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三段「換孩」的故事和公案:其一是春秋時期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故事,其二是孔府「中興祖」孔仁玉的故事,其三就是《請平樂》的主人公,「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宋仁宗了,而這個故事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換孩」故事了。這三段故事既是傳奇故事,也是三段公案,歷史真相一直存疑。但這三個人都有勵志的傳奇歷史傳世。
在這三段故事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狸貓換太子」了。這段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劉娥,因為小說、戲曲、傳奇的廣泛流傳,被塑造成了一個「狹隘妒忌,搶奪太子,殘害太子生母,擅長宮鬥,把持朝政的奸妃」形象。而這一形象卻與史書中的記載大相逕庭,以至於後世一直把她作為一個反面人物來唾棄。
真實的劉娥其實是一個很有頭腦的女政治家。如果把劉娥的一生拍一部電視劇的話,那一定是一個女性勵志傳奇的大女主劇,如同《羋月傳》《甄嬛傳》一樣。
1、一個自幼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孤女,一朝成為皇后。
劉娥自幼父母雙亡,寄居在外祖家,長大後長得如花似玉,成為歌女,後來嫁給一個叫做龔美的銀匠,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後龔美帶著劉娥到京城謀生,但生計艱難,於是打算把劉娥賣給他人,恰好被當時的韓王,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的手下看到,推薦給了韓王趙恆。趙恆一見劉娥,大為喜愛,寵愛不已。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聽說後,不滿劉娥的出身,下令趙恆將劉娥趕出王府。
趙恆捨不得劉娥,於是把她偷偷藏進手下的府中。宋太宗去世後,趙恆繼位,立即把劉娥接回宮中。之後多年,寵愛不衰,連續晉升,直到最後成為皇后。
所以說,出身不能決定你的一切,決定你未來的走向的,是後天的努力和改變。劉娥的命運一開始是悲慘的,後來幸運的遇到了宋真宗,改變了她的命運,但是她後來多年受寵,臨朝稱制,靠的卻是後天的努力。
2、一個博覽群書,熟讀經史,通曉古今,才華出眾的後宮女子。
史書中說劉娥:
「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帝每巡幸,必以從。」
劉娥是孤女,後來又是歌女出身,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家庭和文化教育,史書說的她「曉書史」,不可能是有人專門教導過她,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學成才。她被宋太宗所嫌棄出身,被迫要離開趙恆,有被拋棄的風險,雖然趙恆冒險偷偷藏起了她,她自己的心裡未嘗沒有危機感。因此,很有可能,在幽居躲藏的歲月裡,努力學習,博覽群書,增廣見聞,這才讓她進入後宮後才華出眾。
她後來處理後宮的事,有理有據,沒有大的疏漏,而且宋真宗退朝後處理奏章,經常到深夜,劉娥一直陪伴在側。真宗出外巡幸,必定會帶著劉娥,而劉娥幫助真宗處理政事,「周謹恭密」,被真宗所倚重和信任,這些都說明,劉娥有見識,有能力,能輔佐真宗。
劉娥被封皇后時已經44歲,從古代女子的角度來說,已經是色衰愛弛的年齡了,但是宋真宗不顧大臣反對,定要立劉娥為皇后,並且封后之後,劉娥經常陪伴皇帝左右,如果僅僅是因為美貌打動了皇帝,誰能相信?更何況,皇帝還讓劉娥幫助處理政事,由此可見,她必定有過人之處。
3、一個被戲曲、小說醜化,被宮鬥外衣掩蓋了真實面目的女政治家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元代,到清代後才成型。故事中的人物除了劉娥和宋仁宗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後世我們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包拯,正是他破了「狸貓換太子」的這件冤案,讓宋仁宗和李宸妃母子團聚。但這和史書相差很遠。
首先,史書上記載,宋仁宗是在太后劉娥去世後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生母,而且生母已經去世,所以不存在母子相認一說。這一點史書上有明確記載。
其次,包拯做官時,劉太后和李宸妃都已經去世,哪來的包拯斷案?難道是包拯斷鬼案?亦或是包拯幫李宸妃翻案?但是劉、李兩人都已不在人世,何來翻案一說?
此外,說劉娥擅長宮鬥,為了霸佔李宸妃的孩子,殘害了李宸妃。那麼,既然她可以搶奪李宸妃的孩子,那為什麼不把李宸妃殺死,反而會留下一個將來可能說出事實真相的「禍根」呢?
所以,「狸貓換太子」一事當然是不符合史實的,劉娥嫉妒狹隘,殘害嬪妃一事都是後世醜化她的。
李宸妃生下孩子後,孩子被當做劉娥的孩子,交由楊淑妃代養,是宋真宗與劉娥商議決定的。目的是為了名正言順的立劉娥為皇后。況且,古代後宮中嬪妃懷孕,是有記錄在案的,劉娥有沒有生孩子,宋真宗不可能不知道,把孩子抱養給劉娥,真宗是知情的。
後來,劉娥與宮中嬪妃交好,厚葬李宸妃,與楊淑妃情同姐妹,共同進退,都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明事理的女子,並不是一個狹隘自私,擅長宮鬥的高手。
宋仁宗是劉娥撫養長大的,劉娥對他管束很嚴,教育有方,這從仁宗在位四十多年的行事作為就可以看出來。宋仁宗被史學家稱為「守成賢主」,仁宗一朝也被稱作「仁宗盛治」,國家安定,經濟繁榮,科技和文化大發展,名臣輩出。宋仁宗的一生政績卓著,被後世讚譽,這是因為他少年時期受到了劉娥很好的教育和薰陶,登基後又有劉娥臨朝稱制,幫他打理政事,給他以後的「盛治」做了很好的鋪墊。
正如武則天稱帝,在唐宋以前對她的評價正面的多,反倒是後世逐漸的惡評多起來,實際上是元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和男性掌權者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男權的強化,打壓女性、貶低女性地位所作出的一些醜化武則天的行為。
4、一個有野心、有能力但是未能如願稱帝的「準女皇」
劉娥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功績赫赫,後人把她與漢朝的呂太后、唐朝的女皇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可見歷史對劉娥的評價之高。
但是劉娥也是有野心的,從她與丁謂聯手罷免宰相寇準,只因為宋真宗怕她今後把持朝政,與寇準密謀讓「太子監國」,後宋仁宗繼位,她又藉故剷除了當初與他聯手的丁謂,獨攬大權,以及她終身不還政給仁宗,這些都可以看出她對權利的野心。
雖然她臨朝稱制期間,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女性政治家。她終結「天書運動」,避免朝廷財政枯竭;將大臣的親族親信繪成圖,貼在牆上,以便在升遷封賞時避免黨爭;發行「交子」(紙幣)促進經濟繁榮。她還興修水利,興辦州學,為仁宗後來的「仁宗盛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作為一個手握政權的政治家,她自然也會產生野心,所以她多次不顧大臣反對,穿著龍袍去參加祭祀大典,恐怕從心理來講,她是希望稱帝的,但由於宋朝的制度和群臣的反對,她自己也克制了欲望,沒有真正做到龍袍加身,效法武則天。
然而,作為一個大權在握,臨朝稱制的太后,她實際上已經做到了事實上的「女皇」,或者說,她已經是一個「準女皇」了,登不登基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縱觀劉娥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她從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一個出身卑賤,生活艱難的歌女,到成長為一代女政治家,她的命運有幸運的一面,但更多的在於她後天的努力。她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卻通曉書史,在政治上長袖善舞。她輔佐了宋真宗,教育並培養了賢明的宋仁宗,兩代帝王都對她多有倚重,這與她富有政治才華,為人聰明,善於理政是分不開的。劉娥死後,司馬光、範仲淹等宋廷名臣對她的評價都是是正面的。就連《宋史》也說她「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可以說,評價相當的高了。
聲明:本文系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