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登嶽陽樓望君山,因何悲喜交加,從而寫下傳頌千古的名作?

2020-12-03 花葉不相見生生錯

本文乃「花葉不相見生生錯」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黃庭堅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黃庭堅登嶽陽樓望君山

《山谷(黃庭堅號)題跋》記載「崇寧之元正月二十三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嶽陽樓。」據此,這首詩作於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二月,作者從荊州回故鄉江西,途中順道登嶽陽樓。嶽陽樓在今湖南岳陽城西門,面臨洞庭湖,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君山,又叫洞庭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島嶼,由七十二個山峰組成,上面的古蹟很多。他登上嶽陽樓,在春雨瀟瀟中面對壯闊的湖景和煙雨朦朧中美麗的君山,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悲喜交加,感慨萬千,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作。

洞庭湖

詩題下原有兩首七絕,這裡選的是第一首。這首絕句的前兩句說明自己登嶽陽樓的由來。「投荒萬死」,即被流放到極遠的邊地,經過九死一生,僥倖活了下來。這裡是指黃庭堅於紹聖二年(1095)因朝黨爭受牽連被貶黔州(今重慶彭水),元符元年(1098)再徙州(今四川宜賓),接連在荒遠的渝、川、黔邊境謫居六年,受盡了折磨。到元符三年五月,才被放回。他從宜賓順長江東下,進入奉節的瞿塘峽然後到了荊州和嶽陽。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首,水流湍急,峽口又有灩堆,是橫亙在江中的一座大礁石,船隻很容易觸礁沉沒,歷來被視為行舟險地(1958年整治長江航道時已被炸掉)。

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首

這裡的「灩堆」是一語雙關,它既是自然界的險關,也是人生艱難險阻的象徵。但是,黃庭堅終於安然地闖過來了,活著到了現在的嶽陽樓上,而且還鄉在即。「生入」兩個字,其中包含著作者多少的歡欣和慶幸但是這背後,又隱藏著多少的悽涼和悲憤兩種情緒都交織在一起了,混合成複雜的感情,湧動在詩人的心中。後兩句,就進一步表現快到家鄉的欣喜之情。黃庭堅的老家在江西修水,離湖南較近,這裡的「江南」就是代指家鄉。程千帆和沈祖說「不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江南,當更如何?」但這情緒既欣然,又悽然。

嶽陽樓

是的,這兩句極寫放逐歸來難以自抑之喜,作者在謫居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還沒有到就禁不住先笑了,到了以後更加歡喜若狂的情形,我們就可以想見了。和上面兩句一樣,在這背後,也深深地襯託著作者多年來謫居生活的悲苦不幸,所以說這「一笑」是「既欣然」而又「悽然」的,整首詩都是這樣混合著複雜的情懷,讓人讀來也感到「悲欣交集」。黃庭堅向來是主張作詩要「無一字無來處」的,也就是說要善於熔鑄古人詩句,來增加自己詩歌的內涵,給人以品味不盡的意味。

黃庭堅詩中的「江南」代指家鄉

這首詩也是這樣。第一句用了柳宗元《別舍弟宗一》中的句子「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還用了杜甫《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天涯故人少,更益鬢毛斑」如果把這些詩和作者的這首詩結合在一起來讀,就更能領會這首詩歌感情的深厚了。此外,這首詩的另外一首姊妹篇是這樣的「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兩首詩並讀,既可以更多了解詩人登上嶽陽樓眺覽湖面的景象,也和前面那種快要回家了的欣喜之情相映照,增加了濃鬱的詩情畫意,引起我們的無盡回味。

相關焦點

  • 黃庭堅死裡逃生行至嶽陽樓上,遙望君山風景如畫,寫下千古名作
    這對於黃庭堅來說可謂是死裡逃生,他在歸途中行至嶽陽樓上,遙望君山風景如畫,高興之餘,他提筆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如果不是黃庭堅有這樣特殊的人生經歷,恐怕也難以寫出感情如此豐富的詩句,可見作詩填詞也是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宋代:黃庭堅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 江湖兇險冷暖自知,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
    按說書法有助於修身養性,書法家應該比較長壽的,但這四大家,都不是長壽之人,米芾56歲、黃庭堅60歲、蘇軾64歲、蔡襄55歲。,現在修水縣建有黃庭堅紀念館。今天這首《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寫於公元1102年,正是他被重新啟用期間,沿長江東下,途經嶽陽時冒雨登上嶽陽樓寫了這首詩。「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
  • 黃庭堅: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嶽陽樓上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對於沒去過嶽陽樓的我來說,與嶽陽樓相關的記憶就是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這篇散文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晴朗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愛國愛民情懷。
  • 古詩詞裡的君山,洞庭湖的明眸,嶽陽樓的知己
    果爸小啟:君山,在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勢奇秀,景色旖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記載:「湖( 洞庭湖 )中有君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君山由大小72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與千古名樓嶽陽城遙遙相望,優美的神話與厚重的歷史,讓君山聞名遐邇。
  • 黃庭堅從被貶之地千裡歸來,雨中登上嶽陽樓,寫下平生得意之作!
    直到1100年(元符三年),已經是進入快要進入花甲之年的他,才總算是逢了大赦,可以從被貶之地歸來,這個時候的黃庭堅已經心如止水,剛剛回到湖南岳陽,他就寫下了兩首很趣的詩《雨中登嶽陽樓》。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整首詩充滿了憂愁,也流露出了對於人生的無奈,開篇的兩句則是描寫了自己如何從被貶之地歸來,當年被貶到了偏遠的蠻荒之地,現在早已是兩鬢髮白,頭髮也是全部都白了,能夠活出走出瞿塘峽和灩澦關,那是一種幸運,當年以為自己再也回不來了,現在總算是回來了。
  • 被流放六年的黃庭堅登嶽陽樓,寫瞿塘峽、灩瀕堆之險,欲述何意?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黃庭堅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縮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出川後,他在途中寫了這兩首詩,自跋云:「崇寧之元(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嶽陽樓。」當時的嶽陽樓是遷客騷人會集之地,下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遠對湖中傳說為湘君神靈所棲的君山。在這裡,不少人覽物興情留下過不朽的詩篇。
  • 兩首詩寫嶽陽樓與君山,一虛一實,互相映襯,抒情與寫景巧妙結合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其一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灑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其二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嶽陽樓也是觀看洞庭湖風光的絕佳處,歷代文人墨客紛紛登臨,留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詩篇,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有《登嶽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描寫了洞庭湖壯闊的景象;而宋代的範仲淹更是留下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胸懷,讓後人崇敬不已。
  • 屹立在古詩詞裡的嶽陽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看到一番盛景,發出了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嶽陽寫下《登嶽陽樓》、《泊嶽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嶽陽樓》三篇。這一首就是其中的第一篇。該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江山的壯闊,宏大無比。
  • 小詩人登嶽陽樓超水平發揮寫首詩,無一樓字卻句句寫樓,一詩成名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一座嶽陽樓,引得文壇高手紛紛揮筆。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嶽陽樓》、杜甫的《登嶽陽樓》、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再加上大大小小几十位詩人的名作,讓這座樓儼然成了一座「賽詩樓」。
  • 古詩詞與江南名樓之嶽陽樓
    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建於公元220年前後,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嶽陽樓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自古以後,不少文人墨客等嶽陽樓後,感慨萬千,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 其實,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範仲淹,一生都沒有去過嶽陽樓
    ……裡面的千古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直以來都被廣為傳頌,被讀書人奉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在《嶽陽樓記》之前,古人也留下了眾多遊記/樓閣記類千古名文,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滕王閣序》,它是時年26歲的王勃在探望其父的路上經過而揮筆寫就的千古名篇。
  • 讀杜甫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本文由作者雲剪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可能是雪霽雲晴,才登上嶽陽樓。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對起。《嶽陽風土記》稱:「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闊」。張說於開元四年守此,有《嶽陽早霽南樓》詩,又有《登南樓》詩;而《嶽陽山城》詩有《西樓引夕陽》句,則嶽陽城本有南樓、西樓。稱嶽陽樓,則自甫始。李群玉《洞庭驛樓雪夜宴集》有「閒登嶽陽樓」句,在杜甫後來了。
  • 大愛嶽陽樓的十首古詩:嶽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可以這樣說:是洞庭湖的水,涵養了嶽陽樓的樓;是嶽陽樓的樓,點亮了洞庭湖的水。相得益彰的,不單單是這一湖一樓,還有眾多千古流芳的詩文。範仲淹《嶽陽樓記》是名垂千古的散文,杜甫的《登嶽陽樓》亦是唐詩的扛鼎之作。
  • 湖南作家質疑範仲淹《嶽陽樓記》,寫下《新嶽陽樓記》,水平如何
    >籍此,我們一起重溫一下這篇千古名作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黃庭堅晚年很有趣的兩首詩,兒時覺得很一般,長大後再讀淚流滿面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思想家;縱觀整個北宋時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不過黃庭堅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尤其是那首《牧童詩》,還是他七歲時的作品,整首詩寫得很有趣,看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諷刺,從而成為了一首經典之作
  • 7歲黃庭堅寫下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成為千古名作!
    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有一部分詩歌是以它的理趣而流傳千古。譬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等。它們都是因富含深刻的哲理,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成為千古名作。
  • 「山谷道人」黃庭堅十首經典詩詞,淡然從容,賞心悅目!
    出自宋·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其二)。詩句說不能坐船到湖中,在風浪之中眺望洞庭湖中的君山的遺憾之情。後句以比喻修辭手法寫浪花,既寫出了湖水之白,又寫出了浪頭之高。二、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出自宋·黃庭堅《鄂州南樓即事》。
  • 魚巷子文化散談:李白杜甫登嶽陽樓的「仙聖」五律
    (1045)春,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因範仲淹寫下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使嶽陽樓更著稱於世。中國詩歌史上兩大高峰李白和杜甫都曾經登上嶽陽樓,寫下千古名篇,而且都是在他們的晚年,詩藝爐火純青臻於造化之際,這種殊榮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唯有嶽陽樓獨享!李白登上嶽陽樓,是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因為在「安史之亂」中站錯隊,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傳來唐肅宗大赦天下的消息,李白也被赦免,重獲自由。
  • 洞庭湖畔嶽陽樓,詩文美名永傳揚
    嶽陽樓得以名滿神州婦孺皆知,很大程度上緣於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南朝宋元嘉三年(426 年),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一詩,詩中有「清氛霽嶽陽」之句,「嶽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唐代李白登樓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
  • 李白和杜甫鬥詩嶽陽樓,相繼寫下千古名句,各有特色不分仲伯!
    李白和杜甫鬥詩嶽陽樓,相繼寫下千古名句,各有特色不分仲伯!我們如果說了一些詩詞歌賦方面,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目前學習的一些詩詞,這些詩詞代表的就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李白和杜甫鬥詩嶽陽樓,相繼寫下千古名句,各有特色不分仲伯!我們在讀古代史的時候,想必都是知道的。杜甫對於李白非常的崇拜,兩人在詩詞方面也都非常的優秀,杜甫一般是不會和李白一起進行鬥詩。杜甫基本寫有關李白的詩詞都是寫出了讚美之詞。這時候並不是兩人不願意鬥詩,俄日是杜甫在生命即將到達了終點的時候,就選擇了一首詩,是針對李白的登嶽陽樓的詩展開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