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2020-12-18 如此品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每次朝代更迭,國破家亡的主題便會出現在詩詞文賦中。

正所謂寫不盡的哀傷,道不盡的思念。

杜甫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南唐後主李煜這樣寫: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夏完淳在反清復明失敗後即將面對死神的時候寫道: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項羽悲訴道: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陳與義這樣表達著自己對故國的眷戀與哀思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陳與義寫這首詞時,已是不惑之年,曾是少年才俊,卻是生不逢時,在他37歲那年,遭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的後半生就只得隨著南宋朝廷過生活了。

據《宋史》裡記載:陳與義是一個不苟言笑之人,他的性情總是一派正氣的樣子,沉靜而莊嚴。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

因為這樣的性格,必然讓他承受了更多的國破之苦。那苦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的,不輕易表達的。

他寫這首詩時,當是十分不能遣懷時,獨上小閣,想起了故國,想起了洛陽。陳與義的老家是陝西的,後來安史之亂隨遷至洛陽。但對於他來說,對洛陽的情感是深厚的,也是難忘的。

記得,他曾在洛陽午橋上仿效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在橋上唱和的情景,邀三五好友,圍坐一處,那些人都是世之名流。玩得不亦樂乎,竟時間已晚,月上梢頭,群賢聚坐杏花飄落下來,疏影橫斜,笛聲悠揚,靜待天明。此情景如此之美好,那是人生快意的時候,有朋與坐,有酒來飲,有詩可作,有音樂相伴。這美景這場景,這感覺,這美不勝收的過往,都哪去了。隨著長溝流水,月升月落,永不再來。

二十年,自安史之亂始,他陳與義跟著皇帝東奔西跑,還是難以逃出亡國的命運。每每心驚膽顫。夜不成寐。閒登小閣,看似悠閒,實則憂愁無限,否則又怎能夜晚登閣呢?雨後初晴,空氣裡流動著夜的氣息,是那種安靜的香甜的但也是憂鬱的味道。孤獨如影隨形。舊遊的朋友們難以聚首。這傷感又向誰來傾訴呢?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靜悄悄的夜裡,忽然聽到漁歌聲聲,他們把古今大事編進了歌聲裡,讓人聽之更為之動容。

整首詞,看似是在寫追憶老朋友,是在寫離情之苦悶,實則是把這濃釅的愁思化為對故國的哀思,輕輕託起,似煙霧,揮之不去。那傷感怎能是一個離愁別恨能解釋得清呢。

相關焦點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陳與義是宋朝的著名詩人,他詩學杜甫、詞近蘇軾,文學成就極高。他生活與南宋與北宋之交,身經國破家亡之苦、偏守一隅之困,因此,對於家國之難感觸頗深。對於不了解詩詞的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陳與義其人,但其在詩詞領域裡有著極高的造詣,被後代的江西詩派詩人列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
  • 他僅有一首詞流傳於世,卻寫盡了男女之情,最後兩句很動人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如此悠長的歲月裡,詩歌要經歷多少摧殘才能流傳於世?這個答案我不知道,不過我清楚現在能讀到的每一首詩歌都是幸運。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為例,他臨死前曾囑託族叔李陽冰,為自己整理畢生所寫的詩歌,也就是《草堂集》,但悲劇的是失傳了。據說李白流傳於世的九百餘首詩歌,不過是他一生所寫的十分之一。
  • 百代詞曲之祖,李白最有爭議的一首詞,寫盡了家國天下的憂思
    此詞牌的詞調多用入聲韻,雙調四十六個字,上下闕各五句,且字數、平仄相同。眾所周知,李白是唐朝人,然而這個詞是在南宋時被大家熟知,廣為流傳。因此,大多數人都對詞的作者有了懷疑。畢竟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託大詩人之名來流傳詩詞的事件,李白的詩詞沒在唐朝流傳,反而是在隔了北宋這個朝代的南宋流傳了起來,所以大家對此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 一首絕美的宋詞《臨江仙》,作者是陳與義
    有一首詞是看網課的時候那個老師講的,一個老頭,他是意猶味盡地說,「怎麼樣,美吧!」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這首詞一入眼就給人懷念過去的意味,而且你能感到語氣比較老穩。最出彩的是第二句,月影投在流動的渠水上,水流的非常緩慢,甚至人連聲音都聽不到。你可以想像一下,月亮應該是平靜地躺在水面上,又帶有輕微的波動,月輝把周圍的一切照得暗中帶亮。這種美景實在是讓人驚嘆。這還沒完,還有更絕的。
  • 溫庭筠的一首絕美詩作,其中的名句人人皆知,寫盡人生的辛酸無奈
    在詞史上,溫庭筠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創作了大量描寫閨怨思婦、花前月下、香軟綺豔的詞作。其中,《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更是風靡一時,響徹南北。此外,還有《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 陳與義《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陳與義,字去非,自號簡齋居士,人稱陳簡齋,著有《簡齋集》。一生作詩六百多首,是宋代重要的詩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裡的一宗。方回《瀛奎律髓》稱杜甫為一祖,而以黃庭堅、陳師道及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直到晚年才開始寫詞,有很高的詞的格調,雖然只有18首,還是受到很高的評價。
  • 少年風流、中年飄零、晚年孤冷——蔣捷一首《虞美人》寫盡了人生
    作為「宋末四大家」之一,蔣捷在宋朝滅亡後,沒有潛身縮首,苟活於新朝換取一官半職,而是隱居山林,在貧苦中全節而終。其詞也多發故國之思和山河之慟,風格清峻悲慨,如山中鶴唳,引人感觸。在數十年的漂泊後,蔣捷心中的鬱結,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消弭,而是越發地凝重。
  • 杜甫晚年的一首「雪詩」,道盡家國之思,後世評價:無人能及
    他曾寫下一首詩,道盡家國之思,蒼涼悲壯,入選《唐詩三百首》,後世評價:無人能及。這首詩名為《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所以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兩個意象,實際卻為後文的家國之思埋下了伏筆。頷聯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帶著妻兒一路漂泊到了蜀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成都定居下來。
  • 溫庭筠最深刻的一首詩,看似句句清新,其實卻寫盡了對人生的無奈
    溫庭筠最深刻的一首詩,看似句句清新,其實卻寫盡了對人生的無奈!山水斜陽、小舟鷗鷺……這樣清新脫俗的畫面往往會給人以神清氣爽之感,就如瞬間融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一切塵慮都被淨滌而滿心歡愉;詩佛王維的筆下大多這樣的意境,都飽含著他輕鬆閒適的心情;然而詩人溫庭筠卻對同樣的景致在詩中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下面就跟大家一起分享溫庭筠這首特別的《利州南渡 》。
  • 觀宋填詞65 晁衝之與陳與義臨江仙因何不同 不同閱歷不同境界
    根據《宋詩紀事》所錄, 族內兄弟有:晁補之、晁說之、晁禎之晁煩之、晁詠之、晁載之、晁貫之、晁謙之.......兄弟到底有多少?老街不是考據家,不過我知道他曾經寫過一首七律,題目是《次二十一兄韻》。晁衝之,字叔用,隱居具茨山下,世稱具茨先生。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屬於黃庭堅以下的25人之一。
  • 一首《點絳唇》,別情有誰知?魏夫人的這首詞,寫盡了離愁別恨
    所以古往今來,每逢離別,人們心裡都會充斥著揮之不去的離情。這種情感,在古詩詞中尤為常見,就像這一首《點絳唇·波上清風》,其中離愁幾人懂?詞中別情有誰知?此詞的作者是一位才女,歷史上稱其為魏夫人,其筆下的詞作,在詞壇上的盛名不亞於李清照。這首《點絳唇·波上清風》,是詞人在明月之夜,送別遠行之人後,面對江上夜景,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詞,詞中寫盡了離愁別恨。
  • 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寫盡離別的哀怨,是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
    也正是他對俗世生活和情愛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他寫的詞更加深切感人。今天小樓就與朋友樣一起賞讀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雨霖鈴》,這首詞,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千古名篇。《雨霖鈴》這個詞牌,據《明皇雜錄》雲,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此曲本就極為哀怨,柳永用這一詞調來寫別情,盡情盡致,委婉悽惻。詞的上片寫別時的情景。
  • 亡國之君27字的宋詞,寫盡人生「多少恨」,其中7個字我們很熟悉
    當我們把「亡國之君」和「宋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李煜。這個被譽為「千古詞帝」的宋詞大家,確實是一個亡國之君,而且在亡國之後苟延殘喘多年。在身為國君之時,不思進取,多流連於春花秋月之中,盡情享樂;而在淪為階下囚之後,開始反思人生,卻更多的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寫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回憶,「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寫恨,「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寫人生,「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 陳與義這首唯美的小令,更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二十餘年如一夢!
    陳與義的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可謂是行雲流水,無比的抒情,另外那一份深厚的哲理,也最是令我們感動,這也正是此詞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而我們去讀這樣的作品,如果理解透了,相信對於自己一定是會有幫助。所以這麼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們一讀。
  • 南宋很經典的一首詠物詞,句句有水平,王國維評價:僅次於蘇軾
    他擅長寫「詠物詞」,曾寫下一首《雙雙燕》,無一「燕」字,卻句句寫燕。「雙雙燕」是個不多見的詞牌名,為史達祖首創,後世也有人曾填過此詞,但是水平都無法超越史達祖。它是春天的使者,「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它象徵著世事的變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是思婦的寄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而史達祖的這首詞,不著一「燕」字,卻將燕子寫得惟妙惟肖,看似通篇寫燕子,實際是抒發了閨婦的愁苦之情,「詠物詞」的經典之作。
  • 陳與義的八首詩詞,寫盡生活和興衰,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人,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陳與義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黃庭堅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 李清照很悲苦的一首詞,寫盡人生坎坷,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武陵春·春晚》,便是才女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對於李清照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畢竟詞中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可謂是出自肺腑,感人至深。那麼問題來了,李清照為何會有如此深沉哀婉的慨嘆呢?這就要從此詞的創作背景開始說起。據黃盛璋先生《李清照事跡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作於紹興五年三月」。
  • 王和尚讀宋詩,陳與義的妙想與風骨,寄託家國情懷,細讀讓人落淚
    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後人尊崇他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他早期的絕句充滿奇思,詞句乾淨利落,音節也鏗鏘響亮,在詩中蘊含著灑脫和感慨。「靖康之變」後,他流落江南,詩風變得更加蒼涼悲壯。陳與義是宋人對杜甫詩體會最深的詩人之一,他和杜甫一樣,早期生活清貧,仕途不順,南渡後又像杜甫一樣漂泊江湖,歷盡艱難,故而他的詩更加雄渾慷慨。今天,王和尚選取他的7首絕句,每首都有妙句,每一首都蘊含他對生活和家國的感悟,讀來非常動人。絕句應該如何寫?
  • 才女身份上不了臺面,平生只有一首詞存世,數百年來感動不少男人
    這種離別之苦對於大詩人來說是如此,對於小人物來說又何嘗不是。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芝麻小官戀上一位歌姬的事,小官是宋朝一位姓施的酒監,他戀上的是一位名叫樂婉的歌姬。因職務的變化,他要離開對方,於是便寫下了首肉麻之作訴衷情,樂婉讀完回了一首更妙的,一詞成名。這位身份上不了臺面的才女,平生只有這一首詞存世,但問世以來卻感動了不少男人。
  • 他詩尊杜甫,詞近蘇軾,一首《臨江仙》被稱為神作
    唐宋兩朝,是多少人午夜夢回的時期,唐朝的氣象,宋朝的風流,中國傳統文化,在唐宋到達了巔峰。而宋朝相比唐朝,文化藝術的發展更為全面,詩詞書畫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就如陳寅恪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