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利新劇《旗袍美探》收官,評分卻不足7分,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的一星惡評,之所以稱之為惡評,是因為評價跟劇完全無關。
只是針對演員的年齡問題就否定一部劇,是否有些太果斷?
能夠吸引觀眾的劇一定有它的看點與魅力,有的是因為演員演技出色,有的是因為劇情、服化道出色、有的是因為製作班底令人期待。
但是劇不好看的原因是演員年紀大,是否有點說不過去呢?
《旗袍美探》從服化道上來看,是完全及格的,跟粗製濫造完全不搭邊,馬伊利一個從法國時尚之都回來的歸國名媛的人設是完全能夠立住腳的。
一集兩三套衣服,全都是各種精緻的旗袍,符合劇名也更貼近劇情,使得劇情更加真實。
從劇情來看,是走的輕喜劇+探案+情感結合的路線,所以在探案上不會像以往的專注於探案的劇一樣,劇情全部圍繞探案來。
如果你把它當做純正的探案劇來看,那在劇情上肯定是有所欠缺的,但是如果當做下飯劇來看,也是劇情合理且完整的。
當然,劇集低分的點主要集中在馬伊琍的年齡上,對於中年女演員出演20+的女孩,好像就是一種罪過。
但是評價一位演員不是應該用演技來評價更客觀嗎?
對中年女演員的評價從演技出發,客觀且公平些,對於劇集的評價,也全面些,雖然不到滿分的水平,但至少也及格了,一星確實有些牽強。
相比於男演員,市場對於女演員的要求更高,好像從女演員生了孩子或者步入30歲以後就不能再出演少女的角色了。
接到的角色更多的是婆婆或者媽媽,也很少有大女主的戲,但是國外的寶藏演員一般年紀都在35歲以上,近十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演員有6位40歲以上的,經歷了人生,獲得了閱歷之後的演員,演技會更加飽滿有內涵。
而在國內,女演員35歲以後接到的戲就少了,戲路也更加窄了,好像隨時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新聲代的演員一批接一批的出道,有流量就有市場,就有戲拍,演技反而成為次要的東西。
青澀有青澀的美,但是成熟也不意味著演技不配位,中年實力女演員的出路在哪裡呢!
之前頒獎典禮上海清的一番話固然有些突兀,但也確實說明了問題,同齡的女演員對比男演員,能夠接到的戲就是少,選擇也少。
姚晨也因此開始轉型,自己作為導演拍攝了文藝片《送我上青雲》,梁靜近年來的很多角色都是自己監製的劇中的。
今年大火的《三十而已》,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三十歲的女性不是只能做家庭主婦,在小小的灶臺旁忙碌,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
人們一面認為這種勵志女性的生活讓人羨慕,看起來很爽,但是一面又認為女性到了中年就應該演符合年齡的角色,如果演年輕人就是滿滿的違和感。
油膩、浮誇用來形容這些看起來很年輕的演員,那我們普通人,人到中年,用什麼詞來形容呢!
表演的稍微誇張一些便是做作,表演的中規中矩便是平淡無奇,眾口難調,每個人的爽 點都不同。
但是對於中年女性的惡意可以少一些嗎?婦女不能演名媛,什麼時候有這種標準了呢!
今年地表最強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年輕的姐姐是30歲,可是唱歌、跳舞樣樣能行,在這個夏天引發了一波姐姐風。
在各自領域也都有一定成績的姐姐們,組成女團也不在話下,可是還是有人接不到戲,這是什麼道理?
姐姐張萌也是因為接到的戲很少能有合適的,所以自己轉型當製片人,就是為了能夠自己做主。
我們一面羨慕她們能夠活得那麼精彩,不受年齡限制,一面卻又用年齡來評價她們的表演。
周迅在《如懿傳》中的表演開始也頗有爭議,剛剛開始的幾集,評論惡意滿滿,說她年紀大了,硬要演少女,還有評價她臉崩了。
可是到後期,卻成了大型真香現場,紛紛誇她演技好,難道是觀眾換了一批嗎?
只用年齡來限制一個演員的戲路,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年齡增長,閱歷增多,演技也越發會有層次,更加厚重,經歷過再去表演就是會更加真實,不然為什麼演員要體驗生活呢?
老戲骨近年來也是帶有很高的褒獎的一個詞,但是老戲骨都是從年輕過來的,有過幾十年演戲的經驗。
如果老戲骨在中年時就接不到戲了,那麼可能也就不會成為老戲骨了。
對中年女演員的限制,也許會造成演員的斷層,可能就會出現這一幕,60歲的男演員與40歲的女演員扮演夫妻,還被人說,你看,這個女演員就很符合年齡。
演員也是人,所以都會老,年齡不應該成為桎梏嗎,也不應該成為評價演技的出發點。
(圖源網,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