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漢長江之南,與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馳名中外,成了武漢的標誌性建築,提起武漢,必然打卡黃鶴樓。而崔顥的一首《黃鶴樓》,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而崔顥憑藉這首《黃鶴樓》揚名天下,卻成了李白的心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
這首詩之所以這麼有名,詩中展現了虛虛實實的事物,詩中與黃鶴樓的傳說有關,相傳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裡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後來便稱為「黃鶴樓」。這首詩很妙結合傳說與現實,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詩名,從此揚名天下,而這首詩也成了李白一生的心結,究盡一生,難以解開。這是為什麼呢?
相傳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與杜甫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這首《黃鶴樓》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真真假假,神乎其神。後來人們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如今,擱筆亭與黃鶴樓依然屹立在長江之畔。
黃鶴樓與擱筆亭
李白此後一直耿耿於懷,後來 陸續寫下了與黃鶴樓相關的詩句如《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來排除心結, 一直難以如願。直到多年後,李白在流放夜郎獲赦返朝,在路過金陵(南京),登上鳳凰臺時,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才了卻心結。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