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不相信拳頭
最近一段時間,教育界很熱鬧,打聲一片。安徽亳州蒙城一學校課堂上群毆老師的新聞言猶在耳,發生在長沙科技工程學校的老師參與高中女生約架鬧劇已然登場,佔據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笑點。按常理,老師一般是不會參與學生的打架與鬥毆的。因為,為人師表是老師的職業規範。在學生面前,老師不僅扮演著具有豐富學識的經師形象,同時還是道德與人格俱佳的人師楷模。問題是,面對學生的挑釁,這次老師果斷地出手了。關於此次事件,網上評論很多,喝彩的、指責的、圍觀的,各種聲音都有。個人以為,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情感宣洩方面,倒倒苦水,發發牢騷,不追問類似事件一再多發頻發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那麼這樣的鬧劇還將繼續上演。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對教師職業道德最凝練的概括。師者,學生之楷模。育人先育己,自身正才能要求他人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事教師工作,必須要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自己的「言」為學生之師,以自己的「行」為學生之範,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做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加強語言修養、規範自己的行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高尚的形象樹立教育者的威信和尊嚴。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在今天的校園裡,學生往往成了工具性的手段,老師為了升學率與家長結成同盟,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施壓,導致學生異化成了知識的奴隸,老師則變成了課堂的暴君。據調查顯示,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化以及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師生之間溝通交流較少,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並不能贏得學生的好評,雖然師生都重視建立與形成和諧的情感、態度、認同等方面的心理關係,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特別是教師與「問題學生」間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有待縮短。由於師生之間缺乏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傳統意義上老師的威信也無從談起。彼得洛夫在《論教師的威信》中就曾深刻地指出,「如果沒有威信,那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正常的關係,也沒有順利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的正常條件。」正是因為威信的喪失,老師才不得不藉助拳頭來說話。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育人,也有責任保護學生的安全,但這種保護絕不應建立在拳頭之上。當今學校的價值氛圍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學生群體形成了獨特的亞文化,加之心理狀態和價值觀觀念處於發展關鍵期,需要教師給以正確的引導。在日常工作中,老師除了傳遞知識之外,也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規範,幫助學生理解自身的角色期望,教會學生善於用法律和紀律的方式保護自身安全。
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活動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應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愛自己的事業,愛自己的學生。歷史上,很多著名教育家用自己的教育實踐做了生動的詮釋,並且成為教育的一道風景,被傳為佳話。為人師者應認識到,教育是個特殊的職業,是一個關乎心靈,精神的工作,它的對象是正在形成個性的生命體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學生首先是人,正在成長中的人,其次才是學生。這樣的工作,只能以心靈對心靈,以精神對精神。對犯錯的孩子,需要我們用愛心,耐心和理性去說服、矯正、引導。如果我們相信拳頭,帶給學生的將是縱容與誤導,只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應堅決杜絕「拳頭」等暴力教育方式。現行基礎教育領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尤其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過程中滋生的激烈衝突更成了頭疼的問題。解決類似問題,關鍵在於重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要求在教育活動中,老師要努力做到教學相長,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自己也要不斷地加強學習,以淵博的學識在學生面前樹立起教師的威信;其次,老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既要強調師道尊嚴,也要做到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最後,老師還應加強人格魅力的修養,始終保持一顆博愛的心,熱愛每一個學生,善於同他們交流與溝通,成為他們的良師和益友。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曾這樣寫道,「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教育活動中,老師應以理想召喚理想,以人格影響人格,以智慧啟迪智慧,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一切,更不應訴諸暴力。
因為,教育不相信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