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近代太極宗師時,發現他們總和「中央國術館」有著不解之緣,例如:楊式太極宗師楊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陳式太極拳宗師陳照丕等,都有在中央國術館執教的經歷,不僅僅是太極門派,還有形意、少林等各個門派的武林高手,可以說當時的中央國術館可謂臥虎藏龍。
中央國術館的介紹
1927年下半年,剛脫離軍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員的張之江(1882-1966),邀集鈕永建、李烈鈞、戴傳賢、于右任、蔡元培、何應欽、馮玉祥、孔祥熙等26名國民黨黨政要員,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1928年3月15日獲準。3月24日,國術研究館在南京內橋金陵大舞臺召開成立大會,租借韓家巷基督協進會的數間房屋為臨時館址。
張之江
國術研究館除行政事務外,主要工作是設國術訓練班,培養武術師資,並沒有進行多少研究工作。經李烈鈞、邵力子、鈕永建等人遊說,將該館歸屬政府直接指導,由財政部撥給經費。並於1928年6月,將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館長仍為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
中央國術館建館初期,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為權力機構,負責議定重大館務事項。下設少林門和武當門,負責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列於武當門下,其他拳種皆入少林門。這種分類不僅不夠準確,而且加重了舊武壇的門戶之見。未出三個月,就釀形了多起爭鬥事件:如少林門長王子平和武當門長高振東徒手搏鬥,科長馬裕甫與柳印虎竹劍拼搏。門長、科長相爭,暴露了分門體制的弊端。乃廢除少林、武當兩門的設置,採用「一會三處「的組織建制,設置機構。一會,即理事會,三處包括教務處、編審處、總務處。這個建制被作為中央國術館的定製,寫入《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
1929年2月,國民政府通令各級行政遍設國術館(社)。《國術館組織大綱》規定「省、市國術館正館長,應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長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會推薦資望相當都充之」。各級國術館、社的負責人由當地政府首腦人物擔任,保證了各地政府對各級國術館的撥款,也促進了各地國術館的組建。至1933年的統計,當時已有二十五個省、市建起了國術館,縣及縣以下國術館(社)的數量尤多,僅青島一市,就設有國術訓練所83處。各地國術館、社的建立,形成了一個上下貫通的國術館系統。
1929年2月頒布的《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第一條規定:「中央國術館以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第二條:「為實行前條宗旨起見,本館特延聘國術專家、體育專家及其他專門學者,辦理下列事項:一、研究中國武術與體育;二、教授中國武術與體育;三、編著關於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四、管理全國國術事宜。」中央國術館開設的各種班別,均分學科、術科兩類設置課程。
學科課程包括:黨義、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
術科課程包括:腿法、拳術、器械科、競技科、選修科、特別科、軍事科七門。在這七門技術課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新武術(拳腳科)、連步拳、雜拳、行拳、掇腳(戳腳)、劈掛拳等拳術;劍、刀、棍、槍、鞭等器械;氣功、鐵砂手、紅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長兵、短兵等格鬥項目。還開設了拳擊、日本劈刺術等外來格鬥項目。
國術國考無疑是中央國術館成立二十年間最受人們關注的事情。「國術國考」全稱「全國國術考試」。中央國術館仿舊時武科考試和近代體育競賽制定國術國考,用以考評習武者技能學識,區別等次。
國術考試仿武科的童試、鄉試、會試,設縣考、省(市)考、國考。仿武科的外場(試武)、內場(試文),設術科和學科兩門考試。中央國術館謂此為選拔真才實學的「掄才大典」。
按規定各級國術考試每年舉行一次,但實際二十年內只舉行過兩次全國國術考試,各地舉行次數不等。
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於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舉行。山東、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國術館的共333名應試者參加了這次國術國考。這次國考的術科考試分為預試和正試。預試是單人表演。項目包括拳術、刀、劍、棍、槍。正試是兩人特邀比賽。項目包括徒手的拳腳門(散打)、摔角門;持械的棍、槍門(長兵),刀、劍門(短兵)。預試及格,方可參加正試。
預試中個人單演拳術和器械的水平頗高,有240多人獲及格資格,其中150人參加了正試。由於對抗比賽無時間限制,會期屆滿,比試至第四輪即宣告終止。取中朱國福、王雲鵬、張長玉、馬裕甫、張英振、竇來庚等15名為最優等;取中楊松山、郭長生、馬英圖、韓化臣、佟忠義等37名為優等;取中柳印虎、林志遠等82名為中等,只參加預試而未報名參加正試的有趙鑫洲、于振聲、吳圖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國術國考於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考場建築呈八卦形。河北、湖南、綏遠、山東、河南等21個省、市的438人參加了這次國考。這次考試,大致沿襲第一次國術國考的成法。所作改進是預試有了評分細則,對抗比試有了統一的護具。還增設了搏擊(拳擊)比試,以及女子對抗比試。
這次國術國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術對試(散打)13名,長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擊(拳擊)重、中、輕3級共9名。參加女子組正試9名選手,皆取為甲等,以鼓勵女性習武。據記載,參加這次考試的部分女選手隨舊中國體育代表參加了36年柏林奧運會,並且在武術表演項目中有出色的表現,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國術國考雖有種種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實踐了武術拳械單練與對搏的競賽規則,選拔了優秀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競技武術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四川等大後方國術館繼續活動外,大多數國術館相繼停辦。1937年8月14日,日機轟炸南京,中央國術館南遷。在遷轉過程中,政府停發經費,教職員工和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多數教師和學生沿途離去,自謀出路。1941年,遷至重慶北碚時,館內人員僅剩二十多人。此後,在四川境內組織培訓、巡迴表演、舉辦比賽,但都僅偏於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規模。1946年遷回南京,無館址,缺經費,已無法維持活動。1948年為經濟所迫,無法進行招生,難以教學,從而宣告閉館解散。
中央國術館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強我宗族,壯我國魂,洗刷東亞病夫,振興黃帝子孫。」中央國術館以培養軍隊教官、中等以上學校教中及公共體育場所指導員為目的,以「泛學博通」為教學原則,廣設武術技術課。學生畢業後可應聘擔任各地武術教師或教練。被錄取的學員在國術館學習不但不收任何學雜費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國術館供給。入館後的學員發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後背分別有「強種救國」和「自衛奮鬥」八個大字。中央國術館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戰爆發近十年間,共收了五期學生,每期人數不多,少則十幾人,多則百餘人,總人數估計不超過五百人。
抗戰爆發後,不少學員都投入抗戰事業,分配到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抗戰、內戰結束後,分處海峽兩岸的武術教師,有不少是出身於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對於近代中國武術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回復「太極」獲取《太極拳經》
— the end —
致力於太極拳推廣、功夫資訊分享、與同仁武技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