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的詩人:李白杜甫王昌齡被捕,而他卻因禍得福

2020-12-06 歷史深海

安史之亂中,李白杜甫都沒他最慘,而他卻因禍得福,從此改變命運

中國歷史上的盛唐,經濟飛速發展,百姓生活幸福,詩歌的發展也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樣一個繁榮王朝,最終因為一場叛亂化為烏有。

在唐玄宗統治末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戰爭使很多著名詩人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那那些詩人們不同的命運。

李白、杜甫都是只當過小小的芝麻官,加上性格狂放不羈,恃才傲世,都落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結局。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稱帝為肅宗。杜甫面對亂局一心效忠,幾次投奔肅宗,卻中途被捕,後來和王維關在一起,二人心灰意冷。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得見肅宗,卻因營救友人得罪肅宗落得被貶謫的下場,前途一片暗淡。

當時的唐肅宗所剿滅,李璘被殺,李白在潯陽被捕入。就在臨近死期時意外被郭子儀所知,念在過去的情分上在皇上面前苦苦相求,皇帝把裡巴德斯最改成了流放。李白後來靠朋友接濟為生,一年之間遊覽了很多地方。

第二年的春天,李白在當塗(安徽馬鞍山)病倒了,病情日漸嚴重,而李白投靠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也即將退休。李白將平生著作,託付給李陽冰,這一年冬天就去世了,結局令人心酸。

在安史之亂中,王昌齡竟然是「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一個小小刺史竟然對名人大開殺戒,理由居然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與名氣,真是可笑,於是,一代詩傑人頭落地。同是盛唐詩人,王昌齡枉死,與之相比李白、杜甫二人還算是幸運的。

安史之亂的初期,高適所在的軍營,在西北名將哥舒翰的帶領下保衛潼關,戰鬥中犧牲慘烈,主將被擒,二十萬唐軍只逃生八千人,高適就是其中之一。高適隨玄宗入蜀,玄宗在群臣的建議下,派多個皇子分鎮四方,高適卻極力勸阻。

正是這次勸阻,高適得到了肅宗的親睞,畢竟眾皇子分鎮四方,會削弱太子的權力,而且為肅宗登基後的權威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高適很快得到了肅宗的重用。果然,後來發生了永王之亂。高適被委以重任,授以節度使身份,去平永王之亂。用「亂世出英雄」來描述,高適晚年的飛黃騰達應是頗為貼切的。

世事無常,造化弄人或許我們無法預知自己未來的模樣,但是正是未知讓人更加期待。不是嗎?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岑參高適參戰,王維杜甫王昌齡被捕,李白叛亂
    我們現在就以安史之亂時的唐朝做一個切面,了解一下當時的幾個大詩人在這場全國大動亂中的人生經歷。但是平叛有功並沒有給岑參的仕途帶來多大幫助,後來他的官職一直反反覆覆,始終沒有進入高官行列,晚年還被貶到地方做刺史。岑參於唐代宗大曆四年(769年)客死異鄉,享年五十二歲。二、被俘詩人:王維、杜甫、王昌齡在安史之亂中,王維、杜甫和王昌齡統統被俘。
  • 安史之亂中,那些著名的詩人們下場如何?王維比杜甫李白都幸運
    這一叛亂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路線圖在這場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中,文壇上大批的詩詞作家們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他們有的遭受排擠今天,歷史象便來帶著大家走進這些詩人的人生,看看在那個時代,他們的下場如何?一、杜甫安史之亂後,杜甫棄官入川,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雖然日子清貧,但也算自由。《登高》、《春望》、《北徵》以及「三吏」、「三別」等膾炙人口的名作,都是杜甫在這段時期內創作出來的。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杜甫雖然身在隱居,卻心繫國事。
  • 安史之亂中,那些有名詩人們的結局怎樣?杜甫王維都沒有李白慘
    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導致大唐帝國一蹶不振,致使無數百姓生離死別的「安史之亂」爆發,生活在這個時期的著名詩人們也不幸被捲入其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人生,一起看看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裡那些著名詩人們不同的命運。
  • 安史之亂中,那些有名詩人們的結局如何?杜甫王維都沒有李白慘
    在唐玄宗統治末年,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代表的唐朝將領發動了一場同唐王朝爭奪政權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這場戰爭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國家實力迅速銳減,大量平民百姓受到殘害,無數的朝廷官員慘遭迫害,一段流傳世世代代、為人哀嘆吟唱的李楊悲劇愛情故事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 安史之亂中的李白和杜甫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對於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唐詩雜論·杜甫》)的一件大事。今天的講座,我就想以這兩位大詩人在安史之亂當中的遭遇為主,來談談他們的友情和相關的詩篇。
  • 「詩聖」杜甫——成於安史之亂
    杜甫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佳作,也因此被人們尊為詩聖。縱觀杜甫的一生,他不像李白那樣可以放任灑脫,他是時代興衰的見證人,他用他那悲天憫人的視角觀察世事,詩作深沉頓挫,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對自己命運的思考,盡在詩作中被他緩緩道來。
  • 義薄雲天豪俠宰相,為王昌齡報仇,救了杜甫李白,是詩人的救星
    這是杜甫在《洗兵馬》詩中對唐肅宗朝宰相張鎬的讚頌。杜甫被破格任命為在皇帝身邊「拾遺補缺」的言官—左拾遺。他忠於職守,希望向皇帝提出有份量的進言。當房琯由於「瞎指揮」兵敗陳陶時,罷相,被追究。杜甫正好挺身而出,抒救房琯。肅宗大怒,要嚴辦人微言輕的杜甫。這時,正是張鎬向肅宗進言:如果辦了杜子美,以後還有誰敢說話啊!於是肅宗才饒了杜甫。
  • 葛曉音:安史之亂中的李白和杜甫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對於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唐詩雜論·杜甫》)的一件大事。今天的講座,我就想以這兩位大詩人在安史之亂當中的遭遇為主,來談談他們的友情和相關的詩篇。
  • 安史之亂以後李白對杜甫的態度有什麼改變?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盛唐時期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是唐詩浪漫主義的代表,杜 甫是唐詩現實主義的大師,聞一多先生將他們視為「詩中的兩曜」,郭沫若先生將他們 比作「天上的雙子星座」。兩人相處同一時代,有過交往,因此,他們的友誼也成為千 古傳頌的佳話。
  • 安史之亂的詩人:岑參高適參戰,杜甫被抓走,王昌齡被自己人俘虜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岑參高適參戰,杜甫被敵人抓走,王昌齡被自己人俘虜安祿山造反之前,幾乎人盡皆知,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結局,只有三個人非常相信他,李隆基、楊玉環,還有安祿山自己。一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在這段時間中,幾個大詩人的人生經歷也發生了變化。
  • 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連李白王昌齡也無法超越
    01像王維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都是諸體皆擅的,不過在每種體裁上,成就各有高低。比如歌行體,當然是李白成就最高;律詩,尤其是七律,則是杜甫成就最高;而七絕,成就最高的則是李白和王昌齡,王昌齡可是被稱為「七絕聖手」的詩人。
  • 「安史之亂」中的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巨變,而且曾經相遇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佳話​‍‌‍​‍‌‍‌‍​‍​‍‌‍​‍‌‍​‍​‍‌‍​‍‌​‍​‍​‍‌‍​‍​‍​‍‌‍‌‍‌‍‌‍​‍‌‍​‍​​‍​‍​‍​‍​‍​‍​‍‌‍​‍‌‍​‍‌‍‌‍‌‍​
  • 李白、高適、杜甫,曾經的三個好兄弟,為何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
    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大文豪,為我們後代留下了諸多不俗之作。李白、高適、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傳世篇章。前幾天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說這三個人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互相絕交了?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個邊塞詩領軍人物,看似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卻在壯年之時共同遊歷梁宋,書生意氣,指點天下,難道友情也會有這樣的波瀾?
  • 安史之亂中詩人的逃亡路線,三吏三別的名篇從何而來
    安史之亂中,天無絕人之路,杜甫最後竟然從長安城逃了出來,而且順利地在靈武見到了肅宗,他那「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樣子,深深地感動了唐肅宗,於是,唐肅宗封他當了左拾遺。當時身為宰相的房琯只知道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和叛軍作戰,竟然採用古時候的戰陣,結果大敗而歸,肅宗問罪的時候,杜甫因為替房琯求情而得罪了肅宗,很快遭到了貶謫。 那時候,他在華州等地待了一段時間,那些地方正是遭到安史之亂破壞最嚴重的地方,杜甫將自己親眼所見的場景,用詩歌記錄下來,這便是不朽的「三吏」、「三別」。
  • 安史之亂究竟有多亂?其實從杜甫這首詩中便能得知!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夔州時,見到了那裡的民情,雖然安史之亂已過,但太平的盛世早已殘破不堪,只留下各路軍閥四處徵戰爭搶地盤,那些王權富貴為了一己私慾,頻繁發動戰爭,導致百姓們經受戰亂之苦,簡直苦不堪言,於是杜甫寫下了「閣夜」這首詩。
  • 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多首詩,而李白只回了四首,還沒有一首是走心的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們一個是瀟灑飄逸的詩仙,另一個是心繫天下的詩聖。後世並稱他們為「李杜」。比如韓愈,就在他的詩裡寫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和杜甫的友誼,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 偉大詩人杜甫的詩歌創作與安史之亂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係
    偉大詩人杜甫的重要詩歌創作與安史之亂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係。那些洋溢著深厚的愛國思想感情的詩篇,哺育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志士。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天寶十四載)冬,延續了七、八年之久。它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杜甫的這首詩,真實描寫了安史之亂期間的所見所聞,不愧是史詩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壇的「雙子星」,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喜歡仰望星空的詩仙,那麼杜甫則是一個俯瞰大地的詩聖。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具有濃濃的忠君愛國思想。安史之亂後,他更是憂國憂民,從他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中,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仁慈與愛國情懷,這首《石壕吏》便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之作。
  • 杜甫的這首詩,高度還原了安史之亂期間的所見所聞,不愧是史詩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壇的「雙子星」,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喜歡仰望星空的詩仙,那麼杜甫則是一個俯瞰大地的詩聖。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具有濃濃的忠君愛國思想。安史之亂後,他更是憂國憂民,從他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中,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仁慈與愛國情懷,這首《石壕吏》便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之作。公元755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大唐看似是一座堅如磐石的帝國大廈,頃刻間即將倒塌。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詩中 「楊花」「子規」有哪些特殊含義?
    孟浩然和王昌齡關係也密切,孟浩然辭世就是因為王昌齡去看望他時,兩個人飲酒吃海鮮,導致孟浩然舊疾發作。而王昌齡和李白的淵源更深。早年隱居石門谷前,王昌齡就結識了李白,並邀請李白和他同隱居,「中途偶良朋,問我將何行」。但是李白彼時剛出蜀一年左右,正待大展宏圖,「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豪英。恥學琅琊人,龍蟠事躬耕。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