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或許有些過譽,但卻不是亂說,崔顥的《黃鶴樓》,被後世廣為傳頌和讚譽,除了嚴羽之外,後世至少有30位著名的詩論家或詩人對其表示過稱讚,比如《批點唐詩正聲》中說評價說「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清代吳昌祺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沈德潛也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關於《黃鶴樓》,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那便是李白見崔顥詩擱筆之事。
傳說李白登黃鶴樓,不覺詩興大發,當他正要在樓上題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崔顥的這首詩,讚賞不已,連稱「妙絕、妙絕!」李白也因此,擱筆不寫。相傳還題下了四句打油詩,詩曰: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題罷此詩,飄然下樓。後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說:「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結果李白也較起勁來,狡辯說:「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黃鶴樓
你看這故事,當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難怪後人如此心折。後來,人們仰慕李白的謙遜和才華,興建了擱筆亭,並撰聯說:「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崔顥的這首詩,也因為這個故事,名聲更加顯赫,甚至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
但其實,這個故事,半真半假,李白擱筆是真,題打油詩是假。清代學者陳詩,曾進行了細緻地考證,為我們探究出了真相,原來,李白確實到過黃鶴樓,也見到了崔顥的題詩,也確實「嘆服不復作」,但是,那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卻是一位禪僧所作,只不過借事設詞,並非李白所寫,但是後來這個故事流傳之久,大家便信以為真了。
李白
李白確實也喜歡黃鶴樓,他曾高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之句,由此足見對黃鶴樓的喜愛。
《黃鶴樓》的創作時間,已經不可考。傳說子安登仙駕鶴便是在黃鶴樓,再加上後世人文的喜愛,所以黃鶴樓非常著名。崔顥登上黃鶴樓,飽覽眼前的景物,由景生情,不覺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註:黃鶴樓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有黃鶴山,山西北有黃鶴磯,峭立江中,舊有黃鶴樓,「昔有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因得名」。後來黃鶴樓被毀,今重建於蛇山,俯瞰江漢,極目千裡,武漢著名的盛景之一。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詩人慕仙人之名而來,可是仙人早已經駕鶴離去,鶴去樓空,眼前所見,只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江樓。美好的憧憬與尋常江樓的對比,讓詩人產生了一種悵然的落差,這為後文中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詩人眺望遠方,不禁為遠處江天一色的景象所折服,看著這宏麗壯闊的景象,感受著這無邊的開闊,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了起來,仿佛長出了一對縱橫飄逸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閃進詩人的心中。
但是,最終一切還是煙消雲散,物是人非,人這一生,怎樣才能經受歲月的考驗呢?詩人此處,已經將歲月難在、世事茫然的感慨,融入到了所見之景中,這兩句,也成為了值得反覆品味的千古名句。
如果說黃鶴一去,寄寓了歲月的滄桑,那麼白雲變幻就寄託著世事難料的喟嘆,不復返和空悠悠,一個是時間上的不可逆,一個是空間上的無限,時間和空間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種歷史的縱深和天地的開闊,的確能夠引發無窮的感慨,正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此二句寫眼前之景,從上面虛擬的傳說轉變到了實際之景中,晴空萬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一片翠綠,鸚鵡洲上茂盛的芳草,全都清晰可見。這樣一個廣闊、悠遠的畫面,進一步為下文的抒情做出了鋪墊。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鳥歸巢、船歸航,遊子呢?遊子想要歸鄉,可是故鄉何處?唯有江上霧靄一片迷濛,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眼睛溼潤了,誰人不起故園情?詩人以「愁」字結尾,將日暮時分登黃鶴樓的心情抒發了出來,同時回應開篇,當真是餘味無窮。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主要還在於其詩歌本身所傳達出的美學意蘊,詩人登臨古蹟,觸景生情,既恢宏自然,又極具風骨,一口氣讀下來,大有一氣呵成、一瀉千裡之感。
其主要藝術特色,概括來說,有以下四點。
第一,意境開闊、想像豐富之美。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先將讀者帶入到了遠古的幽渺中,之後再拉回到現實壯闊的自然之景,將空間和時間融於一體,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幅壯闊且蒼涼的圖景,且淳樸生動的語言,猶如口語一般朗朗上口,不可謂不妙,的確是令人嘆為觀止!
第二,虛實結合的意境美。仙人乘鶴而去,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但是詩人說他「一去不復返」,便有了虛實結合的點,那種歲月不再、人去樓空的感慨,便極其自然地表現了出來,唯餘白雲悠悠,極具世事茫茫之感,這種蒼莽的氣概,是虛實結合的妙處。
第三,氣象恢宏、色彩繽紛之美。用「詩中有畫」這四個來描繪這首詩,誠不為過,近景、遠景的結合,猶如一幅開闊的畫面,黃鶴樓的高聳入雲、白雲繚繞的壯觀景象、漢陽城的參天大樹、鸚鵡洲的萋萋芳草、傍晚時分的煙波江上,猶在目前,當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四,格調變換、清新雅麗之美。詩中「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讓讀者無暇顧及重疊的出現,重疊本是格律詩上的大忌,但此處卻毫無窒息感,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全然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但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但是,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詩時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崔顥此處,顯然深諳此意,所以才寫出了七律中這樣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另外,雙聲、疊韻的運用,也造成了詩作上的清朗和諧,極富音樂之美。
正因為這首詩,在藝術上、意境上都如此出神入化,所以它才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的確,正如《唐宋詩舉要》中所說的:「渺茫無際,高唱入雲,太白尚心折,何況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