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真正文化期,起源於殷人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在殷朝滅亡後分兩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發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發展。
———郭沫若
夏朝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於徐,建立領地,這是徐國的創始。夏代至周代,徐國一直分布在今淮河中下遊(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成王時,魯伯禽伐徐後,被迫撤離故土,一部分徐國子民遷河北、河南,後向西北發展。大部分南遷至皖北泗州。這是徐國隨著戰爭失敗而發生的第一次大遷徙。
南遷後徐國又逐漸強大,周穆王派楚伐徐,徐偃王愛民息戰,就從皖北泗縣北走彭城(徐州)。一路由偃王長子寶宗率部分子民走彭城。一路由偃王本人統率渡江至浙江會稽、衢州一帶,後遷江西、福建而繁衍至湖南、廣東等地,這是徐國因為戰爭進行的第二次大遷徙。
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徐亡國之後,它的遺民到底逃到哪兒去了呢?文獻中曾有「徐子章禹奔楚」的記載,再結合1888年以來的江西考古發現,我們推測,擁有大型聚落遺址、大型祭祀場所、城址和大型墓葬的靖安李洲坳一帶,或許就是徐國的最後歸屬地。
從江西地形圖上可以清晰看出,靖安屬於贛北偏西的潦河流域,為鄱陽湖平原向丘陵過渡地帶,西部為九嶺山餘脈的山地。其中面向東部地帶的丘陵山地過渡地帶,河流眾多,河谷盆地密布,非常適於人類居住。
東周時期,江西處於吳頭楚尾地帶,靖安縣恰恰處在吳楚交界的區域,從政區劃分,這一帶應屬楚之東境。考古發現表明,靖安一帶的古文化面貌主要還屬於南方越人系統,因其同時處於楚國境內,所以不可避免的又吸收了楚文化的某些因素,生活在李洲坳一帶的徐國遺民,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許正是徐國文化、楚文化與當地土族的越人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社會的傳統自古就十分重視喪葬禮俗,歷朝歷代對於喪葬形制、禮俗服飾均有嚴格的規定,喪葬文化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折射反映。從李洲坳墓葬中的葬俗和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管窺徐國遺民在靖安當時的生活。
2500年前的靖安,土地肥沃,山水瀲灩,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過長時間的逃亡,徐國國君早已疲憊不堪,來到李家村,看到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厚的物質條件和適合躲藏的地理環境,於是決定不再疲於奔命,就在此地駐紮,開始全新的生活。
李洲坳東周墓葬共出土各類文物650餘件。其中竹木器144件,青銅器30件,玉器13件,漆器12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屬器5件,金器1件,以及紡織品300餘件。此外,還出土了一批人類遺骸標本及瓜籽、花椒、稻穀殼、桃核、團狀葦葉、松針、螺殼等動植物標本。這些珍貴文物和墓葬結構為我們研究徐國遺民在靖安的生活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將湮沒了數千年之久的徐國燦爛文化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居處特徵:使用火烤木骨泥牆
1、火烤木骨泥牆
在離李洲坳墓葬五公裡的高湖鎮中港富山上,我們發現了木骨泥牆的痕跡。它們是用直徑約2-3釐米的木棍或竹棍插在地上,然後用更加細小的樹枝編成籬笆,然後在籬笆牆上抹上黃土,乾燥後火烤,就成為木骨泥牆。同時將設計好的四面牆體編好並抹泥火烤,就成為當時人們高檔的居處了。從採集的陶片分析,這裡的年代和李洲坳處於同一時期。
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均棲身於大自然賜予的天然洞穴,人工建築物出現於新石器時期。河南新鄭縣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600——前4900)和河北武安縣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前5100)的半地穴建築,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的新石器時期建築遺址。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建築形成、發展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先是人工挖掘、搭建的地穴、巢居,後逐步演變為半地穴、地面建築和幹欄式建築,建築空間則由單室發展為多室。與此同時,極具中華文明特色的木骨泥牆、夯牆、木構架、榫卯等技術也陸續出現了。
公元前2070年左右,夏王朝開始修築城市和宮殿,其「廊院式」建築空間模式開啟了中國建築體系院落空間布局之先河。
此後,殷商王朝的建立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一步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建築技術和藝術。公元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統治者制定了比較成熟的建築等級制度,其建築布局更趨嚴謹,建築類型更加多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阡陌縱橫,城市林立,各國諸侯紛紛打破周代禮制的羈絆,建築龐大的都城,「高臺榭,美宮室」遍及天下。
2004年開始發掘的梁王城遺址,有可能就是被湮滅的徐國的國都。考古人員發現當時的房子並不是蓋在地面上的,而是向地下挖半米深,這樣可以使木骨泥牆更加穩固,房屋多數門朝南,爐灶靠北牆,大小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間,可以住一家人。
可以看出周邊的土層露出紅磚一樣的顏色。當時人們用泥築房,房子建好後,放火焚燒,這樣的房子與泥巴房相比,不僅牆體和地面結實,而且還防潮,人住在裡面更舒適。
徐人當時在淮河流域居住的是木骨泥牆的房子,那麼,徐人逃到靖安後,居住的房子應該還是既有徐文化特點,又有當地特色的經過火烤並夯打的木骨泥牆小房舍。
春秋晚期的靖安森林非常茂密,徐人逃到此地後,首先營建起房子。他們伐倒周圍的樹木、雜草,平整出空地,然後嫻熟地利用掘土工具,在地上挖出一個平面呈方形或略呈長方形的淺穴,在儘可能朝陽的一方開一個通向室外的斜坡門道。
房門開在朝陽的方向,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陽光的照射,同時也避開了冬天寒冷的西北風的直接襲擊。把地穴部分的四壁修理平整後再抹上一層黃泥,底部再墊上一層堅硬的膏泥,之後架上火燒烤,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壁面和地面的硬度,另一方面經過焙燒後的地面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
他們砍伐來粗大的圓木豎立在地穴內,作為房子的主要承重柱。面積較大的房子,室內一般都豎有四根呈「井」字形分布的立柱,而面積較小的房子,則多在房子的橫軸線上豎有兩根立柱,房子的屋頂,便主要靠它們和位於地穴外圍四角的立柱來支撐。為防止柱子下沉,他們或在柱子的底部墊上一塊大石頭,或把膏泥填在柱洞的底部,形成堅硬的柱礎。
另外,在四壁的外圍栽一周較細的木棍,作為龍骨並編織籬笆,然後內外都抹上一層黃泥,就形成了所謂「木骨泥牆」式的牆壁。房頂上架上樹枝和柴草,房子的門道處,也用和建牆壁相同的方法,建成一個尖頂的斜壁通道,這樣的設施,雨雪天可以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室內,冬天還可以緩解冷空氣的直接侵入。雖然建造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可是此地水豐林茂,木材的供應可以源源不絕。
2、牆壁抹灰
李洲坳墓葬為一處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原封土高約12米,分五層呈水平狀夯築,間隔有成片的石塊。
封土正中下方為墓穴,面積約160平方米。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葬東壁南端為東西向斜坡墓道。墓底墊厚約40-60釐米的青膏泥,在膏泥上鋪上一層竹蓆,竹蓆上放置棺木,棺木以多層竹蓆包裹下葬,再用青膏泥覆蓋,之後裹以厚約10釐米的黃土,夯打並火烤,形成緻密的包裹層。
黃土包裹硬層分三個區域,主棺獨享一域。墓穴內填土由北往南逐層夯築,各層之間有大塊石頭間隔。填土順序為先北面,然後南面和墓道口,最後填西南角。當填土深度達到墓葬開口後,開始擴大面積封土。
正是這種層層包裹的墓葬結構使得墓內封存條件良好,厚厚的膏泥具有防潮、防腐、密封的功能,層層經過火烤夯打的緻密封土也有效地延緩了細菌的入侵。
此外,在墓穴四壁,發掘時我們還發現了明顯的白灰抹面的現象。即在墓葬陡直的四壁上塗抹一層厚約0.5-1釐米的白灰,既美化了墓壁,又增加了墓壁的強度。在墓道入口處,白灰更加明顯,厚度達1釐米以上,可能是方便塗抹之故。
與李洲坳同時代的曾侯乙墓中為了防潮,使用的是木炭,在李洲坳卻是用黃土經火烤夯打來防潮,從封土的加工方式來看,也可以看出牆體燒烤的非常堅硬,事死如事生的葬俗。這也可從中窺見李洲坳先民生活居住的房子應該也會抹上一層泥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