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2020-10-11 蕭瀟心理說

楊絳先生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最令人稱道的大概就是她經營家庭的能力了。

在散文集《我們仨》裡,她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出了自己一家三口的普通日常。可是,這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日常裡,我們卻看到這一家三口對彼此深厚的愛,幾十年如一日,溫情有加,幸福更甚。

什麼是好的婚姻?什麼是幸福的家庭?我們都在這裡看到了。我想,這大概也是《我們仨》再版依然能賣出一百多萬冊的一大原因所在。真實瑣碎卻充滿趣味溫情,總能不經意間打動人心。

所謂愛越深,離別之時的痛苦就越強烈。我們很難想像,一家三口相攜走過這麼多年,然後深愛的丈夫、摯愛的女兒卻相繼在自己之前離世,楊絳先生的內心是如何地痛?

見過太多身邊的老人,因為伴侶的去世,失去了精神支柱,不久便也隨之離世。而楊絳先生,不僅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唯一的女兒,身邊空無一人。但她的內心又是豐盈的,讀書、寫作,充實著她的世界。《我們仨》就是在她九十多歲高齡時所作。

歸根到底,大概就是一句話: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走到人生邊上的楊絳先生,無比清楚明了這句話的含義。

她說: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是啊,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這個世界的樣子,存在於萬事萬物間,而我們能看到它們的樣子,則取決於我們的內心世界。

無論是我們的伴侶,還是我們的兒女,都不可能一直陪伴著我們。若想以此為依靠,大概難免失望。唯有自己,才是始終陪伴著自己的那個人。

不向外求,而向內求。

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的楊絳先生,因此才能將普通的日子過得詩情畫意。

即使丈夫錢鍾書笨手笨腳,總是惹出一堆小麻煩,楊絳先生也總是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的,我來」,而從無抱怨之心;

即使女兒因病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也不怨天不公,傷心卻淡然接受現實;

即使自己孤身一人,也不頹廢無措,而是每天讀書、寫作,用內心的豐盈撐起一片天。

楊絳先生的一生,幾乎沒有與人紅過臉,特殊時期被分配掃廁所、被剃「陰陽頭」、被謾罵,也依然是從容、優雅的樣子。

她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何為「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相關焦點

  • 楊絳100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
  • 楊絳,自己的世界,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先生,生於1911年,逝世於2016年,活了105歲,是世上少有的長壽學者。錢鍾書先生生於1910年,於1998年逝世,壽長88歲。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都是大學問家,著作多得數不清。兩人一生忠於愛情婚姻,很好地演繹了世紀姻緣。錢先生去世後,楊絳老人不顧年高體弱,整理出版了錢鍾書的遺稿,達九卷之多,令我感嘆不已。
  • 世界是屬於你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烏鎮也下雪了,這個黃小廚最喜歡的地方下雪了……下著雪,喝著黃酒,吃著河蝦和筍子,坐在小橋流水小軒窗旁,那該有多好啊……●世界是屬於你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最近經常跟多媽聊,不知道怎麼就變成這麼忙碌的人了?黃小廚突然有了一點……小情緒。
  • 楊絳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係
    全文如下: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 真正優秀的人: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一個人就好像一條魚,快樂不快樂,自己知道。你的苦,自己慢慢承受;你的快樂,自己留存心中;你的福氣,自己慢慢享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樹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何必強求誰懂你?真正優秀的人: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人生一輩子,為自己而活,從來不主動活成別人的影子,也不屈服於別人的淫威。
  • 茶人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與茶師尚本清先生的神思交換
    竭力搜尋,真的沒說過一句話。哪怕就坐在我對面,也沒有記得他曾經說過什麼。似乎一沒有說的素材,二沒有說的欲望。因當年的我,對茶還是懵懵懂懂。也感到這位先生,似乎有自己的世界,不太喜歡被打擾,亦不喜歡打擾別人。寫他,全憑神思。想當然的分析下為何他會如此這般,會成為茶師,會精精瘦瘦,會自成一派,自得其樂。
  • 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學會獨處,心靈更自由
    一個人獨自相處的時間久了,就慢慢的學會了與孤獨和睦相處,握手言和,人生而孤獨,漸漸地一個人在摸爬滾打中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不再在乎別人的冷眼旁觀,不再理會他人的閒言碎語,不再懼怕部分人的有意孤立。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 莊子: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作者:洞見Buliu世間眾生有千百種模樣,但都比不上你忠於自己的模樣。我們都曾經歷過,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你總是被誤解,被扭曲,被詆毀。試圖去解釋,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體諒,還讓自己心煩意亂,一肚子委屈。讀懂莊子這幾句話,我們終將懂得: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01不要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莊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之。
  • 楊絳先生經典語錄集值得收藏,尤其那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們無關
    楊絳和丈夫錢鍾書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式的愛情讓人豔羨不已,他們更是國民夫妻的典範,他們將生活的柴米油鹽演繹得如詩如畫。現在的愛情就像快餐,經不起推敲,更經不過時間的沉澱,反而更加讓人開始懷念從前那種日色消褪的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浪漫。
  • 放下他人看法,做最好的自己
    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遇見的問題,人們總是會被其他人的觀點和看法束縛住腳步,改變想法,甚至會因為他人的一句評價一個眼神而自我懷疑。但是當我們撇開他人的看法,用心去看生活中的一切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也許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也並不是正確的。他們的看法也並不是必須的,我們完全可以不去管這些看法,也不用時時刻刻掛念著,甚至因此改變自己。
  • 楊絳:理解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理解別人,就是善待你自己。1理解別人的不同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想法完全一致的兩個人。錢鍾書和楊絳年輕時,曾因為一個單詞的讀音起過爭執。楊絳指出,錢鍾書的發音帶著家鄉口音。錢鍾書礙於面子,就是不肯承認。兩人爭吵許久,說了很多傷感情的話。
  • 楊絳《我們仨》:不合群,是一種人生境界
    楊絳先生經歷過中國黑暗的時光,那個時候許多文人們都紛紛選擇出國避難,但只楊絳夫婦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候選擇留下,為中國的崛起付出自己的力量,這等氣魄是吾等的楷模,能有現在繁榮的新中國,離不開前輩們的無私奉獻。
  • 楊絳散文睿智幽默: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幽默是楊絳散文的另一種表現形態。這也是她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在作品中,楊絳寫得精緻簡潔,娓娓而談。文中在敘述往事的筆調幽默詼諧,開啟了散文幽默一路的發展。楊絳的幽默風格即使在現代女作家中也是不多見的。楊絳散文的幽默既繼承了五四時期散文的一些特點,同時也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她摒棄了五四那一時期大師們形而上的談玄論道,把自己的幽默立足於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幽默其實是一種人生覺悟,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 一個人的價值創造由自己而定,與他人無關
    舞臺上的楊麗萍是一個把自己圍困在自己世界裡的生命,釋放空靈,召喚晨曦,傾聽夢的故鄉,活成了最藝術的風華。泰戈爾說:「百花在我體內紛紛綻放。」那麼,所有深愛著一個夢的生命裡,挽住的無邊星河,要麼絢爛無比,要麼悠遠不息。每一年,永遠是耳邊的舞者孔雀的知己年,那個在時空中狂舞的影子深愛孔雀舞者,過了花甲,還是最美的樣子。
  • 「勝己者」楊絳:職人登峰極致的九度人生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是據傳出自楊絳的這段百歲感言,網上瘋傳,滿屏都是。雖然有人說這並非出自她親筆,但沒有人否認這段話很符合楊絳先生的境界,同時在當今中國,也很打動人心,溫暖人心。楊絳去世的當日,一位30多年前的中學同學,千裡之外,微信給我這碗雞湯,可見其醇厚溫度。
  • 楊絳一生節儉,卻把全部稿酬捐贈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勵基金
    當時校園內的不少時髦女性開始追趕潮流,唯獨楊絳還是一身上海旗袍,在人群中非常搶眼。但是他們一向不在乎這些,對他們夫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讀書。生活上一直很節儉,唯獨在書籍這方面比較大方。沒有看過的書他們都有興趣一讀,他們動用一切渠道去買書,楊絳稱呼錢鍾書是「書痴」,而自己也不遜色於他。
  • 楊絳:一生從容,一生優雅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特別喜歡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在劉穎所著的《楊絳:淡定從容,便是優雅》中,我們看到這位活過了一個多世紀的老人,用她自身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如何與己相處,活出從容、活出優雅。
  •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
    寫作時96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上,向前看就是死亡無需再看,向後看活了一輩子,很多東西有感悟。如有關人的問題、神和鬼、靈與肉、命與天命等,她開始和自己討論,無關學術、無關這個熱鬧的世界,而是對一些看懂了東西進行表述。
  • 《鼻子》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反而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鼻子的看法,並因此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在多年尋醫問藥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他對縮短鼻子的執著追求。在經歷了可以稱為屈辱的縮短鼻子的過程後,他並沒有真正解脫,反而內心受到了更多憂慮與糾結。在最後他又恢復了原來的鼻子,認為自己可以不再受人嘲笑,過上新生活。但實際上他在意的不是鼻子的長短,而是他人的看法。內供的結局又可悲又諷刺。
  • 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反映的是自己的看法,而與我們評價的人無關
    人們總想使事情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同樣在交往上總想控制別人。當別人要求我們做什麼事,我們總認為這是對方的需要。因此,當別人向我們徵求意見時,我們也總認為,我們的意見,他們會聽從。當我提出建議時,我希望得到回報,既希望你尊重並認可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