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2020-09-03 顏亭月詩詞

文學的力量:江山也要文人捧

鬱達夫有句詩:「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意思是說,西湖之所以聞名遐邇,是因為有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寫詩讚美它。而且蘇軾在杭州任知州的時候,還疏浚西湖,挖泥築堤,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將之命名為「蘇堤」。其實,在武漢,還有一個東湖,風景也十分秀麗,但是比起西湖的人盡皆知,恐怕國人很少有人聽說了。

這件事充分說明,名勝古蹟都是需要文化加持的。中國的山非常多,泰山、廬山最出名,因為有杜甫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歌詠它們。自然風光如此,人文景觀更是如此。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中國的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如果要給四大名樓排序,毫無疑問黃鶴樓當屬第一,原因也很簡單,歷代文人騷客,為黃鶴樓留下的詩篇最多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崔顥的《黃鶴樓》: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真諦:念天地之悠悠

黃鶴樓的傳說版本很多,流傳比較廣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人,在此乘鶴登仙;一是說有一位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黃鶴山(即蛇山),遂建此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這兩句並不費解,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白白地留下這座黃鶴樓。這裡的「空」有人翻譯為空蕩蕩,其實是不準確的,黃鶴樓登臨的人很多,不可能是一座空樓。崔顥在這裡的意思是說,仙人已經去了,能載人成仙的黃鶴也已經去了,這裡只留下了一座沒有了仙氣的樓罷了。只有作如是觀,我們才能夠領悟,崔顥這兩句不只是對傳說的簡單複述,而是表達的一種悵然若失的流逝感。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如果僅從複述傳說的角度看,這兩句簡直顯得有些囉嗦。 但是崔顥就是有意要將之加以重複,來進一步強調這種時空的流逝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大唐氣象,人們仰觀宇宙,俯察眾生,在繁華盛世的牽引下,雄心勃勃,卻又在盛世繁華的籠罩下,忽然感到個人的渺小。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才是崔顥這首詩最好的註腳。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漢陽樹,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正盛,這些景物,不定睛去看,又怎麼能夠注意到?人登高必遠眺,遠眺則目光難以聚焦。崔顥在此一反常態,則正是緣於他由黃鶴樓傳說而引起的巨大流逝感,他努力地想要抓住什麼,想要挽留什麼,才會細細地去觀看開闊景觀下的一草一木。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可是,崔顥終究是什麼也挽留不住的,時光無可逆轉地在流逝,歷歷在目的漢陽樹,芳草萋萋的鸚鵡洲,都消失在日暮當中了,只有一片煙波吞沒了所有。昔人已乘黃鶴去,究竟去了哪裡呢?哪裡才是人生的歸宿呢?所以說,崔顥的愁,是宿命之愁,並不僅僅是普通的鄉愁。

唐人七律第一:這個七律不太律

如果只是「傳說複述+普通鄉愁」式的作品,便是爛大街的俗筆,怎麼可能當得起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高評?又怎能令詩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這首響徹千古的《黃鶴樓》,在後人看來並不合律。所謂七言律詩,必須具備三要素:押韻、平仄和對仗。就押韻而論,律詩的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稱為韻腳,必須是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黃鶴樓》韻腳字為樓、悠、洲、愁,符合要求。就對仗而論,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黃鶴樓》的第二聯,即「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屬於半對半不對,「黃鶴一去」和「白雲千載」尚且勉強可對。但是「不復返」和「空悠悠」就對不上了。

至於平仄要求,則更複雜。講究詞與詞相間、句與句相對、聯與聯相粘。無疑《黃鶴樓》也是多處不符合的。既然如此,那麼嚴羽為什麼要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呢?難道嚴羽不懂格律?當然不是。

原因就在於,格律是在詩歌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作品多為四言,到了屈原的《楚辭》,句子可長可短,並無定數。隨著詩歌理論的發展,漢代形成了文人五言詩,代際相傳,不斷完善,到了盛唐時期,格律的基本形式才逐漸穩定下來。所以,崔顥的《黃鶴樓》在當時來看,是故意有別於古體,屬於七言律詩的雛形。

捶碎黃鶴樓:眼前有景道不得

關於崔顥的《黃鶴樓》,文學史上有樁著名的公案。據說李白登上黃鶴樓,本來打算題詩,但是看見崔顥的《黃鶴樓》,自感無法超越,便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悻然擱筆而去。有了這樁公案的加持,崔顥的《黃鶴樓》就更加聲名遠播,成為公認的好詩,而絕少有人勇於質疑了。直到今日,黃鶴樓旁邊,由此還誕生了一座擱筆亭。

明代有位詩人楊慎,就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那位。據他的考證,李白並沒有說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兩句其實來自於一位禪師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事實上,李白不但沒有說過「眼前有景道不得」,而且也並沒有擱筆。李白有都許多詩都寫到了黃鶴樓。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等。楊慎的考證究竟準確與否,也是存疑的。因為禪師是出家人,即使寫詩寫不過人家,也不至於叫囂要損壞公物吧。不過,好事者將這首打油詩安在李白頭上,倒也不冤枉他。因為李白確實說過要「捶碎黃鶴樓」。李白在《江夏贈韋南陵冰》中寫道: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李白的《黃鶴樓》情結:兩次仿寫

李白和崔顥這樁公案,並非空穴來風。李白雖然未必說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樣的話,但是李白確實用行動向世人表明了他對崔顥的《黃鶴樓》的無限欣賞。證據就是李白的兩首詩都明顯地模仿於崔顥的《黃鶴樓》,一首是《鸚鵡洲》:

鸚鵡洲

【唐】李白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崔顥連用三個黃鶴,李白連用三個鸚鵡。重字本來是律詩的大忌,因為律詩篇幅有限,要惜字如金,重字會使意思單調,浪費筆墨。但是藝術性的大膽構思和巧妙地重字,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妙處。崔顥的「黃鶴三連擊」,便是如此。自然受到李白的推崇。李白的《鸚鵡洲》無論在構思上,還是在遣詞造句上,都有意模仿崔顥。足見李白對《黃鶴樓》的喜愛。

至於崔顥的《黃鶴樓》在格律上的「瑕疵」,在李白看來,根本不是問題。李白作詩本來就不主張受格律束縛,他曾嘲笑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再者,這就像是斷臂的維納斯,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可愛的殘缺美和病態美。

李白的另一首模仿崔顥《黃鶴樓》的詩: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相比較於《鸚鵡洲》,雖然這首《登金陵鳳凰臺》在字面上已經與《黃鶴樓》區別很大,但是我們讀到它,依然會立即就聯想到崔顥的《黃鶴樓》,甚至能夠窺測到李白想要壓過《黃鶴樓》的小心思。原因就是這首詩的意境與《黃鶴樓》太相似了。雖然李白寫得更加工整,更加氣勢恢宏,但是所表達,無非還是歷史的空虛感,時光的流逝感,並沒有跳出崔顥的窠臼。

「眼前有景道不得」,也許是戲說。但是李白的兩次嚴肅的模仿,卻是他崇拜《黃鶴樓》一詩的明證。縱觀全唐,一首詩能夠讓以疏狂著稱的李白如此重視的,恐怕僅此一例。也無怪乎嚴羽要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了。

李白雖然兩次模仿《黃鶴樓》,但是所詠都是另擇他物。於是人們便盛傳崔顥之後,李白不敢直接寫黃鶴樓了。但是,以同樣的構思寫同樣的事物,要想取勝,就要有更高的境界,而崔顥在《黃鶴樓》裡所寫的,正是人生哲學的終極話題,確實沒有留給李白什麼發揮餘地了。從這個角度講,李白也只能嘆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一首詩的折服,並不影響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的高峰。而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的高峰這一歷史地位,卻反過來,更加成就了《黃鶴樓》,更加成就了崔顥,也更加證明了「江山也要文人捧」的文化觀念。

相關焦點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這件事充分說明,名勝古蹟都是需要文化加持的。中國的山非常多,泰山、廬山最出名,因為有杜甫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歌詠它們。自然風光如此,人文景觀更是如此。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中國的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如果要給四大名樓排序,毫無疑問黃鶴樓當屬第一,原因也很簡單,歷代文人騷客,為黃鶴樓留下的詩篇最多啊。
  • 李白與黃鶴樓擱筆亭
    擱筆亭在黃鶴樓以東132米、白雲閣以西南159米處。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勤員外郎,人稱崔司勳。他從邊地歸來遊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
  • 讓李白擱筆、寫出「盛唐七律第一」的黃鶴樓的崔顥,仕途如何?
    1300多年前,一個唐代詩人登上了湖北武漢黃鶴樓,寫下了名震天下的《黃鶴樓》。這首唐詩不但能夠和杜甫的《登高》並列為盛唐七律第一,甚至還曾經讓大詩人李白擱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黃鶴樓毗鄰長江,高聳入雲,遠遠望去,樓影壯麗崢嶸,在縹緲的煙靄裡雲仙霧繞、若隱若現;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兩江三鎮的雄姿盡收眼底,使人逸興遄飛、感慨萬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士子登樓感懷,把酒言歡,揮毫題詩,宋代嚴羽《滄浪詩話》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禰衡洲上千年恨,崔顥樓頭一首詩」,這一恨一詩相得益彰,使這座千年古樓溢彩流光,聲名遠揚。
  • 此詩被列為唐詩七律之首,讓黃鶴樓名聲大噪,令李白有景道不得!
    古代的文學大咖都喜歡遊山玩水,借景抒情。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就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句詩而名聲大噪。黃鶴樓黃鶴樓,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享有「江南三大名樓」、"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始建於三國時代吳國黃武二年
  • 此詩曾令李白擱筆,後力壓唐詩諸篇,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
    詩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遍歷祖國大好山河,所到之處,皆有詩篇留世,如《蜀道難》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表現出蜀地山川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像《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則極言廬山瀑布之雄奇氣勢;《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關於《黃鶴樓》,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那便是李白見崔顥詩擱筆之事。傳說李白登黃鶴樓,不覺詩興大發,當他正要在樓上題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崔顥的這首詩,讚賞不已,連稱「妙絕、妙絕!」李白也因此,擱筆不寫。
  •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關於《黃鶴樓》,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那便是李白見崔顥詩擱筆之事。傳說李白登黃鶴樓,不覺詩興大發,當他正要在樓上題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崔顥的這首詩,讚賞不已,連稱「妙絕、妙絕!」李白也因此,擱筆不寫。相傳還題下了四句打油詩,詩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 看完他的作品,李白都不敢再寫詩了
    黃鶴樓被稱為「天下絕景」百弟之前就介紹過想看看的同學可以點擊《我是黃鶴樓,今年1796歲了》 既然黃鶴樓這麼漂亮歷代文人墨客自然都要來欣賞一番留下了許多詩詞 「詩仙」李白也來湊過這個熱鬧不過他登黃鶴樓所以李白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後「擱筆」而去。至今黃鶴樓還有擱筆亭,來紀念此事。此後,李白對這首《黃鶴樓》始終是念念不忘,甚至還特意模仿了兩首。
  • 崔顥一首詩,竟讓李白自嘆不如擱筆不寫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採曾令賀知章驚異,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後世之人稱李白為詩仙,提到唐詩必提李白。李白那麼,在詩歌上有如此成就的李白為何對崔顥的一首詩自嘆不如呢?這首詩到底是什麼詩?而這首詩就是崔顥的傳世之作《黃鶴樓》。
  • 李白號稱詩仙,為何七律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專家:詩壇之幸
    頂著「詩仙」之名,按道理水平自然要比一般的詩人高明不少,但事實上,有一種詩體李白卻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這就是七律。唐代詩壇七律寫得最好的幾個人包括杜甫、李商隱、杜牧等名家,李白的七律長期輸給杜甫也就罷了。當年還沒寫幾首詩,充其量只是二流詩人的崔顥寫了首《黃鶴樓》,據說硬是讓李白擱筆了。
  • 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那咱們就來看看這首讓李白為之擱筆的千古名詩吧。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 崔顥《黃鶴樓》被評為唐代七律第一,《黃鶴樓》是否當得起?
    唐代的七言律詩中,有三首詩曾被提名為第一。一是沈佺期的《獨不見》,一是崔顥的《黃鶴樓》,一是杜甫的《登高》。這三首詩能否分出高下呢?《楚辭》有言:「春草生兮萋萋,王孫遊兮不歸」,詩人也在他鄉漂泊多年,「何事苦淹留」,為何滯留他鄉不回去呢?看著日暮時分大江上的暮靄,實在是有難以言說的滋味在心頭啊,何時才能功成名就、榮歸故裡呀!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 ,出身"博陵崔氏",崔氏在唐代屬高門望族。
  • 李白為何要「一拳捶碎黃鶴樓」?
    南宋詩評家嚴羽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當時,李白登臨此樓,也是詩興盎然,當他發現崔顥的這首詩後,連稱「絕妙」,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後有好事之人據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了一座李白「擱筆亭」。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 詩仙李白,作詩無數,來到黃鶴樓,題詩犯了愁
    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天下第一樓」。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黃鶴樓上潑墨題詩。可是,大詩人李白來到黃鶴樓,面對這「千古江樓」的絕佳風景,正是題詩的好去處,卻為何擱筆而去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毛澤東、李白、嶽飛、崔顥都寫了黃鶴樓詩詞,誰是古今第一篇?
    看看那些為黃鶴樓沉醉的一長串詩人名字,只說三個,足以震撼:李白、嶽飛、毛澤東。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冠絕華夏?而黃鶴樓同時令此三子駐足逗留。就連魯迅先生,後來還忍不住剝皮一首《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這樣的吸引與魅力,是並不多見的。這樣的名樓,撐得起天下名樓之首的讚譽,怎麼就不能排個前15名?一、崔顥《黃鶴樓》歌詠黃鶴樓詩篇古今雖有數百首之多,卻再也沒有人寫過崔顥。
  • 他的一首詩讓李白甘拜下風?在名勝黃鶴樓,都不敢提筆!
    另外,李白的性格為人,大家也都能從他的詩作中體會出來,熱情豪放、狂傲自負,按理來說,這樣性格的李白絕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有能力性格又不服輸的李白,在見到一首詩後,竟然自愧不如、甘拜下風,即使在黃鶴樓這樣的絕佳名勝之地,都不敢下筆,就這樣離開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這令李白這生平一敗的事件。
  • 崔顥這首詩有典故有傳說,唐詩排行榜第一,李白還為之擱筆
    有關這首在唐詩排行榜中排第一的名作,據說詩仙李白和這首詩有關係,從《唐才子傳》到後來的很多詩話、筆記都提到過「李白擱筆」的故事。《唐才子傳》就說,李白登此樓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乃無作而去。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唐代崔顥一首《黃鶴樓》曾令李白停筆,更被稱為唐代七律之首!
    《黃鶴樓》是崔顥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後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