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靖安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居住特徵

2020-12-10 文化智慧達人

中國的真正文化期,起源於殷人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在殷朝滅亡後分兩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發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發展。

———郭沫若

夏朝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於徐,建立領地,這是徐國的創始。夏代至周代,徐國一直分布在今淮河中下遊(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成王時,魯伯禽伐徐後,被迫撤離故土,一部分徐國子民遷河北、河南,後向西北發展。大部分南遷至皖北泗州。這是徐國隨著戰爭失敗而發生的第一次大遷徙。

南遷後徐國又逐漸強大,周穆王派楚伐徐,徐偃王愛民息戰,就從皖北泗縣北走彭城(徐州)。一路由偃王長子寶宗率部分子民走彭城。一路由偃王本人統率渡江至浙江會稽、衢州一帶,後遷江西、福建而繁衍至湖南、廣東等地,這是徐國因為戰爭進行的第二次大遷徙。

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徐亡國之後,它的遺民到底逃到哪兒去了呢?文獻中曾有「徐子章禹奔楚」的記載,再結合1888年以來的江西考古發現,我們推測,擁有大型聚落遺址、大型祭祀場所、城址和大型墓葬的靖安李洲坳一帶,或許就是徐國的最後歸屬地。

從江西地形圖上可以清晰看出,靖安屬於贛北偏西的潦河流域,為鄱陽湖平原向丘陵過渡地帶,西部為九嶺山餘脈的山地。其中面向東部地帶的丘陵山地過渡地帶,河流眾多,河谷盆地密布,非常適於人類居住。

東周時期,江西處於吳頭楚尾地帶,靖安縣恰恰處在吳楚交界的區域,從政區劃分,這一帶應屬楚之東境。考古發現表明,靖安一帶的古文化面貌主要還屬於南方越人系統,因其同時處於楚國境內,所以不可避免的又吸收了楚文化的某些因素,生活在李洲坳一帶的徐國遺民,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許正是徐國文化、楚文化與當地土族的越人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社會的傳統自古就十分重視喪葬禮俗,歷朝歷代對於喪葬形制、禮俗服飾均有嚴格的規定,喪葬文化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折射反映。從李洲坳墓葬中的葬俗和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管窺徐國遺民在靖安當時的生活。

2500年前的靖安,土地肥沃,山水瀲灩,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過長時間的逃亡,徐國國君早已疲憊不堪,來到李家村,看到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厚的物質條件和適合躲藏的地理環境,於是決定不再疲於奔命,就在此地駐紮,開始全新的生活。

李洲坳東周墓葬共出土各類文物650餘件。其中竹木器144件,青銅器30件,玉器13件,漆器12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屬器5件,金器1件,以及紡織品300餘件。此外,還出土了一批人類遺骸標本及瓜籽、花椒、稻穀殼、桃核、團狀葦葉、松針、螺殼等動植物標本。這些珍貴文物和墓葬結構為我們研究徐國遺民在靖安的生活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將湮沒了數千年之久的徐國燦爛文化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居處特徵:使用火烤木骨泥牆

1、火烤木骨泥牆

在離李洲坳墓葬五公裡的高湖鎮中港富山上,我們發現了木骨泥牆的痕跡。它們是用直徑約2-3釐米的木棍或竹棍插在地上,然後用更加細小的樹枝編成籬笆,然後在籬笆牆上抹上黃土,乾燥後火烤,就成為木骨泥牆。同時將設計好的四面牆體編好並抹泥火烤,就成為當時人們高檔的居處了。從採集的陶片分析,這裡的年代和李洲坳處於同一時期。

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均棲身於大自然賜予的天然洞穴,人工建築物出現於新石器時期。河南新鄭縣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600——前4900)和河北武安縣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前5100)的半地穴建築,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的新石器時期建築遺址。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建築形成、發展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先是人工挖掘、搭建的地穴、巢居,後逐步演變為半地穴、地面建築和幹欄式建築,建築空間則由單室發展為多室。與此同時,極具中華文明特色的木骨泥牆、夯牆、木構架、榫卯等技術也陸續出現了。

公元前2070年左右,夏王朝開始修築城市和宮殿,其「廊院式」建築空間模式開啟了中國建築體系院落空間布局之先河。

此後,殷商王朝的建立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一步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建築技術和藝術。公元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統治者制定了比較成熟的建築等級制度,其建築布局更趨嚴謹,建築類型更加多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阡陌縱橫,城市林立,各國諸侯紛紛打破周代禮制的羈絆,建築龐大的都城,「高臺榭,美宮室」遍及天下。

2004年開始發掘的梁王城遺址,有可能就是被湮滅的徐國的國都。考古人員發現當時的房子並不是蓋在地面上的,而是向地下挖半米深,這樣可以使木骨泥牆更加穩固,房屋多數門朝南,爐灶靠北牆,大小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間,可以住一家人。

可以看出周邊的土層露出紅磚一樣的顏色。當時人們用泥築房,房子建好後,放火焚燒,這樣的房子與泥巴房相比,不僅牆體和地面結實,而且還防潮,人住在裡面更舒適。

徐人當時在淮河流域居住的是木骨泥牆的房子,那麼,徐人逃到靖安後,居住的房子應該還是既有徐文化特點,又有當地特色的經過火烤並夯打的木骨泥牆小房舍。

春秋晚期的靖安森林非常茂密,徐人逃到此地後,首先營建起房子。他們伐倒周圍的樹木、雜草,平整出空地,然後嫻熟地利用掘土工具,在地上挖出一個平面呈方形或略呈長方形的淺穴,在儘可能朝陽的一方開一個通向室外的斜坡門道。

房門開在朝陽的方向,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陽光的照射,同時也避開了冬天寒冷的西北風的直接襲擊。把地穴部分的四壁修理平整後再抹上一層黃泥,底部再墊上一層堅硬的膏泥,之後架上火燒烤,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壁面和地面的硬度,另一方面經過焙燒後的地面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

他們砍伐來粗大的圓木豎立在地穴內,作為房子的主要承重柱。面積較大的房子,室內一般都豎有四根呈「井」字形分布的立柱,而面積較小的房子,則多在房子的橫軸線上豎有兩根立柱,房子的屋頂,便主要靠它們和位於地穴外圍四角的立柱來支撐。為防止柱子下沉,他們或在柱子的底部墊上一塊大石頭,或把膏泥填在柱洞的底部,形成堅硬的柱礎。

另外,在四壁的外圍栽一周較細的木棍,作為龍骨並編織籬笆,然後內外都抹上一層黃泥,就形成了所謂「木骨泥牆」式的牆壁。房頂上架上樹枝和柴草,房子的門道處,也用和建牆壁相同的方法,建成一個尖頂的斜壁通道,這樣的設施,雨雪天可以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室內,冬天還可以緩解冷空氣的直接侵入。雖然建造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可是此地水豐林茂,木材的供應可以源源不絕。

2、牆壁抹灰

李洲坳墓葬為一處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原封土高約12米,分五層呈水平狀夯築,間隔有成片的石塊。

封土正中下方為墓穴,面積約160平方米。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葬東壁南端為東西向斜坡墓道。墓底墊厚約40-60釐米的青膏泥,在膏泥上鋪上一層竹蓆,竹蓆上放置棺木,棺木以多層竹蓆包裹下葬,再用青膏泥覆蓋,之後裹以厚約10釐米的黃土,夯打並火烤,形成緻密的包裹層。

黃土包裹硬層分三個區域,主棺獨享一域。墓穴內填土由北往南逐層夯築,各層之間有大塊石頭間隔。填土順序為先北面,然後南面和墓道口,最後填西南角。當填土深度達到墓葬開口後,開始擴大面積封土。

正是這種層層包裹的墓葬結構使得墓內封存條件良好,厚厚的膏泥具有防潮、防腐、密封的功能,層層經過火烤夯打的緻密封土也有效地延緩了細菌的入侵。

此外,在墓穴四壁,發掘時我們還發現了明顯的白灰抹面的現象。即在墓葬陡直的四壁上塗抹一層厚約0.5-1釐米的白灰,既美化了墓壁,又增加了墓壁的強度。在墓道入口處,白灰更加明顯,厚度達1釐米以上,可能是方便塗抹之故。

與李洲坳同時代的曾侯乙墓中為了防潮,使用的是木炭,在李洲坳卻是用黃土經火烤夯打來防潮,從封土的加工方式來看,也可以看出牆體燒烤的非常堅硬,事死如事生的葬俗。這也可從中窺見李洲坳先民生活居住的房子應該也會抹上一層泥灰。

相關焦點

  • 從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喪葬習俗
    《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在集結夏商周喪葬制度基礎上,提出治理國家應該特別看重「民、食、喪、祭」四件大事。我們現在所說的墳墓,就是指安葬死者的地方,是一個概念。而在古代其實是兩個概念,《禮記;檀弓》上說:土之高者曰墳,葬而無墳謂之墓。在墓穴的表面壘墳,開始是為了辯識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除了壘墳之外,還要在上面種樹。
  • 從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黃金製造業
    明代《天工開物》說:「凡中國產金之區,大約百餘處」,「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水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古名麗水)。春秋戰國時代,楚人為達此目的而派遣軍隊在其西部疆土進行了擴張,設立了岷山莊王和夜郎莊王,作為他的代理人,前者為其負責管理開採之責,後者為其負水陸轉運之責。楚人在麗水開採的黃金水陸東運至常德、長沙諸地,使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個黃金集散市場。
  • 靖安——古徐國的最後消失地?
    兩年前,靖安李洲坳古墓四十七口東周時期的杉木棺陣,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於沒有出土帶有銘文的器具,墓主身份撲朔迷離。但省考古專家推斷,棺陣隱約隱藏著一個古方國的秘密,棺陣裡沉睡的縷縷幽魂,只是方國王者的陪葬。省考古專家發現,靖安很可能就是古徐國最後的家園。
  • 《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出版發行
    為紀念李洲坳東周墓葬發掘五周年,記載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專著《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日前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發行。  該書由江西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靖安縣博物館館長劉新宇編著,共18萬字,該書立足於展示一個真實的發掘現場,探索一段失落在2500前的文明。
  • 江西靖安東周墓出土文物進入「國保」
    中廣網宜春5月6日消息(記者李竟成 宜春臺劉建鋒)宜春市靖安李洲坳東周墓出土的220餘件漆器、竹器、木器本周正式移交國家文物局竹木漆器保護基地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這標誌著靖安東周大墓出土文物經過4年臨時性保護之後,正式進入實質性國家保護階段。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墓主人是誰?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主棺上鑲嵌著一件黃金打造的金龍神徽,黃金器和棺槨的出現,標誌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社會,龍的圖案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而且從整體的形象上看,這個圓形金器猶如一個方向盤一般,似乎掌握它的人如同一個舵手,擁有能夠左右某種勢力的巨大能量。
  •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一坑多棺」大墓,墓主人身份仍撲朔迷離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茅屋組李洲坳山東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李洲坳古墓的發現和此地修公路有關。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靖安縣決定改修水口通往高湖鄉的柏油路,正好從「李洲坳」旁邊繞過。放炮炸山時,李家村的李景寶老漢去看熱鬧,無意中發現被炸掉的山包一角有斷面顯露,這印證了祖輩上流傳下來的有關古墓的說法。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紡織工具和貴溪龍虎山崖墓紡織工具之比較
    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了一批絲織品文物,出土紡織品300餘件,時代為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2600年。這是目前中國成功揭取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批絲織品文物,比湖北馬山楚墓早了200-300年。
  • 江西對靖安東周大墓遺址進行載人航空遙感考古
    考古專家希望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為東周大墓主墓尋找新線索,進一步摸清靖安古遺存的整體布局。靖安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田野考古的方式,江西省考古專家在靖安縣發現了東周大墓、九裡崗古城遺址、鄭家坳遺址、老虎墩遺址等多處古遺存。東周大墓位于靖安縣李洲坳,距今約2500年的歷史。
  • 靖安古墓:一墓坑47具棺木
    專家們指出,這個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機會,展開考古調查,弄清與之相關聯的城址與高等級墓葬情況,制訂完整的保護規劃。 9月15日,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再次到李洲坳現場考察。李伯謙指導大家解讀了金器上的紋飾,進一步認識了該文物的重大價值。他所提的諸多保護建議,與黃景略、張忠培等四位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陪葬人數比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多了一倍多
    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的總面積達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個墓葬用巨型的槨板分隔成四個空間。按照方位,它們被稱為東室、北室、西室和中室。在墓葬的西室,一共放置有13具棺木。經檢測,裡面的屍骨都是女性;後來在東室的墓主人身邊又發現了8具女性屍骨。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的絲織品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之比較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300餘件。品種有桑蠶絲和麻兩種。有各種不同密度紗、絹、綺、織錦、刺繡及經編織物——組帶。其中G11出土的一塊188cm×150cm方孔紗是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其編織密度為8-10根∕釐米。
  • 靖安古墓出土「天下第一席」(圖)
    核心提示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昨日,國家級考古專家親臨墓坑及清理現場進行論證,並召開認證會。在分析論證中,考古專家發現古墓出土的絲織品已經達到了極高水平,而入葬人員很有可能只裹絲或卷席而葬。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姑娘們為何在花季同時死亡?集體安葬於此?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中,最初看到列棺陣陣時,我們曾推測這些年輕女子死於一場殺戮。可是經過專家的仔細研究,沒有發現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綁痕跡,也沒有發現這些骨頭上有任何的砍砸痕跡,或者是利器砍傷痕跡。所以她們不是在戰爭中被集體殺戮的。
  • 巨大棺陣絲質裹布 靖安東周墓葬考古紀實(多圖)
    一年過去了,江西靖安東周墓葬——考古史上棺木數量最多、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墓多棺」墓葬在考古隊緊張的工作中逐漸顯露出來,眾多出土文物對我和同事來說,若非親眼所見,也許永遠無法想像。這是一座坐落于田野之中、高十餘米的大山包,位於李家村李洲坳,緊鄰公路,當地人稱「齋飯堖」。趕到現場時,只見公安幹警、鄉鎮領導和數十名群眾簇擁一側。
  • 江西靖安發掘千年古墓 22名裸葬青年女性驚人(組圖)
    江西靖安發掘千年古墓 22名裸葬青年女性驚人(組圖) 2008年04月09日 14:31大江網-江南都市報  許南平【大 中 小】 【列印】我省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高票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坑多棺」創全國第一。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
  • 江西靖安出土神秘大墓,出土20多具裸女屍體,墓主身份至今仍是謎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江西靖安古墓發現20多具裸體女屍,震驚了考古專家。事情回到2007年1月,在江西靖安水口鄉水口村李洲坳,村民們聽到了一連串的悶響,原來是幾名盜墓賊在盜墓。隨即當地村民就上報了當地有關部門,很快當地文物部門得到通知立馬派出考古隊員趕到了現場,發現現場被炸的一片狼藉。
  • [視頻]江西靖安春秋大墓考古獲得多項重要發現
    進入[午夜新聞]>>     CCTV.com消息(午夜新聞):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今年重點關注的考古項目――江西靖安一座春秋時期的大墓發掘日前結束
  • 靖安佳園社區開展「全民閱讀,書香靖安」宣傳活動
    為了營造全民讀書的良好社會氛圍,倡導多讀書、讀好書的文明風尚,9月5日,靖安佳園社區開展「全民閱讀,書香靖安」宣傳活動。 社區利用大型電子顯示屏播放全民閱讀宣傳海報,強化居民全民閱讀的意識,便民服務中心志願者向居民發放全民閱讀宣傳冊,號召大家在工作勞動之餘,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豐富精神世界,為生活增添色彩,也號召大家要教育引導自己的子女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讓個人修養在讀書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