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這東西尤為可怕,一旦進入該鏈就會形成共識,底層的人往往會被頂端的人所鄙視,各種「鄙視鏈」無自覺應運而生。

就拿吃水盆羊肉這件事來講,一個燒餅(陝西人稱為「饃」)用來夾肉,一個燒餅用來泡饃是所謂正宗的吃法。不這麼吃就證明你是老冒(外行)就會進入「鄙視鏈」底層被鄙視。

那麼,水盆羊肉究竟是不是這樣吃呢?應該不是。

不管泡著燒餅吃對不對,但燒餅夾湯裡的肉吃絕對不對!我們從水盆羊肉的起源來找證據。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

好了,「羊」字好理解,活的是動物,死了是羊肉。這個「臐」字是啥?「臐」在字典裡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指羊肉羹,另一個是「香」的意思。那麼「臐」字就可以理解為羊肉羹真香,或者是香噴噴的羊肉羹。

羊肉羹就是羊肉湯,如果說水盆羊肉起源於「羊臐」這碗香噴噴的羊肉湯的話,兩個燒餅就是後來才搭配的。所以人們吃水盆羊肉是以喝羊肉湯為主,搭配燒餅為輔。

另一個證據是燒餅的起源。燒餅起源於「胡餅」,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提及。唐朝以前的漢人是不吃胡餅而吃「湯餅」的。湯餅根本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餅」,而是有點像「珍珠翡翠白玉湯」之類的東西。雜燴湯裡加穀物,和湯麵條還有很大的區別。

胡人吃胡餅,不是因為胡餅美味可以夾肉,而是因為胡餅不易變質便於攜帶。但是這樣也就會遇到一個問題,胡餅比較幹硬,吃起來難於咀嚼不易下咽。

於是,當牧民們來到一處水草豐美的草場,此時夕陽西下,各家搭好帳篷,埋鍋燒火煮個羊腿。然後拿出幹餅來,忽然覺得這東西太幹了,於是有人一口羊湯就一口餅,或者乾脆把餅子掰碎了泡在湯裡,就成了最早的水盆羊肉。
說到這裡估計質疑反駁的聲音又來了,美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停地在完善的,以前泡著吃,發展到現在就不可以夾饃吃嗎?

當然可以,這就如同早上洗澡和晚上洗澡究竟誰正確的爭論,只是一個生活習慣而已,沒有誰對誰錯。所以,夾饃吃和泡饃吃就不分誰正宗或不正宗,誰會吃或不會吃的問題。也就不存在誰鄙視誰了。

但筆者從一個吃貨經驗的角度認為,水盆羊肉這種小吃泡著吃更爽口,真的不適合用湯裡的羊肉夾饃吃。原因很簡單,陝西人把水盆羊肉當作一種以喝湯為主的小吃,一口鮮羊湯是地道老陝的追求。所以,湯不能鹹,鹹了就沒法喝了。正宗水盆羊肉都是湯味鹹淡適口,那麼湯裡的羊肉就會口感偏淡,肉夾到饃裡口感如同嚼蠟,不如泡在湯裡味道更有層次。
至於又有人反駁說,如果泡在湯裡吃和羊肉泡饃有啥區別?提到這種問題的吃貨一定不是地道的老陝,地道老陝都知道羊肉泡饃和水盆羊肉的區別。只是限於篇幅,本文不做論述。
那就有機會再聊吧!
(本文系作者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