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如果臺灣早一點自我消解掉,事實上北京根本不需要動手。」
3月2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接受德媒專訪,她稱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臺當局領導人缺乏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
就在幾天前,大陸又送惠臺「超級大禮包」,逐步為臺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相關舉措在島內獲得各界好評,但臺當局卻陰陽怪氣,提醒臺民眾「兩岸有差異」,「參與有風險」。
視頻在此——
視頻編輯 觀察者網/範唯
龍應臺表示,只要兩岸雙方還是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北京對臺灣動武」的可能性永遠是在的。
面對這樣的「困境」,臺灣應該怎麼做呢?龍應臺分析稱,在「一強一弱」的關係裡,弱者這一方需要非常強大的智慧,去看到更大格局裡自身位置在哪裡。
「我比較為臺灣擔心的是,臺灣內部因民主選舉的政治情況,不斷在一個茶壺裡鬧裡自己的風暴,彼此的鬥爭。」
她用一顆大樹來比喻,形容臺灣在這顆樹的某一根樹枝上吵得不可開交,而事實上這棵樹的下邊是被砍掉的。
龍應臺表示,臺領導人不應圍繞著內部的小格局鬥爭,而看不見在大格局裡應要如何保證自身安全。「我有點擔心現在的臺當局忙於內部鬥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
龍應臺還說,臺灣領導人沒有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為此她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和悲觀。她表示,如果要臺灣(問題)早一點自我消解掉的話,事實上北京根本不需要動手。
在談到對大陸有何期許時,龍應臺表示,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只有軍事和政治,最核心的是要有強大文明的力量。她稱大陸應用這個力量去思考,「臺灣70年來好不容易累積下的東西,要把臺灣當做一個寶貝去看待它、爭取它。」
龍應臺專訪視頻截圖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月28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若干措施》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對於大陸的這一做法,臺灣各界不少臺胞表示感謝,並稱「感謝祖國」。
然而,臺陸委會2月28日卻「陰陽怪氣」地提醒民眾稱,「兩岸在制度、法規、市場環境及理念價值等都有差異」,參與其中有「風險」。
龍應臺是臺灣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許多人一定聽說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
2016年10月,龍應臺曾在香港大學的一場演講上,詢問在場人士啟蒙歌曲是什麼,全場高唱起了新中國最有名的愛國歌曲之一《我的祖國》,一時引發全網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