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芊霓
2017-10-23 11:39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18日,哈佛大學東亞系王德威教授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給北大學生及文學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題為《錢鍾書,陳寅恪與危機時刻的文學批評,論「詩」與「史」》的講座,這場講座是他受邀在北大開展的「現代中國文論芻議」系列講座的第二場。在演講中,王德威教授試圖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探討兩位中國背景的文論家與世界知名文論家對話的可能,以及如何看待錢鍾書、陳寅恪在世界文學史裡的位置。他希望以此探索一種新的現代文論的可能性。
以錢鍾書的《談藝錄》和陳寅恪的《論<再生緣>》為例,王德威教授以獨特的角度詮評了這兩本書的價值。
錢鍾書 視覺中國 資料圖1938年,錢鍾書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他被困上海,其間完成了《談藝錄》的寫作。同一般的文學賞析著作不同,錢鍾書的文字無一字無來處,他把漢代經師注經的方法、西方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融會貫通,開創了全新的學術體式。 王德威認為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所顯現的結構緊張性「其實是中國文學面臨現代性考驗而衍生的危機,書中一方面賞析、一方面憂患,史識和詩心若斷若續,不再水乳交融。」
陳寅恪 視覺中國 資料圖陳寅恪也是中國文學評論不自覺的一名實踐者。1953年的陳先生蟄居嶺南大學,在雙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完成了《論<再生緣>》。這本書雖未正式出版,但於1958年前後流傳於香港學界,繼而在海外聞名。書中關注的是當時中下層社會的表演藝術,並將民間彈詞女藝人陳端生的文學造詣捧至杜甫的高度,並評價道,「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俱足驚世駭俗。王德威認為這一論述背後的張力值得學界注意。
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王德威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網 資料圖通過強調錢鍾書「旁通連累」「史蘊詩心」以及陳寅恪的「以詩證史」的研究方法,王德威教授希望學界對二位的文論方法給予關切。基於在國外教書的大環境,他坦陳自己研究的出發點也是試圖將這兩位中國文論者的重要性闡釋給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
談到與錢、陳同時代的文學評論坐標,王德威細緻梳理了埃裡希奧爾巴赫(Eric Auerbach)、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以及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的生平以及他們的主要成就。二戰期間,德國學者奧爾巴赫曾流亡伊斯坦堡大學,《摹仿論》即寫就於這段艱苦歲月中。作者從美學的角度出發,用文學史家的眼光,對西方最具影響的經典文學如荷馬史詩、教會文學、騎士小說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文學作品中的各種不同寫實風格及其發展脈絡做了精闢的分析,書中著重「表現嚴肅性、衝突性或悲劇性的方式問題」的分析方法已廣為學界所重視。
巴赫金在1929年政治運動後境遇坎坷,但仍以頑強毅力堅持研究工作。在他1930年代寫成的《拉伯雷與他的世界》一書中,他從中世紀狂歡文化入手,最終發展了嘉年華理論(狂歡理論),此後常常被用以闡釋大眾文化。而在史特勞斯的《迫害與寫作藝術》中,作者也強調了在危機時刻,文字的修辭本身常常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有心的讀者,在後來的閱讀中被點通。知識和政治的衝突性被強調。
正是因為五位文論家處在同樣的時代,面對同樣的危機時刻,他們之間有了不可思議的對話的可能。王德威認為,「這五位大家都在通過文學作品回應他們自身面臨的危機時刻,不受制於外在環境而一籌莫展,而是創作了文學論述的著作,加速了全球的文學流通。」
最後,正如講座主持人北大中文系夏曉虹教授評價的那樣, 王德威教授「不斷拓展版圖的」學術自我更新能力非常強,並且總能夠在學界能夠引領風潮, 他的下一場講座值得期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