為這也是門大學問。財富觀同樣是我們的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也是一個大命題。這種東西每個人情況不同,便只能自己在生活中摸爬滾打一一體會。但還是能從一些前人身上吸取些經驗的。

古代那種「殺富濟貧」擾亂社會生產和扭曲的封建制度下結黨營私自是不可取了。而到民國間,新型經濟的到來,兩位文學大家魯迅和胡適的財富經營還是很有意思的。

「一代文豪」魯迅:持家型的細水長流終成海

先談魯迅,肯定不陌生。出生小康家庭,而後父親生病家道中落。去日本求學,後發現國民的思想更弱於體格,便棄醫從文,最終成了中國現代新文化中的中流砥柱。那麼他的經濟生活是怎麼樣的?

魯迅收入主要是以賣文為生,沒有了科考為官,新型的報刊便是文人的生存來源,向各種期刊、報社投文章。當然名聲顯著,還是受到了不少人邀請,去北京各大學任職教書,也曾在教育部擔任過科長職位。拿著每年3000銀元還經常欠薪的工資。

從1909年回國擔任過一段中學教師算起,再到1912年5月北京任職,開始了「北漂」生涯,到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花了3675元買下八道灣11號一座四合院。外加以後魯迅的名聲更大,學校任職講課和報刊稿費也是更多了。

據學者陳明遠計算,「魯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間(1927年10月-1936年10月)總收入為國幣78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合今人民幣2萬多元)。」這是10年前的數據,估計是如今每月人民幣4萬元,對比來看,還是很富足的。

當然這只是數據,當時社會各種物價繁雜,不足以作為參考。更重要還是魯迅對財富的觀念。魯迅對國民劣根人性的剖析可謂深刻,正因如此,批判上言語也是犀利無比,罵過不少人,是當時黑暗世界吶喊的一位鬥士。但這麼一位鬥士,也經常因錢為難。

即使是一代文豪魯迅,也希望擺脫這種金錢困境。

魯迅認識到財富的不可或缺,憑自己賺到的錢是一分不能少的,而且這樣認真的債主,也沒有誰不買帳。

還曾和一個北大學生李小峰打過討債官司,最終還是鬱達夫來做和事佬。有個書商採用魯迅作品,字數不計標點符號,魯迅於是就決不加標點,最終只得書商妥協。可以看出魯迅似乎是對金錢很執著,旁人或許多少會有嘲諷之意。

但看重錢和守財奴不能並談,因為只有看重錢,才能生產經濟價值,社會才更進步。若拘泥古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劫富濟貧」那般的觀點,那才是錯誤的財富觀。

而且魯迅在花錢方面還是很大方慷慨的,為家人團聚買房,照顧一大家子,或者出資捐助也沒有含糊吝嗇。也直到人生最後階段,魯迅才算得上「財務自由」,開始輕鬆地品味生活,租住獨幢別墅,經常陪家人看看電影、下館子,給孩子買玩具。一代大家也終如平凡。

「打工皇帝」胡適:投資派的散盡千金不復來

反觀胡適,與魯迅是不同的。兩者也因為文學思想等觀念不同最終分道揚鑣。因此在生活方面也肯定有自己的風格。

胡適學問不亞魯迅,曾擔任過多個教育行業職務,在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獲得多種學位。

且相較於魯迅,更有一定政治色彩,曾在抗戰期間,受蔣介石要求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擔任過一段駐美大使。

27歲的胡適留學回國,便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一職,每月280銀元。

1931年,「打工皇帝」胡適在職位上的月薪已達600銀元,加上他也是新文化提倡者,很好的作家,著作的版稅、稿酬等,估算每月收入能有1500銀元,可以說是生活非常富裕。在賺錢方面,是超過魯迅的。要知道的當時蔣介石的月薪是800元,胡適的收入比蔣介石的還高,無怪乎有些人稱胡適是民國的「打工皇帝」。

而胡適的親友團眾多,單是被魯迅拉黑了。作為一個年少便意氣風發又相貌堂堂的人,結識的人自然也不少。

林語堂曾說:「在北平,胡適家裡每星期六都高朋滿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販夫,都一律歡迎。」甚至徐悲鴻、徐志摩、丁文江等人,石原皋、胡成之等親戚長期住在胡適家裡。

整棟房子就是一個文化交流中心,聚會宴飲,相比較魯迅,更像古代才子一擲千金。而胡適先生更像是一位「打工皇帝」

胡適生活不算奢華,衣食住行也算簡樸。而這錢大多便是花在了友人身上。不管親疏遠近,朋友有難,有求必應,倒有點及時雨的味道了。

他為什麼這麼做?胡適曾說,「這是獲利最多的一種投資。你想,以有限的一點點的錢,幫個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國外進修,一旦所學有成,其貢獻無法計算,豈不是最划得來的投資?」

也許「打工皇帝」胡適正因為錢多,沒有太多的困頓,所以也更肆無忌憚揮霍。但又沒有太放肆的生活需求,便把這些錢投資到交友上,也算是一種投資。

但正逢亂世,這種方式一旦遇到動亂,所謂的投資便覆水難收了。隨著抗戰的爆發,胡適也逐漸走向拮据。胡適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時,月薪五百四十美元,在消費水平較高的美國算不上高收入。剛到美國,胡適大病一場,花費了將近四千美元,更讓胡適的手頭緊了很多。

抗戰勝利後乃至後來新中國成立後,胡適雖沒太高生活需求,卻想高也高不起來了。胡適有次請前來拜訪的學生吃便飯,「圓桌上一小砂鍋湯菜,一小碗白飯,二個饅頭」而已。

1958年開始,胡適任臺灣「中研院」院長,每月兩千多,胡適想在臺北租一間房子,卻連押金都付不起,每次生病住院醫藥費都掏不出,只能堅持提前出院。

晚年,胡適曾多次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你能想像一個顫巍巍說年輕人多攢點錢的老頭會是當年那般風光的胡適先生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很能描述胡適的經濟狀況了。

魯迅與胡適:人生觀與財富觀的平衡

相比而言,魯迅的理財倒更適合當初的時代背景了。1928年,他對一位朋友說:「處在這個時代,人與人的相擠這麼兇,每個月的收入應該儲蓄一半,以備不虞。」

後魯迅又說:「說什麼都是假的,積蓄點錢要緊!」最後,魯迅對他的日本朋友增田涉提過一條建議:「現金應儘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積五十年之經驗所發明,盼望你也實行之。」

對於曾經歷過拮据生活的他,很認真賺取每一分錢,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創造價值。魯迅的理財值得借鑑,屬於持家型理財,細水長流,慢慢來,日子總會富裕起來。

胡適的投資型理財則在當時近乎處於揮霍的地步,而動亂的年代也最終使沒有太多積蓄的他,嘗到了魯迅早年的辛酸生活。但胡適也曾說過,「金錢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撐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學識,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兩者的財富觀使得有了不同的生活際遇,但總的看,又何關金錢呢?他們都是找到一個生活平衡點,已經活出很充實富足的自己。

人生本就太多轉折可能,浮浮沉沉,變幻莫測,不違背任何法律道義安穩地賺錢都是可取的,努力把握命運,不如做好自己。興許兩者的心靈思想生活才是我們方要借鑑的。諸位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打工皇帝」胡適,「一代文豪」魯迅,民國精英大腕為何愛租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置地買房的傳統,但在民國時期,許多精英大腕和政府高官卻愛租房住,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買過房子。1917年,胡適從美國留學歸來,在北京大學任教,作為海歸派的代表,當時胡適的收入就很高。26歲的胡適一參加工作,就拿本科教授的二級工資260大洋,兩個月後就提到一級280大洋。
  • 杜甫、魯迅、胡適與歌德:風流文人們的財富史
    除了有個初戀情人魯琴姑,以及原配配夫人朱安,魯迅先生還和作家蕭紅有一段曖昧的交往,互生朦朧情愫;還曾經給一個叫做山本夫人的日本歌姬,寫過大量書信;魯迅和學生許廣平,同居並生養了一個孩子;他還與另一名女學生許羨蘇,以及北大校花馬鈺等,都傳出過花邊新聞
  • 魯迅和胡適——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
    ——節選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魯迅,一代文豪,不需要多介紹。胡適,現代文化史上開創性的人物,白話文運動的先鋒。世人都知這兩人不和,事實情況又是如何呢?這兩人的關係,共經歷過三個時期:蜜月期;分歧期;決裂期。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此外,兩人在文學創作上,也互有唱和,而在學術研究上,更是從不敷衍。特別是有不同意見時,雙方從不遮遮掩掩,反而開門見山地指出,而對方也會因此再行斟酌。  不光是對魯迅推崇不已,就連魯迅的兄弟周作人,也很入胡適的眼。他曾在日記裡寫道:「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豫才(魯迅)兼有賞鑑力與創作力,而啟明(周作人)的賞鑑力雖佳,創作較少。」
  • 當年胡適聽說了魯迅一席話之後,趕緊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來改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 魯迅作為一代文學、思想大家,在我國長期地位非凡,文學成就遠勝於胡適,思想成就上又壓過老舍,在同時代魯迅作為文人的技能樹全面且拔尖,其在小說、雜文、散文、學術、翻譯均有斐然建樹,堪稱一代文豪。
  •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
    第二種說法,認為是魯迅與信子有私情,導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是周家眾人對信子的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的緊張。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兩人思想上的分歧來說,這三個觀點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學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大進展,三種觀點也無法真正說服讀者。
  • 兩大文豪跨時空對話:魯迅與夏目漱石「相會」紹興
    無獨有偶,1918年魯迅也是在相同的年齡發表了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此外,魯迅曾經在日本東京居住過的「伍舍」,正是夏目漱石居住過的地方。魯迅很早就將夏目漱石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對夏目漱石有很高的評價。他稱其「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可見,夏目漱石對魯迅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
  • 不斷轉變的魯迅,最終成為了一代文豪
    這裡是光源語文課歡迎關注、點讚和轉發在魯迅的一生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節點促使著他思想發生著轉變。而正是這些轉變使得他一步步地成為了我國現代最偉大作家。在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的10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在前面6篇中記敘了自己多彩的童年。在他的童年,也有歡樂的時光,也有這煩惱。這些歡樂和煩惱構成了他多彩的豐富的童年生活。
  • 胡適與魯迅,你們喜歡哪一個?
    小編那還是之前的觀點,不管你家喜歡胡適也好,喜歡汪精衛,陳公博之流也罷。人們都沒意見,這是個人自由,不能干預,可如果吹捧過了頭,說胡適是一代先賢,民族救星,大文豪,那就是在歪曲事實,發明歷史了,這個必須得反駁,不能讓他們誤導人嘛。
  • 胡適如何擔得起中國文藝復興的領導責任?崇洋媚外,他說全盤西化
    作為民國精英知識分子中的代表人物,胡適想要通過全盤西化的方式救國,他的這種思想的來源與胡適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胡適作為清末民初的一代人,站在時代的交際點上,見證了中國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變革,見證了國家處於水深火熱,見證了中國革命的變革腳步。而作為時代的精英,胡適等人遠赴重洋,向西方學習,為能徹底改變中國而奔赴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
  • 「不合時宜」魯迅全集出版,胡適被嘲諷卻幫忙,杜月笙:來1000冊
    魯迅的夫人許廣平,想到了一個人,在民國各界都很有威望和人緣,如果他幫忙,或許能做成此事,這人就是胡適。為此,許廣平去找過胡適。說起魯迅與胡適的關係和交往,雖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領軍人物。在魯迅的文章中,提及胡適的有20次,但有明顯嘲諷意思的就有14次之多,有意思的是,在小說《阿Q正傳》中,魯迅還直接提到胡適的名字:「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正於通人。
  • 用魯迅先生原配朱安,來構陷魯迅先生是「渣男」,究竟有多荒謬?
    在這樣的普遍國情下,一些大家族出身的文豪,也無例外地被家中安排了婚事。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提出了反抗,母親拒絕了他。給他和一個叫做朱安的女子訂了婚。原本,1901年是朱安和魯迅成婚的時間,可當年,魯迅先生獲得了留學的資格。所以二人的婚事,被耽擱。
  • 《魯迅與胡適:一個民族的偏見與選擇》之縱覽一生
    1912年民國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推薦自己的紹興同鄉周樹人擔任僉事,由此,魯迅才開始有了穩定收入。1917年,剛剛蔡元培就職北京大學校長後,隨即聘任尚未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胡適出任北大哲學系教授,隨後,胡適出任北大教務長,並先後擔任北大哲學系、外文系、英國文學系、教育系、中文系等五個系的主任,1930年出任北大文學院院長,抗戰勝利後,胡適出任北大校長。
  • 胡適眼中的魯迅及其他
    新學年伊始,各地中學語文教材紛紛做出調整,有網友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有《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為「魯迅大撤退」。此說一出,輿論譁然。
  • 關於魯迅的一些爭論及胡適等先賢
    魯迅是不屑卻深惡痛絕儒家的那一套禮教的,但很尊重品德高尚良正之人,不管這人年青還是年長,所以才會有「俯首甘為孺子牛」。有人說魯迅建議漢字拉丁化,是其汙點之一,但這並非魯迅單獨倡導,當時很多著名文人都倡導拉丁化,但先看看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
  • 胡適、魯迅、周作人都是中國文化界的頂級人物
    胡適在日記中還寫道:「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豫才(魯迅)兼有賞鑑力與創作力,而啟明(周作人)的賞鑑力雖佳,創作較少。」胡適是最早認識魯迅小說的價值的人之一。他對於魯迅前期雜文也表示了極大的讚賞。如《隨感錄·四十一》關於「學學大海」、「擺脫冷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段寓意深刻的話,胡適說,看了這段文字,感動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時時想到這段文章」。
  • 魯迅特立獨行,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胡適說魯迅是我們的人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無疑就是胡適與魯迅,這兩人思想脈系不同,文化資源有異,價值取向也大相逕庭。1918年到1926年期間,《魯迅日記》中提到胡適有四十處;《胡適日記》中提及魯迅有十幾處。1931年底蔣介石召見胡適後,魯迅在《知難行難》一文中寫道:中國向來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黴的時候,總要和文人學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時候是「偃武修文」,粉飾粉飾;做倒黴的時候是又以為他們真有「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當「宣統皇帝」遜位遜到坐得無聊的時候,我們的胡適之博士曾經盡過這樣的任務。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 《探索與爭鳴》特稿︱楊國強:論陳獨秀胡適魯迅的個人主義
    傅斯年後來以「人道主義」概括《新潮》的主張;蔡元培以「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比照中國,認為「五四以來」為「我國的復興」劃出了開端;陳獨秀則直言「新文化運動是人的運動」;胡適也認為兩者有「積極相似之點」,正在「對於人類(男人和女人)一種解放的要求」。這些類比其實也是一種取捨:相比於啟蒙運動的標榜理性,文藝復興運動對於新文化的意義則在人本主義一面。
  • 魯迅對胡適的譏諷與評價,胡適能忍住嗎?
    到了1927年魯迅以及章廷謙孫伏園等人對胡適的口誅筆伐,已經是非常的明顯了,在當年胡適準備去北京,顧頡剛給胡適的信中可見一斑,信中寫道:這幾年,周氏兄弟假公濟私,加以(孫)伏園、川島(章廷謙)們的挑撥,先生負謗亦已甚矣,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萬不可再使他們有造謠的機會,害了先生的一生。
  • 被譽為「孩兒體」書法的謝無量,其實是魯迅胡適一樣的學者型書法
    《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收入《萬有文庫》時改名《馬致遠與羅貫中》)一書頗為魯迅所稱道;連同《楚詞新論》、《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種為孫中山所讚賞。所以很容易得出結論,謝無量是典型的文人書法,學者書法,與胡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