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花葉不相見生生錯」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黃庭堅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山谷(黃庭堅號)題跋》記載「崇寧之元正月二十三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嶽陽樓。」據此,這首詩作於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二月,作者從荊州回故鄉江西,途中順道登嶽陽樓。嶽陽樓在今湖南岳陽城西門,面臨洞庭湖,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君山,又叫洞庭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島嶼,由七十二個山峰組成,上面的古蹟很多。他登上嶽陽樓,在春雨瀟瀟中面對壯闊的湖景和煙雨朦朧中美麗的君山,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悲喜交加,感慨萬千,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作。

詩題下原有兩首七絕,這裡選的是第一首。這首絕句的前兩句說明自己登嶽陽樓的由來。「投荒萬死」,即被流放到極遠的邊地,經過九死一生,僥倖活了下來。這裡是指黃庭堅於紹聖二年(1095)因朝黨爭受牽連被貶黔州(今重慶彭水),元符元年(1098)再徙州(今四川宜賓),接連在荒遠的渝、川、黔邊境謫居六年,受盡了折磨。到元符三年五月,才被放回。他從宜賓順長江東下,進入奉節的瞿塘峽然後到了荊州和嶽陽。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首,水流湍急,峽口又有灩堆,是橫亙在江中的一座大礁石,船隻很容易觸礁沉沒,歷來被視為行舟險地(1958年整治長江航道時已被炸掉)。

這裡的「灩堆」是一語雙關,它既是自然界的險關,也是人生艱難險阻的象徵。但是,黃庭堅終於安然地闖過來了,活著到了現在的嶽陽樓上,而且還鄉在即。「生入」兩個字,其中包含著作者多少的歡欣和慶幸但是這背後,又隱藏著多少的悽涼和悲憤兩種情緒都交織在一起了,混合成複雜的感情,湧動在詩人的心中。後兩句,就進一步表現快到家鄉的欣喜之情。黃庭堅的老家在江西修水,離湖南較近,這裡的「江南」就是代指家鄉。程千帆和沈祖說「不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江南,當更如何?」但這情緒既欣然,又悽然。

是的,這兩句極寫放逐歸來難以自抑之喜,作者在謫居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還沒有到就禁不住先笑了,到了以後更加歡喜若狂的情形,我們就可以想見了。和上面兩句一樣,在這背後,也深深地襯託著作者多年來謫居生活的悲苦不幸,所以說這「一笑」是「既欣然」而又「悽然」的,整首詩都是這樣混合著複雜的情懷,讓人讀來也感到「悲欣交集」。黃庭堅向來是主張作詩要「無一字無來處」的,也就是說要善於熔鑄古人詩句,來增加自己詩歌的內涵,給人以品味不盡的意味。

這首詩也是這樣。第一句用了柳宗元《別舍弟宗一》中的句子「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還用了杜甫《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天涯故人少,更益鬢毛斑」如果把這些詩和作者的這首詩結合在一起來讀,就更能領會這首詩歌感情的深厚了。此外,這首詩的另外一首姊妹篇是這樣的「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兩首詩並讀,既可以更多了解詩人登上嶽陽樓眺覽湖面的景象,也和前面那種快要回家了的欣喜之情相映照,增加了濃鬱的詩情畫意,引起我們的無盡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