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
文 | 讀書君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尤為重視血緣關係,強調家族觀念,崇尚集體主義,以氏族而群居。
這點,光從那些常見的「光宗耀祖」、「認祖歸宗」、「家醜不可外揚」等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詞語中就可以看出來。
可以說,這種家族理念,已經深深地烙在每個中國人靈魂的深處,成為了一種精神的寄託。
為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敬重祖先的傳統,並在這基礎之上產生了各種祭祀活動,比如有清明節、重陽節等。每到這樣的特殊節日,人們會到祖先的墳前悼念、祭拜,以表達自己的對祖先的敬重和緬懷之情。
當然,祭拜祖墳,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種緬懷之情,更表達的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對過往血緣親情的追憶。
所以,從古至今,中國人非常重視對祖墳的修繕,常常將祖墳修得平平整整,容不得半點馬虎,容不得半點的雜亂無章。
若有條件的,甚至將祖墳修建得像宮殿般富麗堂皇,奢華無比,以彰顯家族的輝煌氣質。
客觀上講,祖墳是活著的人的一種象徵。祖墳有人修繕,意味著這個家族有後人,人丁興旺,百子千孫,枝葉碩茂……
而俗語說:「墳頭塌井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又是什麼意思呢?
看到這句話,相信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墓主無後,已「斷子絕孫」,「絕後」。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顯然,非也。
下面,我們不妨將其拆開,一分為二來看,便於更好地理清這句話的意思。
「墳頭塌消子孫稀」
從字面上看,意思直白明了,指墳頭都塌陷了,消失了。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這意味著墓主子孫後代稀少,甚至是無後代。
有無道理呢?乍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是,嚴格來說,此話卻有些偏頗,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
首先,一般而言,墳墓沒有人打掃、祭拜,墳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風蝕、被雨水衝刷等等,進而慢慢地塌陷,甚至是「消亡」。
而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墓主無後人導致,這點不可否認。
但是,墳頭坍陷,無人修繕,並非都指「無後」,因為也有例外的情況。
比如: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宗廟制度,祭祀禮儀。
宗廟,即為了祭祀祖先而修建的建築,其廟的多少(即廟數),視享受祭祀祖先的多少而定。然而,宗廟內所列的先祖名額並非是無限多的(或5、或7或9),當人數超過了額度,那麼除始祖外最遠的祖先神位就會被遷出宗廟,即「祧」。
如此算下來的話,自上而下的那些中間祖墳,也就容易被忽略掉了,而只有少數先輩才為「百世不遷」,這少數人便是祖宗之源頭,血親之始,也就是始祖、太祖,才被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供奉著。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祖墳的情況基本也和這一樣。中間那些不遠又不近的祖墳無人祭拜,並不能說明是子孫稀少,相反,可能是已經演變了大姓家族。
另外,有些墳頭無人祭拜,還可能是因為受環境習俗等影響導致,而不是因為後世無人。
在中國,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通常幾代以前的祖墳,就很少有人去祭拜了。
過去,社會生產力低,科技沒那麼發達,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死亡率比較高。這種人口更迭的速度較快,往後的孫輩、曾孫輩……,由於距祖輩的年齡相隔較遠,對祖輩已經沒有什麼感情或印象。在這種情況下,若中間一代人已經不在,或沒有給予一定的引導,後輩們可能就把幾代以前的祖輩墳墓給遺忘了。
而在過去,逝者的墳墓,多是由石頭或土堆壘成的,幾十年後,若沒有人打掃修繕,大多會塌陷甚至消失,重新恢復成了原有的土地面貌。為此,幾代以前的祖墳,即便後人想起想祭拜,也可能找不到了。
「墳上無草絕家資」
「資」,即資產、資本,這段話的大意意思,是指墳頭上沒有草,將影響後代人的財路,導致後代變窮。
然而,事實又果真如此嗎?很顯然,此話帶有幾分封建思想成分。
墳頭上長不長草,其實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般而言,人們在掃墓的時候,並不會將墳墓的雜草連根完全剷除,留下光禿禿的模樣。因為墳頭若是寸草不生的話,墳墓的泥土將會被雨水衝刷帶走,久而久之將會導致墳頭塌陷。
為了保持水土,人們甚至會給不長草的墳墓,人工增加一些草皮上去,避免祖墳越來越平,越來越塌。
而不長草的墳墓,可能是因為澆灌了混凝土等原料,致使草木無法生長。又或者,是因為環境、土壤、氣候等問題而影響了植物生長。
所以,墳頭長不長草,與是否影響子孫後代發財,根本沒有必然聯繫。
評價
在中國人心中,祖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祖墳,就相當於沒有了根,沒有了靈魂的寄託。祖墳是一個家族「精氣神」的重要象徵。
不過,歷史上,一些關於祖墳的言論說辭,也並非是科學、有道理的,我們應該理性辯證看待,切勿搞封建迷信,以免遭人笑話。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