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農民覺得掃墓上墳沒意義?墳頭塌和墳上無草,也很正常

2020-12-06 農俗俱樂部

農村把祖墳和祖宅看的很重要,祖墳是寄託,祖宅是根。

農民講求落葉歸根,在異鄉去世對於他們來說是一輩子最遺憾的事情。

所以很多農民患上絕症後寧願在家託日子,也不願去外面度過餘生,就害怕客死異鄉。

農村普遍實行的是土葬,人去世後要葬在祖墳,要立墳頭,以後他的後人才能前去祭拜,這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孝道,於是有了清明上墳的習俗。

但近幾年我們村有個普遍的想像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清明不再掃墓,他們覺得,與其花錢買紙火浪費錢,不如去買點好的大吃一頓。

而後人是否清明掃墓?一般會導致祖先們的墳墓出現兩種情況,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農俗。

解讀農俗的同時,順帶和大家聊聊,如何看淡清明不上墳的農民吧!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墳墓連墳頭都塌陷了,陌生人會覺得葬在這裡的人可能後代子孫稀少,甚至沒有,才會墳頭在日曬雨淋中塌陷無人管。

而墳頭沒有長出草,這在農村看來是非常不好的現象,覺得這是其後人不太富有的象徵。

那麼這句農俗有沒有道理呢?下面分開詳細的和大家說說吧!

首先,「墳頭塌消子孫稀」,文章開頭我說過,農村很重視祖墳和祖宅。

所以清明時,不管他的後人們在什麼地方,大多都會遠道而來去掃墓上墳,因為一年就一次,錯過了就只能等下一年。

農村上墳掃墓的過程之前和大家說過,是挺隆重的。

農村大多是土葬,墳墓會用石頭砌起來,裡面圍著泥土。

但山上老鼠蟲蟻比較多,有時會把墳墓的石頭給弄鬆散甚至掉落,加上雨水的衝刷,墳墓塌陷是常有之事。

所以一年一次的掃墓,農民們需要為祖先們整理一下墳墓上的雜草,將石頭砌好,保證祖先的墳墓完好。

如果逝者有很多後人,那麼清明必然子孫前來掃墓上墳,墳墓是不太可能會塌陷的。

反之,如果逝者去世時還沒結婚,或後人不多,不常回來的話,那自然無人給他掃墓上墳,時間久了墳墓塌陷漸漸變成孤墳,甚至沒有墳頭完全無人知道,墳墓完全歸為自然。

所以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對!墳墓塌陷除了子孫少無人問津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觀念轉變:比如我們村,現在有很多人的觀念轉變了,他們覺得上墳沒意思,清明也沒有了上墳的習慣,所以如果沒有那種心思,子孫再旺盛墳墓塌陷也是在所難免。

2.遷居:還有的是賺了錢,在城裡工作或直接搬遷到其它地方居住了,來掃墓上墳的可能性自然不高。

3.出五服:以前說過農村喪葬裡有「出五服」制度,人們很少會去祭拜幾百年的老祖墳,除了像名人、烈士之墓,一般人的墳墓「出五服」後就不再有人祭拜了。

自老祖墳而下的中間那些祖墳是有人祭拜的,「五世而遷」,喪服盡於高祖就「出五服」了。

始祖相當於是「百世不遷」,自然有人祭拜,但大多農民只是祭拜到高祖和始祖,高祖之上,始祖之下的列祖列宗大多是無人祭拜的。

所以有的墳墓塌陷不是因為後繼無人或子孫稀少,而是可能繁衍出了大姓宗族,出了五服而無人祭拜塌陷。

而對於「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個就沒有道理了。

農村常說「墳頭草都長青了」,墳頭長草在農村看來是一件好事,因為墳頭長草或墳上長草那麼墳上的泥土就不容易被衝走,會被草根僅僅抓緊,哪怕下雨也不會被衝刷走,農民上墳的話也不需要費勁兒的添土。

所以農村覺得墳上長草蘊意子孫旺盛,財源廣進。

但如果墳上不長草,那會覺得可能墓地沒有選好,暗示了後代可能運勢不算好。

個人覺得這並沒什麼依據,只是人們的一種偏見。

草木生長代表生機和生命,這自然會讓人們聯想到好的意思,可墳頭不長草光禿禿的,多多少少有點一無所有的意思。

但其實這和泥土的性質有很大關係,有的墳墓哪怕沒有人打理也能長出植物,土壤不流失反而鎖緊了墳堆,不僅墳墓不塌陷,反而萬古長青,墳墓越長越大。

大多墳墓都會長草,除非那種用混領土澆築的,不然不長草的確比較少見,這大多和土壤有關,並沒什麼蘊意。

有的農民自家祖墳不長草的話還會在上面種一些想絲茅草和班毛草之類的植物作為墳頭草,將其作為墳頭草。

這種人工種植的墳頭草很難滅絕,繁衍和生長能力都很不錯,農民種下後大多不需要過多注意。

但如果連墳頭草都不長的話,那可能真的和當地的土壤、環境有關,比如缺水、土壤的酸鹼性等,和子孫後代的貧富並沒關係。

但還是有很多農民遇到這種情況後沒法理解,就會選擇遷墳,他們覺得是墳地選的不好,尤其是老人的墳地被看得更重要。

其實吧,我個人支持清明掃墓和上墳只是覺得這是一種孝道的傳承,老家常說「前人做給後人看」就是這個道理,也教育自己的子女,百行孝為先!

當然也是我們作為人的一種情感寄託,對於那些清明不掃墓不上墳的我覺得也很正常,沒必要有什麼異樣的眼光。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那麼對於這句農俗和清明不掃墓的農民這兩種情況,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農民問:磚砌的墳呢
    今天我們文章主要是講述古代農民,對於祖先墳墓發生的變化,做出的一些預言,後來經過口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農村俗語。比如下面這句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麼老農民就問了:現在農村墳墓都是磚砌的,沒有變化了,會如何呢?
  •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墳頭上長的草可以拔嗎
    比如在對祖墳的態度上,人們更是充滿敬意,在老人們去世後,會找人看風水,選個合適的地方安葬,在忌日和清明等節日當天,後代子孫一般都要去上墳,以示對先人的哀思。同時還會定期對墳墓進行修葺,農村會以祖墳有沒有被打掃,來判斷這家的後代是否孝順,是否人丁興旺,所以在祭祀時,還要說求先人保佑子孫的話語。
  • 俗話說「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是啥意思?在理嗎?
    俗話說「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是什麼意思?在理嗎?以前農村基本上是土葬,歷來農民朋友就很重視祖墳風水,尤其是老一輩農民朋友中甚至認為祖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家族的興衰,比如地理環境,朝向等等,通常還會請「風水先生」觀察定奪,因此產生很多說法和講究。農村裡,把已故先人墳墓稱為陰宅,活人居住的房子叫做陽宅,可見人民對先祖墳墓重視程度。
  • 祭祖的講究:「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老祖宗的告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單單關於祭祀這方面就有很多說法,特別是祭祖的時候,也是相當講究的,就比如老人常說的「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傳統的意識裡:若連續多年無人添土,就意味著這家人,後代子孫比較稀少,人丁不旺,不然的話,怎麼連個上墳的人也沒有呢?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就是說老人去世下葬後,隨著時間的增長,墳頭上長草是很正常的現象。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人重視祖墳,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農民看來,祖墳的狀態會之家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運勢,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家人的祖墳出現了凹陷的情況,這意味著這家人的後代子孫比較稀少,很難出現人丁興旺的局面,如果是建了好幾年的老墳,墳上卻一直不長草的話,子孫後代的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貧窮,而且難以找到生財之道。
  • 九哥講俗語(第26期):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
    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大多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大多數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積累的結晶,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當然,也避免不了有些糟粕,需要我們加於辨別,有選擇地吸收。今天,湘西九哥來給大家講講,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放在今天的語境下,該作何理解?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祖墳屬於陰宅,活人居住的房子叫陽宅,陰宅和陽宅都有著諸多的講究和說法,認為祖墳的方位和相關的環境會對子孫後代都有著諸多的影響。就比如,我們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吧!首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萬一誰家的祖墳塌陷,就預示著子孫人丁不興旺。墳頭上的草木不茂盛的話,暗示後世家人過得比較寒酸貧窮。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是什麼意思?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是什麼意思?墳頭有塌陷,子孫難覓見;墳頭少長草,後人不會好!這說明了先人墳墓對子孫的重要。「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意思是如果某祖墳墳頭塌陷,那麼這家人的後代就會子孫稀少,寥寥無幾。如果某祖墳墳墓上寸草不生,那麼這一家後代就會比較貧窮,難尋生財之道了。農村重視祖墳就猶如重視祖宅一樣,沒有祖墳就沒了寄託,沒有祖宅就沒了根。
  • 古人云:「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有什麼講究?
    而中國也非常的信任風水之說,在人們看來,祖墳的位置和祖墳的變化,是能夠決定著後人的命運的,所以就流傳下了這麼一句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02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看是非常直接的,若是墳頭塌陷了,就代表著子孫會慢慢的凋零落寞,要是墳頭上連草都沒有,就代表著後代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貧困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農村流傳著一句與祖墳有關的俗語,它就是「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是否還有道理呢?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火葬還沒有普及之前,農村的喪葬方式以土葬為主。
  • 老人說:「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漲見識了
    對祖墳和祖宅是非常重視的。尤其在農村,老人去世後,後輩們不僅會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安葬地點,還會很注重墳墓的維護,每年清明,都有不少農民在祭祖的同時,對祖墳進行修葺。重視祖墳,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因為祖墳的好壞會關係到家族的發展。
  •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祖墳風水真的這麼重要嗎
    關於祖墳風水,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民間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意思就是說如果先人的墳墓坍塌凹陷甚至快要消失不見,那麼這個家族的子孫就比較稀少,人丁不旺,倘若先人的墳墓上光禿禿的寸草不生,那就代表這個家族財運不佳,子孫後代生活艱辛,愁壞後人。為何會有如此一說呢?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討一下。
  •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指啥?快看看吧,別被笑話了
    祖墳有人修繕,意味著這個家族有後人,人丁興旺,百子千孫,枝葉碩茂……而俗語說:「墳頭塌井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又是什麼意思呢?看到這句話,相信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墓主無後,已「斷子絕孫」,「絕後」。「墳頭塌消子孫稀」從字面上看,意思直白明了,指墳頭都塌陷了,消失了。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這意味著墓主子孫後代稀少,甚至是無後代。
  •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指啥?快看看吧,別被笑話了
    祖墳有人修繕,意味著這個家族有後人,人丁興旺,百子千孫,枝葉碩茂……而俗語說:「墳頭塌井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又是什麼意思呢?看到這句話,相信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墓主無後,已「斷子絕孫」,「絕後」。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顯然,非也。
  • 農村俗語「墳頭塌子孫少,墳頭無草後代窮」這句話啥意思?啥說法
    「添墳」,畢竟祭拜先祖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畢竟我們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在農村裡,有著「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的墳頭塌消子孫稀,這個也是我們所謂添墳的目的,當我們祭祖的時候都要在逝去親人的墳頭上添點土,目的就是讓逝去的親人能保佑我們,畢竟在以前的農村裡,親人的墳墓都是用土堆成的,時間久了土就會慢慢的減少,有的時候墳頭就會變得很小,那麼這樣的話就是不利於我們後代的發展,也是對親人的不敬,所以說到了一定的日子,作為後人來說就要及時的給逝去的親人添墳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此外,清明節也是一個與農業生產有重大意義的節日,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長河,清明節兼具許許多多自然與人文豐富內涵。其中在民間清明節上墳的風俗也是源遠流長,幾乎也是在各地區都共有的一傳統風俗。正如俗語所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不過在一些傳統風俗方面的講究卻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古人勸世良言
    墳頭塌消子孫稀為何說墳頭倒塌就意味著子孫稀薄呢?在古代,宗族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子孫每年都要給祖宗上墳和供奉,還會修繕墳墓。如果說子孫健在的話,不可能會對祖墳塌壞的情況視而不見。古人看似在說墳塋的情況,其實是在以良言告誡,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不說籌謀百年之計,也要有個長遠的打算和想法。古人看重宗廟祭祀,如果祖墳荒廢是很悲哀的事情,以此景象來讓世間痴兒有居安思危的念頭。你認為這句俗語有道理嗎?歡迎評論分享。
  • 清明上墳最佳時間和禁忌你都知道嗎?清明掃墓須知 別掃走了福氣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這個節日是後人用來懷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數孝子賢孫都會到墳地、火化廠或骨灰庵施行祭拜儀式,以寄託對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紀念和緬懷之情。那麼上墳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清明上墳的禁忌又哪些呢?
  • 農村清明掃墓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個農俗真有點難懂
    而就農村的農俗來說,今天還有個重要的意義。這個和農村清明掃墓上墳的一個習俗有關,不過這個習俗的本身意思卻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習俗吧!清明添墳和上墳只能提前,不能推後,如果清明過了就沒必要去了,錯過了清明再去上墳就失去了禮節和孝道的意義。但因為清明前面兩天是寒食和半寒食不宜上墳,故而最佳時間就是清明前面第三天或清明當天,這就是「前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