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錢鍾書和陳寅恪在世界文學史裡的位置

2020-12-19 澎湃新聞

如何看待錢鍾書和陳寅恪在世界文學史裡的位置

王芊霓

2017-10-23 11:39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18日,哈佛大學東亞系王德威教授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給北大學生及文學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題為《錢鍾書,陳寅恪與危機時刻的文學批評,論「詩」與「史」》的講座,這場講座是他受邀在北大開展的「現代中國文論芻議」系列講座的第二場。在演講中,王德威教授試圖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探討兩位中國背景的文論家與世界知名文論家對話的可能,以及如何看待錢鍾書、陳寅恪在世界文學史裡的位置。他希望以此探索一種新的現代文論的可能性。

以錢鍾書的《談藝錄》和陳寅恪的《論<再生緣>》為例,王德威教授以獨特的角度詮評了這兩本書的價值。

錢鍾書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938年,錢鍾書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他被困上海,其間完成了《談藝錄》的寫作。同一般的文學賞析著作不同,錢鍾書的文字無一字無來處,他把漢代經師注經的方法、西方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融會貫通,開創了全新的學術體式。 王德威認為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所顯現的結構緊張性「其實是中國文學面臨現代性考驗而衍生的危機,書中一方面賞析、一方面憂患,史識和詩心若斷若續,不再水乳交融。」

陳寅恪  視覺中國 資料圖

陳寅恪也是中國文學評論不自覺的一名實踐者。1953年的陳先生蟄居嶺南大學,在雙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完成了《論<再生緣>》。這本書雖未正式出版,但於1958年前後流傳於香港學界,繼而在海外聞名。書中關注的是當時中下層社會的表演藝術,並將民間彈詞女藝人陳端生的文學造詣捧至杜甫的高度,並評價道,「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俱足驚世駭俗。王德威認為這一論述背後的張力值得學界注意。

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王德威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網 資料圖

通過強調錢鍾書「旁通連累」「史蘊詩心」以及陳寅恪的「以詩證史」的研究方法,王德威教授希望學界對二位的文論方法給予關切。基於在國外教書的大環境,他坦陳自己研究的出發點也是試圖將這兩位中國文論者的重要性闡釋給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

談到與錢、陳同時代的文學評論坐標,王德威細緻梳理了埃裡希奧爾巴赫(Eric Auerbach)、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以及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的生平以及他們的主要成就。二戰期間,德國學者奧爾巴赫曾流亡伊斯坦堡大學,《摹仿論》即寫就於這段艱苦歲月中。作者從美學的角度出發,用文學史家的眼光,對西方最具影響的經典文學如荷馬史詩、教會文學、騎士小說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文學作品中的各種不同寫實風格及其發展脈絡做了精闢的分析,書中著重「表現嚴肅性、衝突性或悲劇性的方式問題」的分析方法已廣為學界所重視。

巴赫金在1929年政治運動後境遇坎坷,但仍以頑強毅力堅持研究工作。在他1930年代寫成的《拉伯雷與他的世界》一書中,他從中世紀狂歡文化入手,最終發展了嘉年華理論(狂歡理論),此後常常被用以闡釋大眾文化。而在史特勞斯的《迫害與寫作藝術》中,作者也強調了在危機時刻,文字的修辭本身常常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有心的讀者,在後來的閱讀中被點通。知識和政治的衝突性被強調。

正是因為五位文論家處在同樣的時代,面對同樣的危機時刻,他們之間有了不可思議的對話的可能。王德威認為,「這五位大家都在通過文學作品回應他們自身面臨的危機時刻,不受制於外在環境而一籌莫展,而是創作了文學論述的著作,加速了全球的文學流通。」

最後,正如講座主持人北大中文系夏曉虹教授評價的那樣, 王德威教授「不斷拓展版圖的」學術自我更新能力非常強,並且總能夠在學界能夠引領風潮, 他的下一場講座值得期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錢鍾書與陳寅恪
    打通文史和貫通中西    吳宓20年代在清華園,一次談起學問人才,說年齡大一些的要數陳寅恪,年輕的首推錢鍾書。陳、錢都是有識人慧眼的吳雨僧所欣賞的人物。陳生於1890年,錢生於1910年,相差二十歲。
  • 「頑童」錢鍾書的「淺薄」與深沉
    ,全民之學術偶像更因此變換,從當年的錢鍾書熱到時下尤熾的陳寅恪熱,似能稍顯就中之變。  有趣的是,在汪榮祖新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中,也有幾段記述了錢與陳的關係和錢對陳的評價。汪榮祖以為陳寅恪「以詩證史,介於文史之間」,錢鍾書則稱其「混文於史,實有違文學意趣處,其讀《會真記》以自傳考論之,尤違文學基本理論所謂fictionality。」這段說辭甚可玩味,也能一窺錢陳治學理路的區隔。
  • 王水照:錢鍾書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觀點交集
    陳先生和錢先生最直接、最根本的不同學術取向,乃是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區別。這裡提出一個錢先生與陳寅恪先生學術思想觀點的交集問題,或可從中抽象出一些系統性的問題。陳先生長錢先生整整二十歲。這是錢、陳觀點交集的第二例。1978年9月,錢先生在義大利參加歐洲研究中國協會第26次會議,第一次以「不點名而點名」方式公開對陳寅恪先生發出質疑。他說:文學研究是一門嚴密的學問,在掌握資料時需要精細的考據,但是這種考據不是文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不能讓它喧賓奪主,代替對作家和作品的闡明、分析和評價。
  • 錢鍾書的學問世界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這部書是由部分舊文與幾篇新作分主題編輯匯集而成,包括了「歷史與記憶中的錢鍾書先生」「錢鍾書先生的學問與趣味」「錢鍾書先生的宋詩研究」以及「《錢鍾書手稿集》管窺」四個部分,有透過資料文獻為回憶和傳言中的不實之處進行的糾謬,也有從專家角度對錢鍾書的學問成就和研究前景展開的探研和描述。
  • 錢鍾書的「一碼歸一碼」
    錢鍾書說:「文學研究是一門嚴密的學問,在掌握資料時需要精細的考據,但是這種考據不是文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不能讓它喧賓奪主,代替對作家與作品的闡明、分析和評價」。在演講時,他以習慣的錢式春秋筆法提及陳寅恪的研究:解放前一位大學者「曾憑自己的淵博知識和縝密的細心,考證唐代楊貴妃入宮時是不是處女問題,而這是一個比『濟慈喝什麼稀飯』『普希金抽不抽菸』等西方研究話柄更無謂的問題」,「仿佛要從愛克司光透視裡來鑑定圖書家和雕刻家所選擇的人體美」。
  •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 | 如何書寫錢先生心路歷程
    恰逢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汪榮祖所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本書最早於2014年在臺灣面世,此次大陸引進,在這特殊的年份以饗錢先生的研究者和崇敬者。同尋常人物傳記有所不同,汪榮祖在整本書中運用了大量心理學理論,所以稱為「心史」。
  • 錢鍾書和楊憲益:現代中國譯壇的雙子星座
    二十世紀之初清華大學有國學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其中的陳寅恪和趙元任就是吳宓特別向清華大學推薦的。而錢鍾書也為吳宓所極為賞識。楊憲益的歸國,卻有沈從文和吳宓一同把他推薦給昆明西南聯大。吳宓慧眼識英才,對錢鍾書和楊憲益的學問的賞識,也早預見這兩位牛津歸來的英才當在中國文化天地大有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經常拜訪新華社資深譯審歐陽採薇先生,恭請她為外文社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社外英譯者。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汪榮祖談如何書寫錢先生心路歷程
    【編者按】恰逢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汪榮祖所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本書最早於2014年在臺灣面世,此次大陸引進,在這特殊的年份以饗錢先生的研究者和崇敬者。同尋常人物傳記有所不同,汪榮祖在整本書中運用了大量心理學理論,所以稱為「心史」。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或者,他是不是一面被神化,一面又被低估呢?這需要他的潛心研究者作解讀剖析,多少有點像當年李政道和楊振寧能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關鍵要看吳健雄如何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恆定律」。
  •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張治丨錢鍾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反思
    今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保馬特推送張治老師《錢鍾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反思》一文,以表紀念。作為現代文學家的錢鍾書先生,一直有意疏離於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之外。而作為學問家的錢先生,也很難列於某個具體研究領域之內的學術譜系。本文作者希望通過溝通「文」與「學」之異同關係,認識錢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學風格對於中國文學的反思性價值。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20世紀「錢鍾書熱」的文化剖析
    錢鍾書是20世紀中國一位睿智超群的學者和天才作家,他以學者的筆鋒書寫自己的文學世界,又以自己的文學世界體現了學者深摯的人間情懷。在近20年裡,他的影響從知識界和學術界逐步擴大到大眾文化領域,形成了「錢鍾書熱」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並且經歷了三次接受高潮。
  • 最資深「錢迷」眼中的「錢鍾書」
    而關於錢氏曾被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亦以親身見聞,結合自己對學術的理解,給出了答案。本文是該書責任編輯的編輯手記,講述了該書的出版經過,及其作為編者的感悟。困難和收穫,都出乎意料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當天,一場「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布會」在復旦大學召開。
  • 賀衛方的錢鍾書情結——法邊餘墨話鍾書
    對此,有人認為錢鍾書精於做人,「狂傲只堪用於遠處,用於陌生的他處招攬人氣;謙卑必用於近處,在熟悉的地方招徠人緣」(劉誠龍,《錢鍾書的客氣話》);有人認為錢鍾書稱賞最甚,並總結了一個不無譏諷和輕薄之意的歇後語「錢鍾書稱讚——不可當真」(韓石山,《且說「錢贊」》);甚至錢鍾書的忠實研究者夏志清也提出,書著裡的錢鍾書,睥睨傲世,飛揚跋扈;書信裡的錢鍾書,屈高就下,客氣得一塌糊塗。
  • 錢鍾書在讀書筆記裡摘抄歌劇《唐璜》
    他曾起名「炒雜碎札記簿」  這些手稿由錢鍾書夫人楊絳妥善保存至今,書寫時間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關於這些外文筆記,錢鍾書曾以為「沒用了」。他自然不會想到,楊絳先生花費多年整理了這些筆記,而且2012年又請來通曉多種語言的德國漢語學家莫芝宜佳和她的丈夫,二人先後三次來到北京查閱筆記手稿,回國後又藉助網絡為編輯答疑解難。
  • 「學霸」錢鍾書的三次「滑鐵盧」 | 紀念
    金克木在《書讀完了》中講過一個故事:陳寅恪曾對人說,自己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陳寅恪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雖然有此一說,但能與夏曾佑、陳寅恪比肩說「都讀完了」的人當然不會多。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的王水照先生新著《錢鍾書的學術人生》近日出版,以一手史料、親身見聞及其自身對學術的理解,書寫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並就錢氏曾遭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給出了回答。
  • 「官員」錢鍾書
    但有一個特殊的考察點,近年來似少有人論及:在1982年至1993年超過10年的時間裡,錢鍾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是為副部級官員。 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觀念裡,為官理政,本即讀書人切切希望的晉身路徑。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錢鍾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的王水照先生新著《錢鍾書的學術人生》近日出版,以一手史料、親身見聞及其自身對學術的理解,書寫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並就錢氏曾遭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給出了回答。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 汪榮祖:書寫錢先生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今年恰逢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汪榮祖先生所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由中華書局出版。
  • 汪榮祖:獨學孤行的錢鍾書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錢先生自少年時即習知弗洛伊德之重要,並借其說為闡釋之資,我亦追隨而已。《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我雖蒙錢先生首肯寫他,但自知學力有所不逮,難以盡窺槐聚堂奧的宮室之美,唯恐有負錢先生的期望。 (本文為汪榮祖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自序)書成自題灰飛骨盡赤心存,夢裡依稀識舊痕。浩浩錢潮風搗海,悠悠逝水我招魂。紅塵聊供先生笑,妙語何須俗子論。遙想京城腸斷處,南樓孑影獨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