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東周大墓墓主疑是徐王(圖)

2020-12-12 江南都市報

  7月5日,我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實施靖安大遺址保護航空遙感考古。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透露,這是我省首次實施載人航空遙感考古。「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田野考古的方式,我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發現了東周大墓、九裡崗古城遺址、鄭家坳遺址、老虎墩遺址等多處古遺存。這些遺址是否有關聯?東周大墓的周圍還有更大的主墓?東周大墓的墓主是誰?這次載人航空遙感考古是利用地學遙感手段,對這些古遺存航拍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解開我們心中的謎團。」

考古專家搭乘三角翼飛機準備起飛

航空遙感拍攝的古遺存地面圖片

  為何選址靖安?

  靖安縣發掘多處古遺存

  靖安東周大墓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墓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型墓葬,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縣博物館聯合對其開始課題性考古發掘,共出土各種文物650餘件。此項考古還獲得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鄭家坳遺存位于靖安縣煙竹鄉與水口鄉接壤的來堡村,是我省境內最早發現的一處臺地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遺存,面積約5000平方米。

  九裡崗古城址位于靖安縣仁首鎮與奉新縣幹洲鎮交界處。整個「九裡崗城址」呈長方形,分內外城,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四面城牆輪廓清楚,保存相對完好,局部還有城門跡象。專家初步推定,該城址是我省至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古城址之一,也是贛西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古城址。

  2009年至201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廈門大學考古專業和靖安縣博物館對老虎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文化遺物。老虎墩遺址發掘的距今6000多年的紅陶和彩陶文化填補了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段空白,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和時代編年上具有重大意義;發掘的人工土臺和114座墓葬是我省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距今約5000年~4500年。老虎墩遺址為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一份嶄新的資料。

  遙感考古做什麼?

  摸清古遺存的整體布局

  「前期,我們對靖安東周大墓方圓5公裡以內地域進行了實地勘察,發現了大量商周時期遺址。」樊昌生說,人站在地面上,很難看清地形地貌到底是怎樣的。所以,他們此次採取載人航空遙感考古的方式,對東周大墓方圓5公裡以內地域進行遙感航拍,從俯視的角度觀看地形地貌的變化。「根據在地面的調查情況看,這一地域極有可能有大的古城池。」樊昌生認為,古墓葬和古城池,從空中看,自然植被會有一定的差別,通過這些細微的差別,尋找新線索,進一步摸清這些古遺存的整體布局。

  為東周大墓主墓尋線索

  2006年至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東周大墓進行發掘,發現大墓裡面安放47口神秘棺材,只有1口主棺,其餘都是15歲到25歲女性殉葬的。「這等待遇,非諸侯君王莫屬。」樊昌生根據目前的考古研究認為,東周大墓的墓主極有可能是末代徐王章禹。

  現在仍有很多謎團尚未揭開。8號棺裡發現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其他幾口棺中發現了6組腦組織,通過檢測,死者多為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死亡原因是什麼?除了這個墓,在周圍還沒有更大的主墓?「我們此次實施航空遙感考古,就是希望通過航拍獲得的信息,能找到主墓的線索,揭開這些謎團。」

  「1979年,我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李家村發現青銅器窖藏一處,其中有徐器三件,其一為徐王義楚鑑。」樊昌生說,李家村距離目前所發掘的東周大墓直線距離只有1公裡左右。如果通過航空遙感考古,能找到新的線索,就能證明東周大墓的墓主就是徐王。

  考古規模如何?

  首次載人航空遙感考古

  「這次航空遙感考古,是我省第二次實施航空遙感考古,也是我省首次載人航空遙感考古。」樊昌生說,2006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我省首次採用遙感技術,對贛江流域中段的新幹大洋洲牛頭城遺址、吉安縣吉州窯窯址、泰和縣白口漢城城址進行航空考古。「這一次使用三角翼飛機,不但考古專家可以一起上天,而且所獲取的信息取捨更精確、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更科學,精確度更高。」

  比對分析尋找突破口

  7月5日早晨6時許,記者與樊昌生等人抵達靖安縣工業園附近的一片空曠地。隨後,三角翼飛機立即裝機、檢查,待命起飛。上午8時許,三角翼飛機裝載著考古專家起飛,開始對東周大墓方圓5公裡進行航空遙感考古。

  「這次航空遙感考古結束後,我們將對遙感拍攝的照片進行衝洗,然後從國家博物館遙感考古中心、國家檔案館等地獲取所拍攝區域上世紀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圖片進行比對,以解開更多謎團。」

  說起信息處理分析,樊昌生說,我省地處南方,植被比較豐富,辨別起來特別難。他舉例說,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靖安古遺存周圍的地形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以前是一座連體山,而現在可能被分開了。

  今後怎樣保護?

  把古遺存納入大遺址保護

  樊昌生說,此次航空遙感考古的結論約需半年後才能得出,屆時將向社會公布。

  樊昌生透露,下一步,他們將根據此次航空遙感考古的結果,對靖安縣內的古遺存保護提出具體意見,並將在靖安縣設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站。樊昌生說,對於這些古遺存的保護,他們已經考慮納入大遺址保護規劃,待第七批「國保」公布後,將所有「國保」級古遺存全部納入,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文/圖 記者陳豔偉 實習生王淑蘭 餘竹青

相關焦點

  • 靖安東周大墓墓主疑是徐王 現場可能有大古城池(圖)
    7月5日,我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實施靖安大遺址保護航空遙感考古。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透露,這是我省首次實施載人航空遙感考古。「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田野考古的方式,我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發現了東周大墓、九裡崗古城遺址、鄭家坳遺址、老虎墩遺址等多處古遺存。這些遺址是否有關聯?東周大墓的周圍還有更大的主墓?東周大墓的墓主是誰?
  •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一坑多棺」大墓,墓主人身份仍撲朔迷離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主棺上鑲嵌著一件黃金打造的金龍神徽,黃金器和棺槨的出現,標誌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社會,龍的圖案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而且從整體的形象上看,這個圓形金器猶如一個方向盤一般,似乎掌握它的人如同一個舵手,擁有能夠左右某種勢力的巨大能量。
  • 江西靖安東周墓出土文物進入「國保」
    中廣網宜春5月6日消息(記者李竟成 宜春臺劉建鋒)宜春市靖安李洲坳東周墓出土的220餘件漆器、竹器、木器本周正式移交國家文物局竹木漆器保護基地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這標誌著靖安東周大墓出土文物經過4年臨時性保護之後,正式進入實質性國家保護階段。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墓主人是誰?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主棺上鑲嵌著一件黃金打造的金龍神徽,黃金器和棺槨的出現,標誌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社會,龍的圖案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而且從整體的形象上看,這個圓形金器猶如一個方向盤一般,似乎掌握它的人如同一個舵手,擁有能夠左右某種勢力的巨大能量。
  • 《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出版發行
    為紀念李洲坳東周墓葬發掘五周年,記載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專著《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日前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發行。  該書由江西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靖安縣博物館館長劉新宇編著,共18萬字,該書立足於展示一個真實的發掘現場,探索一段失落在2500前的文明。
  • 江西靖安大墓謎多 出土絲綢密度高於馬王堆
    2006年12月,江西省靖安縣發現一座東周時期大型古墓葬。大墓裡面安放47口神秘棺材,只有1口主棺,其餘都是15歲到25歲女性殉葬的。這等待遇,非諸侯君王莫屬。有專家稱靖安大墓主可能是末代徐王章禹,而根據筆者的研究,江西靖安大墓不大可能屬於章禹。探究靖安大墓,還要先從江蘇大地上的徐國說起。
  • 靖安東周墓發現的綠色晶體"身份"確定(圖)
    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驚現奇異綠色晶體  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驚現奇異綠色晶體新華網南昌7月9日專電,記者9日獲悉,經武漢大學測試中心童華教授等專家的測試分析,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第34號棺木發現的人骨內綠色結晶體為磷酸鐵鹽類物質。
  • 靖安東周墓發現的綠色晶體「身份」確定
    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驚現奇異綠色晶體  記者9日獲悉,經武漢大學測試中心童華教授等專家的測試分析,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第34號棺木發現的人骨內綠色結晶體為磷酸鐵鹽類物質。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研究員方北松告訴記者,武漢大學測試中心童華教授等專家對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群第34號棺木發現的人骨內結晶體樣品進行了測試分析,發現這些綠色結晶體的主要元素為磷、鐵和氧,可以確定是磷酸鐵鹽類物質。  目前,童華教授等專家正在對這些人骨內結晶體樣品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結晶體的分子式結構和變色機理有望在一周後得出結果。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陪葬人數比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多了一倍多
    東周列國,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的總面積達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個墓葬用巨型的槨板分隔成四個空間。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東周列國,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根據測量,曾侯乙墓主棺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分兩層,在外棺裡還放著內棺。主棺總體重量可能超過4噸。
  • 靖安東周墓47具棺木中主棺已認定 墓主身份未明
    這些國寶級文物傳遞著春秋東周時期一個等級較高的文明信息。目前江西靖安李洲坳墓址已建立起了專門工作站,考古人員將繼續進行相關的田野調查與勘探工作。李洲坳墓葬坑內共計有47具棺木,這一發現震動了考古界。據介紹,先前在江西一帶出土的商代遺址相對較多,而對於東周時期的文明狀況一直不甚明了,該墓葬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一坑多棺葬俗更是全國首次發現。
  • 江西對靖安東周大墓遺址進行載人航空遙感考古
    新華網南昌7月7日專電(記者 沈洋 於佳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採取載人航空遙感考古的方式,對東周大墓方圓5公裡以內地域進行遙感航拍,從俯視的角度觀看地形地貌的變化。考古專家希望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為東周大墓主墓尋找新線索,進一步摸清靖安古遺存的整體布局。
  • 江西靖安發現2500年前的神秘大墓,墓中發現一物一舉改寫了歷史
    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山上發現了一座大型墓葬,隨後考古專家聞訊趕到了現場,並對現場進行封鎖。經過專家們的現場勘探,專家斷定這是一座土坑豎穴大墓,封土高約12米,直徑30米左右。發掘後發現這座大墓墓穴南北長14.5米,東西寬12米,墓深約4米。大墓墓穴四壁陡直,且表面抹有一層青膏泥作為保護。
  • 江西靖安出土神秘大墓,出土20多具裸女屍體,墓主身份至今仍是謎
    眾所周知,很多史料的發現都是通過考古獲取,通過考古可以證實史料記載,有些大墓出土的文物甚至會震驚考古界。像上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不腐女屍辛追夫人,雖然已經過去2000多年,但是其形體完整,部分關節可活動,血管清晰可見,軟結締組織尚有彈性,與新鮮屍體相似。
  • 發現罕見一坑多棺墓 已探明棺木47具(圖)
    7月1日,距今2500年歷史的江西省靖安縣東周墓葬正式發掘。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據新華社江西靖安7月1日電(記者張敏、沈洋)江西省靖安縣東周墓葬7月1日正式發掘。  位于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的東周墓葬,現已探明棺木有47具。截至1日10時,已經開啟了10具棺木。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認為其規模之大為早期墓葬中全國少見,其一坑多棺的特殊葬俗也為國內首次發現。此次發掘將對越系文化及其青銅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是中國南方東周時期青銅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因此,此次發掘成為國家文物局今年的首位關注項目。
  • 東周墓葬幾個待解謎團
    《靖安東周墓葬「顯山露水」》追蹤報導東周墓葬幾個待解謎團●墓主是否集體死亡 ●棺木是否藏有重寶 據史書記載,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立徐國。至徐偃王嬴誕時,徐國四周有32個小國家向他朝貢。徐偃王被周穆王打敗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山中隱居下來,其子孫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滅掉。  專家稱,從水口鄉3件青銅器、貴溪東周崖墓等文物的發現來看,徐人在東周時期已經遍及江南地區。
  • 江西靖安縣東周墓葬群主棺開啟 三大謎團待解
    新華網靖安7月2日電(記者張敏 沈洋)今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1號」關注項目,距今2500年前的江西省靖安縣東周墓葬群於7月正式開棺發掘。7月2日,來自全國五大領域的10餘位一流專家,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安排下,正在對墓葬群47具棺木中的主棺進行現場開啟。
  • 靖安47人墓揭密:「織女」集體殉葬的傳奇
    靖安47人墓徐先生:這個墓葬原來它那個封土包,有12米高的封土包,它的封土和東西兩座山連在一起,山上長滿了樹,在這種環境下,它們是連綿不斷的在盜洞口附近,徐長青發現了一些古代墓葬所特有的青膏泥,幾塊殘破的棺板和保存較好的絲織品。顯然,這是一座埋藏著珍貴文物的古代墓葬。徐:根據當時勘測的現象,因為這個封土面積有1100平方米以上,封土面積有十多米高的一個山包,而且裡面堆的層次很清楚,那封土夯築的痕跡很清楚,根據我當時判斷下面應該有棺有槨的,而且保存有很好的絲織品。
  • 靖安——古徐國的最後消失地?
    兩年前,靖安李洲坳古墓四十七口東周時期的杉木棺陣,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於沒有出土帶有銘文的器具,墓主身份撲朔迷離。但省考古專家推斷,棺陣隱約隱藏著一個古方國的秘密,棺陣裡沉睡的縷縷幽魂,只是方國王者的陪葬。省考古專家發現,靖安很可能就是古徐國最後的家園。
  • 從靖安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居住特徵
    在殷朝滅亡後分兩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發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發展。———郭沫若夏朝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於徐,建立領地,這是徐國的創始。夏代至周代,徐國一直分布在今淮河中下遊(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成王時,魯伯禽伐徐後,被迫撤離故土,一部分徐國子民遷河北、河南,後向西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