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2020-05-22 詩詞曲精品庫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或許有些過譽,但卻不是亂說,崔顥的《黃鶴樓》,被後世廣為傳頌和讚譽,除了嚴羽之外,後世至少有30位著名的詩論家或詩人對其表示過稱讚,比如《批點唐詩正聲》中說評價說「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清代吳昌祺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沈德潛也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

關於《黃鶴樓》,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那便是李白見崔顥詩擱筆之事。

傳說李白登黃鶴樓,不覺詩興大發,當他正要在樓上題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崔顥的這首詩,讚賞不已,連稱「妙絕、妙絕!」李白也因此,擱筆不寫。相傳還題下了四句打油詩,詩曰: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題罷此詩,飄然下樓。後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說:「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結果李白也較起勁來,狡辯說:「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黃鶴樓

你看這故事,當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難怪後人如此心折。後來,人們仰慕李白的謙遜和才華,興建了擱筆亭,並撰聯說:「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崔顥的這首詩,也因為這個故事,名聲更加顯赫,甚至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

但其實,這個故事,半真半假,李白擱筆是真,題打油詩是假。清代學者陳詩,曾進行了細緻地考證,為我們探究出了真相,原來,李白確實到過黃鶴樓,也見到了崔顥的題詩,也確實「嘆服不復作」,但是,那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卻是一位禪僧所作,只不過借事設詞,並非李白所寫,但是後來這個故事流傳之久,大家便信以為真了。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李白

李白確實也喜歡黃鶴樓,他曾高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之句,由此足見對黃鶴樓的喜愛。

《黃鶴樓》的創作時間,已經不可考。傳說子安登仙駕鶴便是在黃鶴樓,再加上後世人文的喜愛,所以黃鶴樓非常著名。崔顥登上黃鶴樓,飽覽眼前的景物,由景生情,不覺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註:黃鶴樓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有黃鶴山,山西北有黃鶴磯,峭立江中,舊有黃鶴樓,「昔有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因得名」。後來黃鶴樓被毀,今重建於蛇山,俯瞰江漢,極目千裡,武漢著名的盛景之一。

二、句解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詩人慕仙人之名而來,可是仙人早已經駕鶴離去,鶴去樓空,眼前所見,只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江樓。美好的憧憬與尋常江樓的對比,讓詩人產生了一種悵然的落差,這為後文中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詩人眺望遠方,不禁為遠處江天一色的景象所折服,看著這宏麗壯闊的景象,感受著這無邊的開闊,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了起來,仿佛長出了一對縱橫飄逸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閃進詩人的心中。

但是,最終一切還是煙消雲散,物是人非,人這一生,怎樣才能經受歲月的考驗呢?詩人此處,已經將歲月難在、世事茫然的感慨,融入到了所見之景中,這兩句,也成為了值得反覆品味的千古名句。

如果說黃鶴一去,寄寓了歲月的滄桑,那麼白雲變幻就寄託著世事難料的喟嘆,不復返和空悠悠,一個是時間上的不可逆,一個是空間上的無限,時間和空間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種歷史的縱深和天地的開闊,的確能夠引發無窮的感慨,正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此二句寫眼前之景,從上面虛擬的傳說轉變到了實際之景中,晴空萬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一片翠綠,鸚鵡洲上茂盛的芳草,全都清晰可見。這樣一個廣闊、悠遠的畫面,進一步為下文的抒情做出了鋪墊。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鳥歸巢、船歸航,遊子呢?遊子想要歸鄉,可是故鄉何處?唯有江上霧靄一片迷濛,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眼睛溼潤了,誰人不起故園情?詩人以「愁」字結尾,將日暮時分登黃鶴樓的心情抒發了出來,同時回應開篇,當真是餘味無窮。

三、藝術特色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主要還在於其詩歌本身所傳達出的美學意蘊,詩人登臨古蹟,觸景生情,既恢宏自然,又極具風骨,一口氣讀下來,大有一氣呵成、一瀉千裡之感。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其主要藝術特色,概括來說,有以下四點。

第一,意境開闊、想像豐富之美。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先將讀者帶入到了遠古的幽渺中,之後再拉回到現實壯闊的自然之景,將空間和時間融於一體,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幅壯闊且蒼涼的圖景,且淳樸生動的語言,猶如口語一般朗朗上口,不可謂不妙,的確是令人嘆為觀止!

第二,虛實結合的意境美。仙人乘鶴而去,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但是詩人說他「一去不復返」,便有了虛實結合的點,那種歲月不再、人去樓空的感慨,便極其自然地表現了出來,唯餘白雲悠悠,極具世事茫茫之感,這種蒼莽的氣概,是虛實結合的妙處。

第三,氣象恢宏、色彩繽紛之美。用「詩中有畫」這四個來描繪這首詩,誠不為過,近景、遠景的結合,猶如一幅開闊的畫面,黃鶴樓的高聳入雲、白雲繚繞的壯觀景象、漢陽城的參天大樹、鸚鵡洲的萋萋芳草、傍晚時分的煙波江上,猶在目前,當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第四,格調變換、清新雅麗之美。詩中「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讓讀者無暇顧及重疊的出現,重疊本是格律詩上的大忌,但此處卻毫無窒息感,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全然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但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但是,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詩時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崔顥此處,顯然深諳此意,所以才寫出了七律中這樣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另外,雙聲、疊韻的運用,也造成了詩作上的清朗和諧,極富音樂之美。

正因為這首詩,在藝術上、意境上都如此出神入化,所以它才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的確,正如《唐宋詩舉要》中所說的:「渺茫無際,高唱入雲,太白尚心折,何況餘子?

相關焦點

  • 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看完此詩佩服,擱筆不寫,成千古佳話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或許有些過譽,但卻不是亂說,崔顥的《黃鶴樓》,被後世廣為傳頌和讚譽,除了嚴羽之外,後世至少有30位著名的詩論家或詩人對其表示過稱讚,比如《批點唐詩正聲》中說評價說「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清代吳昌祺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 此詩曾令李白擱筆,後力壓唐詩諸篇,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
    然而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黃鶴樓》。讀罷此詩,連稱「絕妙、絕妙!」太白只得悵然道:「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崔顥一首詩,竟讓李白自嘆不如擱筆不寫
    歷史上關於崔顥有這麼一段話,「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有人說,崔顥早期寫的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而且少年狂傲,縱情迷性,歧視女人,因為這兩個原因,崔顥沒有得到有力人士的推介,他即使進士及第,也只能遠離京城浪跡江湖。不過也因為崔顥20年的流浪,後來去了邊塞,他所寫的一些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雄渾奔放。
  • 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那咱們就來看看這首讓李白為之擱筆的千古名詩吧。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唐人七律第一:這個七律不太律如果只是「傳說複述+普通鄉愁」式的作品,便是爛大街的俗筆,怎麼可能當得起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高評?因為禪師是出家人,即使寫詩寫不過人家,也不至於叫囂要損壞公物吧。不過,好事者將這首打油詩安在李白頭上,倒也不冤枉他。因為李白確實說過要「捶碎黃鶴樓」。李白在《江夏贈韋南陵冰》中寫道: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唐人七律第一:這個七律不太律如果只是「傳說複述+普通鄉愁」式的作品,便是爛大街的俗筆,怎麼可能當得起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高評?又怎能令詩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這首響徹千古的《黃鶴樓》,在後人看來並不合律。所謂七言律詩,必須具備三要素:押韻、平仄和對仗。
  • 崔顥題詩,李白擱筆 最具影響力的一首詩
    中外遊客只要來了武漢就會去看黃鶴樓,所以它就成為了武漢的一個文化地標,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也有人稱之為天下江山第一樓,由此可見黃鶴樓的名氣。很明顯李白認為崔顥已經寫的非常好了,即便是寫了也很難比他寫的更好了,所以就擱筆了,這個故事在詩壇上傳開了,所以黃鶴樓的東邊有一個擱筆亭,這個擱筆亭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
  • 古今七律第一與唐人七律第一的PK,連李白都服了!
    《全唐詩》存詩四十二首。《滄浪詩話》云:「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趕緊搖頭罷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這只是個傳說,可是李白在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簡直是中學生的一篇仿寫作文。
  • 李白與黃鶴樓擱筆亭
    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勤員外郎,人稱崔司勳。他從邊地歸來遊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據傳,號冠「鬥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並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崔顥《黃樓》一詩令李白折服擱筆,很快為人傳誦,黃鶴的聲名傳揚得更為久遠。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 崔顥這首詩有典故有傳說,唐詩排行榜第一,李白還為之擱筆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有關這首在唐詩排行榜中排第一的名作,據說詩仙李白和這首詩有關係,從《唐才子傳》到後來的很多詩話、筆記都提到過「李白擱筆」的故事。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黃鶴樓毗鄰長江,高聳入雲,遠遠望去,樓影壯麗崢嶸,在縹緲的煙靄裡雲仙霧繞、若隱若現;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兩江三鎮的雄姿盡收眼底,使人逸興遄飛、感慨萬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士子登樓感懷,把酒言歡,揮毫題詩,宋代嚴羽《滄浪詩話》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禰衡洲上千年恨,崔顥樓頭一首詩」,這一恨一詩相得益彰,使這座千年古樓溢彩流光,聲名遠揚。
  • 不合律,三仄尾,崔顥的《黃鶴樓》何以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
    古體詩或者說古風體,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因為其中15國風,因此而得名。古體詩不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句式長短,字數篇幅,行文自由不拘。到了唐代,初唐盛唐甚至中唐,還有不少人喜歡古風,如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近體詩發展盛行的鼎峰也是在唐朝。
  • 李白杜甫巔峰之戰,同一地點各寫一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七律第一
    從此,李白繼續仗劍天涯,而杜甫則成了太白的忠實粉絲,一生掛念。二人分別後,杜甫熱情洋溢地寫下十幾首懷念李白的詩作,而李白只簡單地回應了三首。這讓杜甫很鬱悶:太白哥哥是不是不想我?不行,我要追隨他的腳步,重建他的人生!於是杜甫或有意無意的,開始重走李白的雲遊之路,去李白去過的地方,尋李白尋過的遠方。
  • 此七律詩全唐第一!全然不顧平仄對仗犯律詩大忌,李白卻刻意學習
    我們注意一下,詩裡連用三個「黃鶴」,不能不令人驚嘆。七律詩只有短短八句,要表現豐富的內容,詞語重複是為大忌,但是詩人不管不顧,重複再重複,實在是大手筆! 這還不算,在第四句裡,竟然出現了誰也不敢在律詩裡出現的「空悠悠」,用這種三平調煞尾,翻遍全唐詩,很難找到敢這樣寫的!要麼就是古風,不講究格律。
  • 一首不合規則的七律,竟然好到詩仙李白不敢題詩
    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聞名遐邇,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均在此題詩留字,詩仙李白也曾登臨黃鶴樓卻未題詩,這是為什麼呢?傳說他因為看到一首當時無名詩人的詩寫的太好而放棄題詩,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首詩有什麼好呢?
  • 他不出名,李白卻為之擱筆,能讓李白佩服的詩,寫的是什麼呢?
    先來看崔顥的《黃鶴樓》吧,崔顥這個人,現存作品中絕大多數都是描寫婦女生活的題材,「多寫閨情,流於浮豔」,不過,這首《黃鶴樓》卻完全不一樣了,有推許此詩的人,讚美說是「鵬飛象形,驚人以遠大」,的確,這首詩歌,氣勢壯闊,豪壯非常。
  • 看完他的作品,李白都不敢再寫詩了
    崔顥的詩是這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讀完全詩,李白不由得感嘆,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水平恐怕在自己之上。
  • 為什麼這首詩可以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稱為「七律第一」?
    據說,有一次李白來到黃鶴樓上,也寫下一首《鸚鵡洲》一詩想與崔顥比賽,但李白覺得自己寫得不如崔顥好,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轉頭便離開黃鶴樓了。 為何崔顥的《黃鶴樓》被譽為「七律之首」?
  • 雖不協律,卻是「唐詩七律第一」,一個詞重複3遍,讓李白擱筆
    盛唐是一個詩歌欣欣向榮、百家齊放的時代,除了李白、杜甫這樣是詩仙、詩聖,首首都是經典,也有許多因為一首名作傲立群雄的詩人,比如崔顥的《登黃鶴樓》就曾讓詩仙李白想寫而不能寫,到了金陵的鳳凰臺,還是忍不住技癢難耐寫了一首異曲同工的仿作《登金陵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