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羲之王獻之到米芾王鐸黃庭堅:一位非書法名人的行草書學書經

2020-12-19 雨蘭詩文書畫

我臨寫行書最早也是在學校裡讀書時。在學習了一學期的楷書之後,接下來的一學期就開始學行書了。我最初寫的是《宋拓懷仁集聖教序》,此帖所收字數甚多,是習二王行書入門的不錯的範本。當然,也有人說,行書入門,臨習智永的《千字文》為好。兩種說法都不錯,各取所愛就是。習書就是這樣,對於自己喜歡的碑帖,臨習起來才上心,才舒服,進步也快。有朋友把習書者與所習碑帖的關係比喻為談戀愛,很有趣,也很有道理。你不喜歡那種字體,硬逼著自己去學,怎會能寫得進去?又怎麼會進步得快?

《聖教序》是集字帖,字與字之間基本上不存在那種書寫狀態下的自然呼應,行氣也不貫通,不適合行書初學者長久臨習。行草書最講究行氣貫通,字與字之間要有呼應,體現出牽絲映帶,濃淡乾濕變化等等。《聖教序》寫過一年左右,我便開始臨寫《蘭亭序》。《蘭亭序》斷斷續續我臨寫了好幾年。其實,除去初學的幾年,後來的習書時間裡,我基本上是楷書與行草書並進。臨習一段時間的楷書,再臨習一段時間的行草書。

說起來,王羲之父子的行草書中,我所見到的基本上都臨寫過,像大王的《十七帖》、《遊目帖》、《快雪時晴帖》、《何如帖》、《奉桔帖》、《喪亂帖》等,像小王的《廿九日帖》、《中秋帖》、《十二月帖》、《先夜帖》、《節過歲終帖》、《地黃湯帖》等,這些帖子大都字數比較少,臨習的時間也是長短不同,高興想起來就寫一些。像我這種以習帖自娛、放鬆心態的業餘書者,喜歡的就是這份隨意與自在。自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與古人心印的過程中,筆下工夫也在不斷進步。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米芾的東西,迷醉於米書的八面出鋒,沉著痛快。米書是從小王出。據說現在流傳下來的小王的帖子,大多是老米臨寫。老米天資高妙,於古人筆法妙處得之甚深,而且他的書法裡有一種豪氣,有一種奇譎浪漫,有一種天真爛漫,充溢於他的字裡行間,蓬勃於他筆鋒的起承轉合裡。他的筆觸極富有動感和彈性。他的法帖《苕溪詩卷》、《值雨帖》、《蜀素帖》等等,我都曾經反覆臨寫過,愛不釋手。

接下來幾年,我又著意於臨寫王鐸的行草書。王鐸的行草,醇雅,大氣,厚重,汪洋恣肆。最難得的是他草書裡面的那種醇雅氣息。明清季的書家,有的太過於放縱,有的太過於保守,王鐸是收放自如,師古不泥古,個人面貌顯著,風神獨具。我臨寫過王鐸的大量的行草書,如《杜律詩卷》、《張抱一草書卷》等等,他臨寫的褚遂良、二王的作品,我也曾反覆對照,並臨寫了不少,從中受益良多,感覺自己的書藝也有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提升。臨寫的過程,是學習過程,也是從用筆到用心的細緻體悟過程,也是欣悅的審美過程。

寫了十幾年的行書之後,開始進入到廣讀博臨的階段,痴迷的時候,也經常是手不離帖,見墨思紙。顏真卿、懷素、張旭、孫過庭、楊凝式、蘇東坡和黃庭堅等幾位的行草書法代表作品,我也著意臨寫過。從他們的一些經典書跡裡,我也有著不同的筆墨收穫和感悟。說起來有意思,我所選擇碑帖學習,首先是建立在深深的喜歡和迷戀基礎上的。不喜歡的帖子,我很少去碰。

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在臨帖過程中卻經常吃吃「回頭帖」。

如此浸淫於古人的法帖之中,是幸事,也是大樂事,書藝提高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浸淫於古人筆墨氣息中的那種美好享受,那種愉悅的心靈漫遊與精神漫遊,我想,於我,這才是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如何用一個字形容王羲之、米芾、顏真卿?
    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 王鐸行草書《枯蘭復花賦》——瀟灑而筆力雄健,婉轉而骨氣洞達
    王鐸(1592——1652)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字覺新,號痴仙道人,河南孟津人。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年),王鐸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歷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於鍾繇,二王,顏真卿和米芾。
  • 王鐸這件行草太美了,把王羲之、米芾和自己融合到了極致!
    王鐸以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今天我們帶來王鐸行草精品《枯蘭復花賦》,咱們一邊欣賞,一邊解讀。 王鐸行草《枯蘭復花賦》,簡直太美了,把王羲之、米芾和自己融合到了極致!
  • 書法史上必須記住的行草書大師:王鐸
    在中國的傳統書法評論中,品評一個書家的藝術成就,並不只看他的書法造詣與水平,還要審視他的品德修養。在這樣的評判標準之下,王鐸自然夠不上德藝雙馨,他曾為保全自身而多次變節失志,這樣一個人在儒家道德思想備受推崇的年代,書法寫得再好也會遭受到輕視。
  • 談談王鐸對王羲之的取法與變法
    而王鐸作書,也始終以二王作為參照,不斷檢點自己的不足,在1647年《臨閣帖》冊「擬漢張芝帖」標題下,王鐸寫道:「古人學書,池水畢茲,其劼力亦云劬矣。予此道亦四十年,尚未茲乎汪池,可知書法一難事也。……吾家逸少有跡有室,淵深窺之未能臻,展冊以覿,奧窔如何。
  • 你怎樣評價米芾書法及米芾書法對後世的影響
    米芾的書法可以用沉著痛快、八面出鋒來概括,「痛快」與「沉著」本事對立的風格,米芾卻能在對立中求統一,達到凝練而不滯澀,飄逸而不輕脫。他是宋四家及技法最全面的書法家,在宋四家裡最得二王精神。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米芾終身崇拜晉韻,崇尚晉代二王書法的瀟灑自然。
  • 對日本書法都有影響 書法大家王鐸作品欣賞
    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鐘王,亦能自出胸臆」。
  • 米芾為何要狂言王羲之?只是眼光問題讓他成為一代書法名家
    下面我們看看歷史資料所記載的北宋書法名家米芾是怎麼學習書法的,了解他的學書路徑,也許對我們學習書法是有幫助意義的。對於行草書來說,米芾認為,晉人的境界是最高的,因為它中間有「平淡」、「高古」的藝術氣象。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米芾在學習書法之初,是從唐楷入手的,但隨著不斷實踐與認識的提高,後來又服膺於魏晉,尤其是魏晉時期的行草書之上,他在《論草書帖》中說到: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
  • 八面生姿,米芾視書法如生命,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
    米芾書法對於書史的貢獻在於他的行書。蘇東坡對他的行書頗為激賞,贊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沉著」與「痛快」、「飛翥」本是對立的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米芾書法能合二為之,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是無法實現的。
  • 米芾的書法有多好?看看他作品中的用筆特徵與章法就知道了
    重視平淡自然的米芾米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學書過程,他的學書過程首先從學唐開始,後轉向魏晉,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道路。開始時學習顏真卿,後又學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在學習唐人書法的過程中學的最多的是褚遂良,在學習魏晉書法的同時具有了平淡自然的書風。
  • 中華姓氏「黃」,我們來看米芾、王羲之等七位書法大家怎樣寫
    中華姓氏黃,我們來看米芾、王羲之等七位書法大家怎樣寫。下面是編者整理歷代名家寫的精彩的「黃」字,供大家欣賞學習。1.王羲之父子黃字不同寫法,各有不同味道,你能分清楚哪個是王羲之哪個是王獻之寫的嗎?2.米芾3.趙孟4.陸柬之5.唐伯虎6.董其昌7.智永草書寫法以上為編者從古代幾位大書法家中選取的個人覺得比較好看的姓氏
  • 為何書聖是王羲之而不是名聲勝過其150年的王獻之?原因很簡單
    其實對比二人書法的優劣,並不一定非要拿哪個作品來指出優缺點來對比。只要明白二人優勢之所在,就能看出二人差距在哪。另外在王羲之去世後,書風是有一些小變革的,這種變革符合書法發展規律的。書法會逐漸從實用性轉變成藝術性。
  • 學行書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王鐸沒區別還是有區別
    我覺得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問題,同時也是對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王鐸,哪一家都沒有認清楚。你首先把王羲之給打上了一個妖冶的帽子,就是說王羲之寫的太漂亮了,或者是太招搖過市了,而米芾、趙孟頫、王鐸也跟王羲之差不多,那讓我學誰的?
  • 中國書法八大家,八種境界,八種高度,八種智慧
    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古代八大著名書法家,他們是: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王鐸、吳昌碩;一起來了解下這些中國古代書法大家吧。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 什麼花香,破了黃庭堅的禪定?
    作為「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擅長行草書,其書法多長槍大戟、大開大合,風格獨特。其中一幅《花氣燻人帖》可謂絕妙之作。吸引人的首先是這「花氣薰人」四字,它似乎真的帶著一股氣息一下子就把人燻倒了,以致清醒過來對它愛不釋手。
  • 4個姓氏,好看的4種書法,王羲之米芾王鐸,哪個才是你的最愛?
    中國的範姓有一部分遷居到了越南,已經成為越南的第四大姓。王鐸「範」字草書書法:王羲之「範」字行書書法:   >米芾「範」字行書書法:  黃庭堅「何」字草書書法:
  • 王鐸,是如何終生學《蘭亭》《聖教》的?
    在早年寫給董其昌(1555—1636)的一封信中,王鐸(1593—1652)曾說:「書法有大源流,河之崑崙,晉為一支,唐、宋小陂而已。」他認為唐宋以後書家皆自二王發源,故終其一生從未停止對王羲之的學習,幾部重要的範本如《蘭亭序》《聖教序》以及一半為二王書法的《淳化閣帖》,更是寢處與共。
  • 到國家博物館觀摩書帖 王羲之黃庭堅米芾歐陽修 偉人書法不輸前賢
    參觀北京國家博物館的時候,看到了古人的法帖,都是些響噹噹的人物,像歐陽修,米芾,趙孟,黃庭堅,還有陸遊等等,都值得細細品味一番。圖中這個是歐陽修的《灼艾帖》,這是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寫給他的長子歐陽發的一封信,一共六行,六十九個字。
  • 流失海外的中國書法名作,件件珍品
    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節奏感極強, 用墨則乾濕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氣呵成,筆雖幹而不散。這件墨跡本來在清宮內府,後流失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