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上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對於沒去過嶽陽樓的我來說,與嶽陽樓相關的記憶就是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這篇散文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晴朗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愛國愛民情懷。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詩歌也與嶽陽樓有關。崇寧元年,黃庭堅被赦免,從江陵返回江西的故鄉,途徑湖南岳陽。恰逢下雨,黃庭堅冒雨登上嶽陽樓,飽覽湖光山色,寫下了《雨中登嶽陽樓望君二首》,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投荒萬死鬃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被流放到蠻荒之地,歷盡千難萬險,九死一生,到如今已經是鬢髮斑白,卻沒想到還能活著出瞿塘峽到灩澦關。還沒回到江南的家鄉就欣然一笑,登上嶽陽樓,看那壯闊的洞庭湖和點綴湖中的美麗君山。
這是第一首詩,寫這首詩之前,黃庭堅遭到陷害,被貶到黔州,一下子就是六年,到如今遇赦,他已經五十八歲了。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就是他的坎坷遭遇。「投荒萬死鬢毛斑」,當時的黔州還是蠻荒之地,被貶到那裡就相當於沒了半條命。「萬死」就是說險難之多。「鬢毛斑」指鬢髮花白。第二句「生出瞿塘灩澦(yu)關」,「瞿塘」指瞿塘峽,在四川奉節縣東,以雄奇險峻著稱。「灩澦關」指灩澦灘,在瞿塘峽口的江心,是江中的一座大礁石,向來被視為長江行舟中的天險(現在已經被炸掉了)。這一句說他自己都沒想過能遇赦,沒想到還能活著出瞿塘峽和灩澦關。
第二句有一種劫後重生的感覺,接下來的三四句,則更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喜心情。「未到江南先一笑」,黃庭堅這一趟的目的是江西故鄉,也就是詩中的江南,還沒到家鄉,就已經高興得不行了。「嶽陽樓上對君山」,登上嶽陽樓欣賞美景,看那壯闊的洞庭湖還有湖中的君山。這裡順便給大家安利一下,君山,古稱洞庭山、湘山,是八百裡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與嶽陽樓相對。君山由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現在是我國的一處風景名勝,有興趣的同學可遊玩一番。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
湖上風雨不斷,我此時登樓,獨自憑欄遠眺,看那君山眾峰,恰似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髮髻。真是可惜,我不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那青翠的君山。
這是第二首詩,寫的是黃庭堅欣賞美景的感受。「滿川風雨」寫當時觀景的環境,正與詩名相呼應。再進一步了聯想,「風雨」可以說是在隱喻當時北宋的政治形勢,那是充滿了風雨,非常艱苦。而黃庭堅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心情登樓遠眺,可見其心胸的曠達。第二句「綰(wan)結湘娥十二鬟」,這一句是將君山的大小山峰比喻成髮髻,「綰結」就是將長發束起。「湘娥」是《楚辭 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舜帝的娥皇和女英,就居住在君山。「十二鬟」就是在形容君山的山峰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這一句主要是在形容君山的靈秀之氣。
第三四句是虛寫,因為「滿川風雨」,黃庭堅也無法成舟去湖心欣賞美景。於是他設想自己如果在波心浪峰上,欣賞君山美景,那是何其壯觀哉!「銀山」比喻白浪。「銀山堆裡看青山」,這一句非常簡潔,卻寫出了極為壯麗的景觀,實在是令人佩服。
這組詩語言比較直白,也很容易被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讀了這組詩,令人欽佩的是黃庭堅的胸襟,他歷盡磨難,九死一生,卻依然達觀。他的餘生所剩無幾,卻還能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