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書聖是王羲之而不是名聲勝過其150年的王獻之?原因很簡單

2020-12-04 書法心法

王獻之確實在死後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名聲要勝過其父。但之所以為何書聖不是王獻之,而是王羲之,就有一些內因和外因了。

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優劣對比

要說二者並列,卻有二王之稱。但是大王之所以稱為書聖,絕不是因為他是王獻之老爹那麼草率。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

這是梁武帝蕭炎的品評,其中對二王總結的相對主觀一點,但是非常有道理。

如說「永以為訓」,說的就是王羲之的書法,是歷代法帖最適合做教學的。

說王獻之「絕眾超群,無人可擬」,這意思是說其草書和章法瀟灑不羈,別人不可模仿。

其實稍作分析,這兩句話就可以聽懂。

王羲之諸體皆善,傳世以楷行草,字形大多比較規整,所以便於學習。

王獻之善楷草及章法,楷書於王羲之外自成一格,算是開了挺拔俊俏之資的先河。草法上法張芝,並發展成連綿不絕的一筆書,這對後世的影響是最大的。

還有一點,王獻之的章法,獨創了楷行草並用的形式,與其草書一樣。這二者其實就是王獻之勝其父之原因所在。

如論楷法,王獻之不勝羲之,但如論形態,無論是楷草的形,還是通篇章法處理,都要勝王羲之一籌。

此才是羊欣所作《採古來能書者名》所說: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所謂媚趣,大概說的就是表象的形態了。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說外形的變化。

其實對比二人書法的優劣,並不一定非要拿哪個作品來指出優缺點來對比。只要明白二人優勢之所在,就能看出二人差距在哪。

另外在王羲之去世後,書風是有一些小變革的,這種變革符合書法發展規律的。

書法會逐漸從實用性轉變成藝術性。

書法史上的變化大概是這樣的,先是實用性,發展到王羲之算是頂峰,因為王羲之諸體皆能,而且法度完備。

從王羲之後,就是王獻之,開啟了「書法的藝術性」。

表現為上追張芝草書,然後學其筆勢,變其法度,加以發展成為了一筆書的大草。這是在形式上,也就是字形上做的文章。

如論實用性,王羲之已經到了一種「永以為訓」的高峰,王獻之是跨越不過去的。

王獻之想超越王羲之,就只能在外形上做文章。

也就是從王獻之開始到宋朝初期這段時間,書法的藝術形式,多用行草表現,這都得益於王獻之。

在宋朝之後,楷行草均成為了「實用性」「藝術性」兼備的書體,此時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在「實用,藝術」參半的角度。期間有很多重視藝術性的大家,也有很多重視實用性的大家。

但是整體的爆發期就是晚明,因社會背景的原因,文人壓抑,所以此時的行草書有了新的發展,乃至楷書(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等),都開始極具個性化。

再到清朝因為社會背景,也就是康有為變法的影響,崇尚碑學,字形又一次被解放,所以出現了很多大字魏碑,或者以魏碑筆法寫的楷行草,而很多人都以為的「醜書」。

如何說呢,如果只了解一部分歷史,一部分書家,是片面的。只有打穿來看,才會發覺,其實變革已經從王獻之就開始,而非今人才求變。

代代人都有,只不過是社會背景的影響有所區別罷了。

這就是為何王獻之的書風大受歡迎,因為好看!瀟灑!符合當時的文人追求!

王獻之的出現,影響的書家從梁武帝,羊欣到張旭懷素,乃至後期米芾王鐸等,其實都在形態有各自的發展。

舉個例子,王羲之的字是米麵等主食,沒有人會忌口,每個人每頓飯都能吃。

但是王獻之的字,就如同油鹽醬醋,加上一些味道很鮮美,但是要混著主食吃。

而後世諸家的字就如同大魚大肉,好看好吃,但是吃多了以後也不太舒服,吃到最後會發現,解餓的是主食,輔味的是油鹽,這兩種才是養人的東西,其餘菜品可調味,但是永遠不能當正餐來吃。

如何才能稱為:書聖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本質上,王羲之是根,他的字是「一」,是綜合前人的特點,來形成一種完備的規矩。

王獻之再此基礎上豐富了形式,成為了「二」,顛張醉素米芾王鐸等一行人把「二」又發展成了「三」,而我們就是在「三」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很多人學書,不重視來源,都從「三」開始學,殊不知「三」在「二」上來,學完「二」則自己有機會成為「三」,而非去學「三」。

同樣,學王羲之,也有機會成為「二」。

比較典型的就是米芾王鐸,前人的字都學,但是以魏晉為宗,所以稱為當世翹楚。

如米芾只學蘇軾字,王鐸只學米芾字,那他們怎麼會有如此成就呢?

這個根源,就是「書聖」的來源。

王獻之出名,是順應了書法的發展。如同後世有楷四家,宋四家,明四家等等。都會各有追隨者,但是結果一定不同。

學唐朝楷書的人和學清朝楷書的人,寫出的楷書一定是兩種水平。

同樣,學唐朝楷書的人和學晉人楷書的人,寫出來也會是兩個「氣質」。

名聲大,並不意味著就是「書聖」最佳人選。

「可做萬世之宗,乃為書之聖者」

其實跟多人都說書聖是李世民捧出來的,李世民還貶王獻之。

還是那句話,李世民往後一千四百年,唐滅後至今一千年,如李世民說的是錯的,捧的是錯的,怎麼可能不被翻案?怕不是李世民當皇帝的震懾力在唐被滅後還在吧?

再者,如果說李世民捧王羲之就讓王羲之當了一千多年書聖,那李世民還貶了王獻之,說他字不可學,但為何沒有在後世一千多年封殺王獻之呢?

簡單總結一下,這文章說了很多點。

首先是王獻之王羲之的區別,一個是皮的發展,一個是裡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王羲之是骨,只有骨正才行得正,坐的直,但是未必很漂亮,可能長得普普通通。

王獻之是皮,長得美,但是不代表就一定是個「硬漢」。

所以皮重要還是骨重要就顯而易見了。

其次就是書法史的發展問題,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關係在歷史中的比重,一直是有變化的。

法度完備之後,自然就會從外形上發展。

所謂:飽飯思淫慾,就是這個意思。

王羲之的字就是「飽」的狀態,諸體法度都已經健全完備(不代表發展至嚴謹)

而王獻之的字就開始思春了,吃飽了,該討媳婦了,所以打扮的花枝招展。

到了張旭懷素,就是有了媳婦了,已經和把前人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了。

到了米芾王鐸,則是開始思考生孩子的事情,他們在創造一種「自我」,一種入股出新的過程。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吃不飽飯,這一切都是幻想。

所以王羲之被歷代稱為書聖,被「永以為訓」,就是為了學到這些「法」,從而才能藉助前人的變革,來充實自己,推動自己的變革。

書法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不死守「根」,但是不能不知道「根」。

意思就是為了打扮的花枝招展,可以少吃兩頓。但是絕不可能一直餓著肚子只為了打扮,這樣一定是會有破綻的。

其實對於諸多的問題,只要大家打穿了書法史,橫向對比、縱向對比來看,都不是問題。

如果同意,點下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王獻之名聲在東晉到唐朝時期超過其父王羲之,為什麼書聖不是他?
    說到歷史中有名的大書法家,我想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畢竟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但是曾有一段時間,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名頭超過王羲之,但為什麼最後稱為書聖的是王羲之而不是王獻之呢?當朝皇帝逼他離婚,並且把公主強塞給他,可見其名氣之大,王獻之在當時就被人稱為書聖,並且再其死後的一個半世紀內名聲都是超過父親王羲之的,那麼書聖為什麼到頭來卻是王羲之的呢?梁武帝評價二王的書法是這麼評價的:「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這是什麼意思呢?
  • 王獻之,一個不能被書聖稱號掩蓋的天才書者
    但王獻之在書法領悟和獨自創新方面是勝過其父親的。王羲之最不能抹掉的功勞就是引導了天才王獻之。年書法才進入神妙之境,在入境之前,王羲之的書法水平還不如同時代的庾亮,庾亮擅於書法,《淳化閣帖》收錄有其墨跡《書箱帖》五行。
  • 書聖王羲之的成名史
    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博採百家,極眾體之妙  王羲之書法精進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當時著名書法家瘐翼、郗愔名聲遠播,瘐翼在荊州看見人們臨習王羲之書體,不屑地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書法,羲之謙虛道:「(瘐)翼在彼,豈復假此!」但還是給瘐亮寫了章草。
  •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誰的造詣更高呢?
    王獻之的字體走勢在乎迂迴勾連為美,以放縱飄逸為主的風格,正是因為他這種風格導致他時有敗筆,不顧及瑕疵。但是在書法的媚趣上,王獻之在章法和字體取勢上更加流動,當然這種媚趣並不是柔媚,而是一種雄健之美。這是王獻之有意改變了書風,達到了以奇險為主的新境界。
  • 看看書聖王羲之的成名史!!
    王羲之時代的中國書壇文化可謂百花齊放、星光燦爛、人才輩出,繁花似錦。此時,若論書法技藝和成就,可以說,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處於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直到身後百年,才聲名鵲起,成為「書聖」。  那麼,王羲之是怎樣成為千古「書聖」的呢?
  • 書法不止王羲之,作為書聖的兒子,他也是一個傳奇!
    作為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壓力是不是很大?說書法,在中國必然繞不過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書法成就之高,在唐代其父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後人稱其父子為「二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獻之的生活和書法。與其父最大的區別就是外拓,王羲之字內斂,王獻之是外拓。獻之事承前啟後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草書大家多受其影響,其張旭、懷素為最。王羲之書法歷代人對其評價也不一樣。唐太宗就不推崇王獻之的書法,他認為兒子不能超越父親,只能說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粉絲。
  • 王獻之,是王羲之之子,其書法成就也不容忽視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提到王獻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總覺得他被父親的光芒所掩蓋,但是王獻之的書法在書法史上也不容忽視。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嶽父。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 究竟是誰,成就了千古書聖王羲之?
    「書聖」的地位有著幾千年根深蒂固的歷史。當時著名書法家瘐翼、郗愔名聲遠播,瘐翼在荊州看見人們臨習王羲之書體,不屑地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書法,羲之謙虛道:「(瘐)翼在彼,豈復假此!」但還是給瘐亮寫了章草。
  • 書聖的名號,是誰「偷」給王羲之的?
    意思就是,沒有了孔子,這幾千年的文明就像漫長黑夜一樣,沒有孔子,就會令人沉悶不堪,毫無生機和光明。可見,孔子影響力之大。而孔子這麼有影響力,也和封號有關。因此對於王羲之,搞清楚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我們首先來看看《晉書 王羲之傳》是怎麼說王羲之的吧。
  • 歷代帝王為何推崇書聖王羲之?
    自東晉以後歷代帝王對王羲之書法對推崇,導致了東晉以後中國書法史以王羲之書法為正宗。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是將王羲之推上書聖地位的關鍵人物。
  •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一個注重筆法變化,一個更加飄逸!
    說到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他被稱為書聖,在書壇上很多人都說書法學習二王,那麼除了王羲之還有一個人的書法和他不相上下,這個人就是王獻之,對於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後世爭議不斷,到底孰高孰低,誰更勝一籌呢?
  • 書聖王羲之:不會裝逼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提起「書聖」王羲之,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山,一千多年來無人可以逾越。其實,我們這位書聖除了書法之外,還有一件本事,也是名傳千古,那就是:裝!王羲之聽聞後心裡也有想法,但是狼多肉少,那可怎麼辦呢?看見其他哥們一個個衣冠楚楚,故作矜持,王羲之心想:你們這樣可不行,還是看我的吧!於是,他就把褲子一脫,錯了,是把衣帶一寬,露出個白肚皮,仰天躺在床上,摸著肚皮,喝著小茶,吃著小點心,一副悠哉悠哉的模樣。郭德綱有句話叫:「不是我很優秀,全靠同行的襯託。」
  • 王獻之的書法,飄逸灑脫,實力不在王羲之之下!
    世人大多只知王羲之,殊不知,他的兒子王獻之同樣出類拔萃。在藝術界,鮮有「一門出幾家」的例子,而王羲之與王獻之這對父子就是個例外。王羲之勇奪「書聖」的美譽,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也不甘落伍,歷來有「二王」的雅稱。
  • 三次大規模的學習王羲之熱潮,逐步奠定「書聖」地位
    「聖」字的意思是舊時對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人的稱謂,比如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武聖關羽,對於書法,王羲之作為「書聖」的地位有著幾千年根深蒂固的歷史。若論書法技藝和成就,可以說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處於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直到身後百年,才聲名鵲起,成為「書聖」。
  • 這些「書聖」排在王羲之前面
    古代也用「書聖」稱書家,始見東晉葛洪(283-363)《抱樸子·內篇·辨問》,但是他心目中的「書聖」,不是我們今天習知的王羲之,而是三國時代的兩位書家: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善史書之絕時者,則謂之書聖,故皇象、胡昭於今有書聖之名焉。
  • 王獻之和王羲之的書法,到底誰好,實力大比拼
    之所以收集二王的書法作品,不僅是因為這二位父子的關係,而且二位都有著書聖的稱號,甚至在一些人看來,王獻之具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味道,其書法有超過其父親的實力,只是王羲之書法當時之影響力太大,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書法都寵愛有加,並十分地信任他,這才得以讓王羲之穩穩地站上了書聖的寶座地位。
  • 王羲之草書成就高還是王獻之的草書成就高呢?
    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進程中,產生了王羲之與王獻之兩位父與子都是大書法家的罕見奇蹟!王羲之對書法正書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各體皆精,而王獻之的破體,又稱「一筆書」同樣是開創性的書法成就,父子二人對後世書法影響巨大,王羲之是書聖,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 王獻之,不愧是「書聖第一」,印章比字體都還多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為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會稽山陰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幼時師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為一體,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洛神賦十三行》為其楷書代表,《鴨頭丸帖》是他行書的代表。
  •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同為書法大家,為何王羲之在書法史上名聲更大
    在魏晉時期的眾多書法名家中,王羲之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發揚光大,成為楷書、今草、行書這三種書體的集大成者,抓住了書法發展史上的大「勢」,確立了以楷書為正體的新體書法的典範形態,被後人譽為「書聖」,對後世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
  • 王獻之的書法成就超過其父王羲之?事實究竟如何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並稱「二王」,王羲之被唐太宗奉為書聖,而王獻之曾對謝安說自己的書法成就超過其父王羲之,史實究竟如何,社長也不妄斷,咱們今天就先扒一扒王獻之的書法成就是否真的超過其父。在筆法特徵上,王羲之以內斂為主,而王獻之的筆法結構以外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