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聆聽侗族天籟之音 向民族音樂致敬
——侗族音樂家陳國凡作品音樂會暨新書《侗族天籟之音》首發式在邕舉行
音樂會現場
本報訊(記者 黃浩雲)「飯養身,歌養心,侗家人人愛唱歌……」11月15日晚,侗族音樂家陳國凡作品音樂會「侗家人人愛唱歌」暨新書《侗族天籟之音》首發式在廣西音樂廳舉行。本次音樂會由廣西侗學會、廣西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廣西民族出版社、廣西柳州三江文體廣旅局聯合舉辦,南寧市音樂家協會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族藝術系、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廣西柳州侗學會承辦。來自南寧、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地的演員和觀眾近600人歡聚一堂,欣賞了一場充滿侗族風情向民族音樂致敬的音樂會。
新書首發儀式
《侗族天籟之音》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陳國凡新書《侗族天籟之音》首發式在音樂會上同步舉行,該書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收錄了陳國凡近百首音樂作品,分為收集整理和原創作品兩大篇章,涵蓋收集整理民歌、創作歌曲、曲藝、歌舞曲、戲曲、器樂曲作品六大類,時間跨越50多年,是陳國凡一生對侗族音樂孜孜不倦追求的寫照,也是他對民族文化傳承、發揚、推陳出新的又一碩果。該書採用rays系統將紙質圖書與網際網路技術相融合,讓讀者基於紙書深度閱讀的同時,享受線上豐富的衍生內容和服務。打開微信掃碼,即可賞侗家風情,聽侗族民歌。書中收錄的歌曲不僅朗朗上口,也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史料價值;不僅有原生態的民族風味,也有對民族文化的創新傳承。
侗族三聲部合唱《楊梅歌》
感受無伴奏多聲部侗族大歌的獨特魅力
「聆聽陳國凡先生的作品,如山風吹來,我們聽到了源自山野田園的氣息,來自田間地頭的放歌,在山中,在水邊,在風雨橋上,在侗寨的屋簷下,歌唱勞動,歌唱愛情,嚮往明天……」南寧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陸堅說。當晚表演的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有原生態侗族大歌,也有融入流行音樂元素的新民樂,還有侗族歌舞劇選段、器樂演奏等。演唱類有二人對唱、「一對多、多對一」對唱,以及獨唱、小組唱、合唱等形式。有的優美婉轉,有的熱烈奔放,有的歡快活潑,有的嫋嫋入心,那些耳熟能詳的曲目讓人聽起來倍感親切。尤其是侗族大歌,以無伴奏多聲部合韻的獨特魅力蜚聲國際樂壇。
時尚搖滾版侗族「油茶歌」
其中《侗家人人愛歌唱》《歌唱侗鄉小平原》《侗家敬茶歌》等曲目在侗族地區傳唱度很高,深受當地百姓喜愛。《美麗的侗家姑娘》由新一代侗族音樂家潘永華和夏鴻雁伉儷聯袂演繹。《跳起多耶》由廣西藝術學院40位各族同學共同演唱,同學們配合默契,唱到歡樂處跳起歡快的多耶舞。美妙的旋律,動人的歌舞,沁人心脾,溫暖人心,熱烈的掌聲在音樂廳裡一次次響起。當晚表演了陳國凡創作並收集整理的近20首曲目生動展現了侗族音樂魅力,《侗族天籟之音》一書更是他多年潛心研究侗族音樂的心血和成果。這是陳國凡60多年來創新與發展侗族音樂文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詮釋了他對侗族音樂的熱愛、致力於本土音樂人才培養的熱忱。
廣西藝術學院40位各族同學共同演唱《跳起多耶》
陳國凡老師接受學生的獻花
陳國凡出生於1938年,他長期深入廣西、貴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地區收集、整理侗族民間音樂。1958年他開始發表音樂作品,60多年來創作了數百件侗族音樂作品,他曾參與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文藝集成志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的編撰工作,並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廣西民歌傳承人保護機制與方法研究」的課題研究。著有《侗族音樂》《三江侗族民歌選》《廣西三江侗族蘆笙譜》等著作。半個多世紀以來,陳國凡一直投身侗族音樂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孜孜不倦培養年輕人才,為廣西民族文化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被評為全區文化系統「優秀工作者」「先進工作者」「模範工作者」,1988年獲得自治區政府頒發的首屆最高文藝創作獎「銅鼓獎」。作品屢次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創作大獎,成為廣西專業研究侗族大歌的權威人士。作為侗族藝術家中的代表,他擁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員、廣西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等多個頭銜。
音樂會圓滿落幕
來源:廣西民族報
原標題:《侗族天籟之音響徹首府的夜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