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紡織工具和貴溪龍虎山崖墓紡織工具之比較

2020-12-12 文化智慧達人

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了一批絲織品文物,出土紡織品300餘件,時代為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2600年。這是目前中國成功揭取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批絲織品文物,比湖北馬山楚墓早了200-300年。

這些絲織品文物,品種豐富、色彩鮮豔、工藝精湛,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絲織品;採用硃砂礦物質原料染色的織錦服飾,堪稱我國春秋時期的絲織品寶庫,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與絲織物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紡織工具。工具的尺寸剛好與絲織品的寬度一致,說明是這些工具織造了出土的絲織品。因此,可以確證,這批珍貴的絲織品是地地道道的「江西造」。在絕大多數棺木中,除出土了實用的紡織機械之外,還有專門用於隨葬的成組出現的紡織機械仿製品,他們無一例外地隨葬在死者腳邊的珍貴的竹笥之中。

靖安東周墓葬各棺出土的織機工具不盡相同,能組合成的織機也會有所區別,但原理和基本的部件都是相通的,可以總結出有以下幾點相同之處:

1)沒有筘,用打緯刀打緊織物,打緯刀形狀都為兩端為刀形,便於雙手握持。

2)分經杆形成自然梭口,通過線綜提升形成交換梭口。

3)基本包括以下幾部分:

① 持經具:支承經線的部件,多為工字型繞線板,使用時可固定在地面某個點;靖安大墓出土的方孔紗長188cm,由此經線整經長度從出土的織物可知明顯加長,而且持經方式為單層持經。說明繞線板不是用腳來支撐(因為人體腳掌支持用力點會使繞線板朝遠離身體方向成傾斜角,而繞線板在送取經線時從上方將經線送出,用力會使繞線板朝靠近身體方向傾斜,不同著力方向容易使繞線板產生翻轉的現象)。 繞線板應該放置在一處離開腳掌一段距離外的某處,並有其他可供支持的點,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兩根插於地上的木棍。

② 分經具:按一定規律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自然梭口的部件,一般為稍粗的圓柱體,木質或竹質;

③ 開口具:按一定規律使經線提升形成交換梭口的部件,一般為綜杆、挑花杆;

④ 張口具:是梭口張大,更清晰,便於引緯,一般為竹質,管狀或一端為斜向切口的管狀竹器;

⑤ 引緯具:支承緯線並引導其通過梭口的工具,一般為兩端有V形開口的長方形木條,或兩端帶豁口的扁平狀木片,即木緯梭;

⑥ 打緯具:將引入梭口的緯線打緊的工具,一般為打緯刀;

⑦ 卷取具:將織造完的布匹卷取,並配合繩或帶狀可固定在織造工人腰部的部件,一般為兩片夾持的木棍或單根圓棍。

鑑於靖安東周墓葬出土的紡織機具部件較多,且相對集中,經過對出土實物、冥器、出土報告等分析,發現靖安與貴溪兩處出土的紡織機具基本相同,很多機具都能互相對應,在兩處中都有存在,如繞線板、夾布棍等,有理由相信,此兩處的織機部件有相同之處,織機有相通之處。這還說明,靖安李洲坳的族群不但精於紡織,而且對於紡織有著魂縈夢繞般的情節。

與靖安東周墓葬出土絲織品文物同樣意義重大的,還有1979年在貴溪龍虎山崖墓出土的一批珍貴絲織品和紡織器械。

崖墓的時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基本與靖安李洲坳相當。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重要的紡織品,品種有絲、麻、薴布等。從織物所在的部位觀察,絲絹應當是服裝衣料,麻布及薴布屬於墊屍之物,或裹屍之物。因為出土時,在死者骨架上下均發現有絹片。一些骨架上包裹的絲絹片多達10餘層。

龍虎山崖墓中,多數墓葬隨葬紡織品和紡織工具,有不少男性墓中都隨葬有紡織工具或紡織器械。紡織工具一類是紡織前做準備工作用的工具,另一類是作為紡織機部件的織造工具。

第一類工具有刮麻具、刮漿板、紡磚、繞線架、繞線板、結紗釘杆等。刮麻具主要是刮麻用的,就是麻生剝下來的生麻皮,再用刮麻具,刮麻具長28釐米,寬1.6釐米,木質,呈拱形,裝有針丁,平面上有凹槽,槽內嵌有一塊鋒利骨片,這顯然是利用緊硬骨片來增強刮削的效果。麻皮剝下後留有漿汁,這對於分絲有困難,需要用刮漿板把沾液刮淨,刮漿板扁而薄,體呈長方形。把麻絲、纖維原料加工成紡織品,首先必須扭成紗線,古越族先民很早就使用了紡磚紡紗。

但在以往的考古發現,大量出土的還是紡輪,完整的紡磚為數不多,貴溪崖墓出土了一對紡磚,帶有竹質圓杆,杆長18.4釐米,通體光滑,尖端尚有一個凹槽。陶紡輪體小量輕,表面黑色磨光,輪上刻畫多組弦紋。如此輕巧的紡磚,對扭絲線一類纖維還是很適用的。

拈好線後,用卷板、繞線框繞線。卷板為木質,呈I形;繞線板為竹質,呈X形。線繞好後,就放置在結紗釘杆上,結紗釘杆上釘有若干個等距離的小竹釘,紗就掛在竹釘上,然後再用理經梳把紗理好。在貴溪崖墓中發現的最長的一根結紗釘杆殘長248釐米,估計至少可梳理近百根紗線。

第二類屬於織機上的工具有打緯刀、挑經刀、引緯杆、夾布棍、分絞棒、經紗導棍、卷布導棍、剔紗刀、撐杆、梭子、吊棕杆等。這些工具應該是屬於早期針織機的主要構件,除不見機架外,其他部件基本齊全。

夾皮棍長84.6釐米。這實際代表著織物的幅寬,這類幅寬的織品在踞織板上織不出來的。分經棒長達70釐米以上,兩經軸有鑽孔,可以轉動用,吊棕杆作上下提拉用,撐杆則是直立起支撐作用,這些作用都需要依託機架。雖然機架在墓中未曾發現,但這些工具屬於古代針織機部件是沒有疑問的。這些部件分別用來卷紗、剔紗、擋紗、整布和割布,特別是當時運用小巧玲瓏的梭子來回牽引紗線,無疑提高了織布的細度。

專家們分析,這類工具屬於早期斜織機的部件,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紡織機械。李洲坳墓葬也基本隨葬這些紡織工具。紡織專家表示,出土的紡織工具,可以反映紡織生產的全過程,即織造前進行的繅絲、絡絲、搖緯、整經等加工過程,以及在紡織機上的開口、投梭、打緯等織造織物的基本步驟,並且復原出中國最早的斜織機來。

在原始社會,人們開始是象編籃筐一樣,用葛、麻等韌皮纖維來編造織物。後來有了紡輪,葛、麻纖維的脫膠加工也逐漸完善,織出的紗也比較柔軟;人們再設法把一根根紗線依次結在同一根木棍上。

另一端也依次結在另一根木棍上,並把被這兩根木框固定了的紗繃緊,這樣就可以象編蓆子或竹筐一樣有條不紊地進行編結了,這是簡單織機的起源。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製造各種複雜花紋的提花織物。

當絲纖維得到廣泛利用之後,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也隨之取得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紡織技術。至漢代形成了繅絲、紡線、織造較為完善的織造技術體系。

因為絲綢,中華大地絲衣飄飄,霓裳豔影,流光溢彩,中國的廣袤國土因之被稱為錦繡河山。中國絲綢不只是一部技術發展的歷史,而且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最初的事鬼神,到階級社會的等級標誌,直至成為平民百姓的日常服飾,絲綢不僅是一種高貴的衣料,同時也濃縮了中華文明的精華。

相關焦點

  •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一坑多棺」大墓,墓主人身份仍撲朔迷離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茅屋組李洲坳山東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李洲坳古墓的發現和此地修公路有關。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靖安縣決定改修水口通往高湖鄉的柏油路,正好從「李洲坳」旁邊繞過。放炮炸山時,李家村的李景寶老漢去看熱鬧,無意中發現被炸掉的山包一角有斷面顯露,這印證了祖輩上流傳下來的有關古墓的說法。
  • 東周墓葬幾個待解謎團
    《靖安東周墓葬「顯山露水」》追蹤報導東周墓葬幾個待解謎團●墓主是否集體死亡 ●棺木是否藏有重寶   專家稱,從水口鄉3件青銅器、貴溪東周崖墓等文物的發現來看,徐人在東周時期已經遍及江南地區。那麼,這個棺墓群的主人是否屬於徐國人,他是國君還是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呢?都有待下一步考古揭曉。  謎團二  春秋大墓?
  • 從棺木及陪葬物品看貴溪龍虎山、靖安李洲坳與四川之間的聯繫
    龍虎山崖墓中紡織品和紡織工具的墓葬在已發掘的墓葬中佔三分之二,有不少男性墓中都隨葬有紡織工具或紡織器械。隨葬竹木器,特別是隨葬竹木質地的紡織工具或紡織器械,是龍虎山崖墓的最大特色。這些物品,大體分為二類:第一類紡織工具。有刮麻具、刮漿板、紡輪、繞線框、繞線板、結紗釘杆等。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墓主人是誰?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主棺上鑲嵌著一件黃金打造的金龍神徽,黃金器和棺槨的出現,標誌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社會,龍的圖案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而且從整體的形象上看,這個圓形金器猶如一個方向盤一般,似乎掌握它的人如同一個舵手,擁有能夠左右某種勢力的巨大能量。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的絲織品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之比較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300餘件。品種有桑蠶絲和麻兩種。有各種不同密度紗、絹、綺、織錦、刺繡及經編織物——組帶。其中G11出土的一塊188cm×150cm方孔紗是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其編織密度為8-10根∕釐米。
  • 《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出版發行
    為紀念李洲坳東周墓葬發掘五周年,記載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專著《湮沒的王國:靖安李洲坳大墓探秘》,日前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發行。  該書由江西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靖安縣博物館館長劉新宇編著,共18萬字,該書立足於展示一個真實的發掘現場,探索一段失落在2500前的文明。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東周列國,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根據測量,曾侯乙墓主棺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分兩層,在外棺裡還放著內棺。主棺總體重量可能超過4噸。外棺的裝飾並不華麗,但設計得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 江西靖安縣東周墓葬群主棺開啟 三大謎團待解
    新華網靖安7月2日電(記者張敏 沈洋)今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1號」關注項目,距今2500年前的江西省靖安縣東周墓葬群於7月正式開棺發掘。7月2日,來自全國五大領域的10餘位一流專家,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安排下,正在對墓葬群47具棺木中的主棺進行現場開啟。
  • 靖安古墓:一墓坑47具棺木
    元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靖安縣很快聯合組建了李洲坳考古隊,進入現場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時,考古人員得知,在墓葬東北面約500米處,有一個李家自然村,1979年,當地農民在修道路時發現3件有銘文的古代徐國青銅器,後被文博部門收藏。專家們據此猜想,李洲坳墓葬與東周后期消亡的古代徐國會不會存在某種聯繫?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陪葬人數比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多了一倍多
    東周列國,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的總面積達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個墓葬用巨型的槨板分隔成四個空間。
  • 從靖安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居住特徵
    文獻中曾有「徐子章禹奔楚」的記載,再結合1888年以來的江西考古發現,我們推測,擁有大型聚落遺址、大型祭祀場所、城址和大型墓葬的靖安李洲坳一帶,或許就是徐國的最後歸屬地。從江西地形圖上可以清晰看出,靖安屬於贛北偏西的潦河流域,為鄱陽湖平原向丘陵過渡地帶,西部為九嶺山餘脈的山地。其中面向東部地帶的丘陵山地過渡地帶,河流眾多,河谷盆地密布,非常適於人類居住。
  • 江西靖安發掘千年古墓 22名裸葬青年女性驚人(組圖)
    江西靖安發掘千年古墓 22名裸葬青年女性驚人(組圖) 2008年04月09日 14:31大江網-江南都市報  許南平【大 中 小】 【列印】我省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高票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坑多棺」創全國第一。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
  • 靖安周墓入選十大新發現 罕見女性集體裸葬(圖)
    我省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高票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坑多棺」創全國第一。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
  • 江西靖安發現神秘墓葬,清理出土47具木棺,竟有22具少女遺骸
    專家表示在古代奴隸主貴族死後,都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目前發掘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同樣,古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所以在墓葬的修建上也會按照生前居所樣子,同樣會陪葬大量的隨葬品。
  • 江西靖安發現神秘墓葬,清理出土47具木棺,其中竟有22具少女遺骸
    專家表示在古代奴隸主貴族死後,都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目前發掘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同樣,古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所以在墓葬的修建上也會按照生前居所樣子,同樣會陪葬大量的隨葬品。
  • 江西靖安古墓發現千年紡織品 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中新社南昌七月二十九日電(記者 吳慶才)江西靖安東周古墓葬群繼在國內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大腦組織之後又有重大發現,截至二十九日,考古工作者已在棺木中發現了二十餘件保存完好、工藝精湛、色彩鮮豔的千年紡織品,專家認為可能由此改寫中國紡織史。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和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埋葬方式比較
    東周列國,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和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的埋葬方式有些和李洲坳的相似,都使用了青膏泥,這種物質有著很好的密封作用,能部分地隔絕空氣或地下水,保護有機質文物。從現有資料看,至少在約公元前八世紀的周代中期,對於墓葬中屍體的消毒、長久保存,已經有了實際的經驗和方法。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姑娘們為何在花季同時死亡?集體安葬於此?
    在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中,最初看到列棺陣陣時,我們曾推測這些年輕女子死於一場殺戮。可是經過專家的仔細研究,沒有發現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綁痕跡,也沒有發現這些骨頭上有任何的砍砸痕跡,或者是利器砍傷痕跡。所以她們不是在戰爭中被集體殺戮的。
  • 從李洲坳出土文物再現徐國遺民在靖安生活史跡之喪葬習俗
    《白虎通;崩薨》中明確記載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樹的種類: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如果誰要是違反了這個制度,就要處以「髡削」,也就是剃光頭髮的處罰。由此可見,這在當時,墓葬是嚴格按照這個制度進行的。
  • 江西靖安東周墓出土文物進入「國保」
    中廣網宜春5月6日消息(記者李竟成 宜春臺劉建鋒)宜春市靖安李洲坳東周墓出土的220餘件漆器、竹器、木器本周正式移交國家文物局竹木漆器保護基地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這標誌著靖安東周大墓出土文物經過4年臨時性保護之後,正式進入實質性國家保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