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時間到!
大閘蟹新鮮出湖,大家看著那肥美的蟹,都忍得住自己的口水嗎?
不過,螃蟹味是美,這弊端也沒少見,什麼螃蟹寒涼,吃起來很多禁忌什麼的。
有人接連吃了好幾隻螃蟹,出現腎衰竭;有人一口氣吃了五六隻大閘蟹,最後引發胰腺炎;還有人一天連著吃吃喝喝,每頓必有大閘蟹,最後診斷為急性腸炎……
所以,螃蟹到底應該怎麼吃呢?鈞寶這個年紀能吃嗎?
螃蟹的營養價值
說起來,螃蟹的營養價值真的很高,根據食物成分表的數據,按鮮重來算,100克蟹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大約是15%-18%。
因為蟹肉的水分含量特別高,脂肪含量特別低,如果按照乾重計算,它的蛋白質含量佔乾重的70%~90%。這個含量是其他食物很難達到的。
同時含有豐富的鈣、磷、鉀、鈉、鎂、硒等微量元素,河蟹中的鈣含量超過牛奶中的水平,有的品種能高達200mg/100g以上。硒元素的含量也是遠遠高於其他普通肉類。
螃蟹中維生素D的含量也是非常豐厚。
螃蟹的食用功效
1、抗結核: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
2、滋補、解毒:螃蟹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通經絡、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於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孩子多大可以吃螃蟹?
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了吧。
孩子6月齡開始添加輔食後,就可以吃螃蟹了。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在7~9月齡的飲食建議中,就提到了每天逐漸達到50g肉禽魚,這裡的魚還指其他水產品,如蝦、蟹等。
不過鈞媽還是建議大家,可以等到一歲了再給寶寶吃。剛添加輔食的時候還是以泥狀為主,做成蟹肉泥,或者與米粉混合做成糊糊。所以一歲以後,能吃顆粒狀的更好。
剛開始吃,也一定要遵循由少到多,適量而為的原則,一開始弄少少的蟹肉放入粥中或爛麵條中,量一定要少。
寶寶吃完後要注意觀察有無出現蕁麻疹、發熱等過敏症狀。因為過敏反應有可能立即發作,也有可能隔個一兩天才會出現,所以,不要過於頻繁的去給寶寶食用蟹肉,確定寶寶對於蟹肉確實沒有不良反應後再適量的添加。
不過,螃蟹屬於高蛋白的食物,如果一次性大量攝入的話,對消化道中的蛋白酶需求很大,孩子的消化系統還不成熟,過量攝入很容易導致各種疾病。
所以,孩子就算是不過敏,也不要多吃,秋天嘗嘗味道就好。
以鈞媽家為例,鈞爸可以視身體情況多吃幾隻,鈞媽稍微嘗下味道,鈞寶也屬於嘗味道階段,希寶就完全不能碰了喲!
吃蟹必須注意的幾點:
1. 不要讓孩子吃生蟹,生海鮮都附著有大量的創傷弧菌,即使在清洗的時候,如果皮膚有破損,都容易導致感染。
之前就有新聞爆出一位老大爺洗螃蟹時沒帶手套,結果被螃蟹刺傷,感染創傷弧菌。被送到了重症監護室,經過搶救最後病情才恢復平穩。
所以在烹飪的時候,一定要把螃蟹蒸熟蒸透。
2. 千萬不要吃死蟹。螃蟹瀕臨死亡時體內會分泌一種有毒物質組胺,且會隨著死亡時間延長而累積。死後的蟹肉更是會迅速腐敗變質,滋生細菌。
3. 蟹黃、蟹膏脂肪含量太高,儘量讓孩子少吃,主要以蟹肉為主。
4. 腸胃不好的孩子不要吃:螃蟹屬於寒性食物,也是異性類蛋白類食物,吃螃蟹會導致孩子腸胃不適,可能引起腹瀉。
5. 腹瀉的孩子不能吃:同樣的道理,吃螃蟹會加重孩子腹瀉的症狀,所以一定要忌口,更不能吃螃蟹了。
小知識:如何挑螃蟹
1、掂重量:好的螃蟹當然是比較重的,在同樣大小的情況下,較重的那隻說明肉更多、黃(膏)更滿。具體的方法也很簡單,找一隻大小合適比較重的螃蟹為標準,然後以這個標準來挑選重量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2、辨活力:有活力的螃蟹說明新鮮而且健康。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現在市場上很多螃蟹都是捆好了賣的,這是怕螃蟹活動過多消耗了自己的重量和掉腿,這種情況我們只要輕輕碰觸蟹眼就可以了——有活力的螃蟹會快速把突出的眼睛躲閃開的。
3、看顏色:看顏色分兩步:一是蟹殼要青、蟹腹要白,不能發黑;二是蟹尾部要發紅或發黃,並且高高翹起(蟹殼部分與蟹臍的根部要分離開、有滿漲的感覺),這證明蟹黃(膏)很滿。
4、捏軟硬:用手捏一下螃蟹的腿,如果感覺很軟就說明這隻螃蟹是很空的、沒什麼肉,蟹膏蟹黃也不可能很滿。
鈞媽總結
螃蟹雖好,但確實不可貪吃,大家適量就行,別想著盡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