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語錄重溫《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0-12-09 畫中有話

《麥田裡的守望者》,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當然,說是一部長篇小說,其實也並不很長,可讀性非常強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稱,描寫了在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幾天時間內經歷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並有長篇描述個人內心想法的文字,是非常新穎、獨具一格的描繪風格。作者以通俗的言語,穿插著粗口,生動刻畫出了當代學生彷徨、不服、厭世等青少年中典型的心理特點。文中有一些心理描述,還是很值得我們反覆閱讀的,簡單而不膚淺。

1: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不痛快的離別,只要是離開一個地方,我總希望離開的時候自己心中有數。

2:有一種長得十分漂亮的傢伙,或者一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物,他們老是要求別人大大幫他一個忙。他們因為瘋狂地愛著自己,也就以為人人都瘋狂她愛著他們,人人都渴望著替他們當差。說起來確實有點兒好笑。

3:你不管做什麼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會在無意中賣弄起來.那樣的話,你就不再那麼好了。

4: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5:這類事情老讓我笑疼肚皮,我老是在跟人說「見到你真高興」,其實我見到他可一點也不高興。你要是想在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說這類話。

6:我倒不是說他是個壞人——他不是壞人。可是不一定是壞人才能讓人心煩——你可以是個好人,卻同時讓人心煩。

7:嘿,只要你一死去,他們倒是真把你安頓得好好地。我自己萬一真的死了,倒真他媽的希望有那麼個聰明人乾脆把我的屍體扔在河裡什麼的,怎麼辦都成,就是別把我送進混帳公墓裡,人們在星期天來看你,把一束花擱在你肚皮上,以及諸如此類的混帳玩意兒。人死後誰還要花?誰也不會要。

8:我是說他學問倒是真的有,可你看得出他沒多少腦子。

9:那是說,只要你想學,有耐心學——你就可以學到一些你最最心愛的知識。其中有一門知識就是,對人類的行為感到惶惑、恐懼、甚至噁心的,你並不是第一個。

10:我由於自己愚蠢,一直以為她十分聰明。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她對戲劇文學之類的玩意兒懂得很多。要是一個人對這類玩意兒懂得很多,那你就要花很大功夫才能發現這人是不是真正的愚蠢。

11:只有接受過教育的人才能夠對這個世界作出偉大的貢獻,這樣的說法當然不對。不過我的確要說,受過教育的和有學問的人如果有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多——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更清楚,他們同時還有熱情把自己的思想貫徹到底。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十有九個要比那種沒有學問的思想家謙恭得多。

12:如果一個女孩見到你時很漂亮,誰他媽還會在乎她來晚了?誰也不會。

13:你只要說些誰也聽不懂的話,他們就會俯首聽命,要他們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經典語錄,送給彷徨孤獨的你,該忘就忘了吧
    《麥田裡的守望者》經典語錄,送給彷徨孤獨的你,該忘就忘了吧《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長篇小說,這是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而能掩卷沉思的書。68年前《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問世,立刻在整個西方文壇引發了一場不小的地震。
  •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麥田守望者》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麥田守望者》   塞林格《麥田守望者》:   26.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27.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內容梗概|讀書筆記|經典語錄
    早熟但幼稚的霍爾頓發現現實世界的醜惡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純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虛偽後,沉湎於理想、純真的童年世界裡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個「純真」保護神,最後精神幾乎崩潰,被送進一家精神病醫院療養。在醫院療養康復中,他以第一人稱敘述了自己的故事。
  • 一九五一年的捕手:有關《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句話說的並不是約翰尼·本奇或野村克這些人,而是指1951年由J.D.塞林格創作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考菲爾德。 為了紀念《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30周年,12月號《君子》雜誌策劃了名為「迎來中年的捕手」小特輯。連小說都有人為它慶祝生日,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 7句世界名著《麥田裡的守望者》裡的經典名句,句句戳心
    1951年,在北美大陸上,一部名叫《麥田裡的守望者》偉大的世界名著誕生了。此書一經發表,便在美國文壇上引起轟動,之後在世界各地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時至今日,這部偉大的小說已經成為了世界公認的20世紀美國文學最經典的小說之一。而創造了這部偉大小說的正是其作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我看經典名著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本來前幾個星期就讀完了,按計劃早就應該寫篇讀後感。但是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太懶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一直拖到現在才提起筆來。想想今天若不是因為感冒的渾身無力,做什麼事都沒精神,索性躺在床上寫寫劃劃,給自己找個事做,想必不知道會拖到什麼時候。常言道,病來如山倒,確實如此。
  • 《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家庭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說道「我在懸崖邊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的是懸崖邊,而讓孩子在田野裡狂奔。
  • 好書分享丨青春的史詩——《麥田的守望者》
    這句話便是《麥田的守望者》當年出版時的宣傳標語,看似叛逆的宣言深藏了對時代與自己的無奈,僅僅發行沒多久,便在當代青年人群體中掀起了一片熱潮,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本小說。推薦理由每一個人都能在「麥田」裡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跡。經典「麥田」已經影響幾代人,必將影響更多代人,尤其是年輕人。「麥田」讓青少年的質問、懷疑和逃避得到應有的承認和發洩。村上春樹:這部小說最大的魅力莫過於主人公從未長大這一點上。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才是最有風格的小說。
  • 館員之聲|館員薦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書名:《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美】J.D塞林格索書號:I712.45/1075館藏地點:成人外借(新)內容簡介:《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裡的16歲的叛逆男孩霍爾頓·考爾菲德,他討厭上學,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遊走在紐約城裡三天。
  • 《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逝世
    美國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於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夏州的家中去世,終年91歲。   《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逝世   J.D.   塞林格本周三逝世,享年91歲,留在世間的是一部完整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和五部短篇文集。塞格林1953年便避世而居,給他這些作品籠上了各種未解之謎。   YetMr.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麥田裡的孩子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只是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幹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有人說,塞林格的神秘是成就他的偉大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個。他寫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就開始的神秘的隱居生活。而人們習慣了先研究作者的生平經歷,生活背景,來探究其作品的真實意義,所指代的內容。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與《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塞林格出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父親是猶太人,家裡做一些小生意,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因此,《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成為了塞林格最有名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時代背景《麥田裡的守望者》被稱作是美國社會文化的最佳註腳,還引發了當時的一些思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豆瓣上,它的短評達到了1萬多條,其銷售量也已經超過了67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 麥田裡的守望者觀後感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長篇小說, 《麥田裡的守望者》。相信這是伴隨著許多年輕朋友們成長和成熟的一本書, 那麼我就不在這裡對書的內容做過多贅述, 直接走進這本書。那麼如果按照作者這個思路想下去,也就無所謂和解不和解了吧,霍爾頓一直放在口袋裡的字條上說: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一定是作者塞林格經過歲月的沉澱得出的理論。
  • 誰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是學生時代讀不太懂的故事,只是這書名真的非常文字範兒。再讀《麥田》試圖撥開麥田的迷霧,靜觀一下守望者的真容。「我」霍爾頓考爾菲爾德是個融入不了學校生活的學渣,「我」的哥哥是好萊塢作家,「我」的弟弟是個神童早年夭折,「我」的妹妹是成績全A的小學霸。唯獨「我」是換了四個學校都找不到節奏,最終被第四所學校開除的學生。
  • 塞林格之子在京憶父 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本報訊(記者丁楊)日前,《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之子馬特·塞林格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與中國作家格非、李洱以「從麥田到香蕉魚——塞林格與他的小說」為題進行對話,馬特回憶了與父親相處的片段並表達了對父親作品內涵的認識,格非和李洱則分享了二三十年前初讀塞林格作品的震撼以及時至今日對這些作品的不同理解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會拍成電影
    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影響了幾代全球讀者,也讓J.D.塞林格的名字永遠地留在了世界文壇上。2019年是塞林格誕辰100周年,也是譯林出版社成立30周年。作為塞林格作品集國內獨家出版方,譯林出版社邀請塞林格之子馬特·塞林格先生首次訪華。3月19日晚上7點,南京先鋒書店,馬特·塞林格和江蘇作家葉兆言、汪政、但漢松等對談,分享交流他眼中的父親和父親筆下的人物。
  •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全是髒話的書,憑什麼讀哭了
    而在1951年,塞林格就寫了一本這樣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十六歲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被退學後,迷茫地流浪了三天三夜。他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裡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今天,小悅閱也與大家一起回顧這本屬於青春的史詩。
  • 《麥田裡的守望者》重要的是「「守望「二字
    ——《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16歲少年在被開除學籍,在紐約遊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極其矛盾的人,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影院消磨時間,他鄙棄沒有愛情的性關係,卻又叫來妓女,他討厭愛慕虛榮的女伴,卻又被她的美色所迷惑,與其摟摟抱抱。
  • 塞林格:不願《麥田裡的守望者》拍成電影
    第一次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時馬特12歲,「我不是專家,不是學院中人,但我比任何人都了解父親。」馬特說,「他是一個會批判、質疑的人,對世界或許偏激,但他內心深處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想的是普遍問題,是我們都想去理解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麥田裡的守望者》能伴隨我們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