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2020-12-15 環球網

1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指出:「中國人歷來『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中國一貫主張,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語出北宋學者程顥。在儒家傳統中,「仁」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國古人更注重有機整體的宇宙觀。比如《周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是宇宙創生的兩種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間陰陽之最大者,它們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其邏輯正基於此。所以北宋張載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指人間百姓都是我同胞,世間萬物皆與我為同類。《禮記》也講,聖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這種將天地人貫通為一體的宇宙觀,為中國文化所獨有。

那麼,什麼是仁呢?仁在儒家哲學中既是「全德」,又是「元德」。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這講的是作為「全德」的仁,它是包括仁義禮智信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在內的。而《文言傳》釋「乾元」曰:「元者,善之長也。」朱熹進而說:「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這裡講的就是作為「元德」的仁,它像春天一樣有著生發之功能,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善性、善情。比如程顥喜歡講「觀萬物皆有春意」,還講「觀雞雛,此可觀仁」等,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程顥認為,一個人如能體會到萬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自然就「渾然與物同體」矣,「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存久自明,安待窮索」,自會達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後來王陽明講「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與此一脈相承。

具體要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在《論語》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說,「仁之方」無他,只是從自己的身邊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從反面來看,程顥曾舉「手足痿痺」之症說:「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也就是說,那些麻木不仁者已經相當於病人了。

由此也可看到,承認「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博施濟眾」將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一個「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者,自然會以百姓的喜樂為喜樂,以百姓的疾苦為疾苦。

當今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必將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者情懷,必將在此進程中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輝。(作者:孫福萬 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兩馬捨己救人的壯舉,闡述了孟子的一句話: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獅子與人結語這些動物救人的事例背後都證明了孟子的一句話: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意指凡人間百姓皆是我同胞,世間萬物皆與我為同類。儒家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還舉個例子,比如小孩子掉井裡,不管認識與否,只要是正常人,都會去施救。施救的時候,人不會去想這個孩子的家庭是不是富有,是不是有權勢,我救了之後能獲得什麼回報,救人之人都不會去想這些,因為這個時候,救人的人生發惻隱之心,與小孩子感同身受,這就是一體之心。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孟子》裡「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體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反思新冠疫情: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百姓是我同胞,自然萬物都是我們的兄弟。我們愛人類,也愛自然萬物。 道家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佛學大師說:「眾生平等」。從生命的本質上看,一切生命無二無別。眾生都有佛性,眾生都能成佛。
  • ​我是怎樣學習中華文化的(42)——天地萬物為一體
            陽明先生曰:「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意思是:「人,是天地的心。天地間的萬物,本就和我是一體的。
  • 如何成為仁者?去除私慾,回復仁之本體
    王陽明的學問以成聖為終極目的。他認為聖人是心中純是天理、而無人慾之人,成聖僅關乎德性,與才力無關。聖人心中無私慾,無私慾則視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說,聖人境界便是萬物一體的境界。在王陽明的思想中,萬物一體境界是至高境界,是學問的終極境界。
  • 什麼是王陽明的萬物一體和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心學的其中一個世界觀就是「萬物一體」,王陽明說:我們要把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我們和天地萬物就是一體的,這不需要任何證明。這就是王陽明通俗的萬物一體之說。按照王陽明的萬物一體思想,看看他是怎麼用通俗的事例解釋的。
  • 我是怎樣學習中華文化的(116)——「天地萬物為一體」
    《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gu),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讀完42章,對我有幾點啟示:1,天地萬物為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歌曲《祖國頌》所唱的「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出處,「開天劈地」時,「道」是空虛混沌地,是合為一體的。「道可道,非常道。」
  • 《王陽明心學》天地萬物本是一體,止於至善本在我心
    明明德,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王陽明說《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認為大人就是有能力治理國家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王陽明認為所謂大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那種人,他們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所有中國人看成一個人,倘若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你和我,這類人就是與大人相對的小人,大人能夠將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不是他們多偉大,而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的,小人之心被俗世的欲望所蒙蔽而已。
  • 中國生態美學的意識:「人與萬物一體」之美
    《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造生命。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周敦頤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程頤說:「生之性便是仁。」朱熹說:「仁是天地之生氣。」「仁是生底意思。」「只從生意上識仁。」
  • 以天地萬物一體之心,體悟心學中的大我智慧
    陽明先生心學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宗旨,理解陽明心學,對於陽明先生多次提到的「天地萬物一體」不可不了解。陽明先生認為,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陽明心學,就是恢復我們本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心,而方法就是「去一分私慾,便復得一分天理」。陽明心學認為,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不慮而知,恆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恆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於人乎?
  • 吳震:論王陽明「一體之仁」的仁學思想
    內容提要:王陽明逝世前兩三年開始竭力強調「萬物一體」論,然而人們卻往往忽略該命題的全稱「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仁」字。其實,「一體之仁」是陽明學重構萬物一體論的核心觀念、本體依據。以「一體之仁」為根本旨趣的萬物一體論既不同於先秦以來傳統的萬物一體論,也有別於程顥的由「識仁」而進至「渾然與物同體」的仁者境界說,而是新形態的以仁為本的「仁學一體論」。陽明學萬物一體論既是一項本體論論述,也是工夫論命題,更反映了「天下主義」的人文精神。陽明認為,由「一體之仁」的信念出發,有望實現「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的和諧共存的理想世界。
  • 理解陽明先生天地萬物一體之心,開發心中無限能量
    陽明先生的心,是一顆以天地萬物一體的心。而只有領會了這顆心,才能從陽明心學獲得更大的能力與智慧。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所思所慮大多是與「自我」有關,而事實上,無論我們自己是否意識到,我們與世界總是一體的。想不明白這一點,人們就很容易將自己和世界割裂開來,看不清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也容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糾結於煩惱。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心學也一樣,王陽明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致良知,而是要達到整個人類的偉大願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四書五經》之一的《大學》,提出了儒家的著名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不是大人之學,更不是高等院校,而是聖人之學、大道之學,明德為修身,親民在治國,至善在於天下大和。
  • 天地本是同根,萬物本是一體,你要任其自然發展
    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卻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間萬物本來都是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莊子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就等於是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  人心經常產生一種妄念,這種妄念並非實體,不但妄念不是實體就連本心也是空虛的。至於佛家所說的觀念也是多餘的,而且又增加了更多煩惱與障礙,其次再就萬物而論,其外相雖然有種種不同,而實際本來即是一物一體。
  • 韓星丨天災人禍,更當仁者愛人
    第五,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尚書·武成》反對「暴殮天物」,孔子雖然沒有把「仁愛」推及物的明確論述,但他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yì)不射宿。」
  • 良知:天地萬物為一體,我們都要有良知
    良知跟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每一個人都有良知,一個人把良知提起來,他就會關心天下人、關心天下事,那這個社會一定會好。各位朋友,我們社會為什麼不好呢?因為很多人自私,很多人搞黑心產品,很多人互相鬥爭,互相破壞,互相傷害,所以我們的社會不會很好。如果每個人都有良知,這個社會肯定很好。
  • 錢穆:如何理解「萬物一體」?
    惠施改用「厤物之意」,來分析萬物,分析的最後一句說:天地一體,泛愛萬物。這是說:宇宙是一體的(此是他的宇宙論),所以我們要普愛萬物(此是他的人生論)。這結論與墨子同,而講法與墨子異。墨子只講愛人,如「視人之父如其父」。
  • 「仁者無敵」的做事方法,原來有這「三把金鑰匙」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何老師,今天,我們講如何通過心學的修煉,養成做「仁者無敵」的做事方法。天道、天性與人道、人性是相通的,「仁者無敵」要貫徹到形而下「息有養、瞬有存」的地步,就是貫徹到人生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瞬間之間,才能成正果。修煉「仁者無敵」,必從具體之事入手,此乃下學而上達。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還有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啊。」誠如孔子所言,仁者所「樂」之山不僅形體高大,雄偉壯麗,內蘊更是厚德載物,高尚無私。顯然,這山既是天造地設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構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審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與仁者人格的高尚,彼此照耀輝映,「通乎天地之間」。
  • 道教讀書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一的」。