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法門與淨土法門有何不同?8位祖師為我們做對比

2020-12-11 淨宗傳承

1.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

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難可成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修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方便。

聖道:通途大乘,信心難成,廣修萬行,不常值佛,累劫勤修,進退不定。

淨土:最勝方便,攝護信心,專意念佛,而得見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

2.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

《大智度論》:「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餘人鈍根故,有難有易。」《易行品》:

「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聖道:諸、久、墮,勤行精進,難行,蹉跎,苦,易退轉。

淨土:一、速、必,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樂,不退轉。

3.曇鸞大師的「自他二力」

《往生論注》: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聖道:外道亂法,聲聞障緣,惡人破德,能壞梵行,唯是自力,不退轉難。

淨土:無外道亂,不墮二乘,功德不壞,入畢竟淨,佛力住持,正定之聚。

4.道綽大師的「聖淨二門」

《安樂集》:

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聖道:分正像末,今時難證,生生世世於六道中不失人身。

淨土:永存世間,萬修萬去,今生此時於此世界專稱佛名。

5.善導大師的

「二藏二教」「要弘二門」

「正雜二行」「正助二業」

《觀經疏》: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般舟贊》:

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聖道:餘經,五乘法,漸教,立足眾生心性,面向福善聖人,萬劫苦行,諸善萬行。

淨土:三經,菩薩藏,頓教,立足彌陀本願,面向罪惡眾生,畢命為期,專稱佛名。

6.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橫豎二門

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示學者》:

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塗。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

聖道:豎出三界,自力斷惑,超生死,事難,功漸。

淨土:橫超三界,佛力接引,生西方,事易,功頓。

7. 印光大師的通別二門

《近代往生傳序》: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所說法門,浩若恆沙。就中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

聖道:仗自力,唯攝上根,只攝善人,修戒定慧,斷惑證真,多生累劫,了生脫死。

淨土:仗佛力,普被三根,攝善惡機,持佛名號,真信切願,一生一念,往生成佛。

作者 | 黃打鐵

相關焦點

  • 佛教:聖道法門與淨土法門有何不同?是這位法師幫我們區分開的
    今天講淨土宗第三位祖師,道綽大師的判教。道綽大師的判教是聖淨二門判,就是聖道和淨土這兩門之判。名稱跟前面有點不一樣,前面是難行、易行,這裡是聖道、淨土。當道綽大師見到曇鸞祖師碑文時,對其智慧德行、皈依淨土、專行念佛等行為很有感觸,所以道綽大師就私淑曇鸞祖師。「繼往開來」的「繼」就是繼承;「往」是曇鸞祖師的思想;「開」是開啟;「來」是下一任祖師——善導大師。道綽大師是承上啟下者,上承曇鸞祖師,下啟善導大師。道綽大師將整個佛法歸結為「兩種勝法」。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文/慧寂二十世紀之早期研究淨土法門方向都以念佛及發願往生彌陀淨土之教義及修持為主。反而對以自他共成佛道之發菩提心少有涉及,本文以淨土經論及曇鸞、道綽與善導之論注來了解出早期淨土祖師提出發菩提心之重要性。一﹒ 淨土法門與淨土門有何分別呢?
  • 道綽大師說;聖道難修,淨土易行!一切眾生都應求生淨土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人有今生,還有來世,那麼人生很短暫,要快速脫離六道輪迴的關鍵,就在於要找到一個能夠快速成就的法門。道綽大師是隋唐時候的一位淨土宗祖師,也是我們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師父,道綽大師在龍樹菩薩,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自力法門和他力法門的基礎上。再把佛法歸納為,聖道門和淨土門。
  • 佛教:淨土門和聖道門區別在哪裡?我們凡夫更應該修行哪個?
    四十八願就是為凡夫而發的。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面多次講到「淨土一法,本為凡夫,不幹大小聖也」。淨土法門是為凡夫開的,跟大小聖人沒有關係。雖然「本為凡夫」,但並不是不度大小聖人,只是佛的慈悲用心偏在凡夫這一邊。「本為凡夫」的意涵是「兼為聖人」,既然凡夫都可以解脫,聖人就不用說了,自然可以解脫。
  • 什麼是難行道與「聖道門」、易行道與「淨土門」?
    而菩薩道修持之路多樣,在〈易行品〉中講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法門可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今為末法之時、五濁之世,眾生的根機正是「機解浮淺暗鈍」,依教時機相應的原則,須懺悔修福、稱佛名號,一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況發菩提心後得修力萬劫,方得不退;修淨土法門,不論壽命長短、學佛深淺,一生即得不退轉之位,與修道萬劫的功德一樣,豈不是易行?
  • 以仁為己任的 淨土法門
    所以細細思維,我們生而為人,遇到佛法,學習純正的淨土法門,為彌陀做事,是何等的神聖,是何等的有價值、有意義。因此我們要更珍惜所擁有的人身,珍惜愛護現有的身分,扮演好自己應做的角色。大家雖然來自四面八方,可是我們是同一個身體,而阿彌陀佛永遠是我們的頭,我們都是阿彌陀佛的身體四肢,不是個別分開的。
  • 淨宗法師:聖道諸宗 曲高和寡
    世界上最著名的男高音就是義大利的帕瓦羅蒂,雖然他的韻調高,但是完全比不上聖道門的韻調高。聖道門修行就是高調,調有多高?「眾生本來是佛,即心即佛,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三學六度,三大阿僧祇劫修行……」,這麼高的調,有幾個人能跟得上?所以說「韻高而和者少」,只有地藏王菩薩、法藏菩薩、彌勒菩薩能跟得上。絕大多數人剛開始能跟一跟,後來就跟不上了,就啞聲了。
  • 淨土法門: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許多初入佛門之人常問:能夠相應於當今時代、當今處所、當今的根機是什麼法門呢?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能夠適應我們娑婆世界末法眾生的,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彌陀本願稱名念佛。對於念佛,古代有不同的解釋,一般來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在這四種念佛中,有人認為稱名念佛是最低的,觀像念佛就比較高極了,觀想念佛更高級,實相念佛是最高級的,通過持名念佛達到實相念佛,這是一般的觀點。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所以,「淨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門」──透過念佛名號,得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達至完成佛道! 以上是釋尊宣示淨土思想的核心內容,但關鍵問題在於眾生聞無量壽佛名號後,怎麼樣可以得生淨土?其法之要,云何受持?
  • 淨土法門是接受的法門,是答應的法門
    我們所學的是淨土法門,簡要的說,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因為其他的法門都有一個特色,就是都要靠自己的力量來解脫生死輪迴,修行的過程就是戒定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痴」。為什麼要斷除貪瞋痴?原因在於六道輪迴的「因」就是貪瞋痴,只要這個「因」沒有斷除,就沒有辦法解脫六道輪迴。但是,自我檢討反省:我們做得到嗎?做不到。
  • 華嚴三聖、東方三聖、西方三聖有何不同?
    弟子問:頂禮師父,請問師父:華嚴三聖、東方三聖、西方三聖有何不同?佛子平時修行應該以其中一處為主還是都兼顧?在娑婆世界這三聖最後都導歸到西方極樂世界嗎?感恩師父慈悲開示。法師答:從理性上來說,華嚴三聖、東方三聖、西方三聖,沒有什麼不同,因為佛佛道同;從事相上說,諸佛菩薩各自在化土度化眾生,各自示現不同的身相,各自含有不同的表法意義。然而,諸佛菩薩,無非就是要我們解脫生死、脫離輪迴,至於是修什麼法門,依止什麼菩薩,那要看個人根基,個人因緣,而不是去妄加分別。
  • 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能圓融嗎?
    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被稱為特別法門,所謂勝異方便,殊勝、特別、方便,但是它跟通途法門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並不是說不能夠去融通的。蕅益大師有一句話 :這個淨土法門跟八萬四千的通途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 大安法師:淨土宗祖師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問:淨土祖師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大安法師答:這不一定,各有因緣。  淨土十三祖裡面,專修專弘淨土法門的只有兩位,一個是善導大師,一個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出家後,在做沙彌的時候,看到一本《龍舒淨土文》,由此產生了信心,所以他就沒有涉及其他的,一門深入,念佛念了六十年。  善導大師也是一門深入的。  其他的祖師,像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他們都是從宗門教下過來的。但是一過來之後,他們也是一門深入。因此祖師們修學的背景各有不同,有的也是為了接引眾生的方便。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有何不同?
    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國化的革新思想,修持佛家三種禪,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三種禪法有何不同?第一種:如來禪如來禪,在佛教文化中,它主要是按照佛教的經論所提出的修持方式,主要以發菩提心作為基礎,以息道觀作為功夫。它是佛陀所說的修習禪定的法門,也就是佛教經論中所教導的修習禪定的方法。
  • 道綽大師說;淨土法門不怕你業障重,就怕你不相信
    道綽大師是淨土宗的一位重要祖師,他的淨土教理傳承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也是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師父。《安樂集》是道綽大師的淨土宗重要著作,大師在《安樂集》中把一代佛法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聖道門是難行道,修行很難!
  • 師父,世上那麼多法門,我們為什麼要修念佛法門呢?
    ,我們為什麼要修念佛法門呢?不像我們誦經,要選擇在什麼地方,還要具備一定的因緣。這一句佛號,我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念誦,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工作、吃飯,如廁、睡覺,都可以念誦。有人不解,如廁時怎麼念呢?是一邊念佛,一邊如廁嗎?其實如廁時的佛號不斷,並不是讓你出聲念誦,而是在心裡默念。印光大師慈悲開示:清靜地方,出聲念誦佛號,自利利他,別人聽到了,一歷耳根,永成道種;那不清靜的地方,默念自利。
  • 都知道淨土法門很殊勝,可殊勝在哪很多人卻說不出來,一定要牢記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聖道與淨土》,禪宗有一句話叫「起心即錯,動念即乖。」這裡的「乖」,不是乖巧聽話的意思,而是違背的意思。就是說凡夫起心動念都與真如實相背道而馳,不相應。《仁王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念佛三昧有兩種:可喜的是,散心的凡夫俗子,你我皆有份
    不要顯現與人不同,不要顯現我在修行,我會修行,我比大家都有修行,而是要是很平常、平實、平凡、平淡的。不好高騖遠,也不好玄奇,好高妙;如果那樣,往往會迷失。修行要有善知識,淨土法門也要有善知識來提點,然後信受善知識所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