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丈必有其根,江河萬裡必有其源。多少年來,尋根溯源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情懷。也許世上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生活在什麼地方?世系繁衍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沒有特殊的家規族規?
曾聽老人常言「問我家族從何來?來自山東老鴰巷!」那麼,蒙城郭集彭氏從何而來?我們是從哪裡遷居到此地的呢?多少代人為此苦苦思索研究,辛辛探尋查找,終是無果。然,時不待我,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輩字,據多方查證,只有「金、懷、如、玉、學、鳳、宗」這七個輩份,而,「宗」字輩以後,無從所依,很難避免輩份紊亂。為此,我們這一代人,亦是非常著急。只要在春節、清明時節相聚,也總會不斷產生重建族譜之意。
因為,祖宗雖遠,祭祀必誠,世人良知,以善為本。凡善良子孫,思親念祖,終是人倫天理。要誠心祭祀和懷念先祖,必須明白祖先的久遠脈支世系。彭氏萬眾,稍有微識者,皆知彭氏老根扎在彭城(今徐州市)。籛鏗(jian keng)是彭氏第一始祖,壽高八百,如仙、如神,是世上罕見的唯一奇人,獲得天下各族氏人的尊敬和欽佩!尋根問祖的思緒時時困擾著,讓我魂牽夢繞,但總是不知道如何尋覓。
時間如梭,2014年春節期間,郭集居住在縣城的彭氏家族成員每年一次的聚會時,彭學祥、彭高雲、彭學慶、彭鳳林、彭衛東、彭鳳雷、彭剛等向我提出了想尋根問祖,敘修族譜之說,算是族人正式把敘修族譜之事,提到議事日程之上。可是,大家都苦於盲人摸象,對於郭集彭氏的淵源都是知之甚少,無從考察考證。
2018年春節期間在縣城居住的族人,又在「彭氏飯莊」相聚,彭高雲再次提起欲敘修《彭氏族譜》之議,得到會晤者的贊同。
2018年4月6日,由我和彭學奎、彭高雲、彭鳳林、彭衛東、彭鳳光等六人組成的第一批考察團,駕車前往江山東臨沂、江蘇徐州。經過兩天的考察,我們只是對彭祖文化知識的了解更進了一層,但是,至於蒙城郭集彭氏的淵源,還是如同在黑暗中探索,了無蹤跡可尋,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只不過,我們得到了一個重大消息:4月20日徐州市舉辦「彭祖廟會」。
2018年4月20日,由我和彭學祥、彭高雲、彭鳳林、彭風龍、彭鳳才、彭剛、彭風雷、彭宗陽、彭永旺等十人組成的第二次考察團,前往徐州,抱著摸索探尋的心理,開始了第二次考察考證的徵程。
彭祖廟會由徐州市「淮海地區彭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彭長國組織。
4月20日晚上,在「彭鏗廚藝」117寬大敞亮的房間裡,他主持召開了來自山東臨沂、菏澤,安徽蚌埠、蒙城,江蘇徐州周邊彭氏族人「彭祖文化研討會」。
4月21日上午在彭祖祠前準備祭拜時,我們和來自蚌埠的宗親彭家保遇到了一起,敘談之間,他告訴了我一個令人震驚而又振奮人心的消息,並把我介紹給了「第五屆淮河流域彭氏宗親理事會」會長彭學東。
通過與彭學東、彭學新等人的交流,和我們家族成員彭鳳才聽其父親親口跟他多次提及關於請動「斷碑」來蒙之說,我們一行十人一致認為:蚌埠市高新區(原禹會區)秦集鎮彭巷村,應該是我們郭集彭氏遷居的原出發地。
4月22日上午8點鐘,天上下起了瀝瀝春雨,仿佛是我們遷居郭集的始祖向我們述說著那幾個世紀前遷徙的歷程,也或許是上天對我們的特殊眷顧,將要揭曉郭集彭氏的根源。蚌埠彭氏家族的成員準備放棄在徐州當天的一切活動,立即返回。為了儘快了解遷居郭集彭氏始祖的根源,我們一行十人全部表示,立即跟隨蚌埠彭氏家族成員,前往彭巷村,一探究竟。
上午10:40,在彭學東會長的引導下,我們到達了彭巷村,見到了執行會長彭春文,他召集了好幾位彭氏家族成員,熱情的招待了我們,和我們交流了很長時間。
彭巷彭氏族人介紹:明朝洪武年間,彭溥公從山東老鴰巷遷居到蚌埠市秦集鎮彭巷村,他共有五個兒子,第三個兒子的後人後來遷居蒙城,但不知道具體在蒙城何處。在蒙城的彭氏一直堅持每年都去彭巷上墳祭祖,可能是為了今後祭祖方便,於一次上墳後將斷裂的祖碑上半部分,連夜用馬匹馱回蒙城郭集,立斷碑以祭祖。後來,彭巷彭氏依據「斷碑祭祖之說」,一直在尋找三房後裔未果。
彭鳳才介紹,郭集彭氏曾歷代依斷碑而祭祖,然而,由於經歷了數百年的歷程,加上戰亂和「破四舊」、兩次平墳等運動的洗禮,斷碑已於幾十年前遺失。但是,「斷碑祭祖之說」,在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傳,直到今天,才真相大白,可是,知道此事的郭集彭氏族人,已經為數少之又少。
彭鳳才聽其父親親口相傳,斷碑之說就成為了難能可貴的鐵證!
通過多方討論、考證,大家一致認為,現在主要居住在彭巷村,以及周邊的彭氏族人,是由彭溥公在明朝洪武年間從山東老鴰巷遷居到現在的彭巷村,莊名——彭巷孜,族人都是彭溥公的後裔。蒙城郭集彭氏,確係彭溥公三子之後,千真萬確!我們蒙城郭集彭氏的根源找到了,真是可喜可慶!隨即,我們一行十人在彭元海、彭春文等宗親的帶領下,前往彭溥公及其五子墳前祭拜。
2018年4月28日,由我和彭玉璽、彭學勝、彭鳳林、彭鳳才、彭子金等六人組成的考察團,再次前往蚌埠,進行了第三次考察,探討我們郭集現有人員的世系。通過與蚌埠最長輩彭元海(第149世)、老會長彭玉良、現任會長彭學東、執行會長彭春文等討論研究,根據彭溥公五子之後裔的現有人數和雙方都是現存九代人的事實,蒙城郭集按輩分排序,「懷」字輩為彭祖第148世孫;「如」字輩為149世孫;「玉」輩為150世孫;「學」字輩為151世孫;「鳳」字輩為152世孫;「宗」 字輩為153世孫,餘下以此類推。此乃為我們加入彭溥公一支,參加第三次敘修族譜找到了最可靠的依據。
古語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尋到根,使尋根人的美夢成真;溯到源,我們的彭祖如神如仙,是世上罕見的唯一奇人,受到了天下各個氏人的尊敬和欽佩!我們最初的願望只是想尋找到郭集的始祖就心滿意足了,何曾想到,「斷碑之事成妙傳,宗親相見喜連連!」使我們尋探尋到了始遷祖溥公,和值得炫耀的先賢。
真是喜出望外,令人感嘆不已。
2018年4月29日下午,明媚的陽光普照著大地,和煦的春風送來了溫暖。郭集彭氏族員濟濟一堂,參加了「《彭氏族譜》修編動員大會」,會上,參會人員舉手表決產生了「蒙城郭集《彭氏族譜》敘編委員會」,確立了編委會成員。會後,大家一起動手,紛紛編寫了自己家人的世系人員名單。一場敘修族譜的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時至今日,雖然時間比較倉促,但是,由於分工合理,各司其職,和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使我們郭集彭氏族人,能夠迅速、及時的融入到了彭溥公後裔這個大家庭,和「淮河流域彭祖後裔大族譜(蚌埠卷)《彭氏族譜》」中來,以對弘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彭祖文化增光添彩。這是眾宗親們皆大歡喜的幸事,也是值得分享的喜訊,其樂融融。
這正是:《斷碑傳親情》尋根問祖未相識,走傍楊梅意感傷。昨夜東風彭祖地,陌頭楊柳泛青黃。宗親相見情更切,對面親人熱淚汪。誰料斷碑牽一線,言歡把酒敘衷腸。
故而特記之,不勝感慨,撰此拙文,以饗眾宗親!由於水平有限,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彭洪波)
彭祖籛鏗,生於堯舜之前,他是黃帝顓頊後裔,祝融火正之孫,陸終氏之子。彭氏始祖籛鏗,年高八百歲,因雉羹饗堯而受封於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遂以國為姓,此彭之得姓受氏之始也。張澍所著姓氏五書云:「顓項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子六人,其三曰鏗,為彭祖,封於大彭」。漢代劉向《列仙傳》云:「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籛,名鏗」。《國語·鄭語》注云:「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籛,為彭姓,封於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