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傳人和中央國術館

2021-02-07 古傳太極拳

當看到近代太極宗師時,發現他們總和「中央國術館」有著不解之緣,例如:楊式太極宗師楊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陳式太極拳宗師陳照丕等,都有在中央國術館執教的經歷,不僅僅是太極門派,還有形意、少林等各個門派的武林高手,可以說當時的中央國術館可謂臥虎藏龍。

中央國術館的介紹    

1927年下半年,剛脫離軍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員的張之江(1882-1966),邀集鈕永建、李烈鈞、戴傳賢、于右任、蔡元培、何應欽、馮玉祥、孔祥熙等26名國民黨黨政要員,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1928年3月15日獲準。3月24日,國術研究館在南京內橋金陵大舞臺召開成立大會,租借韓家巷基督協進會的數間房屋為臨時館址。

張之江    

國術研究館除行政事務外,主要工作是設國術訓練班,培養武術師資,並沒有進行多少研究工作。經李烈鈞、邵力子、鈕永建等人遊說,將該館歸屬政府直接指導,由財政部撥給經費。並於1928年6月,將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館長仍為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    

中央國術館建館初期,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為權力機構,負責議定重大館務事項。下設少林門和武當門,負責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列於武當門下,其他拳種皆入少林門。這種分類不僅不夠準確,而且加重了舊武壇的門戶之見。未出三個月,就釀形了多起爭鬥事件:如少林門長王子平和武當門長高振東徒手搏鬥,科長馬裕甫與柳印虎竹劍拼搏。門長、科長相爭,暴露了分門體制的弊端。乃廢除少林、武當兩門的設置,採用「一會三處「的組織建制,設置機構。一會,即理事會,三處包括教務處、編審處、總務處。這個建制被作為中央國術館的定製,寫入《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    

1929年2月,國民政府通令各級行政遍設國術館(社)。《國術館組織大綱》規定「省、市國術館正館長,應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長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會推薦資望相當都充之」。各級國術館、社的負責人由當地政府首腦人物擔任,保證了各地政府對各級國術館的撥款,也促進了各地國術館的組建。至1933年的統計,當時已有二十五個省、市建起了國術館,縣及縣以下國術館(社)的數量尤多,僅青島一市,就設有國術訓練所83處。各地國術館、社的建立,形成了一個上下貫通的國術館系統。    

1929年2月頒布的《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第一條規定:「中央國術館以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第二條:「為實行前條宗旨起見,本館特延聘國術專家、體育專家及其他專門學者,辦理下列事項:一、研究中國武術與體育;二、教授中國武術與體育;三、編著關於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四、管理全國國術事宜。」中央國術館開設的各種班別,均分學科、術科兩類設置課程。

學科課程包括:黨義、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    

術科課程包括:腿法、拳術、器械科、競技科、選修科、特別科、軍事科七門。在這七門技術課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新武術(拳腳科)、連步拳、雜拳、行拳、掇腳(戳腳)、劈掛拳等拳術;劍、刀、棍、槍、鞭等器械;氣功、鐵砂手、紅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長兵、短兵等格鬥項目。還開設了拳擊、日本劈刺術等外來格鬥項目。   

國術國考無疑是中央國術館成立二十年間最受人們關注的事情。「國術國考」全稱「全國國術考試」。中央國術館仿舊時武科考試和近代體育競賽制定國術國考,用以考評習武者技能學識,區別等次。    

國術考試仿武科的童試、鄉試、會試,設縣考、省(市)考、國考。仿武科的外場(試武)、內場(試文),設術科和學科兩門考試。中央國術館謂此為選拔真才實學的「掄才大典」。    

按規定各級國術考試每年舉行一次,但實際二十年內只舉行過兩次全國國術考試,各地舉行次數不等。    

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於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舉行。山東、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國術館的共333名應試者參加了這次國術國考。這次國考的術科考試分為預試和正試。預試是單人表演。項目包括拳術、刀、劍、棍、槍。正試是兩人特邀比賽。項目包括徒手的拳腳門(散打)、摔角門;持械的棍、槍門(長兵),刀、劍門(短兵)。預試及格,方可參加正試。    

預試中個人單演拳術和器械的水平頗高,有240多人獲及格資格,其中150人參加了正試。由於對抗比賽無時間限制,會期屆滿,比試至第四輪即宣告終止。取中朱國福、王雲鵬、張長玉、馬裕甫、張英振、竇來庚等15名為最優等;取中楊松山、郭長生、馬英圖、韓化臣、佟忠義等37名為優等;取中柳印虎、林志遠等82名為中等,只參加預試而未報名參加正試的有趙鑫洲、于振聲、吳圖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國術國考於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考場建築呈八卦形。河北、湖南、綏遠、山東、河南等21個省、市的438人參加了這次國考。這次考試,大致沿襲第一次國術國考的成法。所作改進是預試有了評分細則,對抗比試有了統一的護具。還增設了搏擊(拳擊)比試,以及女子對抗比試。    

這次國術國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術對試(散打)13名,長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擊(拳擊)重、中、輕3級共9名。參加女子組正試9名選手,皆取為甲等,以鼓勵女性習武。據記載,參加這次考試的部分女選手隨舊中國體育代表參加了36年柏林奧運會,並且在武術表演項目中有出色的表現,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國術國考雖有種種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實踐了武術拳械單練與對搏的競賽規則,選拔了優秀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競技武術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四川等大後方國術館繼續活動外,大多數國術館相繼停辦。1937年8月14日,日機轟炸南京,中央國術館南遷。在遷轉過程中,政府停發經費,教職員工和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多數教師和學生沿途離去,自謀出路。1941年,遷至重慶北碚時,館內人員僅剩二十多人。此後,在四川境內組織培訓、巡迴表演、舉辦比賽,但都僅偏於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規模。1946年遷回南京,無館址,缺經費,已無法維持活動。1948年為經濟所迫,無法進行招生,難以教學,從而宣告閉館解散。    

中央國術館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強我宗族,壯我國魂,洗刷東亞病夫,振興黃帝子孫。」中央國術館以培養軍隊教官、中等以上學校教中及公共體育場所指導員為目的,以「泛學博通」為教學原則,廣設武術技術課。學生畢業後可應聘擔任各地武術教師或教練。被錄取的學員在國術館學習不但不收任何學雜費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國術館供給。入館後的學員發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後背分別有「強種救國」和「自衛奮鬥」八個大字。中央國術館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戰爆發近十年間,共收了五期學生,每期人數不多,少則十幾人,多則百餘人,總人數估計不超過五百人。   

抗戰爆發後,不少學員都投入抗戰事業,分配到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抗戰、內戰結束後,分處海峽兩岸的武術教師,有不少是出身於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對於近代中國武術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回復「太極」獲取《太極拳經》

— the end —  

致力於太極拳推廣、功夫資訊分享、與同仁武技共進!


相關焦點

  • 臥虎藏龍的中央國術館一
    韓化臣(惠卿)協助師兄張毓衡執掌羅疃張家八式房,培養了董義清、魏鴻恩等一大批八極精英。其中魏鴻恩,曾相繼在許蘭州、李景林、沈鴻烈、韓復榘諸將軍的陸軍、海軍中任教習。趙樹德任南京國術館、黃浦軍校教習。魏鴻濱任末代皇帝溥儀護衛、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員。
  • 揭秘,南京中央國術館
    師承不詳,擅長陳式太極拳、極劍、太極推手。楊松山(1906~1985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師承王維翰、王丹忱、馬蔚翰等,擅長查拳、華拳、洪拳、形意拳等。楊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縣人。師承家傳,擅長楊式太極拳與太極打手等。劉崇峻(生卒年不詳),男,四川省廣漢縣人。
  • 南京中央國術館講述
    師承家傳,擅長猴拳、白猿刀等。王子章(1901—1977年),山東省即墨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五路查拳等。齊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北少林拳。陳子榮,男,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師承不詳,擅長陳式太極拳、極劍、太極推手。
  • 舊時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
    f& J% Z; {' j. a/ e王子章(1901—1977年),山東省即墨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五路查拳等。齊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縣人。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及北少林拳。陳子榮,男,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師承不詳,擅長陳式太極拳、極劍、太極推手。楊松山(1906"1985年),男,山東省濟南市人。
  • 原南京中央國術館的概況及組織機構
    ,不久,便正式改為聞名中外的南京中央國術館。以後國術館又由昆明遷往四川重慶北碚複課。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南京廖家巷二號。此時教務處處長由郝鴻昌擔任。二、原南京中央國術館的組織機構為研究和傳授武術的需要,當時南京中央國術館的組織機構是較健全的,並聘知名人士分任各職。1、邀請了知名人士任董、監理事。
  • 山東國術館那些人和事
    其後,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1929年,山東國術館成立,成就了山東武術史上的一段輝煌。    國術館首任館長李景林    1929年4月,山東國術館成立,原奉軍五虎上將之一、曾任直隸督辦的李景林應邀任館長。李景林是武當劍派和楊氏太極拳的傳人,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人稱「武當劍仙」、「神劍李」。
  • 廣府古城太極國術館義務教學傳統楊式太極
    2019年6月4日,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廣府古城,楊振河太極國術館在城牆旁義務教學楊振河太極38勢54劍,回饋鄉裡。楊老師說:「楊式38式是由我父親楊振河創編的,現在邯鄲市各中小學練的都是楊式38式,並寫進教科書。我們每天早晨來練,最少時幾十人,最多時團隊達幾百人。
  • 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的太極拳傳人吳志青
    1928年,吳志青任職於南京中央國術館,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董事兼上海市國術館籌備處主任委員、全國國術考試籌備處副主任、中央國術館教務處副主任、全國運輸會國術裁判、中國國術館編審處處長。抗戰爆發後,吳志青皈依佛教,仍出任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視察,在廣東、香港、江西、湖南等地組織軍運。
  • 中央國術館始末
    「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中央國術館建館初期,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為權力機構,負責議定重大館務事項。下設少林門和武當門,負責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1929年2月,國民政府通令各級行政遍設國術館(社)。1929年2月頒布的《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第一條規定:「中央國術館以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第二條:「為實行前條宗旨起見,本館特延聘國術專家、體育專家及其他專門學者,辦理下列事項:一、研究中國武術與體育;二、教授中國武術與體育;三、編著關於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四、管理全國國術事宜。」
  • 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太極拳珍貴視頻
    國術館開始設少林、武當兩個門派:少林門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彈腿、八極拳、劈掛拳等,門長是王子平;武當門主要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長是高振東。中央國術館成立不久,國民政府即通令各級行政區設立相應機構。因此三十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繼成立地方國術館。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師資:馬英圖擔任訓練科長。
  • 張之江、李景林和他們的中央國術館
    最終,蔣介石同意建立中央國術館,由國民政府「第174號令」批准備案,並答應將武術改稱「國術」的申請,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
  • 永年太極國術館館長楊宗傑到五嶽寨維麗多德太極拳培訓基地調研
    為了給廣大太極拳友,特別是離退休太極拳友提供避暑及組團養老的場所,同時提高拳藝,相互交流,廣交朋友,永年太極國術館決定和五嶽寨維麗多德太極拳養生培訓基地聯合舉辦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五嶽寨景區內,時間自2018年7月9日開始。
  • 民國武林大會結果:「高手」被國術館學生痛擊
    有一江西老僧上臺比試,被打塌頭骨,抬上救護車;最後比賽的最優勝者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生,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隊,且多來自河北山東,民間未見高手。武術世界網文章稱,1929年深秋杭州「國術遊藝大會」,可稱為千古一會,它總攬神州精武,武藝兼長,是為後人仰慕的盛事。1929年初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致信各國術館,發起全國武術各門派的實質較量。以辯中國武術之精華。
  • 民國時期的中央國術館 1936年武術首現奧運(圖)
    國術館的創建成為武術體育化標誌符號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國民政府的推動下開館招生。中央國術館第一任館長張之江。而時過境遷,1928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推動下,一心振興中華武術的張之江與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在建立中央國術館的過程中,拋棄了昔日的恩怨,為中央國術館的建立與中華武術的大眾體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孫祿堂剛做國術館門長,為何掛冠而去?原來來了一厲害人物
    這樣的事情在民國時期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不過不是像傳統印象中的老套路為了一統武林,這次是為了宣揚武術,培養人才,那就是轟動一時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全稱為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歷史上創建於1927年。其目的是什麼呢?那就是通過廣設武術技術課,培養造就一批技術全面的武術人才。如何才能集中家所長呢?
  • 「臂聖」:太極五行通臂拳開山鼻祖
    他在一次比武時曾一招就撂飛張作霖的警衛,張作霖最倚重的貼身保鏢,張學良的恩師,太極五行通臂拳之祖。比武時曾一招就撂飛張作霖的警衛,張作霖最倚重的貼身保鏢,張學良的恩師,太極五行通臂拳之祖。張策自幼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後遇遊僧金陵笑和尚,學得五猴通臂拳。
  • 弘揚國術,傳承經典——韻動君帶你走進匯宗國術館!
    在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的今天,健身房、跆拳道受到了家長們的追捧,另一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行業—國術館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並喜愛。株洲市首家設在小區裡的國術館—匯宗國術館繼開業之後,陸續培養了一批批各個年齡階層的優秀學員,讓更多市民接觸了解中國國術,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弘揚中國國術起了重要推進作用。
  • 感悟國術魅力,傳承中華文化——宸極國術館了解一下!
    宸極國術館 張一鳴——宸極國術館主教練 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武術文化專業委員會太極文化部理事,國際武術散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武術散打協會認證高級教練,中國武術散打協會認證七段。 郭捷——宸極國術館聯合創始人兼主教練 拳師、作家、影視武指。
  • 馬雲好心辦壞事不該押寶太極推手,應恢復國術館舉辦中華武術大會
    中國首富馬雲希望通過砸錢的方式打造太極推手品牌賽事,進而讓太極進入奧運會。在此之前馬雲做足了鋪墊,先是邀請吳京、甄子丹、李連杰等動作明星,以及鄒市明、託尼賈等拳王拍了個電影《功守道》,並與歌后王菲合唱主題曲,接著圖窮匕首見,推出了功守道太極推手大賽。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功守道比賽遭到的唾棄聲比他砸的鈔票還多!
  • 楊式太極拳太極家(加)手的傳承者張虎臣
    跟楊少侯學習楊式太極小架、太極推手、散手技擊以及太極刀、太極大杆等拳械。1929年張虎臣在北平國術館太極拳比賽中榮獲「銀盾」獎。1930年曾任教通州國術館。1949年全國解放,張虎臣被分配到通州潞河中學工作,後又調到通州商業局。1956年張虎臣開始教拳授藝,1959年他退休後,在通州開班公開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