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之名品嘗春天:潮汕做時粿 閩南潤餅菜

2021-01-12 中國僑網
以「清明」之名品嘗春天:潮汕做時粿 閩南潤餅菜

2017年03月28日 16:27 來源:羊城晚報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時節除掃墓祭祖外,也是許多春季時令食材和美食上市之時。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所謂「民以食為天」,清明節也在全國各地逐漸演化成一場以「春」為主題的別樣「美食節」。

  廣州:青嫩蕎菜擔綱

  廣東人的清明祭祖活動,拜祭品大多為燒豬,蕎菜炒火腩可謂最傳統而美味的做法。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粵語裡面「蕎」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卻受乍暖還寒之苦,此時此刻,蕎菜架起了我們思念的橋梁。

蕎菜炒小河蝦。

  新鮮嫩綠的蕎菜有一股濃鬱的蔥香味,急火炒熟,加入脆香的燒腩,入口就有肉香繚繞的脆嫩。而清明河蝦也到了鮮亮肥美的時候,稍稍油炸後與春蕎、燒肉一起炒,清明蝦肉質鮮嫩,連薄脆的蝦皮一起吃,「喀嚓喀嚓」地響,很是痛快,與燒肉的脆香、蕎菜的清香混合,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客家:採擷艾葉做粄

  在客家地區,每年的清明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粄,俗稱清明粄,當地人常說:「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粄。

  上山採摘青草後,回家洗乾淨後放到開水中「燙」去苦澀的味道,然後剁碎,和以糖、糯米粉或者麵粉,製成印子般大小的圓餅蒸熟即成「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溼,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溼的春天食用。

  潮汕:時節做時粿

  雖說「粿」在潮汕地區是日常點心,但潮汕人也會根據每個節日而採用不同的做法,即「時節做時粿」。每逢清明,潮汕地區的菜市場和街邊小吃店均會推出樸籽粿,持續到清明過後一周。樸籽粿的來源與潮汕當地的樹有關,這種樹叫樸籽樹,葉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

  將採摘下的樸丁樹葉和樸籽洗淨後,加入大米粉用石臼搗爛成汁,再拿粗布過濾,濾過後的汁水混合適量的糖、水和酵母粉,攪勻後裝進桃形或梅花形的粿印中,蒸熟即可食用。若是放在梅花形粿印中,還可以看到蒸熟後的樸籽粿,表面自然裂開交叉的兩道口子,乍看像一朵盛開的花。

  江南:當青團成為網紅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既有掃墓祭祖之意,又能應令嘗新,感受春天的味道。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青糰子碧綠的色澤來自三四月最鮮嫩的艾草,不過它的包餡竟然也有甜鹹之爭。甜派吃的是豆沙桂花餡,鹹派吃的是香乾馬蘭頭等春季時令,上一年還有上海杏花樓推出的網紅「鹹蛋黃肉鬆青團」引發排隊狂潮,據說今年還有商家推出榴槤青團、芒果青團,倒是離傳統越走越遠了。

  除了用艾草來做青團之外,在安徽南部,當地人會用茵陳來做青團,而且他們把青團叫做「清明粑粑」、「蒿子粑粑」等等,而金華人則偏愛用茼蒿來做青團。

  閩南:飽飽滿滿潤餅菜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包「潤餅菜」的主料擺了滿滿一桌: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芫荽、蒜絲,吃時必須疊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

  不過要論複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乾、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相關焦點

  • 過清明吃寒食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怎麼做?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泉州清明節要吃什麼食物 閩南清明潤餅菜麥餡粿做法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鼠粬粿麥餡粿潤餅菜 嘗嘗舌尖上的泉州清明美食
    原標題:鼠粬粿麥餡粿潤餅菜 嘗嘗舌尖上的泉州清明美食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
  • 包潤餅菜 搓清明粿 做紙風箏 記錄萌娃們不一樣的宅家清明節
    比如,孩子們聆聽繪本故事,感悟生命;用心製作五顏六色的紙花,以此懷念故人、致敬英雄;嘗試製作潤餅菜,做個正宗的閩南萌娃……    青陽中心幼兒園:  小小巧手做小花  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青陽街道中心幼兒園根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實際情況,組織該園小朋友以「文明祭掃,同心戰『疫『」為主題,開展網上祭掃活動
  • 【閩南四句】每年清明你吃「潤餅菜」嗎?
    閩南四句:  清明節,清明兜,  無閒叱吒亂糟糟;  煮五味,辦炊操,  菜蔬發落幾落甌。  潤餅皮,買來包,  未孝囝仔先來偷;  掃墓埕,清水溝,  緬懷祖先排頭摳!  閩南四句:  清明風俗看海沿,  特別深滬尚堅持。  親人哭墓毋轉移,  山頂掃墓獻紙錢。  厝內潤餅包滸苔,  一桌五味臊菜魚。  孝敬祖先無躊躇,  已經延續數百年!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潤餅菜脆嫩香軟爽口!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但如今,「潤餅」也與時俱進,製作精細,四季皆宜,成為閩南一帶的傳統美食、風味小吃。清明節,若是泉州人就會知道,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潤餅菜脆嫩香軟爽口,是清明節的習俗美食,是不錯的早餐選擇。
  • 清明寒食,閩南人用潤餅包盡萬物
    「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自寒食節與清明相融合後清明吃寒食也漸成定例在閩南,保留寒食食俗之遺風的非潤餅菜>莫屬何為潤餅菜?人們將用麵粉做成的餅皮中包裹多種菜蔬而後捲成圓柱拿著吃的食物作為寒食做到「春到人間一卷之」一說閩南人這種吃法是唐宋時隨中原人南遷傳入的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閩南潤餅菜,一口咬盡閩南風味
    潤餅菜,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之一。 潤餅菜的特點是清脆爽口,鹹甜適中。包的過程也與吃北京烤鴨極其相似,但是潤餅的口感更加多樣。
  • 閩南人的清明傳統美食——潤餅
    春卷,又稱春餅、潤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閩南一帶清明時節也吃春卷,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卷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 福建清明食俗:烏稔飯、潤餅和艾餈
    福建省自古就有「吃清明」的說法,清明節的食俗也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比如福州人必吃清明粿,廈門、漳州、泉州必備潤餅菜,畲族人必做烏稔飯,客家人的餐桌上必見艾餈等,採用的都是應季的新鮮材料,既養生又健康。
  • 閩南清明節習俗:上墓、吃潤餅夠(薄餅春卷),吃雞蛋、清明餜
    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最喜歡吃的閩南人又來了,先說說吃的,閩南清明有三大吃:潤餅、清明餜、雞蛋。其實說起來清明沒啥吃的,因為清明前後是寒食節,距清明節一兩天,又稱冷食節,禁菸節,冷節。寒食禁火,不能吃,古代寒食才是掃墓的時候,不過現在基本上寒食和清明連在一起掃了。
  • 石獅湖濱街道玉湖請環衛工免費品嘗潤餅菜
    原來,社區工作人員和環衛工人們正一起享受著美味——閩南美食潤餅菜。本次活動由玉湖社區黨委、居委會、玉湖社區工會聯合會共同舉辦。­  製作現場,工作人員分工細緻,切蘿蔔、剁肉、洗菜、調料、煮湯,忙得不可開交……對於清明節吃潤餅菜,石獅本地居民已習以為常,但對於外來的環衛工,確是稀罕事。當日中午12時,社區數十名環衛工人齊聚湖東公園,一起享受美味可口的潤餅菜。「吃過潤餅嗎?會不會包?」
  • 清明時節懷念的少年錦時,閩南美食-潤餅
    在外出求學之前,每年的清明,媽媽都會早早去菜市場的賣潤餅皮的老店排隊買好潤餅,回來就帶好餅皮,做一大鍋的菜用潤餅皮卷著包給我們吃,其實那麼多我們是吃不完的,媽媽做多了其實都是想讓鄰裡,親戚都嘗嘗,但更多時候是還沒做完,鄰居和親戚就已經把做好的潤餅送到我們家來了。
  • 潤餅菜—閩南人的思鄉菜
    潤餅菜,又叫「春卷」,是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泉州的傳統美食中,潤餅菜可算是排頭兵。關於潤餅菜的起源,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是說潤餅菜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夫人所創。為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時間,在夫人的照料下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
  • 僑鄉泉州清明吃"潤餅菜" 老字號"潤餅皮"銷售火爆
    僑鄉泉州清明吃"潤餅菜" 老字號"潤餅皮"銷售火爆     郭斌 攝   中新網泉州4月3日電 (吳世榮郭斌)清明臨近,在福建泉州,家家戶戶除了去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  3日下午,位於福建泉州市西街的一家老字號「潤餅皮」鋪人頭攢動,市民排起幾十米的長隊爭購「潤餅皮」。
  • 潮汕人民:「粿」真好吃!
    粿皮必須均勻而厚薄適中,厚一分則無肉,薄一分則入模之後會露餡兒。印時,將其放入雕有花紋和「壽」字的桃形木製粿印中,粿模頭尾必須緊貼,反扣出來才能印出一顆標準的「桃粿」。怪不得潮語中有言「無工做幼粿」,考驗的是潮汕婦女的耐心細緻與手藝功夫。
  • 泉州人的清明節,除了緬懷先人,就是品嘗潤餅菜
    在泉州,清明節不吃潤餅菜,就像沒過節似的。就如清明,你不祭祀先人,仿佛就成了無祖無根之人。小時候不聽奶奶訓誡,奶奶就會這樣說我:你是孫悟空呀?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人人都想成為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拔一根汗毛就有一堆孫猴子。
  • 「請戰『疫』一線工作者吃潤餅菜」公益活動昨日完成配送
    開箱、點數、分發……謝國青、王惠卿、李燕珊和杜烏鴿等四名愛心讀者開始將一盒盒潤餅送到大家手中……  「清明吃潤餅菜,是我們閩南的民俗,第一次在工作崗位上吃, 感謝大家,讓我們在防疫、復工時能吃到本地的美食。」機場機務保障部工作人員陳輝領到潤餅時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